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当年在“非典”中逆袭的小企业,到底做对了什么?

华智晟远(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石泽杰

对中国人来说,春节是一年中最最重要的节日,除了辞旧迎新,亲友相聚,春节还是一年中为数不多的全民开启剁手消费模式的黄金季,更是推动我国产业经济和内需消费的重要内驱力。春节期间,人流、资金、物流、信息等的大规模流动,将极大带动交通、旅游、文化、餐饮、商业等各行各业的全面繁荣。

然而,2020年春节前夕,新型冠状病毒这只黑天鹅突然来袭,让全国上下措手不及。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包括旅游、餐饮、酒店、影视等行业损失惨重。不少企业纷纷表示,现金流吃紧,面临倒闭的风险。

当年在“非典”中逆袭的小企业,到底做对了什么?

这让我想到了17年前的那场“非典”疫情,经历过的人,许多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疫情肆虐、人心惶惶、企业焦头烂额、面临生死考验,让中国经济一夜陷入寒冬。在这场“非典”疫情中,有些企业从此销声匿迹,有些企业却在这场危机中觅得商机,抓住了转瞬即逝的机会,实现了换道超车,成为了现在我们耳熟能详、在资本市场高歌猛进的龙头企业。

这些企业面对当时的“非典”疫情,是如何度过危机,在疫情后漂亮翻身,获得重生的呢?今天我们聊一聊那些在“非典”中逆势的中小企业的一些不大为众人所知的故事,通过历史来总结经验,汲取力量,给当前企业应对新冠病毒疫情一些启发!

当年在“非典”中逆袭的小企业,到底做对了什么?

一、全员隔离,化危为机,淘宝网横空出世,重塑电商历史

“不是所有企业都会因‘非典’而成为倒霉蛋。”马云在出席一次电子商务会议上如此说道。可能很多人不知道,2003年,彼时马云创立阿里巴巴仅仅四年, ToB业务刚刚有所起色,而淘宝网则是创立于非典最严重的时期。对于很多创业公司来说,刚刚推出新业务就赶上非典,无疑是绝境。更惨的是,当时ebay注资5亿美元入股易趣网,并与当时的搜狐、新浪等主要门户网站签订了广告排他协议,斩断了淘宝网推广渠道,实施线上彻底封杀。淘宝网就是在“非典”和“ebay”的双重洗礼下,成就了今天庞大的阿里系。而疫情肆虐的2003年,成为了是中国电子商务历史的转折点。

1.成立仅4年的创业公司惨遭全员隔离,人民日报刊发社论严厉批评

2003年4月,第93届广交会如期举办,但那时候的广州已经被划为“非典”疫区。为了推广客户的产品,阿里巴巴最终还是决定派出包括副总裁阿里斯曼在内的7名员工前往广州参会。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一名从广交所返回杭州的女员工宋某,十几天后出现咳嗽、发烧等症状,5月5日,经专家诊断为“非典疑似病例”。5月7日,该女员工被正式确诊为浙江省第四例非典病例。

由于发病前,该名员工照常在公司上班,阿里巴巴的形势陡然紧张起来,公司所在的华星科技大厦成为“禁区。按照规定,包括马云在内的400多名员工,以及该确认员工就诊医院的近百名医务人员,全部隔离,12天不许出门,一日三餐由政府专人派送,每天两次由穿这“防疫服“的防疫人员,到家喷药消毒,这成为杭州自非典爆发以来最大规模的隔离。因为该事件,人民日报还刊发《麻痹的代价》一文,不具名的批评了杭州某网络公司在非典疫情面前的心存侥幸,造成恶劣影响。庆幸的时,当时,杭州市政府和宣传部门,在公布信息的时候,也只是说杭州某网络公司,并未具名。

然而,那个时候正是阿里高速发展时期,员工每天加班加点,都忙不过来,全员隔离,对公司来说是巨大的灾难。

当年在“非典”中逆袭的小企业,到底做对了什么?

2.隔离前夕,果断部署,B端业务不降反升

面临着铺天盖地的指责,马云十分内疚。但是,事情已然发生,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对和解决。于是,马云向公司写了一封公开信,并果断做出部署,通知全部员工在家办公。为了确保每位员工家里都能联网,并接入公司系统,阿里还联系杭州电信部门,并派出公司技术保障人员,给员工装宽带,没电脑的,让员工把公司电脑搬回家。与此,同时,公司还更改了业务工作流程和汇报流程。隔离时期,阿里的员工把公司业务电话都转接到了家里,并告诉家里人,如果接电话,一定要说“你好,阿里巴巴”。

那段时间,接听阿里客户电话的,有时是一个苍老的声音在说“你好,阿里巴巴”,有时候会听到婴儿哭泣、儿童玩耍的背景音。

马云和当时的COO关明生,每天一个个地给员工们打电话,了解情况,安抚人心。让马云振奋的是,每名员工都自觉投入工作,没有出现懒散情况。

受非典的影响,很多国家发布了对中国的商贸旅行警告,来华做生意的人急剧下降,很多商人无法来华,而线下出货渠道陷入紧张,很多商人开始通过 互联网的形式寻找新的商业机会,与此同时,很多买家也通过电子商务,寻找新的商品采购机会。疫情肆虐,隔离在家,阿里的客户与流量不仅没有流失,非典肆虐第一季度,阿里巴巴网站的注册用户却增长了50%,点击量也增长了30%, 非典不仅没有击溃阿里,却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通过网络也能买货卖货,阿里由此一战成名。

3.推出淘宝网,进入ToC业务,吹响全面进军线上销售的号角

起初,阿里巴巴的业务主要是ToB,没有面向个人的零售业务。非典爆发后,马云敏锐的洞察到,网络零售将是未来一个新发展方向,他认为阿里有必要推出线上零售业务。当时,当马云提出做线上零售时,阿里高管大都激烈反对,认为作为一家仅仅创业4年的小公司,在全球排名第一的美国互联网巨头eBay在中国如日中天,占据了90%市场份额情况下,推出网络零售业务,是完成没有竞争力的,甚至会将刚有起色的ToB业务推向深渊。

然而,马云坚持自己的想法,在全员被隔离前的一个月,也就是2003年3月末,马云秘密组建了一个6人的研发小组,并将他们搬到当初创立阿里巴巴的地方——湖畔花园风荷院16幢1单元202号,并交给这支研发团队一个绝密任务——做一个像eBAy那样的网站。5月10日晚上8点整,淘宝网在阿里全员隔离期正式上线,上线的淘宝首页醒目的写着“纪念在‘非典’时期辛勤工作的人们。”由于被隔离,马云等均无法到现场主持上线仪式,只能在家里通过网络视频跟坚守在湖畔花园的团队庆祝,庆贺生于危难之际的阿里巴巴首家子公司——淘宝网。

当年在“非典”中逆袭的小企业,到底做对了什么?

当时eBay控股的易趣网采取的是向卖家收取商品登录费和销售佣金模式,基本就是eBay美国模式在“中国翻版”。但是,受当时的263邮箱由免费转为收费,导致用户从2 000多万锐减到59万的教训,马云在淘宝推出之日,就打出了最具吸引力的“王牌”——免费,即淘宝网为所有的用户提供免费的网上交易服务。当时已经具有流量思维的马云认为只要有了用户,就有机会翻盘。

当然,免费策略,无疑也暗合了国人的心理,就这样淘宝依靠“免费”策略拉到的众多用户。

而当时的非典则给淘宝做了最大的推广,因为疫情,国人居家,不便外出,而淘宝网则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安全的购物渠道。

疫情肆虐的2003年,成为了是中国电子商务历史的转折点,淘宝网顺利赶走有人又有钱的eBay,并发展成为了无比巨大的淘宝帝国,几乎成了中国零售电商的代名词。

为了纪念非典时期公司不去奋斗的精神,2005年4月20日,马云致信全体员工,宣布将每年的5月10日定为“阿里日”。这则阿里在逆境中翻盘的故事,成为日后阿里人的精神寄托。

阿里的前Ceo说过:“没有遇到非典,可能阿里巴巴就没了,非典给阿里巴巴做了大量的推广和广告,唤醒了大家对互联网的认识。”而在谈到非典与阿里关系的时,马云曾这么说道: “非典时期,谁都不应该想到,这是一个机会,而应该想到,大家碰到什么麻烦,我们能够怎么帮助到大家。”

往大了说,马云是从企业责任出发,落脚于社会责任;而往实处说,马云是站在客户的角度,帮助客户解决问题,为客户提供独特的客户价值,满足客户需求。

二、借债度危机,死里逃生

新东方也是在“非典”中渡劫的企业,疫情中的新东方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危机,一度濒临倒闭。

1.挤兑退款,遭遇债务危机

2003年3月,“非典”疫情在北京全面爆发,那时候的北京,医院每天都接收很多新的感染病例,可谓是人心惶惶,草木皆兵。由于,非典的迅速蔓延,新东方的报名人数瞬间锐减。更糟糕的是,北京市教委发现形势不容乐观,于4月中旬,宣布所有的培训学校全部停课,教委的这一决定让依靠线下教育生存的新东方手足无措。4月30日,新东方宣布全国的学校全部停课。停课,就意味着要退还学生们的学费,这对于现金流本就紧张的新东方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俞敏洪回忆说:“当时,退费的学生,从四楼排队到了一楼”。而当时,新东方的银行账户日提取最高金额,只有50万元,这样的额度根本不能满足当时的学生退款需求。俞敏洪意识到,如果不能及时给学生退费,不仅会让新东方的名誉受损,而且还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挤兑,甚至突发事件。为了保住新东方的名誉,并尽可能的保障学生的权益,新东方董事会提出了四种解决方案给已经报了名的学生:“其一,缴纳报名费但尚未开课的培训班可全额退款;其二,5月份开课的培训班可全部退班;其三,延期开课;其四,持现有听课证的学生可以在两年内到新东方学习相同的课程。此外,新东方的远程教育系统将继续开通。” 然而,由于公司前期已经把资金投入到暑期教学,诸如租教室、印材料、做市场宣传等上了,账面上的资金已经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退款和日常运营。

心急如焚的俞敏洪低下头跑到银行恳求将每天提款额度提高,并到处找朋友筹款1000万元。最多的时候,新东方一天退给学生的现金就高达400多万元。后来学生们发现,新东方随时都可以退款,这场挤兑退款风波才逐渐过去。

学生们的学费是都退了,但是老师的工资、办公室租金等成本还是要按时支付的。最危急的时候,现金流仅仅只能支撑一周的时间,新东方命悬一线,随时面临着倒闭风险。紧要关头,俞敏洪再次找朋友相助,并引入老虎基金战略投资,才让新东方暂时稳住阵脚。


经历了退费事件后,学生们对新东方的信任不减反增,让“诚信”成为了人们对新东方的第一品牌印象,这为日后的经营恢复和快速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品牌基础。

在停课期间,新东方的团队加紧集聚能量,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等待疫情接触,随时准备恢复招生、教学工作。

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7月份,北京疫情解除,学校全面复课,原来的学生以及疫情期间的倒闭的机构的学生群体疫情涌向了新东方,新东方活了过来,而俞敏洪也很快还清了欠款,获得了高速发展,并于2006年9月在纽交所上市,目前总市值超过200亿美元,成为我国教培行业中的龙头企业。

当年在“非典”中逆袭的小企业,到底做对了什么?

2.免费开放网上课程,开辟全新教学领域

由于线下活动按下了暂停键,为了和学生们保持密切的联系,从 2003年4月25日至6月30日,新东方对全国的高考考生,免费开放由新东方中学英语部最优质教师教授的远程高考英语辅导课程,考生只需登陆指定的网站入口就可以进入接受免费培训。

网上教育不仅打破了地域、时间的限制,还降低了线下租金成本,这一举措为新东方开辟新的教学领域而打下了基础。

在危机中,俞敏洪还能将目光放长远,进行思考布局,去开发“危机后财富”,这些战略行动值得我们每一位企业家朋友深思与学习。

3. 深刻教训,确保稳定的现金流

在这次非典战役中,新东方差一点就因为现金流断裂而倒下。而俞敏洪则从这次“教训”中意识到,企业规模有多大,都必须有足够的现金储备。如果公司账上没有充足的现金,也就不具备调动现金的能力,那么,遭遇特殊情况时,很容易就会被击垮。

非典之后,新东方一直坚持一个规定,那就是账上的现金必须能够确保随时随地把学生预交的学费全部退掉,员工工资全部发掉后,公司还能活着。

三、启发与建议

在17年前那场非典疫情中成长起来的企业,现如今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巨头。回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危机就是“危中有机”,而那些有胆识、有魄力,在危急时刻,担得起责任、找得到需求、抓的住机遇,经得住淬炼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更富生命力。

综上所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华智晟远建议:

1.在危机突然来临的时候,要更加保持清醒和理智,积极的面对危机,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只有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才能够从危机当中获得转机。

2.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将目光放长远,要时刻关注着你的客户,始终站在客户的角度,帮助你的客户解决问题,并且想尽一切办法与你的客户保持密切联系。

3.提升企业危机应对能力,功在平时,一定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在困难的时候,更要多鼓励大家保持一种打胜仗的状态,上下同心,一起解决问题,度过难关。

4.长期稳定的现金流,是疫情之下企业存活的关键,要及时盘查公司的现金流,摸清公司真实的现金流情况,做好财务预估,制定好开源节流的财务计划,确保公司的现金流生命线。

因此,无论是过去的“非典”,还是今天的“新冠病毒”,或许都不是地狱,而是生机萌发之际。疫情的冬天终会过去, 美好的春天一定如约而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