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天道是萬物運行的規律,那麼人道是什麼呢?

我們常聽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常聽到人們說天道,如果說天道是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那人道是什麼呢?

一、”道“是什麼

天道和人道都是由”道“產生的,這個”道“就是《道德經》上的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

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老子為了說明這個抽象的概念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又做了闡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寞兮,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道“是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了,獨立存在而不改變,反覆運行不衰敗,老子就給它取名叫大道,所以”道“可以叫做”大道“。下面我們就用”大道“來表示”道“,來區分天道和人道。


天道是萬物運行的規律,那麼人道是什麼呢?

二、天道和人道分別是什麼?

《清淨靜》上說: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天地是由大道所生,所以天道也是大道的一部分,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也是大道的一部分。

1.上文的重點在於”降本流末,而生萬物“,天效法大道,而成天道,天道又生出屬於它自己的萬物,上至日月星辰的運行和消亡,黑洞等,下至原子,電子,磁體,密度,燃點等,這些東西都是自然而然存在的,人類只能發現他們,而不能發明他們,所以可以把天道解釋為萬物存在和運行的規律


天道是萬物運行的規律,那麼人道是什麼呢?

2。人道作為大道的一部分,自然和天道一樣會生出屬於自己的萬物,《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天道是減少多餘的來補給不足的,但人道卻是減少不足的去奉養有餘的。這就可以看出天道和人道的區別:天道無慾無私,所以把多餘的東西補給不足的,人道重欲有私,所以有了就想多,多了就想更多,更多了就想永遠擁有,結果古往今來沒有一個人能留住曾經擁有的私慾所得物(財富,土地等)

所以《道德經》說: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久

天地能長久存在的原因是它們不為自己而存在。

所以可以把人道解釋為以滿足慾望為基礎制定的規則。請注意!這裡說的慾望是個中性詞。

慾望有生理上的需求,也有精神上的需求。比如為了吃到更美味的食物而發明的多樣的烹飪手法;為了節約時間發明的交通工具等;為了探索宇宙的秘密發明的航天工具等。

但是當慾望過度滋長後,有些人的行為就變成了佔有他人財富或者掠奪不屬於自己的物質,為了平衡這樣慾望的滋長,各種法律法規,行規就應運而生了。


天道是萬物運行的規律,那麼人道是什麼呢?

三、怎麼行人道

怎麼行人道可以參考道教的作為,因為《道德經》被道教作為總經之首,是總則的地位。道教認為人都是有慾望的,若想修行成仙,就要去欲,但是去欲無法一蹴而就,那麼就先寡慾吧。

《道德經》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五彩繽紛的顏色讓人眼花繚亂,多過的音調讓人聽不清,過多的滋味讓人不能分辨,騎馬打獵讓人瘋狂,珍貴的東西讓人行為不軌。所以聖人只求不餓,不追求享受。

這就是寡慾了.所以《道德經》八十一章說: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是寡慾的精髓所在:而不爭奪,不過分追求,不攀比炫耀,一定要”為腹不為目,去彼取此。“

所以人道要行得好,全在寡慾兩個字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