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中國古代軍隊,從來沒有手拿鐵皮的盾牌進行衝鋒,難道是不起作用,還是什麼?

用戶62200752121


不請自來,我是昊濤說史。其實在中國古代軍隊,是有手拿鐵皮的盾牌進行衝鋒的,只是現在的假電視劇太多了,歷史史料記載,確實是有手拿鐵皮盾牌進行衝鋒的。從商代就開始就出現盾牌了,盾牌大都由木頭、竹條、藤條、牛皮、金屬等材料製作。



春秋戰國之西漢時代,中國的軍隊多是用青銅方大盾,在方陣中可以組成一道有效的防線,擋得了遠程武器也擋得住矛捅戟刺。不過這些盾牌也並沒有影視作品中描繪的那種大小,不然士兵是根本不能自由的拿著這東西行動的。根據漢墓出土的盾牌來看,青銅盾一般長度在50cm以內,寬30cm左右。表面多是獸紋,看可以起到恐嚇作用。



此外還有圓形的鐵質盾,這個在騎兵中比較常見,適於近戰格鬥。不過這些金屬盾牌只有少數的精英戰士和貴族士兵才能使用,像一般的士兵使用的多是用楊木和松木製造的木牌,或者藤條編織的藤牌。電視劇《精忠岳飛》中出現的蒙古軍隊使用的盾牌 就有鐵質盾牌。《黑韃事略》中說,蒙古人使用的盾牌包括用皮條或者柳條編制而成的防牌、騎兵衝鋒時裝在臂上的團牌、鐵質的鐵團牌、攻城時使用的柺子木牌等。

鐵質盾牌的出現,有可能是蒙古人征服歐洲的時候,跟外國人學習的鐵盾。鋼鐵盾牌大多數製成小型圓盾,主要作為騎兵的護具使用。例如曾經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就往往以鐵質小型圓盾作為騎兵的護具,其防護效果甚至可以代替頭盔。但是中國古代大多使用小盾牌,因為大盾太過笨重。 除了中小型的盾牌、藤牌,更多時候步兵使用的是拒馬、拒馬槍和安營紮寨時使用鹿砦、鹿角砦這樣的東西來阻擋敵人了。類似的軍備衍變史國外也是一樣的。機動和防護,對戰爭而言最好的必然是前者,畢竟“守尚不足,攻而有餘”。


而且鐵盾造價比較貴,比較沉重,不能大範圍的普及。古代沒有鍛鍊現代合金的技術,所以弄不出輕盈又堅硬的鐵質盾牌。古代大多鐵質品都較為沉重,一個鐵皮盾牌一般來講有二三十公斤。無論是對使用者還是對馬匹都是極大的負擔。另外,在戰場上盾牌並不能幫士兵們擋住太多的傷害,和防彈衣一樣,盾牌其實大多數還是對流彈的阻攔效果最好,對於直射而來的子彈,也是無法躲避的。所以鐵質盾牌劣勢大於優勢不被認可。


昊濤說史


在影視劇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士兵拿著巨大的可以與人肩膀齊平的巨大鐵製盾牌,密密麻麻站在一起,組成盾陣,抵禦敵人的衝擊。

除了這種盾牌,還會經常見到兩人對戰時,雙方都手持圓形盾牌,同樣是鐵質盾牌,上面還雕刻著兇猛的野獸,與刀劍碰撞在一起還會碰發出火花。

但這種盾牌,只是影視劇中的一種表現形式,為了展現古代戰爭的宏偉,但是隻要稍微追求歷史真實感的編劇,都會盡量還原古代的盾牌。

古代的盾牌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木質蒙獸皮,這一種盾牌面積比較大,在抵抗敵人箭雨時效果比較好。

但是在近戰防禦中效果不佳,一方面是因為體積太大操作不便,二是因為木質盾牌,在近戰中,很容易被對方用矛或者標槍刺穿,防禦效果並不理想。

還有一種是純金屬盾牌,一般是青銅的,後來冶金技術發達後,出現了鋼的,但一般還是不用生鐵的,原因也很簡單,生鐵質脆,戰鬥中容易斷裂。

這種盾牌體積小巧,與小臂同長,橢圓形,也比較薄,但是近戰禦敵足夠用了,通常右手持刀,左手小臂綁上這種盾牌。

當然這種盾牌的造價非常高,不會在軍隊中大規模裝備,只配備給少數的精銳部隊和將軍身邊的親軍使用。

而古代不大量裝備鐵質或者金屬盾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拿不動,另一個是用不起。因此軍隊中大量裝備的都是木質盾牌,以藤牌為最佳。

拿不動的金屬盾牌,在作戰中常常有士兵抱怨,柳木的盾牌沉,不如藤牌清,你說說連柳木的都嫌沉,那換金屬的呢?

在作戰中,士兵可不是拿著盾牌立在那裡就不動了啊,士兵是要跟隨軍隊隨時移動列陣的,拿著金屬盾牌,也跑不動啊。

以鐵為例,取密度為7.2克/立方厘米計算,假設列盾陣用的盾牌,高1.5米,寬0.7米,厚0.01米,這個盾牌的質量就高達75.6千克,也就是150斤。

您覺得誰能拿得動這麼重的盾牌行軍打仗,沒讓敵人殺死,讓搬盾牌累死了,還有可能讓盾牌砸死。

就算是格鬥時用的圓盾,直徑規定0.8米,厚0.75釐米,質量依舊高達27千克,54斤。就好比格鬥的時候左手拎一袋面,您覺得還能格鬥嗎?

用不起的金屬盾牌,在古代,雖然各個文明都較早的掌握了金屬的冶煉,並且一步步逐漸成熟,但是在工業革命之前,金屬的產能,依舊不能滿足需求量。

連黃銅都可以作為錢幣使用,在古代算是一種貴金屬,您就可以想象一下古代金屬的使用情況。

還有一句話更好理解“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就能看出金屬的緊缺性,連釘子都不捨得打,會用那麼多金屬製作盾牌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論防禦性的話,當然是純金屬的盾牌效果會更好了,但是拿不動,用不起的外在條件下,其實拿不動是主要的,制約了金屬盾牌的發展。

所以從上面兩點原因來看,不是金屬盾牌,不併不是因為防禦性不好,而是因為不實用,經濟性太差,所以也就沒有出現金屬盾牌,而是以藤牌或者木牌代替。

以上為狼君個人見解,如果您有不一樣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我是狼君,喜歡狼君的觀點歡迎評論、點贊,轉發加關注


狼君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鐵皮盾牌?還衝鋒?那就是豬八戒戴面具,就是裝給人瞅的。您還真把這玩意當回事了。

鐵皮做的盾牌,親,拿不動啊!就算是能拿的起來,親,衝不了多久啊!

咱別的不說,就說俺這體格,抱起一百來斤的東西這沒問題,但您要俺抱著這玩意,擱百米跑道上,咱也別跑,就溜達個來回,俺得撅著屁股走,中間指不定休息幾回才成。

就這道理和那鐵皮盾牌就是一個理。

您千萬可別被電視劇裡邊那戰爭場面給帶歪了,擱電視劇裡邊,那士兵您別說是鐵皮盾牌了,士兵能舉著金屬盾牌,一邊吼叫著,一邊衝鋒,還能時不時的揮刀子砍人。

要真是那樣的話,這士兵早累趴下了,不用敵人進攻,自己拿刀子往脖子上捅就完事了,打啥打?

金屬盾牌,這玩意一般作為禮器擱一邊,讓大傢伙瞅的,要真有金屬盾牌,那都是格鬥場上,栓在胳膊腕上比拳頭大兩圈的物件,再大他這胳膊也就抬不起來了。

所以盾牌這玩意,可不是一味的強調防禦性,它還講究輕便性,這倆缺一個,這盾牌都做不出來。

古代的盾牌

也就是說咱古代,是沒有鐵盾的,絕大部分應用到戰場的盾牌,這全是木頭或者藤條製作而成的。

那麼這事其實在戚繼光所寫的《紀效新書》當中他就有說明。

木加以革,重而不利步。

瞅見沒木頭加革,人家這都嫌棄這分量太重,不利於步兵使用。

所以戚家軍所使用的盾牌,是藤牌,用藤條製作而成。

這玩意不僅輕便,而且防禦力還不錯,抵擋個刀槍劍戟斧鉞鉤叉啥的,沒啥問題,擋三五槍火銃啥的不在話下,當然在多了,這就有點吃力了。

就算是這樣,還是被後來的康熙給借鑑了一把,變成了後來虎衣藤牌兵,拿到雅克薩戰場上打俄國人去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會好奇:“這南方有藤條,能整個藤牌出來,那麼這北方咋整啊?壓根就沒有藤這東西。”

沒辦法,這北方只能退而求其次,用木盾了,擱木盾上邊蒙上皮革上的進行防禦。

當然這木盾最好選用的木頭是柳木,柳木比一般的木頭要輕便,但這種盾牌不僅重,而且防禦力比藤牌要低一個檔次。

這也是戚繼光在他《紀效新書》當中提到的,但北方這塊沒辦法,只能以柳木加革代之。

其實在更加早期,也就是漢朝的時候,他發明過一種叫做鉤鑲的物件,這東西他是結合鉤子和盾功能的一種兵器,這玩意是鐵做的,小一點。

在作戰的時候,他必須配合環首刀使用,不然這就是個廢物。

而且這東西只能針對敵方的長兵刃,用這鉤鑲外邊橫出的一個小枝鉤住敵人的兵器,然後用環首刀照著敵人的面門去劈。

當然這東西的侷限性太差,這要是撞上只拿環首刀的敵人,這玩意就成了累贅,後來這裝備就被淘汰了。

最後說一句,你別拿西方那啥啥的比。

西方戰場,那就和街頭地痞群毆一個德性,不講究啥戰術戰法的,所以總是比裝備,誰的裝備好,在群毆當中就佔便宜。

咱大華夏,講究的是戰術戰法,你變成了烏龜殼,俺就拿撬棍這裡敲敲哪裡敲敲,跑來跑去的和你玩偷襲,再不濟給你弄個火牛陣,或者水淹啥的,不按套路出牌。

你弄個鐵盾,結局只有一個,跑不了,就等著捱打吧!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鐵皮盾牌?那是啥?知道要是盾牌蒙上鐵皮有多重嗎?而那種人類能正常使用的純鐵盾牌有多大嗎?

看下圖:

只有這麼大小啊!純是格鬥用的……別指望這東西在戰陣中發揮多大作用。


而中國古代軍隊一直都不缺乏盾牌的使用。比如殷墟中就出土過商代的盾牌。這個盾牌高80釐米、上寬60釐米、下寬70釐米,還有青銅加強件。

秦漢時代,出土文物和相關記載中,中國軍隊使用盾牌的證據也很多。比如三國時代就有這樣的記載:“義兵皆伏盾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雨發,所中必倒”。

到了北宋時期,中原軍隊又採用了弩盾結合的戰術:“牌手當前,神臂弓次之,弩又次之”。

到了火器大規模運用的明清時期,盾牌也是一項重要裝備。比如戚繼光的戚家軍就有盾牌手。

而放眼全世界,包括中國的實戰盾牌,都是以木頭為框,加強皮革或一些金屬件。就盾牌本身來說,沒啥特殊的,也不存在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情況。


冷兵器研究所


因為鐵皮盾牌太重了!根本不實用。

現在很多古裝片,經常能看到士兵舉著又厚有重的金屬盾牌前進,這是違背歷史真實的。

在我國古代,幾乎沒有鐵盾牌。絕大部分都木製盾牌或者藤牌。

對於盾牌的形制,明朝大將戚繼光在《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中都有詳細說明。在紀效新書卷十一藤牌總說篇中,戚繼光講到:

千古有圓長二色,其來尚矣,主衛而不主刺。國初,木加以革,重而不利步。以藤為牌,近出福建,銃子雖不能隔,而矢石槍刀皆可蔽,所以代甲冑之用,在南方田塍泥雨中,頗稱極便。

盾牌歷史悠久,自古有圓形和長形兩種。明朝初年的盾牌,是用木頭上包裹皮革製成,太重了不適合步兵使用。近些年福建出產藤牌,雖然不能抵擋火銃,但是攻堅刀槍都能抵擋。可以代替甲冑的作用。非常輕便。

在練兵實紀卷四練手足·校圓牌中,戚繼光講到:

北方無藤,以柳木加革代之。

北方沒有合適的藤,可以用柳木加上皮革製作盾牌。

在這裡,戚繼光主要講了兩種盾牌。

最好的是南方的藤牌,就是用藤編織的盾牌。防禦力極強,除了火銃,其他的武器都能防禦,而且十分輕便。這種盾牌的防禦力,堪比鐵皮盾牌。但是卻比鐵盾牌輕便的多的多。藤牌,是最好的盾牌。

藤牌兵

北方沒有藤牌,只好用木盾。在厚木板上再加上皮革。經過處理的皮革,非常堅韌,裡面還有厚木板。這種木盾牌的防禦力也十分強大。防禦一般的弓箭刀槍也沒有問題。主要的問題就是有點重,不輕便

冷兵器時代,盾牌是最實用的防禦武器。它最主要的性能指標就是兩條,一是堅固,二是輕便。如果弄一個大的鐵盾牌的,堅固倒是堅固了,可是重的要命,要它有什麼用?

如果把鐵盾牌做的小一點,倒是輕便了,可是防護面積又太小。根本不起作用。

所以,最實用的還是木盾牌和藤牌。


上將噯福斯


看了這麼多答案,感覺都是在談盾牌重量的問題和金屬製品貴重的問題,覺得挺片面的,也不是重點。我覺得有兩個疑問需要澄清:一是盾牌衝鋒的搞法,歷史上是否在哪裡普遍存在過嗎?我只在《霍比特人》電影裡看過這種戰法,其他影視作品和歷史知識裡面都沒有聽過這種戰法,難道歐洲人有這麼幹的嗎?如果這是一種有實用價值的戰法,應該能見諸於記載,中外戰役都會有這種搞法,不可能不被髮掘出來用。二是:金屬盾牌裝備的性價比跟盔甲相比如何?實用性對戰爭影響很大嗎?金屬貴,但全身金屬鎧甲依然在歐洲和中國歷史上一直受到重視,頭盔更是如此,藤條也能做頭盔吧?為啥不流行?其實,金屬盾牌的性價比低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對短兵器和箭矢的防護效果是盾牌存在的意義,因為同樣的防護效果,盾牌相對於盔甲來說可以更輕便也對視力的影響更少。對靈活性的影響少得多。重騎兵配備全身鎧甲用於近距離衝鋒,重裝步兵用於狹小空間近距離進攻和防守,這才是揚長避短的作戰方案。拿盾牌也只適合打近距離伏擊戰,或防弓箭,這叫常識。一個沒有任何戰術優勢的作戰方法,世界上哪裡都不會存在。金屬再貴,戰爭需要也會不惜代價配備的。鐵浮屠碾壓宋兵的時候,就是金屬護具優勢的體現,努爾哈赤的十三副鎧甲敢起兵的原因也是因為護具優勢碾壓對手,換成同等價格的盾牌裝備,估計他就沒勇氣造反了。所以,我不認為跟金屬貴不貴有關係。金屬盾牌或許只有配合長矛在防禦開闊場地的重騎兵衝鋒有價值吧。


虛擬佛子


中國史上就沒有拿著鐵盾衝鋒的兵種。不否認有鐵盾的存在,但是持盾兵從來就是中軍的防禦兵種,左右兩翼的兵種都很少配置持盾兵的。至於持刀兵種配置的腕盾,又小又輕,只是附屬,本質上屬於攻擊型的兵種,不是防禦型的兵種。世界歷史上馬其頓方陣牛逼吧?也就前兩排持盾,後面只持長矛的,這個兵種嚴格來說是防禦型兵種,衝鋒?不可能的,前面拿盾的跑不起來,只能聽號令,一步一步前移,壓縮敵方衝鋒的空間。


用戶111013864793


五雷覺得很簡單,那時根本扛不住啊!

現代倒是能造鋼鐵大盾牌,可也能坐裝甲車、汽車機動,到地方才下車衝鋒一小段距離。就是這樣,大一點的盾牌還要加個輪子,才能推著走。古代騎馬、徒步一天實際走不了多遠,再扛個大盾,還是鐵的,人背不動吧?

另外,就算背的動,這麼大一塊鐵,你怎麼轉身、格鬥、射擊?

何況,也沒有必要用純金屬的盾牌,一塊厚木頭絕對能擋住弓箭了。現代的很多防爆盾牌用玻璃纖維也能扛住刀劍、石頭的攻擊,古代那種厚木加銅片、皮革的盾牌,實戰中都能擋住早期的火槍了。





五雷


盾牌與矛,自古有之,矛可以鋒利,盾則需要堅韌。


中國古代的軍隊,雖然可能配備盾牌,但不可能怕你將士們手持大型鐵質盾牌往前衝,一方面,在古代金屬也算是稀有物資,不可能大規模使用,另一方面,純金屬打造的盾牌重量太大,完全不會是普通人抬抬手就能拿的起的重量。

想要拿起來盾牌已經需要耗費士兵不少力氣,而想要拿起來盾牌衝鋒,則更是難上加難,想要拿起來那麼大一塊鐵皮衝鋒,基本上是做不到的。

盾牌在中國古代早已有了很長的歷史,但古代的盾牌也不可能是由純金屬打造的,大多會是藤製盾牌或是木製盾牌,戰場上出現的盾牌也大多以藤,革等堅韌材料打底,其上可能會假裝青銅,金屬等堅硬配件。


明朝時期,火器開始發展,明朝著名的戚家軍,也曾經使用過盾牌,他們使用的盾牌就都是藤製的,堅韌之極,可以抵禦刀槍,但卻不能防止火槍,盾牌是戚家軍的標配,靠著戚家軍特殊的武器裝備,戚家軍在抗倭戰鬥中戰功卓越。

雖然藤盾不能阻擋火槍,但藤盾得使用效果絕對要勝過鐵盾,選擇盾牌的標準大概有兩個,一是要足夠堅韌,換句話說就是盾牌要結實,可以阻擋刀槍,二則是要足夠輕便。

試想,部隊開始衝鋒,手持鐵質盾牌的部隊能做到迅速衝鋒嗎?自然不可能,鐵質盾牌重量極大,持鐵盾衝鋒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藤盾則不同,藤盾在保持堅韌的同時還足夠輕便,因此,持鐵盾衝鋒幾乎是不可能的。

鐵盾因為重量問題,即使用上了鐵盾,使用的鐵盾也是縮小版的,這樣的鐵盾,防護面積也是極小的,不適合兩軍交戰使用,僅僅可以用作格鬥等單兵作戰。

當然,雖然說士兵手持鐵盾衝鋒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古代還是有鐵盾的,但這些鐵盾是用作何用?自然不會是用作戰爭,這種盾牌只用於祭祀等特殊活動,因此,這些盾牌也只出現在一些古墓之中。


冷兵器時代,盾牌的作用不可忽略,無論是防備劍弩還是躲避刀槍,盾牌的作用都是巨大的,而真正實用的盾牌也恰恰是那些硬度看起來差了一籌,但卻足夠輕便的藤盾與木盾,手持鐵盾衝鋒這種場景是不會出現在古戰場中的。


魏青衣


我認為三個原因:

第一,我國古代金屬是奢侈品,數量極少,戰爭用不起。鐵來源於金屬礦藏,礦是需要人力去開採的,數量有限。古代科學不發達,沒有挖礦機,類似金屬礦石的開採風險性極大,要依靠大量勞動力,開採出來也不好運輸,即便開採和運輸問題都解決了,來源又不好判斷,所以金屬在我國古代十分貴重,並不是常用品,需要被珍惜,來之不易。

戰爭一旦爆發,便是兵馬、糧草、財力的綜合較量,若財力不夠支撐,兵馬再強也無用武之地。

第二,鐵盾牌過於沉重了。一個盾牌長寬都要在五十釐米以上,才能防禦住敵人射來的箭矢,大家可以試想一個長五十釐米,寬五十釐米,厚三釐米的鐵錠,想想有多沉,舉著這樣的東西在我國廣大的國土面積上東奔西走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國古代兵種主要是步兵,騎兵很少。

第三,藤盾和木盾基本上能夠達到防禦效果,不需要鐵盾牌。

盾牌的主要作用是防禦遠處射來的箭矢,和近戰時敵人的揮砍,藤盾和木盾完全能夠達成以上兩個目的,這在戚繼光的《練兵實紀》中有過記載,不需要更加昂貴的鐵皮盾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