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古典園林匾額:“象外之境,境外之景”,匾額文化有何內涵?

古典園林匾額:“象外之境,境外之景”,匾額文化有何內涵?

“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以詩文造園,中國是一枝獨秀。文人們在構建園林的同時,也在塑造著自己,因而園林能夠成為詩畫藝術的載體,洋溢著清香、古樸的書卷味,充滿氤氳的文人氣息,得自然之道且兼具精神生命的精華。

古人不僅喜歡以詩言志,以詩抒情,還喜歡借用詩句的意境來抒懷胸臆,而這一情感的寄託就是匾額。

匾額,在秦漢時期興起,在明清時代興盛,直至當今,可謂是源遠流長。匾額除對園林景觀的昇華有藻繪點染和賦形搞彩之外,還有寄情於景、直抒胸臆之意,從而使物象獲得“象外之境,境外之景”的靈氣和生氣。除此之外,匾額還具有更深的內涵:

一、作用

1、構園之魂

藝術在創作之初,要先“立意”,意在筆前, 而後作字。

“凡詩文書畫,以精神為主,精神者,氣之華也”。

園林的創作也是如此。一件成功的園林作品,園名題詠體現了構園思想。而這並不是建園之後再延請文人雅士題詠的,這是一開始就與園林之美的構思結合起來的,在園林藝術創作上,這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園名題詠的確定,也就是確定了園林的主題意境,然後再考慮園林的整體結構,重要景區的佈局如何來體現、吻合主題意境,所以說,園名題詠,應該是構園之魂。

古典園林匾額:“象外之境,境外之景”,匾額文化有何內涵?

中國園林被稱為“凝固的詩”“立體的畫”,營造的是詩畫之境界,也就是“意境”。虛實相生,展現的是生命的律動。虛乃心造之景,謂之情;實乃欲訴於人,謂之景,意境就是情與景的結晶。詩人萃天地之清氣,以月露花鳥為其性情,其景與意不可分也。所以中國古典園林古人不稱“景觀”而稱“景境”。

2、立景之意

園林的主題就好比一首詩的“詩眼”,“詩眼”是一首詩的靈魂,是詩人竭力錘鍊的精華所在,也是統領全篇主旨的凝聚之點,最能夠表達詩人的情感與精神。有之,境界全出,通篇生輝;無之,平淡如水,不起漣漪。

建園者在整體建構之前,就已經根據自己的情感與精神,為園林的大體確定立意。然後用簡約的筆墨、富有詩意的文字題一景名,確定主體風景的意境。之後再仔細研究、琢磨各個區域的山水、亭榭、花樹等每一個具體景點的佈置,使它們能夠符合意境的需要。

同時,園林主人還會集思廣益,通常在園林大體完成之後,就會邀請文友,對各個景區的風景設計、意境表達進行推敲、品鑑,通過反覆的品味、斟酌,使得景區的主題意境,更加飽滿。這一方法就好像是品讀詩文,鑑賞畫作。

古典園林匾額:“象外之境,境外之景”,匾額文化有何內涵?

而主題建築周圍的景緻,是必須要用匾額題刻的,起到

一個補充、強化或相互映發的作用,總之,是要與該景區的主題意境相協調的。而鐫刻在園林門樓或牆門上的題額,也是整幅雕刻畫面思想的點睛之筆。

園林匾額在古典園林的立意構景中,一般具有統帥意義,是創造詩情畫意“斷”不可少的首要藝術元素。

3、賞景之眼

我國園林的物質構成元素包括感性質料的自然屬性,如色彩、形狀、線條等;還有理性美的組合規律,像整齊、對稱、節奏等,給人以形式美感,形成自成一景的審美對象。

而匾額的題刻也成為了審美的一種指示。諸如色(“翠玲瓏”“繡綺亭”“浮翠閣”)、姿(“四時瀟灑亭”“竹外一枝軒”“暗香疏影樓”)、聲(“玉延亭”“留聽閣”“一亭秋月嘯松風”)、影(“柳蔭路曲”“塔影亭”“倒影樓”)、香(遠香堂、藕香榭、水香榭、聞妙香室、天香秋滿、清香館)等,

使觀賞者獲得了悅耳悅目的第一層次的審美享受。

對於園林美的欣賞,最高境界就是能夠領悟其“境界”。而“匾額”的存在,能讓觀賞者更好的找到賞景之“眼”,這也是幫助人們“尋詩”的“眼”。在中國的園林中,通過匾額,你就能找尋到其“背後”的詩。

古典園林匾額:“象外之境,境外之景”,匾額文化有何內涵?

4、悅目之形

園林中的匾額,其書藝、材質、裝飾都給人以強烈的視覺美感。

(1)書藝

我國古代,在東周以後,就已經有了把文字當藝術品來看的習慣。而在我國,書法與繪畫,本是同源。

一塊好匾,一要文辭精妙,二要書法亮麗,三要製作考究,缺一不可。文要適情應景,或典雅,或莊重,或富於哲理,或形象誇張。字是一字一字地橫向排列,互不連筆牽絲,全憑左右顧盼、前後呼應,使之氣脈貫通,神完氣足。筆法、結字、章法以至於印章,都要經得起推敲,富於筆情墨趣。

在我國的古典園林中,幾乎彙集了所有朝代書法大家的作品,留下了各家珍貴的書體,篆、隸、真、行、草,書體皆有。有顏真卿“顏體”的神姿,李陽冰篆書的風采,文徵明楷書的深嚴,董其昌草書的瀟灑,何紹基行楷的金石味,陳洪綬行草的漢隸筆意,鄭板橋斜趣橫生的

“六分半書”……琳琅滿目,令人歎為觀止。

(2)材質

古典園林匾額:“象外之境,境外之景”,匾額文化有何內涵?

匾額傳承千年,其材質的種類也是不少。如金屬的,即金匾(多用於皇族)來展現皇家的貴氣,銀匾,銅匾和鐵匾,匾額中數量最多的是木匾(一般木質結構建築懸掛)、石匾(一般鑲嵌於磚石建築中)和磚匾(同石匾),其他的還有琉璃匾、瓷匾、絲織匾、紙匾、竹匾等。

(3)裝飾

匾額的四周邊框往往都會被精美的裝飾一番。文字陰刻或陽刻;色彩或金字藍地、黑地、紅地,或白地綠字或黑字;裝飾的圖案也異彩紛呈:有的刷漆或貼金箔、鑲金邊或花邊,浮雕或透雕祥雲、雙龍嬉珠、梅、竹等紋飾;也有一無紋飾,盡顯木、竹本色的。

在中國的古典園林中游歷,你可以通過匾額,去品詩讀畫,去賞景沉澱,這不只是一個審美的過程,也是淨化心靈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可以發現文化價值的過程

二、文化價值

匾額,作為中國的明信片,這一點已經得到了文化研究學者的普遍認同。歷經各朝各代,利用各個時代文人風雅之事、採擷經史藝文中的原型意象,融鑄成題額,呈現其精髓。

“網師”,就是漁父、釣叟,是以漁釣精神立意的水園,追求的是“丘壑趣如此,鸞鶴心悠然”的隱逸情趣。

古典園林匾額:“象外之境,境外之景”,匾額文化有何內涵?

蘇州網師園,其造園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淳熙年間,一吏部侍郎史正志因貪生怕死被罷官,流落至蘇州。在1174年,請人建了“萬卷堂”,因他自譽讀萬卷書,由此得名。他還在大門對面種植了數百株牡丹,並題園名為“漁隱”,以表明其想離開世俗、歸隱於世的志向,這便是網師園的前身。

歷經百年,至清乾隆時的宋宗元,為奉養母親,在萬卷堂故址重治別業,最初題名網師小築,後因報恩改名為網師園,直至今時。

網師園也可以說其是山水園。小院西南有一泓寒潭,石刻篆書“涵碧”二字,取宋朱熹“一水方涵碧”詩句名之,此處巖壑深邃,底部潛藏一泓天然泉水,清澈明靜,且與中部大池水脈貫通,潺潺不絕。冷泉亭因寒潭得名。庭院滿鋪漁網紋,“網”中有荷蓮、游魚、蝦,都與“網師”主題密切相關。“網師園以水為中心。殿春簃一院雖無水,西南角鑿冷泉,貫通全園水脈,有此一眼,絕處逢生,終不脫題”

蘇州耦園位於蘇州古城區倉街小新橋巷深處,三面臨水,一面通街,前後設有河埠,其地十分僻靜。粉牆黛瓦映襯著小橋流水,頗有江南水鄉風韻。

從宋朝到清初的500年間,這座花園的主人換了又換,耦園前身為“涉園”,又名“小鬱林”。是清初雍正年間保寧知府陸錦致仕歸裡後所築,後經輾轉,被沈秉成購得。經過重新設計、規劃,建造成現在的樣子。題名為

“耦園”。耦通偶,寓意夫婦一同歸隱的意思。

揚州“個園”,以頌竹為主題。“個”為一片竹葉之狀,“個”園單取一根竹,更含有獨立不倚、孤芳自賞之深意。

古典園林匾額:“象外之境,境外之景”,匾額文化有何內涵?

蘇州北“半園”有知足不求全之意,廳堂名“知足軒”

,樓房兩層半,亭為半亭,池呈半池……

匾額的文化源遠流長,他們潤物無聲,亦情亦景,它傳達了人們對美、對善、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追求。

三、小結

古老的漢字是一座蘊含豐富的信息庫,裝載了中國幾千年的文明。灑下床前明月光,上下千年一夢長。詩詞一向是以它陽春白雪式的唯美、典雅,吸引著無數虔誠者的愛慕。

山溫水軟,杏花春雨,足以感發詩興。詩文興情以造園,景以境出,情由境發,在一方方小園中,文人墨客用一方小小的匾額書寫著屬於自己的精神天地,訴說著江南古典園林匾額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蘇州園林》 劉珊 江蘇人民出版社

2、《墨跡章法必讀》 馮又松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3、《中國匾額保護與文化傳承論文集》 曹彥生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