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中国古代军队,从来没有手拿铁皮的盾牌进行冲锋,难道是不起作用,还是什么?

用户62200752121


不请自来,我是昊涛说史。其实在中国古代军队,是有手拿铁皮的盾牌进行冲锋的,只是现在的假电视剧太多了,历史史料记载,确实是有手拿铁皮盾牌进行冲锋的。从商代就开始就出现盾牌了,盾牌大都由木头、竹条、藤条、牛皮、金属等材料制作。



春秋战国之西汉时代,中国的军队多是用青铜方大盾,在方阵中可以组成一道有效的防线,挡得了远程武器也挡得住矛捅戟刺。不过这些盾牌也并没有影视作品中描绘的那种大小,不然士兵是根本不能自由的拿着这东西行动的。根据汉墓出土的盾牌来看,青铜盾一般长度在50cm以内,宽30cm左右。表面多是兽纹,看可以起到恐吓作用。



此外还有圆形的铁质盾,这个在骑兵中比较常见,适于近战格斗。不过这些金属盾牌只有少数的精英战士和贵族士兵才能使用,像一般的士兵使用的多是用杨木和松木制造的木牌,或者藤条编织的藤牌。电视剧《精忠岳飞》中出现的蒙古军队使用的盾牌 就有铁质盾牌。《黑鞑事略》中说,蒙古人使用的盾牌包括用皮条或者柳条编制而成的防牌、骑兵冲锋时装在臂上的团牌、铁质的铁团牌、攻城时使用的拐子木牌等。

铁质盾牌的出现,有可能是蒙古人征服欧洲的时候,跟外国人学习的铁盾。钢铁盾牌大多数制成小型圆盾,主要作为骑兵的护具使用。例如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就往往以铁质小型圆盾作为骑兵的护具,其防护效果甚至可以代替头盔。但是中国古代大多使用小盾牌,因为大盾太过笨重。 除了中小型的盾牌、藤牌,更多时候步兵使用的是拒马、拒马枪和安营扎寨时使用鹿砦、鹿角砦这样的东西来阻挡敌人了。类似的军备衍变史国外也是一样的。机动和防护,对战争而言最好的必然是前者,毕竟“守尚不足,攻而有余”。


而且铁盾造价比较贵,比较沉重,不能大范围的普及。古代没有锻炼现代合金的技术,所以弄不出轻盈又坚硬的铁质盾牌。古代大多铁质品都较为沉重,一个铁皮盾牌一般来讲有二三十公斤。无论是对使用者还是对马匹都是极大的负担。另外,在战场上盾牌并不能帮士兵们挡住太多的伤害,和防弹衣一样,盾牌其实大多数还是对流弹的阻拦效果最好,对于直射而来的子弹,也是无法躲避的。所以铁质盾牌劣势大于优势不被认可。


昊涛说史


在影视剧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士兵拿着巨大的可以与人肩膀齐平的巨大铁制盾牌,密密麻麻站在一起,组成盾阵,抵御敌人的冲击。

除了这种盾牌,还会经常见到两人对战时,双方都手持圆形盾牌,同样是铁质盾牌,上面还雕刻着凶猛的野兽,与刀剑碰撞在一起还会碰发出火花。

但这种盾牌,只是影视剧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了展现古代战争的宏伟,但是只要稍微追求历史真实感的编剧,都会尽量还原古代的盾牌。

古代的盾牌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木质蒙兽皮,这一种盾牌面积比较大,在抵抗敌人箭雨时效果比较好。

但是在近战防御中效果不佳,一方面是因为体积太大操作不便,二是因为木质盾牌,在近战中,很容易被对方用矛或者标枪刺穿,防御效果并不理想。

还有一种是纯金属盾牌,一般是青铜的,后来冶金技术发达后,出现了钢的,但一般还是不用生铁的,原因也很简单,生铁质脆,战斗中容易断裂。

这种盾牌体积小巧,与小臂同长,椭圆形,也比较薄,但是近战御敌足够用了,通常右手持刀,左手小臂绑上这种盾牌。

当然这种盾牌的造价非常高,不会在军队中大规模装备,只配备给少数的精锐部队和将军身边的亲军使用。

而古代不大量装备铁质或者金属盾牌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拿不动,另一个是用不起。因此军队中大量装备的都是木质盾牌,以藤牌为最佳。

拿不动的金属盾牌,在作战中常常有士兵抱怨,柳木的盾牌沉,不如藤牌清,你说说连柳木的都嫌沉,那换金属的呢?

在作战中,士兵可不是拿着盾牌立在那里就不动了啊,士兵是要跟随军队随时移动列阵的,拿着金属盾牌,也跑不动啊。

以铁为例,取密度为7.2克/立方厘米计算,假设列盾阵用的盾牌,高1.5米,宽0.7米,厚0.01米,这个盾牌的质量就高达75.6千克,也就是150斤。

您觉得谁能拿得动这么重的盾牌行军打仗,没让敌人杀死,让搬盾牌累死了,还有可能让盾牌砸死。

就算是格斗时用的圆盾,直径规定0.8米,厚0.75厘米,质量依旧高达27千克,54斤。就好比格斗的时候左手拎一袋面,您觉得还能格斗吗?

用不起的金属盾牌,在古代,虽然各个文明都较早的掌握了金属的冶炼,并且一步步逐渐成熟,但是在工业革命之前,金属的产能,依旧不能满足需求量。

连黄铜都可以作为钱币使用,在古代算是一种贵金属,您就可以想象一下古代金属的使用情况。

还有一句话更好理解“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就能看出金属的紧缺性,连钉子都不舍得打,会用那么多金属制作盾牌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论防御性的话,当然是纯金属的盾牌效果会更好了,但是拿不动,用不起的外在条件下,其实拿不动是主要的,制约了金属盾牌的发展。

所以从上面两点原因来看,不是金属盾牌,不并不是因为防御性不好,而是因为不实用,经济性太差,所以也就没有出现金属盾牌,而是以藤牌或者木牌代替。

以上为狼君个人见解,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我是狼君,喜欢狼君的观点欢迎评论、点赞,转发加关注


狼君历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铁皮盾牌?还冲锋?那就是猪八戒戴面具,就是装给人瞅的。您还真把这玩意当回事了。

铁皮做的盾牌,亲,拿不动啊!就算是能拿的起来,亲,冲不了多久啊!

咱别的不说,就说俺这体格,抱起一百来斤的东西这没问题,但您要俺抱着这玩意,搁百米跑道上,咱也别跑,就溜达个来回,俺得撅着屁股走,中间指不定休息几回才成。

就这道理和那铁皮盾牌就是一个理。

您千万可别被电视剧里边那战争场面给带歪了,搁电视剧里边,那士兵您别说是铁皮盾牌了,士兵能举着金属盾牌,一边吼叫着,一边冲锋,还能时不时的挥刀子砍人。

要真是那样的话,这士兵早累趴下了,不用敌人进攻,自己拿刀子往脖子上捅就完事了,打啥打?

金属盾牌,这玩意一般作为礼器搁一边,让大家伙瞅的,要真有金属盾牌,那都是格斗场上,栓在胳膊腕上比拳头大两圈的物件,再大他这胳膊也就抬不起来了。

所以盾牌这玩意,可不是一味的强调防御性,它还讲究轻便性,这俩缺一个,这盾牌都做不出来。

古代的盾牌

也就是说咱古代,是没有铁盾的,绝大部分应用到战场的盾牌,这全是木头或者藤条制作而成的。

那么这事其实在戚继光所写的《纪效新书》当中他就有说明。

木加以革,重而不利步。

瞅见没木头加革,人家这都嫌弃这分量太重,不利于步兵使用。

所以戚家军所使用的盾牌,是藤牌,用藤条制作而成。

这玩意不仅轻便,而且防御力还不错,抵挡个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啥的,没啥问题,挡三五枪火铳啥的不在话下,当然在多了,这就有点吃力了。

就算是这样,还是被后来的康熙给借鉴了一把,变成了后来虎衣藤牌兵,拿到雅克萨战场上打俄国人去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会好奇:“这南方有藤条,能整个藤牌出来,那么这北方咋整啊?压根就没有藤这东西。”

没办法,这北方只能退而求其次,用木盾了,搁木盾上边蒙上皮革上的进行防御。

当然这木盾最好选用的木头是柳木,柳木比一般的木头要轻便,但这种盾牌不仅重,而且防御力比藤牌要低一个档次。

这也是戚继光在他《纪效新书》当中提到的,但北方这块没办法,只能以柳木加革代之。

其实在更加早期,也就是汉朝的时候,他发明过一种叫做钩镶的物件,这东西他是结合钩子和盾功能的一种兵器,这玩意是铁做的,小一点。

在作战的时候,他必须配合环首刀使用,不然这就是个废物。

而且这东西只能针对敌方的长兵刃,用这钩镶外边横出的一个小枝钩住敌人的兵器,然后用环首刀照着敌人的面门去劈。

当然这东西的局限性太差,这要是撞上只拿环首刀的敌人,这玩意就成了累赘,后来这装备就被淘汰了。

最后说一句,你别拿西方那啥啥的比。

西方战场,那就和街头地痞群殴一个德性,不讲究啥战术战法的,所以总是比装备,谁的装备好,在群殴当中就占便宜。

咱大华夏,讲究的是战术战法,你变成了乌龟壳,俺就拿撬棍这里敲敲哪里敲敲,跑来跑去的和你玩偷袭,再不济给你弄个火牛阵,或者水淹啥的,不按套路出牌。

你弄个铁盾,结局只有一个,跑不了,就等着挨打吧!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铁皮盾牌?那是啥?知道要是盾牌蒙上铁皮有多重吗?而那种人类能正常使用的纯铁盾牌有多大吗?

看下图:

只有这么大小啊!纯是格斗用的……别指望这东西在战阵中发挥多大作用。


而中国古代军队一直都不缺乏盾牌的使用。比如殷墟中就出土过商代的盾牌。这个盾牌高80厘米、上宽60厘米、下宽70厘米,还有青铜加强件。

秦汉时代,出土文物和相关记载中,中国军队使用盾牌的证据也很多。比如三国时代就有这样的记载:“义兵皆伏盾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雨发,所中必倒”。

到了北宋时期,中原军队又采用了弩盾结合的战术:“牌手当前,神臂弓次之,弩又次之”。

到了火器大规模运用的明清时期,盾牌也是一项重要装备。比如戚继光的戚家军就有盾牌手。

而放眼全世界,包括中国的实战盾牌,都是以木头为框,加强皮革或一些金属件。就盾牌本身来说,没啥特殊的,也不存在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情况。


冷兵器研究所


因为铁皮盾牌太重了!根本不实用。

现在很多古装片,经常能看到士兵举着又厚有重的金属盾牌前进,这是违背历史真实的。

在我国古代,几乎没有铁盾牌。绝大部分都木制盾牌或者藤牌。

对于盾牌的形制,明朝大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中都有详细说明。在纪效新书卷十一藤牌总说篇中,戚继光讲到:

千古有圆长二色,其来尚矣,主卫而不主刺。国初,木加以革,重而不利步。以藤为牌,近出福建,铳子虽不能隔,而矢石枪刀皆可蔽,所以代甲胄之用,在南方田塍泥雨中,颇称极便。

盾牌历史悠久,自古有圆形和长形两种。明朝初年的盾牌,是用木头上包裹皮革制成,太重了不适合步兵使用。近些年福建出产藤牌,虽然不能抵挡火铳,但是攻坚刀枪都能抵挡。可以代替甲胄的作用。非常轻便。

在练兵实纪卷四练手足·校圆牌中,戚继光讲到:

北方无藤,以柳木加革代之。

北方没有合适的藤,可以用柳木加上皮革制作盾牌。

在这里,戚继光主要讲了两种盾牌。

最好的是南方的藤牌,就是用藤编织的盾牌。防御力极强,除了火铳,其他的武器都能防御,而且十分轻便。这种盾牌的防御力,堪比铁皮盾牌。但是却比铁盾牌轻便的多的多。藤牌,是最好的盾牌。

藤牌兵

北方没有藤牌,只好用木盾。在厚木板上再加上皮革。经过处理的皮革,非常坚韧,里面还有厚木板。这种木盾牌的防御力也十分强大。防御一般的弓箭刀枪也没有问题。主要的问题就是有点重,不轻便

冷兵器时代,盾牌是最实用的防御武器。它最主要的性能指标就是两条,一是坚固,二是轻便。如果弄一个大的铁盾牌的,坚固倒是坚固了,可是重的要命,要它有什么用?

如果把铁盾牌做的小一点,倒是轻便了,可是防护面积又太小。根本不起作用。

所以,最实用的还是木盾牌和藤牌。


上将嗳福斯


看了这么多答案,感觉都是在谈盾牌重量的问题和金属制品贵重的问题,觉得挺片面的,也不是重点。我觉得有两个疑问需要澄清:一是盾牌冲锋的搞法,历史上是否在哪里普遍存在过吗?我只在《霍比特人》电影里看过这种战法,其他影视作品和历史知识里面都没有听过这种战法,难道欧洲人有这么干的吗?如果这是一种有实用价值的战法,应该能见诸于记载,中外战役都会有这种搞法,不可能不被发掘出来用。二是:金属盾牌装备的性价比跟盔甲相比如何?实用性对战争影响很大吗?金属贵,但全身金属铠甲依然在欧洲和中国历史上一直受到重视,头盔更是如此,藤条也能做头盔吧?为啥不流行?其实,金属盾牌的性价比低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对短兵器和箭矢的防护效果是盾牌存在的意义,因为同样的防护效果,盾牌相对于盔甲来说可以更轻便也对视力的影响更少。对灵活性的影响少得多。重骑兵配备全身铠甲用于近距离冲锋,重装步兵用于狭小空间近距离进攻和防守,这才是扬长避短的作战方案。拿盾牌也只适合打近距离伏击战,或防弓箭,这叫常识。一个没有任何战术优势的作战方法,世界上哪里都不会存在。金属再贵,战争需要也会不惜代价配备的。铁浮屠碾压宋兵的时候,就是金属护具优势的体现,努尔哈赤的十三副铠甲敢起兵的原因也是因为护具优势碾压对手,换成同等价格的盾牌装备,估计他就没勇气造反了。所以,我不认为跟金属贵不贵有关系。金属盾牌或许只有配合长矛在防御开阔场地的重骑兵冲锋有价值吧。


虚拟佛子


中国史上就没有拿着铁盾冲锋的兵种。不否认有铁盾的存在,但是持盾兵从来就是中军的防御兵种,左右两翼的兵种都很少配置持盾兵的。至于持刀兵种配置的腕盾,又小又轻,只是附属,本质上属于攻击型的兵种,不是防御型的兵种。世界历史上马其顿方阵牛逼吧?也就前两排持盾,后面只持长矛的,这个兵种严格来说是防御型兵种,冲锋?不可能的,前面拿盾的跑不起来,只能听号令,一步一步前移,压缩敌方冲锋的空间。


用户111013864793


五雷觉得很简单,那时根本扛不住啊!

现代倒是能造钢铁大盾牌,可也能坐装甲车、汽车机动,到地方才下车冲锋一小段距离。就是这样,大一点的盾牌还要加个轮子,才能推着走。古代骑马、徒步一天实际走不了多远,再扛个大盾,还是铁的,人背不动吧?

另外,就算背的动,这么大一块铁,你怎么转身、格斗、射击?

何况,也没有必要用纯金属的盾牌,一块厚木头绝对能挡住弓箭了。现代的很多防爆盾牌用玻璃纤维也能扛住刀剑、石头的攻击,古代那种厚木加铜片、皮革的盾牌,实战中都能挡住早期的火枪了。





五雷


盾牌与矛,自古有之,矛可以锋利,盾则需要坚韧。


中国古代的军队,虽然可能配备盾牌,但不可能怕你将士们手持大型铁质盾牌往前冲,一方面,在古代金属也算是稀有物资,不可能大规模使用,另一方面,纯金属打造的盾牌重量太大,完全不会是普通人抬抬手就能拿的起的重量。

想要拿起来盾牌已经需要耗费士兵不少力气,而想要拿起来盾牌冲锋,则更是难上加难,想要拿起来那么大一块铁皮冲锋,基本上是做不到的。

盾牌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了很长的历史,但古代的盾牌也不可能是由纯金属打造的,大多会是藤制盾牌或是木制盾牌,战场上出现的盾牌也大多以藤,革等坚韧材料打底,其上可能会假装青铜,金属等坚硬配件。


明朝时期,火器开始发展,明朝著名的戚家军,也曾经使用过盾牌,他们使用的盾牌就都是藤制的,坚韧之极,可以抵御刀枪,但却不能防止火枪,盾牌是戚家军的标配,靠着戚家军特殊的武器装备,戚家军在抗倭战斗中战功卓越。

虽然藤盾不能阻挡火枪,但藤盾得使用效果绝对要胜过铁盾,选择盾牌的标准大概有两个,一是要足够坚韧,换句话说就是盾牌要结实,可以阻挡刀枪,二则是要足够轻便。

试想,部队开始冲锋,手持铁质盾牌的部队能做到迅速冲锋吗?自然不可能,铁质盾牌重量极大,持铁盾冲锋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藤盾则不同,藤盾在保持坚韧的同时还足够轻便,因此,持铁盾冲锋几乎是不可能的。

铁盾因为重量问题,即使用上了铁盾,使用的铁盾也是缩小版的,这样的铁盾,防护面积也是极小的,不适合两军交战使用,仅仅可以用作格斗等单兵作战。

当然,虽然说士兵手持铁盾冲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古代还是有铁盾的,但这些铁盾是用作何用?自然不会是用作战争,这种盾牌只用于祭祀等特殊活动,因此,这些盾牌也只出现在一些古墓之中。


冷兵器时代,盾牌的作用不可忽略,无论是防备剑弩还是躲避刀枪,盾牌的作用都是巨大的,而真正实用的盾牌也恰恰是那些硬度看起来差了一筹,但却足够轻便的藤盾与木盾,手持铁盾冲锋这种场景是不会出现在古战场中的。


魏青衣


我认为三个原因:

第一,我国古代金属是奢侈品,数量极少,战争用不起。铁来源于金属矿藏,矿是需要人力去开采的,数量有限。古代科学不发达,没有挖矿机,类似金属矿石的开采风险性极大,要依靠大量劳动力,开采出来也不好运输,即便开采和运输问题都解决了,来源又不好判断,所以金属在我国古代十分贵重,并不是常用品,需要被珍惜,来之不易。

战争一旦爆发,便是兵马、粮草、财力的综合较量,若财力不够支撑,兵马再强也无用武之地。

第二,铁盾牌过于沉重了。一个盾牌长宽都要在五十厘米以上,才能防御住敌人射来的箭矢,大家可以试想一个长五十厘米,宽五十厘米,厚三厘米的铁锭,想想有多沉,举着这样的东西在我国广大的国土面积上东奔西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国古代兵种主要是步兵,骑兵很少。

第三,藤盾和木盾基本上能够达到防御效果,不需要铁盾牌。

盾牌的主要作用是防御远处射来的箭矢,和近战时敌人的挥砍,藤盾和木盾完全能够达成以上两个目的,这在戚继光的《练兵实纪》中有过记载,不需要更加昂贵的铁皮盾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