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三国风云:蜀汉国运转折之战,探究《三国演义》夷陵之战的虚与实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这本出自罗贯中之手,又经历代文人不断整理、修订的“小说”,不仅开历史演义小说之先河,亦影响深远。

有多深呢?清代《竹叶亭杂记》曾有载:某侍卫擢为荆州将军,人们皆为之庆贺,唯独他痛哭:“此地以关玛法尚守不住,今遗老夫,是欲杀老夫也”。

可见《三国演义》对后世影响之深,已让这位“荆州将军”分不清演义与现实...

三国风云:蜀汉国运转折之战,探究《三国演义》夷陵之战的虚与实

论关羽失荆州影响有多深远?

对此,清代学者章学诚评价:“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祸乱”。

作为一本以三国乱世为背景的小说,《三国演义》尤擅描写战争。官渡、赤壁、夷陵之战皆被写的气势宏大、精彩绝伦,那其中又有几分虚,几分实?

本期我们先以“夷陵之战”为例,一探这场三国“三大战役中”最后一场,亦是定三国最终格局战争的“虚”与“实”。

三国风云:蜀汉国运转折之战,探究《三国演义》夷陵之战的虚与实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北上,围攻襄阳、樊城,取得水淹七军、重创曹魏之战绩,威震华夏。

“高光”之下,孙权一方的秘密行动也在展开。建安二十四年十月,孙权遣吕蒙袭取荆州,进而又在十二月关羽突围之际将其擒杀。

此时,一代英雄落下帷幕,同时也宣告着“孙刘联盟”破裂,为之后的“夷陵之战”埋下伏笔...

三国风云:蜀汉国运转折之战,探究《三国演义》夷陵之战的虚与实

“夷陵”为何而战?

关于夷陵之战的起因,《三国演义》将之核心因素归于“复仇”二字,以兑现桃园结义之诺言,全刘备仁义之名。

赵云曾试图以“天下者,重也;冤仇者,轻也”来劝阻时,刘备说到:

“朕不与弟报仇,虽万里江山,何足为贵?”

当秦宓称关羽之仇为不足取之“小义”时,刘备当即暴怒道:“关公与朕犹一体也”,并将秦宓下了大狱。

甚至当诸葛瑾以使者身份前来求和时,刘备也一改往日谦恭之态,透出杀气。再加上“演义”更改了潘璋、糜芳等人的结局,为夷陵之战的起因渲染了浓烈的复仇气氛。

三国风云:蜀汉国运转折之战,探究《三国演义》夷陵之战的虚与实

反正就是谁劝也不管用

至于“夷陵之战”的真实起因,史料中多有记载。在《三国志·赵云传》中,裴松之引《赵云别传》记载:

“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

其实此番刘备向东用兵已非首次。早在6年前孙权袭取长沙、零陵、桂阳时,刘备就曾率军5万东进与东吴对峙过一次,足可见荆州重要性。

毕竟,诸葛亮《隆中对》为刘备谋定的战略为:“跨有荆、益二州以争天下”。荆州一失,蜀汉将被锁于西南,失去战略上的优势地位。

作为一个起兵数十年的诸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私仇与大政孰轻孰重总还是分的清的。因而后世多认为,刘备坚持对东吴用兵,报仇因素并非没有,但更重要的是夺回战略要地荆州。

三国风云:蜀汉国运转折之战,探究《三国演义》夷陵之战的虚与实

战前、战后三国形势图

“规模浩大”究竟有多大?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曹丕篡汉后,在成都称帝。同年七月,筹划、发动了夷陵之战。据《三国演义》所写:

“川将数百员,并五溪番将等,共兵七十五万”

但这一数字明显存疑,因为根据《三国志·后主传》中裴松之引《蜀记》所载,蜀汉灭亡时共有“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七十万明显过于夸张。

那“夷陵之战”双方究竟动用了多少兵力?

三国风云:蜀汉国运转折之战,探究《三国演义》夷陵之战的虚与实

先说东吴一方,据《三国志·陆逊传》记载:

“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陆逊......等五万人拒之”

《三国志·步骘传》记载,出动万余人牵制武陵蛮夷,计6万人左右。

接下来是蜀汉一方。裴松之在为《三国志·文帝纪》做注时引《魏书》记载:

“刘备支党(先锋)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

在《刘晔传》做注时又引《傅子》记载:

“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

另据《三国志》记载:“前后五十余营,破其四十余营”,以此推测来看刘备率领的蜀汉军队可能有10万人上下。

但史学界对此历来都是颇有争议,认为以蜀汉之国力,10万之众十分勉强,因此只能确定不会超过这一数字。

三国风云:蜀汉国运转折之战,探究《三国演义》夷陵之战的虚与实

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以拒敌乎?

蜀汉章武元年七月,夷陵之战大幕拉开。对此,《三国志》的《先主传》和《陆逊传》中多有记载,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秭归争夺战”和“猇亭大战”。

第一阶段,刘备令吴班、冯习率军攻取了秭归等地。

第二阶段,章武二年正月,刘备率大军东出,进军夷陵、夷道一带。陆逊为避其锋芒退守至猇亭一带,双方对峙到同年六七月间,陆逊以火攻击败蜀汉大军。

三国风云:蜀汉国运转折之战,探究《三国演义》夷陵之战的虚与实

尽管战争主线清晰,可《三国志》对战争记载的过于简单,细节不足。于是,三国演义在史实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细节,但也并非全盘虚构。

如《三国演义》中反复强调“包原隰险阻屯兵”一事,对此《先主传》和《陆逊传》中均未有详细记载。

但是根据三峡周围地势复杂、刘备舍弃水陆并进优势选择路上交战,以及《陆逊传》中对“火攻”的记载,可以判断“包原隰险阻屯兵”属于作者的一种合理推测,介于半虚半实之间。

此外,刘备溃逃时令人“烧铙铠断后”一事也在陆逊传中有记载,至于“潘璋之死”、“孙夫人投江”、“赵云救主”和神乎其神的“八阵图”就全是虚构的了。

三国风云:蜀汉国运转折之战,探究《三国演义》夷陵之战的虚与实

兵败夷陵之后

《三国演义》中,在刘备兵败夷陵之后有个很著名的一幕——“孔明巧布八阵图”,号称能抵十万精兵。当然这不过是“演义”中用于壮诸葛多智而作。

那么究竟是什么拦住了陆逊的追击脚步?对此,《三国演义》在陆逊出八阵图后也给出了一个颇为符合史实的理由:

“吾非惧石阵而退;吾料魏主曹丕,其奸诈与父无异,今知吾追赶蜀兵,必乘虚来袭。吾若深入西川,急难退矣”

因为在《三国志·陆逊传》记载,也表达了对曹魏的担心:

“又备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权以问逊,逊与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讬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

夷陵之败让蜀汉一方受到沉重的打击,国运由此转折。败逃白帝城(永安)之后,刘备在郁闷与愤恨之中于次年离世,而三国最终格局也在此战后确立。

三国风云:蜀汉国运转折之战,探究《三国演义》夷陵之战的虚与实

《三国演义》的虚与实

虚实之间,《三国演义》给人们带来了精彩的故事。清初文学批评家、整理修订了《三国演义》的毛宗岗看来,历史小说写作起来难度极高。
与可以自由发挥的《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相比,《三国演义》受制于史实,所叙述的事件与人物都必须有“依据”。

与《史记》等史书相比,作为小说的《三国演义》又要将千头万绪汇为一个整体,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又要讲好故事、注重可读性。

而《三国演义》正是通过“真实历史”与“艺术虚构”的完美结合,在“尽可能”保住历史本来面目的情况下,实现了精彩故事的讲述,也因此获得称赞——“史事演义 , 惟罗贯中之《三国志》(三国志通俗演义)最佳”。

参考文献

《三国演义》中火攻战的叙事艺术研究

《三国演义》夷陵之战中的历史与虚构

从夷陵之战的描写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虚构艺术

试论历史小说的虚构——兼谈《三国演义》虚构的得与失

《三国志演义》夷陵之战叙述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