02.16 印度的歷史,就是被各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印度這個國家,給我們一種感覺就是,經常會對周邊國家做出令人驚訝的反應。為什麼會這樣呢?如果瞭解了古印度的歷史和地緣環境,就會理解這個國家為何會有一點動靜,就立馬憂心忡忡了……


首先我們來看看印度的位置,在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擁有著相對封閉的環境,三面臨著印度洋,北邊還有高聳入雲的喜馬拉雅山脈作為天然屏障,本該是一個高枕無憂的安全國度。然而,就在喜馬拉雅山脈的旁邊,阿富汗附近的興都庫什山脈和蘇萊曼山脈之間,居然有一個天然的缺口……這就好比是一座高大巍峨的城牆,居然有一道城門是洞開的一般。


印度的歷史,就是被各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通過這個缺口,無數外族可以肆無忌憚地入侵印度,而事實上,印度歷史上的確多次屈辱地被外敵征服。今天,眠眠就來講講印度悠久的被征服史。


01. 雅利安人的入侵


公元前1500年,當印度河的摩亨佐達羅、哈拉帕等古文明徹底衰落之後,一個位於中亞的古老民族盯上了這片肥沃的土地。是的,這個民族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雅利安人。


印度的歷史,就是被各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雅利安人一詞源於梵語的आर्य(ārya),意為“光榮的,可敬的、高尚的”,這是一支組織流動性很強的遊牧部落。自從公元前12世紀左右,雅利安人離開了印歐草原,來到了伊朗高原,他們很快就發現了興都庫什山脈的缺口。說起來,興都庫什(Hindu Kush)也是他們命名的,意思是殺死印度人。


而當時的印度人,在雅利安人的著作《梨俱吠陀》裡被稱為“達薩人”,意思是“敵人”。《梨俱吠陀》中記錄著達薩人身材矮小,皮膚黝黑,鼻樑塌陷,說著邪惡的語言,並且最令他們鄙視的一點是,他們從來不進行高尚的祭祀活動。


印度的歷史,就是被各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這種達薩人,在史學界被認為是古代印度達羅毗荼人的後裔。所謂達羅毗荼人,其實是早在12000年前就從非洲大陸沿著印度洋沿岸一路遷徙而來的智人分支,也被稱為矮黑人,如今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和安達曼群島的原住民都是矮黑人的後代,日本的阿依努人(繩紋人)也被認為是矮黑人的後裔。


託種姓制度的福,如今北印度人和南印度人依然有著巨大的差異……

印度的歷史,就是被各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當時的達羅毗荼人,在印度河和恆河流域過著定居的農業生活,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都和雅利安人大相徑庭。


然而,作為好戰的遊牧民族,雅利安人身材高大,還擁有達羅毗荼人聞所未聞的馬匹,他們擁有著馬匹和戰車,戰鬥經驗也遠遠超過生性懦弱的達羅毗荼人,很快就佔領了印度河上游的五河流域。達羅毗荼人一部分人被屠戮,一部分人被驅逐,剩下的大部分人都成為了奴隸。這段歷史被稱為“吠陀時期”。


印度的歷史,就是被各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吠陀其實是一種包含了大量綜合知識的宗教文獻,影響非常深遠。甚至直到今天,印度教徒在出生、婚姻和死亡等人生大事的禮儀上,依然需要沿襲古老的吠陀儀式。其中最有名的一本,就是《梨俱吠陀》。其中也記錄了,雅利安人的戰神因陀羅成為了“城市的毀滅者”,一路夷平達薩人的據點,摧毀他們的軍隊。


然而,雖然雅利安人是勝利者,但是他們作為遊牧民族,在文明程度上卻落後於達羅毗荼人,因此他們選擇在農業耕作、生活方式、文字等方面向後者學習,自己的氏族部落組織形式則逐漸解體。值得一提的是,《吠陀》等經書正是吸收了達羅毗荼人的文化之後所寫就的。


印度的歷史,就是被各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作為勝利者,他們發展出了此前沒有的等級制度和私有制,自己也成為了統治階級。但是很快他們就發現了一個問題,有一些雅利安人和被統治者產生了通婚,為了阻止這種不良傾向,維護自身種族純潔性,他們逐漸發展出了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雖然是一種森嚴的社會制度,但是和宗教緊密結合的,他們所創立的《婆羅門》教義稱,梵天從自己的口、臂、腿、腳分別創造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階級。教義還規定了每個種姓的地位、權力和義務。婆羅門是最高一級的祭司神職人員,剎帝利是武士階級,吠舍是商人、農民和手工業者,而首陀羅則是低人一等的奴隸階層。


印度的歷史,就是被各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不過首陀羅還不是最低的階層,比他們更低的還有賤民,也被稱為不可接觸者,負責處理人類及動物屍體,擔任劊子手或屠夫。賤民階層至今仍然存在,眠眠曾經在印度接觸過一個在負責屠宰業的賤民,我問他,為什麼你甘願做這個階級,從來不想過有所突破呢?


印度的歷史,就是被各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他的回答是:我祖祖輩輩都做這個,這是我唯一能從事的職業,我想做別的行當,人家看見我的名字就不會錄用我的。


印度的歷史,就是被各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這種沿襲了三千多年的種姓制度,可以說是最早的入侵者雅利安人留給印度這個國家,一個至今,甚至可見的未來仍然難以解脫的禁錮。


02. 波斯人和馬其頓人的入侵


從公元前6世紀左右,印度進入了一個列國紛爭的時代,根據《長阿含經》記載,當時僅是北部印度,就有16個國家並存。這些國家常年互相征戰,從未有過一個完整的大一統王朝,因此印度很容易成為被外國侵略的對象。


正當摩揭陀國試圖統一整個恆河流域時,印度河流域卻出現了一個強大的敵人——波斯人。當時,波斯的居魯士大帝創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帝國的疆域已近東臨印度,然而他對印度的征服卻止步於一場天災。即便如此,印度河以西,依然被併入了居魯士統治的地盤。


居魯士大帝

印度的歷史,就是被各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公元前516年,大流士再次遠征,吞併了犍陀羅和印度河流域,這兩塊領土後來分別成為了波斯帝國的第七和第二十個行省,每年向帝國納貢,相關的記載在大流士的石碑銘刻中都可以查到。


波斯人對印度的統治,讓印度第一次暴露在了西方世界的面前,而不像更遠的遠東,中國日本朝鮮那樣直到大航海時代後才和西方建立聯繫。波斯人將阿拉姆語的書寫方式傳入了印度,後來又逐漸發展成為了伽羅斯底字母。同時,波斯的入侵為婆羅門教帶來了波斯的拜火教基因,後來發展成為了業力輪迴的宗教思想。


印度的歷史,就是被各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波斯人和印度雅利安人好歹還算本家,之後的這位爺,可就更兇了。


公元前336年,亞歷山大大帝繼承了其父親腓力的王位,成為了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的作戰利器,就是他老爸獨創的“馬其頓方陣”:方陣兵手持約六米長的薩里沙長矛,這玩意比當時希臘重裝步兵的長槍足足長了一倍,整支薩里沙長矛約重八公斤,需要雙手握持,除了長矛,馬其頓方陣步兵還配有小短劍以供近戰輔助用。


馬其頓方陣作戰時,排成很長的橫隊,縱深16人,士兵與士兵之間有著較大的間隔,方陣前頭4至6排士兵的矛頭對準前方,後面各排士兵把矛架在前方士兵的肩膀上使長矛傾斜。作戰時,整個方陣常常以堅固的密集隊形跑步向前推進,就像一把巨型刺刀猛烈衝擊敵人的隊伍。


印度的歷史,就是被各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正是憑藉擁有著“馬其頓方陣”的強大軍隊,亞歷山大一路無往不利,他在公元前334-公元前227年之間,征服了腐朽而衰敗的波斯帝國。並且很快,他又將目標鎖定了興都庫什山南邊的印度。


當時的印度,隨著波斯帝國的勢力衰退,又開始呈現出諸小國混戰的格局。當亞歷山大的大軍兵臨北方時,這些小國不但不齊心協力抗爭,甚至想借助外來勢力打擊自己的敵人。比如塔克西拉(Taxila,又譯作呾叉始羅)國王就公然支持入侵者,一邊引領他們入境攻打自己的敵國,一邊給亞歷山大各種物質和軍隊支援,簡直堪稱印度吳三桂……


印度的歷史,就是被各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然而亞歷山大的入侵也不是沒有遇到困難,寬闊的印度河就讓他束手無策。最終亞歷山大採用了古老的浮橋策略成功渡了河。至於浮橋具體是什麼形式的,當時的史學家阿瑞斯托布拉斯和托勒密並未記述,眠眠猜測,他是學習波斯的方式,參照薛西斯在赫勒斯滂海峽上,以及大流士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和伊斯特河上所做的那樣,用許多船連在一起,架起了浮橋。


渡河之後的亞歷山大一路南下,雖然也遇到了類似傑魯姆河流域的波魯斯王這樣的頑強抵抗,但更多時候都是毫無壓力地攻佔了沿途的城市和村莊,直到在恆河流域遇到了真正的敵手——摩揭陀王國


印度的歷史,就是被各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摩揭陀是古代中印度的一個重要王國,具體位於恆河中下游地區(相當於今天印度比哈爾邦的中南部)。另外,佛陀一生多半在摩揭陀,因此摩揭陀也是印度重要佛教聖地之一。此地易守難攻,加上王國的兵力十分雄厚:有著步兵20萬,騎兵2萬,戰車2000乘,戰象4000餘隻。這麼一個強大的軍事力量,令所向披靡的亞歷山大也感到壓力山大了……


更重要的是,深入南亞地區,士兵早已被溼熱的氣候弄得水土不服,染病者甚眾。加上思鄉心切,很多士兵都產生了厭戰情緒,他們不知道這位好戰的君主究竟要征戰到什麼時候才是個頭。


亞歷山大進攻印度的路線圖

印度的歷史,就是被各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見此狀況,亞歷山大不得不終止了自己征服印度的計劃,公元前325年,他率眾沿著印度河南下,然後兵分兩路回到了巴比倫。僅僅過去了兩年,這位偉大的征服者就永遠告別了這個世界。


亞歷山大的入侵,給印度帶來了突如其來的災難:農田被毀、城市遭殃,還有很多印度人成為了奴隸。然而在文化和制度方面,卻並未給印度帶來什麼影響,甚至印度自家的史料裡提都沒提。亞歷山大將征服的印度領域劃分成了六個省,並留了一些駐軍進行統治。但是他一死之後,印度人就開始造反,月護王旃陀羅笈多把馬其頓人徹底趕出了印度,並利用權力的真空,開創了屬於自己的王朝——孔雀王朝。


3. 孔雀王朝沒落後的外族入侵


公元前232年阿育王離世之後,孔雀王朝就開始走向了衰敗,很多地區都開始獨立,王朝的統治力一路走低,很多外族又開始虎視眈眈地盯著印度的土地了。當然了,這也不能完全怪他們,畢竟隨著北方匈奴的崛起,很多民族都被趕出了原有的棲息地,弱肉強食的時代,當然只能欺負更弱的弱者了……


公元前2世紀初,來自大夏王國的希臘人入侵了印度的西北部。大夏是中國史書裡對巴克特里亞的稱呼,他們其實是亞歷山大死後在中亞建立起來的希臘化國家。當時的國王德米特留斯攻佔了阿富汗以及印度的旁遮普和信德地區。他之後的米蘭德統治時期,更是將大夏國的中心移到了印度西北部。為了鞏固統治,他還改宗了佛教,並使其治下的奢羯羅成為了佛教中心城市。後來玄奘西天取經時,也路過了此地。


印度的歷史,就是被各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然而,大夏人的屁股還沒坐熱,又有一個種族打過來了。


大約在公元前160年前後,一個叫塞種人的民族由於受大月氏人的驅趕開始向南遷徙(說起來,大月氏人也是被匈奴驅趕的,而匈奴則是被我大漢朝驅趕跑的,所以論弱肉強食,你們懂的……)。他們通過開伯爾山口進入南亞次大陸,一路消滅了好幾個希臘化的印度小國,並建立了統治。


塞種人在印度人的口裡被稱為“薩卡”人,其實在著名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名著《歷史》一書中,就曾多次提到這種薩卡人(Sacae或者Saka)。他們後來和當地的印度人逐漸融合,並演變成為了印度的馬拉塔民族。這個民族可以說是印度各民族中第二英勇善戰的(第一名下面再說),其後來所建立的馬拉塔帝國,是莫臥兒帝國統治時期印度唯一能夠保持獨立的印度教國家。


印度的歷史,就是被各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塞種人還在不斷擴大自己的地盤時,又有一個種族打過來了。


這個種族就是長期盤踞在伊朗高原東北以及裡海東南一帶的安息人

。安息又叫帕提亞,是從塞琉古帝國獨立出來的國家,在公元前1世紀末期,他們的勢力以及攻入了印度的西部。當時的印度,呈現出大夏人、塞種人和安息人的政權交錯統治的階段,而印度本土人,只能在這種外族入侵中不斷成為奴隸和俘虜。


印度的歷史,就是被各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這三個種族還在互相懟著呢,又有一個種族打過來了。


這個種族,就是上面提到的月氏人。他們被匈奴一路驅趕,最終還是來到了南亞大陸。在這裡,他們一路幹翻了塞種人,又征服了大夏人的地盤,控制了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


月氏人征服大夏之後,把地盤分給了五個部落,這些部落的領袖被稱為五翕侯。公元前一世紀時,五翕侯中的貴霜翕侯丘就卻消滅了其他翕侯,並統一五部落,建立起了貴霜帝國,又打敗了安息帝國。


印度的歷史,就是被各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丘就卻死後,他的兒子閻膏珍繼位,又南下進兵印度,佔領了恆河上游地區,此後貴霜帝國長期控制了此地。說起來,貴霜帝國還和我大漢較量過,只不過被班超打趴下了,從此再也沒敢在西域尋釁滋事過……


印度的歷史,就是被各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而印度人就沒這好事了,他們被上面這些民族一路各種蹂躪,忍氣吞聲了500多年,才終於等到了一個王朝的崛起,暫時結束了屈辱歲月。這個王朝,就是笈多王朝,不過眠眠今天不講它,繼續說它衰亡之後,印度人又被侵略的歷史(不要怪我無情)……


4. 白匈奴人的入侵


公元4世紀開始,笈多王朝從鼎盛逐漸走向了衰退。衰退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這個王朝本來就是依靠武力建立和維持的,很多下屬的藩國都只是忍氣吞聲臣服,各地的經濟發展也很不均衡。後來,西方國家又通過絲綢之路,和中國直接建立起了絲綢貿易,這大大損傷了充當二道販子的印度人的利益。笈多王朝的經濟很快就一蹶不振了,就在這個時候,白匈奴人開始入侵了。


白匈奴人,也被稱為嚈噠(yè dá)人,是公元4世紀左右西域的一支遊牧民族,曾在中亞、南亞地區建立規模廣大的嚈噠帝國。有一種說法,認為白匈奴人是漢代大月氏人的後裔,起源於塞北。公元4世紀,白匈奴人越過了阿爾泰山,西遷至河中地區。


印度的歷史,就是被各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公元五世紀時,白匈奴開始入侵印度,摧毀了犍陀羅地區的寄多羅貴霜殘餘勢力,立特勤為王,並以此為基地,伺機繼續向南入侵,但被塞健陀·笈多擊敗。


公元六世紀初,白匈奴人在首領頭羅曼的率領下,再次大舉入侵印度。大軍從旁遮普南下,一路攻佔了印度北邊很多地區,並建立了統治。頭羅曼死後,他的兒子密希爾庫拉繼續父親的事業,以奢羯羅為首都繼續向恆河中下游入侵,一度打到了摩揭陀邊境。


藍紫色區域為嚈噠帝國

印度的歷史,就是被各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公元520年另一位中土取經者宋雲,就親眼見證了嚈噠帝國的強大。然而這個國家很快就衰敗了,最終還是被笈多王朝所滅。留在印度的白匈奴人也逐漸本地化,最終演變成為拉傑普特人(Rajput)。拉傑普特人是印度各種族中最能打的,甚至給英國人制造過不少麻煩。


5. 穆斯林的入侵


公元962年,突厥裔薩曼王朝的一名奴隸將軍阿爾普特勤在阿富汗建立了伽色尼王朝,他的女婿蘇布克特勤自封為蘇丹。到了馬默德蘇丹治下王朝達到了鼎盛時期,並推翻薩曼王朝,連年入侵印度。這也是印度歷史上第一次被穆斯林國家大舉入侵。


馬默德蘇丹是一個異常虔誠的穆斯林,他的眼裡見不得任何偶像崇拜,對於印度人的神像佛像,他是打到哪裡拆到哪裡,因此獲得了一個“偶像摧毀者”的名號。此外,他一路燒殺劫掠,收集了大量的財富,因此也被稱為“金幣收割者”


馬默德蘇丹

印度的歷史,就是被各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可以說馬默德對於印度廟宇的摧毀,給印度人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他死了之後,手下的一個藩國首領古爾王公崛起了,推翻了伽色尼王朝,建立了古爾王國,繼續蹂躪印度人。


穆罕默德·古爾一路從旁遮普進入,入侵印度斯坦佔領了德里,隨後又佔領了恆河和朱木拿河之間的廣大地區。1206年,穆罕默德·古爾與刺身亡之後,他的部將庫特布丁·艾伊拜克自封為蘇丹,在印度建立了庫特布沙希王朝,又名奴隸王朝。


奴隸王朝的遺存建築

印度的歷史,就是被各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德里蘇丹國的統治從此開始,這也是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穩定的伊斯蘭政權。


就在德里蘇丹政權建立的同時,蒙古人也開始入侵印度。但是由於水土不服,加上印度的叢林不適合戰馬作戰,蒙古人並未能深入印度腹地。後來,有一部分蒙古軍隊留在了印度,並皈依了伊斯蘭教。


正是這支蒙古印度人的後裔巴布爾,在1500年時從阿富汗入侵印度,建立了莫臥兒帝國。莫臥兒的意思,就是蒙古。


莫臥兒帝國的版圖(1605年紅色到1707年灰色)

印度的歷史,就是被各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在莫臥兒帝國的全盛時期,其疆域幾乎囊括了整個印度次大陸,以及中亞的阿富汗等地。帝國的官方語言是波斯語,但統治者都是信奉伊斯蘭教、有察合臺汗國貴族血統的蒙古人。


人數遠遠少於印度人的穆斯林,能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在印度建立政權,主要是因為兩點:


一是印度的種姓制度導致只有剎帝利階層會接觸到軍事,其他的階層從來就跟打仗不沾邊,碰上敵人入侵他們全是戰五渣。


二是印度各個小國自古就從不團結,遇到強敵入侵不是投降就是做帶路黨,遠遠不像穆斯林那麼團結一致。


這是從最早的雅利安人入侵時就存在的現象,知道今天也並未完全解決。眠眠的好幾個印度朋友都認為,雖然現代印度是個統一國家,但各個省之間根本互相誰都不鳥誰……


後來的印度,又被葡萄牙人、英國人再度入侵,直到1950年1月26日,才最終成立了印度共和國。或許可以說,近四千年的印度歷史,就是一部被各種民族侵略的血淚史……真心希望印度朋友們能夠珍惜眼前來之不易的和平,畢竟這安穩日子只有60多年……


印度的歷史,就是被各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