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讀懂了《留情》,就讀懂了婚姻中妥協的重要性


讀懂了《留情》,就讀懂了婚姻中妥協的重要性


錢鍾書說: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張愛玲的《留情》就是敘說了一段“圍城”內的故事。她生動描寫了一對半路夫妻敦鳳和米先生的生活片段。故事並不曲折,情節也不復雜。

男主人公米先生要去探望即將病逝的大太太,女主人公也就是現在和他生活在一起的姨太太敦鳳耍小性子去舅母家。米先生為了照顧敦鳳的感受,先陪敦鳳去舅母家。在去的路上,二人都各懷心事,想起各自以前的他或她。在舅母家,受舅母和表嫂的影響,兩個人拉近了距離。期間,米先生一個人去大太太那裡走了一趟,很快回來接敦鳳。見到米先生回來,彷徨莫落的敦鳳掩飾不住內心歡喜。然後,他們愉快地結伴而回。

張愛玲在《留情》中把婚姻比作鳥籠,結了婚的人就是籠中的鸚哥。不管你是山雀還是鳳凰,也不管你是為了物質還是精神,進了同一個鳥籠,就牢牢地栓在一起,插翅難飛。所以說,走進婚姻是一件冒險的事情。


讀懂了《留情》,就讀懂了婚姻中妥協的重要性

有人說,《留情》中米先生和敦鳳這對半路夫妻的結合是一場交易。36歲的寡婦敦鳳嫁給59歲的米先生,她圖的是他的物質,他則看中了她的年輕美貌,他們在意的是物質與情色,沒有愛情,註定不會長久。

然而,我不這樣認為。雖然他們遭遇了許多生活的困擾,但他們的相處時時書寫著一個“情”字,敦鳳為米先生留情,米先生為敦鳳留情。

從許多細節上可以看出,她很關愛他,他也很體貼她。他們之間雖然沒有年輕人那樣轟轟烈烈外露的感情表現,但樸實中見真愛,是實實在在的感情。

那麼他們能不能長久生活在一起呢?

張愛玲在小說一開頭就給出了暗示,她說:“炭起初是樹木,後來死了,現在,身子裡通過紅隱隱的火,又活過來,然而,活著,就快成灰了。它的第一個生命是青綠色的,第二個是暗紅色的。火盆裡有炭氣,丟了一隻紅棗到裡面,紅棗燃燒起來,發出臘八粥的甜香。炭的輕微的爆炸,淅瀝淅瀝,如同冰屑。”

這裡的“炭”暗是指米先生,米先生經歷了萬念俱灰的第一次失敗的婚姻,就像死了一次。年事已高又和敦鳳走進的第二次婚姻,他重燃起生活的激情。雖然有著輕微爆炸和淅瀝冰屑的不和諧音,但卻不改紅紅火火地燃燒著的本質,更何況還散發著濃郁的香味。這對都經歷過不幸婚姻的米先生和敦鳳兩個人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不完美的完滿結局。


讀懂了《留情》,就讀懂了婚姻中妥協的重要性

他們看似不協調的婚姻,為什麼能夠走向完滿的結局呢?

我想除了他們彼此“留情”之外,他們更懂得婚姻中的妥協,懂得彼此讓步。對於這些,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出。

第一,妥善安置婚姻中的嫉妒。

米先生去看病重的大太太,敦鳳是嫉妒的。楊太太見了敦鳳和米先生,滿面春風,一身風騷,對米先生故意做作的避嫌,敦鳳眼清目明,不由得想起來他們的過去,是嫉妒的。

敦鳳雖嫉妒,但不像沒有規矩的婦女一樣大吵大鬧。她是不動聲色扭轉形勢,將嫉妒巧妙地轉移,但拿捏地還能讓米先生於無聲無息中感覺到自己的不滿。這是敦鳳從小生活在姨太太們中學到的本領,不能不說,這也是做女人的一種智慧。

敦鳳的嫉妒是愛米先生的表現。嫉妒是一種常有的情感,也是一個會咬人的怪獸,只要給它套上籠嘴加以約束就好。

第二,忍耐是化解婚姻危機最好的良藥。

據史書記載,唐朝鄆州有個張公藝,九代同居,竟和和睦睦,相安無事。唐高宗甚是好奇便問其故。張公取出一張紙一口氣寫下一百個忍字。唐高宗十分讚譽便賜號“百忍堂”,流傳至今。

《留情》中,敦鳳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在楊老太太和米先生面前提起來前夫沒完沒了。米先生十分難堪,抿緊了嘴唇,很勉強地微笑著。我想看上去不動聲色的米先生心裡一定是萬馬奔騰,五味雜陳,但他忍住了,一言不語。

這是半路夫妻不可避免的尷尬吧!過去實實在在地存在過,誰都無法將自己的過去完全磨平,不留痕跡地割裂開去。

敦鳳如此,米先生不也是一樣嗎?他不得不去看望病重的大太太,不能丟開跟大太太的孩子。

過去婚姻生活的影子是扯不斷,理還亂,會時不時地蹦出來,突兀地暴露在面前。要想沒有銷煙地生活在一起,不管喜歡與否,都得無條件地接納,要接納就必須忍耐,忍耐,再忍耐。

這讓我們明白了忍的重要性,也就理解了敦鳳無言的嫉妒和米先生勉強的微笑。忍耐才是化解婚姻危機最好的良藥。


讀懂了《留情》,就讀懂了婚姻中妥協的重要性

第三,正確看待夫妻般配問題

敦鳳一邊享受著米先生帶給她的物質滿足和細心體貼的呵護,一邊嫌棄他的老態不體面,讓她在人前羞於承認是自己的丈夫。

米先生又何嘗不是如此矛盾呢?一面陶醉於她的青春美麗,享受著清福豔福,一面還得小心翼翼面對她,懼怕著她的小脾氣,不得不聽她陳芝麻爛穀子的瑣屑嘮叨。

每個人都希望找到一個般配的伴侶,但現實婚姻生活中,哪有那麼多般配啊?

遲子建在《嫁一個什麼樣的男人》一文中,寫道:

“嫁一個什麼樣的男人呢?

不窮不富,不胖不瘦,不兇暴又不過於纏綿,不酗酒又不吸菸,寬宏大度,講究衛生,不乏浪漫情懷。

世界上有這樣的男人嗎?假使有的話,還有個很關鍵的問題:他會娶持有這些想法的女人嗎?

如果男人也反過來這樣想女人,你就會覺得持有這些想法不無惡劣。那樣雙方都沒有了活路。”

因此說,所謂的般配只不過是人們的良好願望罷了。

記得,楊絳先生在談到錢鍾書時說,一雙老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鏡,個頭不高,一點也算不上“風度翩翩”。還有錢鍾書跟女兒錢媛小時候做出許多出了格的玩鬧,鬧出很多笑話。

經典愛情既然都是這個樣子,那麼,我們普普通通的人就不必太糾結了。擦亮眼睛可以看到:美滿的婚姻不是本身多麼完美,而是彼此留情,彼此妥協,彼此謙讓,共同成就的美滿。


讀懂了《留情》,就讀懂了婚姻中妥協的重要性

在《留情》結尾處,張愛玲寫道:“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然而敦鳳與米先生在回家的路上還是相愛著。”

我真切地看到,敦鳳表面嫌棄米先生,實際上她對米先生是愛著的。從她嫉妒米先生的大太太、嫉妒楊太太,再到她對米先生細小的關懷,足以說明她對他是愛著的。只是因為她的膚淺虛榮作怪,覺得他配不上她罷了。米先生亦是愛著敦鳳的,要不怎麼會一忍再忍敦鳳的小脾氣,瞎嘮叨?怎麼會去看大太太一眼,馬上折回冒雨來接敦鳳呢?

人這一生不容易,半路夫妻更不容易。《留情》是張愛玲作品中難得結局美好的一篇。讀到文末,我為敦鳳和米先生長長地吁了一口氣。

我還是不由得想起了作者張愛玲本人。她經歷與胡蘭成感情創傷後,心是悲涼的,對生活是質疑的,她的諸多文字的蒼涼悲情力透紙背。但在《留情》這篇文章裡卻可以深切感受到她的溫情和對生活的美好憧憬,特別是文章最後出現的彩虹,顯著地表明張愛玲對未來是心存美好期盼的。

寫到此,我衷心地祝願現實生活中的每一份感情,不管親情、友情,還是愛情都能夠不要較真,心存美好,珍惜擁有,善始善終。 

讀懂了《留情》,就讀懂了婚姻中妥協的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