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從維多利亞女王傳奇的一生看:親子關係是一場輪迴的辜負

文丨六顆田田

1837年6月28日,英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女人,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為王。

她掌控歐洲大陸64年,是除了現任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後,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君主。她在位期間,英國成為響徹世界的“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遍佈各個大洲,大英帝國的工業、文化、藝術空前繁盛,她的名字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

直至今天,世界各地依然有她名字的印記: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州、加拿大的維多利亞市、新加坡的維多利亞紀念館、香港的維多利亞港和維多利亞公園、塞舌爾群島的首都維多利亞、非洲最大的湖泊維多利亞湖......

有人說,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當他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他在生物學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當他下葬,人們穿著黑衣出席他的葬禮,被宣告他在這個社會上不復存在,從人際關係網裡消逝,他悄然離去;而第三次,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他的人,把他忘記,於是,他就真正地死去。顯然,這個有著德國血統的英國女人,永遠不會真正地死去,因為她永遠不會被遺忘。

從維多利亞女王傳奇的一生看:親子關係是一場輪迴的辜負

“歐洲祖母”

她就是亞歷山德麗娜·維多利亞。是“歐洲的祖母”、是沐浴在阿爾伯特親王愛情中的小女人、是九個不平凡孩子的母親。

縱觀維多利亞女王的一生,她其實只是一個為情所困的可憐女人。兒時為父母親情所困,成年被甜蜜愛情所困,垂垂老矣時,又被與兒女硝煙四起的親子關係所困。維多利亞痛苦又精彩的傳奇一生,離不開幼年時淡漠的親子關係與母親的家暴行為。本文將詳細解讀維多利亞的一生,談談親子關係對維多利亞女王的深刻影響。

從維多利亞女王傳奇的一生看:親子關係是一場輪迴的辜負

本文關鍵人物關係圖

母親壓迫成長的憂鬱童年,讓她習慣孤獨、對親情失望,同時又促長出渴望自由、勇於反抗的心性,為成為一個合格的女王打下性格基礎

維多利亞女王的母親瑪麗·路易絲·維多利亞是一位來自德國的公主。她一生有兩次婚姻,第一次嫁給第二代萊寧根親王埃米赫·卡爾,育有一子一女,後來萊寧根親王離世,維多利亞公主成為寡婦。

1817年11月6日,當時英國的下一任女王夏洛特公主因難產逝世,讓英國王室陷入了一場繼承危機 。而英國王儲必須要有子嗣,才能爭奪繼承權。在這種背景下,德國維多利亞公主嫁給當時英國國王的兒子肯特公爵,不久後就生下未來的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的出生讓肯特公爵夫人欣喜若狂,因為她與前夫的兩個孩子沒有任何王位繼承權,而剛出生的小女孩,有很大可能成為英國的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的名字中,"亞歷山德麗娜"是為了紀念她的教父之一--俄羅斯皇帝亞歷山大一世,"維多利亞"是為了紀念她的母親。該名是維多利亞的母親所取,表達出對維多利亞的期望,更希望她“苟富貴,勿相忘”。

幸福的日子沒過多久,在維多利亞八個月大的時候,父親肯特公爵因肺炎突然逝世。沒有丈夫的支持,肯特公爵夫人突然間跌入塵埃,她只能帶著未來的維多利亞女王,和其他幾個貧窮的貴族一起在破舊的肯辛頓宮裡的一套房間內居住。

一個二婚的、帶著離王位還很遙遠的孩子的寡婦,在寂寞的宮殿中生活是很不容易的。公爵夫人的私人秘書約翰·康羅伊趁機上位,成為肯特公爵夫人的情夫,妄圖通過公爵夫人控制維多利亞,如果以後維多利亞繼承王位,他就可以垂簾聽政。

孤苦無所依的公爵夫人極度依賴約翰·康羅伊,幾乎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每當維多利亞與約翰·康羅伊有衝突的時候,公爵夫人要麼袖手旁觀,要麼就幫著斥責維多利亞。

公爵夫人和約翰·康羅伊有著十足的野心,時刻為維多利亞繼承王位準備著,不願維多利亞脫離他們的掌控,於是他們設立了"肯辛頓體系"。 "肯辛頓體系"說白了,就是一座困住維多利亞的牢籠。

在這裡,維多利亞沒有任何自己的私人空間。她只能與母親共用一間臥室,按照固定的時間表與私人教師一起學習,她不能接見任何外人,沒有任何可以說話的朋友,唯一的消遣就是洋娃娃和一隻查理士王小獵犬——達什。

從維多利亞女王傳奇的一生看:親子關係是一場輪迴的辜負

年輕的維多利亞與達什

這套體系讓維多利亞完全處於她母親和約翰·康羅伊的監視下,企圖折斷維多利亞的翅膀,讓她變成依賴他們只能靠他們為生的小鳥。他們阻止維多利亞建立自己的社交圈,不讓她接觸任何與政治有關的人物,包括她大部分父系親屬。

在困住維多利亞身體的同時,母親也不忘時刻在精神上打擊維多利亞:“以你的智慧,不足以做女王。”

但是他們忘了,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維多利亞並沒有在他們日益嚴重的壓迫下變得懦弱不知事,相反,這些壓迫像烈焰一樣壓在她的心底,只待有一日徹底爆發。

1837年6月20日,18歲的維多利亞繼承王位,開始她真正的人生。繼承王位後的第一件事,她要求從母親的臥室搬離出來,至此,她終於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的三個基本需要:安全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被人尊重和自尊的需要。如果這些需要在童年得不到滿足,精神與人格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障礙,比如叛逆。

所謂叛逆,顧名思義,就是忤逆正常規律,做出與父母本意相反的行為,擁有是強烈的自我表現欲。同時在思維形式上屬於"求異思維",標新立異,希望引起別人注意。

母親剝奪人格般的嚴格管教,嚴重影響了維多利亞的性格,維多利亞變得叛逆。這種叛逆的性格不止出現在年輕的維多利亞身上,更淋漓盡致地貫穿至她的一生:

●認為絕大多數規章制度是不合理的,應該廢除;

●喜歡與眾不同;

●別人的批評常常引起反感和憤怒;

●認為冒險是一種極大的快樂;

●一旦決定做某件事,不管別人怎樣阻止也不會改變主意;

●對傷害自己自尊的人,想要給他添些麻煩,讓他感到自己是不好惹的。

叛逆的性格讓她的統治和生活都更加生動、傳奇。

她能夠很快接受新鮮事物,因為想要與眾不同,她在結婚時身穿由中國錦緞製成的白色婚紗,拖尾長達18英尺,並配上白色頭紗,驚豔全場,白色婚紗由此開始流行;

她敢於冒險,因恐懼生產時的疼痛不聽他人勸阻堅決使用氯仿麻醉,成為"無痛分娩"的先驅者;

她更喜歡別人對她言聽計從,因此在年輕的時候更喜歡順從她的首相墨爾本勳爵,討厭“粗魯”的羅伯特•皮爾爵士,但後來又因為懷念已逝地丈夫,與羅伯特•皮爾爵士成為至交好友。

她不允許丈夫和孩子傷害她的自尊,因嫉妒大兒子(未來的愛德華七世)在印度的遊行取得廣大民眾的好感,認為這件事是對她作為女王的侮辱,遂在1876年5月1日加冕為“印度女皇”(印度是當時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以此作為對兒子的警告。

幼年喪父、極度渴望父愛生出的“戀父情結”背景下“喪失自我”婚戀觀的養成

維多利亞一生中,有兩個不可或缺的男人——幫助她適應王位的首相墨爾本、與她建立王室欣欣向榮新形象並育有9個子女的丈夫阿爾伯特。

這兩個男人與她的關係,都是維多利亞父愛缺席成長背景下的產物。

  • 1、缺乏安全感,喜歡成熟地、與自己年齡相差過大的男人

維多利亞八個月大的時候,她的父親就去世了,基本上等於她從來沒有見過她的父親,沒有感受過父愛。“戀父情結”便是這樣產生的。

過早失去父愛的女孩,常常會將對於父親的感情轉移到現實中某個人物的身上,這個人物便會成為父親的替代品,但他又不同於父親。幼年喪父、童年在約翰·康羅伊壓迫成長下的維多利亞,在遇到像“父親”一樣保護她的墨爾本時,就像遇到了救贖的光。墨爾本成為維多利亞轉移對父親的感情的第一人。

維多利亞女王上臺時的在任首相是墨爾本,由於職務之便,兩人經常在一起交流,當時墨爾本的孩子不幸離世,墨爾本便將對自己孩子的虧欠彌補在18歲的維多利亞身上,更加傾心竭力地教導她。再加上兩人同樣信仰輝格黨,思想與默契高度一致,靈魂達到共鳴,讓兩人的關係日漸親密。

在父親光環效應下,墨爾本的形象高大起來,他優雅、博學,他的地位與權力可以給年輕的維多利亞十足的安全感,讓剛上任的女王得以泰然自若,可以說是墨爾本給維多利亞爭取了大把成長的時間。直到阿爾伯特親王的出現,她與墨爾本才結束親密無間的輔佐之路。

  • 2、敏感多變,輕易付出愛,在親密關係中和不懂如何保護自己、堅持自我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琴瑟和鳴的婚姻,至今仍被津津樂道。大家看好這段感情的原因,除了阿爾伯特為英國做出的傑出貢獻,更多的是因為他們的結合,打破了18世紀英國皇室的婚姻模式:女人結婚最重要的不是愛情,而是給丈夫生下一個合法的繼承人。

沒錯,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是因為愛情而結合。這在當時的皇室聯姻中沒有先例。

當兩人還沒有見面時,維多利亞有多渴望脫離母親的掌控,就有多厭惡這個母系親屬中的阿爾伯特表弟。阿爾伯特是維多利亞舅舅薩克森-科堡-哥達公爵的小兒子,舅舅從小就預謀將阿爾伯特培養成維多利亞的皇夫,企圖通過阿爾伯特控制維多利亞,干涉英國內政,給自己的國家謀利。這在當時是公開的秘密。

出人意料的是,1836年,在17歲阿爾伯特第一次去拜訪17歲還在母親監控下的維多利亞時,兩人雖然沒有一見鍾情,但阿爾伯特不屈服與她、不順從她,甚至不喜她對藝術、文化知識匱乏的直男表現,激起維多利亞叛逆、不服輸的性格。越較勁,越瞭解對方,就越彌足深陷。這對歡喜冤家終於擦除愛情的火花。

好事多磨,愛情還只是星星之火的時候,阿爾伯特離開了,兩人只能通過書信來往。多年未見,中間發生許許多多的事:維多利亞繼任王位、與首相墨爾本默契共鳴......慢慢地,維多利亞對阿爾伯特的好感削弱,再加上剛剛掙脫母親的牢籠,不願再被任何人控制,想要像伊麗莎白那樣做個自由的女王,因此更加排斥這樁聯姻。

她對墨爾本說:此時,我的情緒對結婚十分反感。我不怎麼想見阿爾伯特,因為整個事件是樁討厭的事。

她對舅舅說:我們之間並無婚約。今年也不能最後定約,因為最早,這種事情也要等兩三年以後再說。

她在日記中寫:非常討厭改變自己目前的生活。

她還聲稱:如果我不喜歡他,也十分渴盼能得到理解,我並沒有負約的疚愧,因為我們之間從未有過任何約定。

但愛情,萬般不由人。它要來的時候,沒有人可以阻止。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再一次見面時,她發現歲月讓當時清雋的少年多了幾分成熟穩重,身形高大,俊美不凡。幾年前的星星之火得以燎原,他們舊情復燃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因父愛的缺失,維多利亞更喜歡成熟穩重,可以給自己安全感的男人。

1840年,兩人步入婚姻的殿堂。

從維多利亞女王傳奇的一生看:親子關係是一場輪迴的辜負

身著白色婚紗的維多利亞

心理學大師榮格提出,每人除了表現外在眾人所見之"顯性人格"外,還有個正好相反,潛藏心底的"隱性人格"。當一個人遇見一位身具自己"隱性人格"的異性時,心中常會有歡喜雀躍的感覺,因為對方彰顯出自己所缺乏,或已被潛抑、消逝了的人格特質。

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就是基於這種人格吸引效應下的結合。維多利亞內心渴望像阿爾伯特一樣博學多識,羨慕他在語言、文化、哲學、、科學、音樂等方面的才學,阿爾伯特喜歡維多利亞頑強、活潑、敢愛敢恨、敢想敢說的開放性格。與其說他們兩人彼此強烈吸引,不如說他們是在追尋是“完整之我”。

性格差異巨大的他們,在甜蜜的蜜月期之後,緊接著就迎來爭執不斷地“磨合期”。在磨合期中,過去維多利亞吸引阿爾伯特的開朗直率、敢愛敢恨、敢想敢說,在丈夫眼中變成敏感、易怒、暴躁,她喜歡社交、聚會、開舞會到深夜,在阿爾伯特優雅的王子教育中也是不可取的。

“維多利亞現在表現得很好,最近她只發過兩次火。”阿爾伯特蜜月期時在給哥哥的信中寫道。

親密關係中痛苦最大的來源,就是他們都想努力改造對方,要對方變得完美,像自己心中的“理想形象”一樣。

理所應當,維多利亞被阿爾伯特改變了。

“我愛他,愛得溫柔,愛得熱烈。他佔據了我的靈魂,即使在夢裡,我都沒有想到我會如此深愛一個人。”——維多利亞日記

阿爾伯特忠誠於維多利亞,更忠誠於英國,但作為皇夫,他沒有任何實權。懷才不遇的阿爾伯特和暴躁的維多利亞,在整個蜜月期都爭吵不休。“我只是一個丈夫,並不是這個家庭的主宰。”

阿爾伯特希望維多利亞小鳥依人,做一個溫順盡職的小妻子。

在丈夫的干預下,維多利亞變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整個生命中除了工作就只有丈夫阿爾伯特。他們愛的熱烈,17年間生育了9個孩子。婚姻期間,由於維多利亞大部分時間都在懷孕生子,阿爾伯特接手了維多利亞的工作,勤奮到幾乎瘋狂的程度,成為英國的“無冕之王”。

從維多利亞女王傳奇的一生看:親子關係是一場輪迴的辜負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

從維多利亞對丈夫的感情來看,她是個十足的“戀愛腦”。而造成這種結果的重要原因,歸根結底是兒時父親陪伴的缺失。她太渴望有個男人可以保護她,家裡能有個“頂樑柱”,於是為了留住他,她願意付出任何事情,漸漸在愛情中迷失自我。

值得慶幸的是,阿爾伯特真的是個值得信任並託付一生的人。

父母影響下對維多利亞與子女“戰爭關係”的延續與進化

“一個醜陋的小孩是很噁心的東西,沒穿衣服的時候,最漂亮的小孩也十分可怕,因為他們巨大的身軀,嬌小的四肢,動起來像一隻青蛙。”維多利亞這樣描述她剛出生的孩子。

受童年陰影的影響,維多利亞與自己的母親關係十分緊張,親子關係淡漠。原生家庭的創傷讓維多利亞極其厭惡自己的孩子,認為孩子的存在佔用了他和丈夫在一起的時間。因此此她拒絕母乳餵養,甚至都沒有怎麼抱過孩子。

維多利亞在給女兒的信中寫道:“親愛的女兒,你說給予一個不朽的靈魂以生命,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但我自己卻難以有這種想法。我覺得在生育中,我們女人更像一隻母牛或母狗。我們可憐的本性變得非常動物化……整天哺育嬰兒和換尿布,讓很多優雅而聰明的淑女走上毀滅之路。”

心理學中指出,依戀是人類最初始的也是影響最深遠的一種情感,是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環節,是幾乎一切社會情感發展的基礎。如果母親不愛孩子、很少接觸孩子、不愛撫孩子、不跟孩子交流情感,會使孩子無法對母親產生依戀。

從來沒有過依戀感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成為只顧自己而對別人毫無感情的人,也可能成為缺乏安全感或對人過分猜疑而不信任的人,還可能成為具有破壞性和攻擊性的人。這也為後來孩子們反抗維多利亞打下基礎。

維多利亞女王便是沒有那個從來沒有依戀的孩子,作為輪迴,她也不讓自己的孩子存在這種依戀。

但她的孩子們比她稍微幸運一些,雖然維多利亞從來不親近孩子們,但阿爾伯特顯然是個比較合格的父親。他無論工作有多忙,都會抽出時間陪伴孩子玩耍,對孩子們的教育十分上心,提出要建立“和睦友愛新皇室形象”,這對維多利亞與孩子們淡漠的關係起到一定的緩和與約束作用。

1861年12月14日,42歲的阿爾伯特因英年早逝,維多利亞痛苦不堪。他把阿爾伯特的去世歸結到不省心的大兒子頭上,認為阿爾伯特是在去教育大兒子的路上感染風寒而死。由此,女王徹底“黑化”,肆無忌憚地虐待孩子,像當初她的母親虐待她那樣,拉開與九個孩子的戰爭。

從維多利亞女王傳奇的一生看:親子關係是一場輪迴的辜負

維多利亞與後代的一家福

維多利亞希望把孩子們教養成王室的“行屍走肉”:像他們的父親那樣他們溫文爾雅、博學多才,但必須在她的掌控之中,按照她為他們鋪設好的道路生活下去——王子以後繼承被安排好的爵位,女兒乖乖嫁人,做“小鳥依人”的妻子,並且丈夫最好入贅,這樣女兒就永遠在她的掌控之中。她不只是他們的母親,更是她們的女王。女王的尊嚴與命令不可侵犯。

然,維多利亞的孩子流淌著與她一樣的血脈,維多利亞如何反抗她的母親,她的孩子就如何反抗她的壓迫。她的孩子們實在像極了她。即便在維多利亞的壓迫下養成暴躁、易怒、或這樣那樣性格上的缺陷,依然有一腔勇於反抗的熱血,各個都開闢出一條新的道路,取得不凡成就。

長子伯蒂成為著名的愛德華七世,二子阿爾弗雷德被國民稱為“海軍王子”,三子亞瑟繼承父親的“騎士精神” ,四子利奧波特成為了藝術與文學事業的贊助人和他母親的非官方秘書。

維多利亞的女兒們從小忍受母親強烈的控制慾,又繼承母親的蓬勃野心,長大後離經叛道,致力於女性解放事業。

長女維姬成為赫赫有名的德國皇后,與妹妹一起在德國建立了婦女權益組織;二女愛麗絲投入護理醫學事業,在德國推動醫護行業改革,1871年戰爭期間,甚至開放在王宮花園用作醫護帳篷,首開王室慈善的先河;三女海倫娜成為紅十字創始人之一,一生致力於幫助女性進入醫藥事業,為後來女性進入職場打下基礎;四女路易絲成為王室中第一個走進公立學校的公主,她熱愛雕塑事業,給母親維多利亞做的雕塑至今還矗立在英國肯辛頓宮外;五女比阿特麗斯似乎是九個孩子中最可憐的,她一生都被囚禁在維多利亞身邊,成為中後期維多利亞所有感情的歸屬。

1901年,在曾經與丈夫一起歡度時光的奧斯本莊園懷特島度假村,82歲高齡的維多利亞女王與世長辭。

與維多利亞跟她母親之間尷尬關係不同的是,即便維多利亞百般欺壓孩子,她的孩子們依然深愛著她。她臨終時,還在世的孩子們圍繞著她,大兒子伯蒂與她握手言和,小女兒比阿特麗斯燒燬大部分她言辭過分的親筆信,希望後世人們看到的,是個完美的、偉大的、高高在上的英國女王。

長達40多年的親子戰爭,達成和解。

寫在最後

對於英國的歷史來說,維多利亞無疑是一位偉大的女王,但迴歸家庭後,維多利亞是家暴的受害者,也是家暴的施暴者。家暴對親子關係的影響會伴隨父母與孩子的一生。

本文無意評價維多利亞女王的好與壞,功與過。每段歷史與人物都有它存在的意義,維多利亞女王更是如此。她的存在,有萬般好,也有萬般不好。而我們只能學會尊重歷史,或好,或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