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曹操真的是白脸奸臣吗,其实他的档案材料应该是这样的

“说曹操,曹操到”,一千七百多年来,人们始终在说曹操。旧道德法庭和京剧脸谱指定他为“国贼”、“白脸奸臣”。其实他的档案材料应该是这样的:

姓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

生卒年月:公元155年一公元220年;

籍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

官职及尊号:汉大丞相,魏王,魏武帝;

简历:20岁任洛阳北部尉开始政治生活,30岁任济南相,36岁募兵讨伐凉州军阀董卓,38岁收编黄巾军三十万降卒组成青州兵,40岁荡平徐州陶谦集团,42岁迎汉献帝而奉天子以令诸侯,43岁击溃淮南军阀袁术,44岁擒杀悍敌吕布,45岁迫使军阀张绣投降,46岁重创河北巨霸袁绍,53岁彻底铲除袁氏势力而统一北方,55岁兵败赤壁,60岁扫平陇右割据势力而完全占领西北地区……

曹操真的是白脸奸臣吗,其实他的档案材料应该是这样的

想一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战火连天的情形,再看一看曹操的“简历”。一块一块的地盘被他占领、平定,大大小小的军阀被他消灭、制服。谁能不承认他是超世之杰?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作为一个领袖或统帅所应该具备的修养和素质。

天降大任于曹操,曹操何以能担负起大任?对此,他回答说:“吾亦犹人也,非有四目两口,但(只)多智耳”。这话既没神化夸大自己,也不过分谦虚,说得实实在在。“多智”确实是曹操为人处世和治国治军的优势,使他外定武功,内修文学。

  1. 曹操为什么能“多智”

《三国志》记载他“少机警,有权数”,这说明多智与天生丽质有关。但是,如果没有必要的修炼磨砺,天性再好的人终其一生也不过花里胡哨、小打小闹而已。

曹操天性聪明,同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特好兵法,先天因素与后天努力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成就了他的“多智”。

曹操真的是白脸奸臣吗,其实他的档案材料应该是这样的

面对乱世风云,曹操从青少年时代便忧世不治,决心不做岩穴(隐居)知名之士,而投身于治国平天下的事业。

他知道,只有热情和抱负而没有真才实学,只会落得志大才疏、一事无成的下场。因此他很注意从读书学习中汲取知识,开发智力。

曹操真的是白脸奸臣吗,其实他的档案材料应该是这样的

三十余年手不舍书,儿子曹丕说他“常在军旅,手不释卷”。在各种书籍中,曹操尤其爱好兵书,他认为在铁与火的时代,和平手段无济于事,只有用战争来消除战争。

18岁至19岁期间,曹操不但收集阅读了各家兵书,而且还汇编成册,题名为《兵书接要》。此后,结合战争实践,他又为《孙子兵法》作注,并自作《兵书》十万余言。

曹操真的是白脸奸臣吗,其实他的档案材料应该是这样的

在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的军旅生涯中,曹操观兵书战策多矣,上马横槊,下马谈论,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勤学不辍。正是由于拥有丰富的战争理论知识,并把它们与现实战争结合起来,曹操统帅军队三十余年,用兵如神,奇策妙计层出不穷。

​也正是由于博览群书,使曹操爱好文学,擅长文学,并提倡文学创作和研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文学”。

2. 别人眼中的曹操

《世说新语》记载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匈奴使者来访,曹操嫌自己容貌短小,不够威武,便让部下崔琰代替他接见使者,而自己假扮成侍卫官执刀站在崔琰的旁边。

接见完毕,有人问匈奴使者对“曹操”的印象,匈奴使者回答说:“曹操的雅量和名望非同寻常,但座位旁的那个握刀人,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充实的涵养和长期的锻炼,曹操的气质是不会达到想掩饰也掩饰不住的程度的。

曹操真的是白脸奸臣吗,其实他的档案材料应该是这样的

大概正因为内多智而外弘伟,所以汉代社会知名人士桥玄和人物评论家许劭,初次见到曹操时,一个称赞说:“天下就要乱了,除非盖世之才,没人能安定天下,而能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你了”;一个惊叹道:“你是一位治世能臣,乱世奸雄”。

3.求贤若渴的曹操

曹操的多智,固然有以上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他善于延揽人才,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集思广益,择善而从。因而使他个人更“多智”,使他的集团势力成为“多智集团”。

愈是乱世,就愈需要人才,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曹操高瞻远瞩,深知群雄争战实际上就是人才的争夺战,谁拥有了人才,谁就能赢得胜利。

曹操真的是白脸奸臣吗,其实他的档案材料应该是这样的

因此,求贤和用才,是他政治家修身学的首要原则。早在他担任济南(今山东章丘县西)相时,他就认识到天地间,人为贵。决意黜陟幽明(撤掉昏庸无能的官吏,提拔精明能干的)。当时济南辖十个县,曹操雷厉风行,上任不久就把八个县的县官撤职查办。

公元196年,曹操从军阀手中抢到了汉献帝,政治上即将打开局面,这时他最担心的是能否招纳致人才。他像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那样礼遇贤士,谦逊地访问贫贱者的茅屋,不愿失去人才。但是众宾客饱餐后归去,他还是担心不能把贤才全都请来。

在传世名篇《短歌行》中,曹操说“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再次表明招揽人才越多越好。

这样的曹操是不是你认知的那位曹操呢?如果有些不一样了,关注本页,下期更新,与您分享不一样的曹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