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流來觀,流來峰,一處美景沒江中

古鎮沙鎮溪,長江與青幹河交匯處,江中有一座孤立在沙灘上的小山峰。

傳說,這座小山峰是從長江上游流下來,停留在這裡的,於是人們就把這座小山峰稱作流來峰,山峰上建有道觀,叫做流來觀。

流來觀,流來峰,一處美景沒江中

《歸州志·山水》載,“山之麓,然一阜,當沙鎮溪這衝,曰流來峰。高一百十有二級,廣袤信徙。春夏水漲環阜皆水,如金口金山。”

同治版《歸州志•山川》記載:“沙鎮溪,州西十里,溪口突出一峰。相傳西蜀有佛一尊,流來至此,瀠洄不去。土人建觀峰頂,因名流來觀。”

流來觀,又名“真武觀”、“上真觀”、“金山寺”,遠在唐朝之前,這裡便有觀。但流來觀究竟始建於唐之前何時,史書、地方誌均無記載。明朝末葉荊南道員陳再善撰《重修流來觀碑記》,稱流來觀以前曾是“煙火騰霧,雞犬相聞,鐘鼓四達,香火稱盛。”

流來觀,流來峰,一處美景沒江中

流來峰呈不規則的圓臺體,海拔120多米。登高遠眺,流來峰巖峰突兀挺拔,酷似一座浮在水面的金字塔。

流來峰只有在枯水月份,才和南岸的陸地連在一起,流來峰腳下白沙漫漫,長江稍一漲水,流來峰便於南岸隔開,四面環水,成為一座俏麗的江心小島,碧(溪水)黃(江水)兩種水色相映生輝。

漲水季節,人們要通過渡船才到到達流來峰。枯水期間,人們可以徒步去流來觀。登上一百一十二級石階,便來到了流來觀門前的獅子坪。

流來觀門前靠長江一側,原佇立一高杆風雨燈。此燈是江面航標,不為照明。上下船隻看見燈光,可以避開小島航行,以免觸礁。《歸州志·八景·佛嶼孤燈》描述佛嶼孤燈:“州西十里,沙鎮溪口突出石嶼,春夏水漲,四面碧流環繞。夜望一燈,江心明滅,若沉若浮。”

流來觀飛簷雕樑,灰瓦白牆,展露出莊嚴與神秘。白牆周圍密匝匝繞著一圈參天古木,四季蒼翠,綠蔭如蓋。漫步峰巒之間,時而峰迴路轉,時而曲徑通幽。

流來觀,流來峰,一處美景沒江中

流來觀的建築面積約800平方米,有東南西北中五殿。中為正殿,塑道教之尊“真武帝”像,北為祖師殿,南為靈官殿,東西均為鎮江王爺殿。鎮江王爺廟後來用作當地的糧食倉庫。

東西鎮江王爺殿,兩尊鎮江王爺背靠背坐著,於是產生了一個歇後語:流來觀的鎮江王爺——背靠背。

相傳,古流來觀只有一個正殿,山門朝西,殿內供奉鎮江王爺。儘管人們天天拜佛,此處江面依舊不斷翻船。行船長老不解何故,在王爺神像前禱告求示。嫋嫋香菸,冥冥之中,鎮江王爺顯靈,暗示說他是四川來的,只保佑四川來的船隻。於是,人們募捐加修一座山門朝東的正殿,另立神像,就有了這兩尊背靠背的鎮江王爺神像。

流來觀,流來峰,一處美景沒江中

每年六月初六,鎮江王爺過生,當地百姓拜了東邊又拜西邊,甚是有趣。

船工唱道:

流來觀,觀流來,真武菩薩把舵擺。

船到下河空了載,給你帶點折施(禮物)來。

清代詩人張問陶路過歸州時,寫了一首《上真觀》描述流來觀,詩曰:

縹碧斷崖小,深紅古廟寒。

春風吹塔影,一簇好林巒。

另一位清朝詩人劉玉森在《偕遊流來觀》寫到:

紅光山色翠成堆,江水江風面面開。

古佛有情流不去,此峰何處忽飛來。

這些詩句,都寫出了流來觀的景緻。

那時候,當落霞與江鷗齊飛的時候,流來觀隱匿在一片翡翠之中,更顯清雅與神迷。

相傳以前,無論長江水漲多高,始終淹不著流來峰。水漲峰漲,水落峰落。

三峽大壩蓄水後,流來峰終於沒入水中,一處美景不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