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诸葛亮为什么设计杀掉魏延?并非魏延有反骨,真正原因是什么?

老和尚888


蜀国的五虎将大家都知道,关张马赵黄,除此以外,魏延的能力是可以匹敌五虎将的,当年刘备入川之时,魏延就出了很大的力气,刘备一高兴就封了魏延为牙门将军。其后,刘备更是将极为重要的汉中之地交给魏延来镇守,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要知道五虎上将之首的关羽也只是镇守荆州,所谓“东连孙吴,北拒曹操”,魏延的军事功能与关羽并列,可见他在蜀国地位之高。

刘备生前多次对别人说过,魏延是一员大将,后来在白帝城交待后事的时候,刘备还特地向诸葛亮提过魏延。所以此后,诸葛亮北伐都带着魏延。不夸张的说,在蜀国五虎将落幕以后,魏延是蜀汉唯一能拿的出手的大将,但是为什么最后魏延会被诛掉三族呢?

1、 魏延和诸葛亮想法不同

首先,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同时掌握着蜀国的内政和军政大权,而魏延对诸葛亮也是极为尊重,他这么干的目的其实就是想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在诸葛亮死后能够接过大权。按理说,魏延要资历有资历,要能力有能力,诸葛亮如果要立接班人首先就应该考虑魏延,为什么最后魏延没有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这两个人的性格完全不同,在战争思想和政治思想之中也是完全不同。从子午谷奇谋就看的出来,魏延用兵大胆激进,喜欢兵行险招,如果魏延是在魏国的话,确实可以当得起大将之位,因为魏国实力雄厚可以支撑的起魏延兵行险招,哪怕输上几次也不会损耗多少国力。

但是,蜀国的情况却完全不同,蜀国只占据着一州之地,国力根本经不起折腾,所以诸葛亮在选择接班人的第一要求就是这个接班人一定要是稳重、冷静型的,不求能够克复中原,但是至少能做到不让蜀国江山被夺去。

2、 魏延自己太过倨傲

在演义小说当中,诸葛亮曾经形容魏延这个人脑后有反骨,自己在的时候能够镇的住他,如果自己死了之后,魏延肯定必反,所以诸葛亮在死之前就安排好了后手,弄死了魏延。但其实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并不是如此。

诸葛亮在自己身死之前,确实料到了魏延在自己死之后,可能会不听自己的遗命。所以他下达命令,如果自己死了,就让杨仪率领大军返回蜀国,诸葛亮知道杨仪跟随先帝多年一直忠心耿耿,而且与魏延有矛盾,所以他根本不会听魏延的话。

果然,诸葛亮死之后,魏延不服从诸葛亮遗命。他觉得蜀国国力孱弱,想要北伐一次颇为困难,一点收获都没有就撤军的话,对于国力来说是巨大的浪费。所以,魏延想要率领着这些士卒继续北伐。

果不其然,杨仪和魏延发生了分歧,杨仪觉得应该按照诸葛亮的主张先行回蜀,而魏延却要带着士卒继续北伐。其实,说魏延脑后反骨,想要谋反,完全就是无稽之谈。魏延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能够让蜀国这次北伐有一些战果,而孔明的出发点是保存实力,他们都是为了蜀汉的利益,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后来,魏延和杨仪的矛盾一直闹到了刘禅这里,双方都指责对方想要谋反,董允和蒋琬在朝堂之上力挺杨仪,力保杨仪不会谋反。所以,后来刘禅站在了杨仪这边,杨仪趁机让王平领刘禅的命令驱散掉了魏延的军队,然后派遣马岱斩杀掉了魏延。

其实,真正害死魏延是魏延自己的性格,魏延当时是蜀国第一大将,只要他肯听诸葛亮临终的命令,安心带军回蜀国,以他的名声和威望,其后的北伐也一定是由他当主帅的,但是可惜魏延急躁的性格让他不能容忍大权旁落,于是公然违抗诸葛亮的遗命。



日慕乡关


魏延和黄忠一起投降刘备,诸葛亮因魏延杀了长沙的主子韩玄,以魏延脑后长有反骨为由,喝令刀斧手将其推下去处斩,让当时在场的刘备、关羽、赵云和黄忠等人目瞪口呆,若非刘备看到魏延真心相投从中求情,恐怕魏延早被诸葛亮证人斩杀,孔明何以认为魏延头长反骨而要杀死,其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为了敲打魏延。毕竟魏延杀韩玄犯了以下欺上之罪,这在古人视为大不忠,尽管魏延弃暗投明,但多少让忠义之士瞧他不起,认为魏延实乃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把魏延推下去处斩,想让魏延长长记性,今后甭干杀君欺上之事。

二是为了警告众人。孔明其实压根就不知道魏延长有什么反骨,他只是借魏延杀韩玄之实故弄玄虚,给大家上演了一出曹孟德梦中杀仆人的好戏,好让大家看到他有洞察人性的本领,提醒大家最好不要有非份之想,否则刀下无情。



三是为了立规树威。随着刘备势力的不断壮大,诸葛亮不经刘备允诺,以魏延长有反骨为由,就让人要把魏延拉下去处斩,以此告诉大家,不经主公允许,他也有生杀大权,提醒大家要好自为之。

虽然此次只是吓唬,并带有其他目的,但后来魏延还是死在诸葛亮的计谋之下,不过这次杀魏延的原因,更多是为了蜀国在他死后,最好去除魏延的左右和影响,不让魏延展示自己的才能,好让蜀国按照他的设想和规划,顺利完成权利交接,为他指定的接班人铲除对手和顺利接班铺平道路。


知未是也


魏延在刘备征讨长沙郡时,就斩杀韩玄投靠了刘备。而后,以部曲随刘备入川作战,为刘备夺取益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惜最后却死于马岱的刀下。而诸葛亮之所以要设计斩杀魏延,原因如下。

其一,魏延傲气凌人,同事关系差。魏延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带兵打战勇猛刚毅。但是,部分武将似乎都有一个通病——傲。魏延的傲不同于关羽的傲,关羽的傲是由内而发的纯粹的傲,而魏延的傲却是那种由性格暴躁,再加上他的功绩而产生的傲。也就是说,魏延傲的基础就是他感觉自己比其他人更厉害,更值得刘备等人的赞赏。


因为魏延这份傲,使得他和其他文臣武将的关系并不是很好。比如,曾与都乡侯刘琰交恶,两人多次在大庭广众之下大打出手,互不让步。到最后还是诸葛亮出面,责令刘琰向魏延道歉时,这场闹剧才结束。

后来,魏延和杨仪更是关系恶劣到了极致。杨仪是尚书,又得诸葛亮等人的赏识,前途可谓是青云直上。但是杨仪的性格也有问题,为尚书时,就曾和当时的尚书令刘巴不和,最后被改任遥领弘农太守。


当时蜀汉的武将青黄不接,诸葛亮虽然仰仗魏延的武力,在文职方面又对杨仪比较惜才。所以,诸葛亮在生前多次为两人调和。可是两人的关系仍然没有缓和的余地,所以,在诸葛亮逝世后,便牺牲掉了魏延。

其二,魏延的胆大冒险和诸葛亮的谨慎相悖。诸葛亮一生用兵,讲究的是谨慎,是步步为营。如果没有太大的利益和成功率,诸葛亮对冒险精神都不太感冒。

可是魏延不同,魏延这人善于用兵,又胆大冒险。曾建议亲自率兵子午谷,走关中,与诸葛亮会师潼关。可是,诸葛亮考虑良多,最终还是不同意魏延的建议。魏延看到自己的建议不被诸葛亮采纳,心生不满,多次暗中对他人述说诸葛亮胆怯。

魏延是将军,诸葛亮是丞相,是下级和上级的关系。魏延作为下属,居然敢反驳诸葛亮,是对诸葛亮的不敬。再者,连当时的诸葛亮这么一个权力较大的人都敢相悖,那蜀中还有什么人是魏延不敢违背的。

所以,诸葛亮在逝世时,考虑到魏延的胆大冒险,蜀汉有多少兵都不够其折腾;还考虑到新帝刘禅的不足于控制魏延,反而可能造成魏延有不臣之心,所以要把魏延扼杀于摇篮之中。

其三,魏延手握重兵,又无人压制。魏延自跟随刘备以来,多次有所建功。在刘备于成都称帝后,便封魏延为汉中太守,带兵驻守汉中,以防范曹魏来袭。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自觉自己能够稳压魏延,使得魏延不敢有不臣之心。可是,一旦诸葛亮遭遇不测,那蜀汉就没有人能够压制的了魏延了。因为蜀汉的那些年轻将领,根本不是魏延的对手。而且他们在用兵上,也没有魏延的老道。

其次,魏延的性格和为人处事方面尽管有瑕疵,可是他的威望却是不低。再者,魏延有汉中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在手,如果他一心想要反汉,完全可以用汉中来做晋身之资。

因此,考虑再三,诸葛亮为了蜀汉的未来考虑,为文臣武将之间的团结和睦关系考虑,只能把魏延牺牲掉。


韶华倾梦


我是历史笑春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诸葛亮杀魏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魏延虽然不是诸葛亮杀的,但是魏延是因为诸葛亮而死。魏延不是死于战场,他是死于官场,死于政治。

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怎样,大家都看得出来。魏延天天说诸葛亮胆怯,说自己的才能被压制。诸葛亮不说什么,反正我就是不让你单独带兵,出征就带着你,让你当先锋。你还能说我不重用你吗?你不是说我胆怯吗?我说你的计策太悬危。子午谷岂是能够走的,后来钟会灭蜀走子午谷肯定是飞过来的。

魏延好容易单独带兵跑了一趟西羌,顺路还把曹魏的郭淮打个大败。诸葛亮就到死也没有再让魏延单独带过兵。任你们随便说,我反正是重用魏延,始终把魏延拴在裤腰带上。

其实说穿了,街亭一战把诸葛亮打得明白了。他没有魏延根本就不会打仗。战场上离不开魏延,怎么会让魏延离开他的视线范围。

等到诸葛亮临死,他终于可以平静的看着魏延,想起刘封李严之辈,你个小小魏延我已经忍受够了。我让杨仪刁难你都不改,我死了,我就永远不再需要你,我看看你的下场到底怎么样!玩谋略,你们魏延杨仪这些人,在我诸葛亮眼里,你们不过是群小孩子。“二桃杀三士”是我惯熟的办法,我就是死,也要让你们见识我的手段。

首先,魏延必须死。这个家伙不是脑长反骨,他就是反骨。不过他反的不是刘备,不是蜀汉江山,他反的是我诸葛亮。我北伐是任务,我把蜀汉的兵权都把持在手中,不能不北伐。而这魏延是当使命追求,不惜一死去北伐。他还提出个子午谷奇谋,时时刻刻说我胆怯。我一死,他接管兵权必然要北伐。这怎么能行?

我诸葛亮是后世人们眼里的神,我调动了蜀汉的所有兵力、人力、物力,我还北伐不成功,蜀汉谁有资格成功?魏延这个家伙,他万一北伐成功了呢?就算他不成功,就是穿成功一次子午谷,我这脸往哪搁?我还怎么进武庙十哲?!

而且,我已经定下了蒋琬、费祎当接班人,从此之后再不北伐。魏延肯定会闹事,不行,此人不可留。

那怎么办?杨仪正好用得上。我让他和魏延斗这么长时间,就是用在今天。不让魏延开军事会议,让魏延独自断后。魏延那没有政治头脑的家伙,肯定火冒三丈,找杨仪玩命。两人同归于尽,正好让蒋琬费祎接班。这两个家伙,事到临头都不知道,大家跟看耍猴一样看他们火拼。这个时候,谁敢不佩服我神机妙算。

魏延,就这样死了。一个小小的政治把戏,就让他死无葬身之地。不知道他死的时候,还看不看见他骂诸葛亮胆怯时候,诸葛亮的脸。


历史笑春风


一封遗书!

人老了,思绪就有些飘忽不定,就算死后“说出的话”也是犯糊涂,是人皆如此,诸葛神人也难逃此定数。

当魏延提出要出奇兵偷袭长安时,诸葛亮认为他要借机叛逃,所以动了杀机。但是,考虑到他对蜀的功劳,还是忍了下来,这一点,到他油尽灯枯时还对魏延抱有希望,并没杀他。不过,他给杨仪一封遗书中却间接导致了魏延冤死。

他在遗书中这样交待,自己尸身周围的七七四十九盏“买命灯”如能在七天能保一盏不灭,七天后他会还魂再活七年,杨仪谨遵遗命,没把军师死讯外传,只派人日夜守护。

可就在第三天,司马懿派重兵偷营,一直在前方死磕的魏延不敌,派人求军师被杨仪所阻,便急不可待亲自闯军师大帐。众兵抵挡不住,魏延掀帐而入,没想到情急之下踢灭了半圈买命灯。

杨仪一见大怒,认为魏延有意为之,便命左右刀斧手当即斩杀(其实他俩早就不如,正好杨仪找到了借口)。不过,据野史载,其实杨仪等在现场杀不了魏延,诡异的是,当魏延踢灭了几盏灯后,浑身竟动弹不得。而已死三日的诸葛亮竟开只说了话:

“魏延害我,日后必反,我已将其身索住,你等必将其杀之”。


骁勇34


诸葛亮根本就没有想要杀魏延。首先来看看魏延是一个怎样的人?建安十六年的时候,魏延带着自己的部队投靠了刘备,然后跟着刘备入蜀作战。

由于魏延骁勇善战,立下了很多战功,因此他深得刘备的信任。刘备当上了汉中王以后,便把自己的大本营迁到成都,这个时候需要选一个大将来镇守军事重镇汉中。

谁都没有想到刘备居然会选择魏延做汉中的都督,这在当时可以说是震动三军。

不得不说,刘备有识人之明。魏延在镇守汉中时期,蜀汉岌岌可危。特别是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大意失了荆州,而其后刘备在夷陵被击败,蜀汉可以说是元气大伤。

汉中作为当时蜀汉的重要屏障,魏延治军有方,表现非常出色。哪怕是后来魏延死后,王平等人在汉中沿用魏延镇守汉中的方针,依然成功的击退了曹魏的进攻。

《三国演义》给人的印象是魏延和诸葛亮关系不好。实际上在诸葛亮主政蜀汉的时候,魏延是非常受诸葛亮重用的。

比如建兴八年,魏延大破郭淮、费瑶等人,于是他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南郑侯是蜀汉中侯爵最高级别,可见,此时魏延的官职是非常高的,而且他还是诸葛亮一手提拔的。

那么为什么魏延最终被杀呢?这主要和诸葛亮临终的安排有关,特别是魏延自身的性格导致了其人生的悲剧。

魏延在诸葛亮时期是蜀汉最高级别的将领,作战勇猛,有谋略,并且还深得士兵的爱戴。但是问题在于魏延是个武将,能力大,脾气也很大。

当时,诸葛亮手下还有一个人,那就是杨仪,他也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杨仪非常会搞后勤,可以说是蜀汉后勤第一人。

魏延和杨仪可以说都是诸葛亮手下的重要人物,甚至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不过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他们几乎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当时孙权就曾经说过,一旦诸葛亮去世,两个人必然会生出祸端。

诸葛亮临终的时候,选择了杨仪做自己的接班人。为什么不选择魏延呢?原因就是魏延这个人是一心想要北伐,缺乏全局的观念。

诸葛亮虽然一心北伐,但是诸葛亮还有一个重要的出发点那便是要尽量保全蜀汉,所以他一直围绕蜀汉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可是魏延是武将,一心想要建立奇功。

所以诸葛亮明白他去世以后,魏延是不会按照他的方针去做的。

诸葛亮去世以后,魏延果不其然依然想要北伐,而不是退军。所以他带着部队和杨仪作战,最终兵败被杀。


历史是什么


魏延是一个坚定的抗曹分子。刘备生前的爱将,跟刘备东征西讨,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都督汉中十多年,曹魏没越雷池一步,诸葛亮知道魏延不会谋反,设计杀魏延一事无从考证。诸葛亮北伐兵退五丈原,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招集杨仪,马岱,姜维开了个榻前会议:说仗不能打了,现在惟一就是把军队安全带回汉中,姜维垫后,如果魏延不走,军便自发。(以下个人观点,杨,马,姜私下碰头,说魏延功高气傲,肯定不会撤兵,以后也不好指挥,不如我们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架点作料给他办了。)马岱去找魏延,说臣相病危,仗不能打了,臣相下令撤兵,延说臣相死了,我魏延还在,死一人而废天下之事,杨仪书呆子知道什么,他走随他去,马将军我们继续北伐抗曺,从新排兵布阵,马将军来签字,马岱说是是,杨仪懂什么,将军你德高望重,我回去劝劝杨仪。马岱上马走后,魏延才想不对,不能放马岱走……。马岱回去说什么不得而知,反正对魏延不利,于是杨仪羽檄刘禅魏延谋反,魏延知道杨仪撤兵,也开始往南撤兵,火烧棧道,羽檄刘禅杨仪谋反,刘禅在成都蒙逼了,羽檄交替,最后开会结定蒋宛带御林军北上,在南谷口杀了魏延。其实杨仪谋杀魏延,公报私仇。魏延是个武将,功劳大,大路不够走,出了刘备那个都不服,(这也是蜀汉集团的毛病,像关羽!)杨仪是个书生,有才干,看魏延就四肢发达,愣头青一个,(文化人通病)钉子呢板子一个不让一个,集怨成仇,诸葛亮为这个事也伤透脑筋,魏延将才能打。杨仪人才能干。诸葛在世还能调和,诸葛一死就乱了。魏延是杨仪等谋杀的,个人认为与诸葛亮无关。


十四当家


在刘备活着的时候,魏延是刘备的心腹爱将,诸葛亮不敢杀魏延。白帝城托孤后,蜀国无良将可用,诸葛亮不能杀魏延。诸葛亮死后,料定无人能够震的住魏延,留着他也是一祸害,于是留下遗计,让马岱出其不意从后边杀了魏延。

先分析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

一,初次印象。在《三国演义里》,关羽领着投降的魏延来到刘备面前,还没得到奖赏呢,诸葛亮大喝一声:“拖下去斩了!”直接弄得魏延一脸懵懂。刘备一看,立马制止了,因为人家来投靠,你就杀人家,没道理啊!诸葛亮说:“你拿了你主韩玄的俸禄而杀他,是不忠;你居其地而献其城,是为不义。如此不忠不义之人,日后必有二心!”他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刘备继续劝说:“献城而降,算是有功,杀了他,非安汉之上策。”于是,诸葛亮就饶了魏延。

你看啊,魏延给诸葛亮的第一印象就不好,不知是不是真想杀魏延,反正上来就把魏延给镇住了,从此后半生诸葛亮一直压着魏延,重用关羽、张飞而不重用魏延。诸葛亮也确实能够掌控的了魏延。

二,子午谷奇谋。在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谋,自己率领一万精兵沿着秦岭南部东行,然后北上子午谷穿过秦岭,突然出现在长安,诸葛亮率领大军从斜谷出发,两军汇合之后,一举拿下西安、潼关,自此关中可图。子午谷奇谋虽然是一招险棋,但是一旦成功,匡扶汉室就成功了一半,能提出这样的战术,说明魏延是有勇有谋的人。最终因为不确定因素太多而被诸葛亮弃用。诸葛亮既看不上魏延的才谋,又看不惯他处处想出头的个性。

三,魏延做为一员降将,有急功冒进,急于建立功勋的冲动,甚至有赌的成份在里面,这种行为在无人约束的情况下,必然会对蜀国造成重大损失。


四,诸葛亮死之前,已经选好了姜维做为继承人,但是只要魏延存在,姜维难以统帅全军,必然拥兵自重。而魏延在诸葛亮死后,也确实想夺得统帅的位置,说他谋反是污蔑之词。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诸葛亮死后一定会带上魏延。那为什么要最后时刻除掉魏延,以前不能杀?

确实不能杀。因为魏延是刘备的心腹爱将。刘备对魏延的宠信程度甚至要在五虎上将之上。公元219年,刘备取得汉中,需要一位得力干将来守卫汉中,大家都认为这么重要的位置会是张飞,然而刘备选择的是魏延。他把魏延从牙门将军提拔到了镇远将军。可见,刘备对魏延极其看重。而魏延呢,也是知恩图报,镇守汉中40年而无纰漏。

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亮不敢杀魏延。刘备死后,诸葛亮发现五虎上将只剩下黄忠了,其他的都是二代将领,无法与魏延相提并论。所以说还得继续用魏延。况且,人家魏延没有大的过错,就是性格上孤傲自大,狂放不羁。

而魏延的死也正是死在他性格的缺点上。不管什么原因,诸葛亮对魏延是防着用,于是在托付后事时,就对魏延这样安排“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他认为,自己死后,无人压的住魏延,与其养虎为患,不如让他随便自去。

杨仪就让费玮告诉魏延撤军计划,魏延不满,他回复杨仪:“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军击贼,何以以一人之死而废天下事乎?”他自己想要去和魏军干仗。他希望费玮站在他这一边,谁知费玮只按丞相安排行事。杨仪这边,不管魏延接不接军令,率领大军徐徐后退,魏延一看,急眼了,率领军队日夜兼程赶到了杨仪军队的前面,把栈道全烧了,不让杨仪军队撤退。还率领自己的部下攻击杨仪。杨仪于是命令何平去抵挡魏延,何平在阵前大呼:“公亡,身尚未寒,尔等何敢如此!”士兵一听,出于对诸葛亮的敬重,都四散而逃,魏延见士兵逃走,率领几个亲信向汉中方向逃走。后来被追上的马岱杀死。马岱提着魏延的人头去见杨仪,杨仪踩着魏延的头大骂道:“庸奴,复能做恶不?”随后,杀了魏延三族。那杨仪为何如此痛恨魏延呢?



因为两个人有矛盾。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辩论,互不相让,以至于两人“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议,仪泣涕横集”(《三国志.蜀书.费玮传》)。也就是说魏延经常用刀威胁杨仪。

再看杨仪,在处死魏延以后,自认为功劳甚大,应该取代诸葛亮主持朝政,然而诸葛亮最终选择了将琬,对此,杨仪多有不满,经常发表怨言“往者丞相没落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何以落魄如此!”费玮听到“以就魏氏”这样的话,真有反叛之意,上报后主,杨仪被免为庶人。

“以就魏氏”不管是魏延还是魏国,都可以看出杨仪是一个反复无常之人,可惜魏延一代大将死在了心胸狭窄的政敌手中。

那魏延真的谋反了吗?没有,假如魏延投降魏国的话,为什么要向汉中方向——自己的老巢逃跑,为什么不直接向长安投降曹魏?可见魏延只想夺帅,而没有谋反,诸葛亮看错了。


品读春秋001


诸葛亮并没有打算杀魏延,他对魏延和杨仪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共同为国家出力的手法。

诸葛亮爱魏延的勇猛,也爱杨仪的才能,但这两个人就是不能好好合作,着实让诸葛亮伤脑筋。


诸葛亮遗命:军可自发

这句话并不是说不管魏延,而是让魏延自己想清楚:反正大军都退了,将领们也要回去了,就凭你一支孤军,要么一起回去,要么全军覆没。以魏延的个性,虽然激进但也不至于会不管自己和手下人的性命,一定会和大军一起回去的。

诸葛亮也并不怕魏延会降曹魏,这是对他莫大的信任,他知道魏延和曹魏不可能和睦,双方是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程度。所以他并不怕魏延会反叛,只是想让他看清局势,好好地听话,辅佐接下来的蜀汉掌权者。


诸葛亮安排错了杨仪,导致魏延被杀

魏延抢先烧毁栈道,不让北伐大军回成都的目的就是他极度讨厌杨仪。这两个水火不容的人,现在其中一个成为了大军的掌权者,还极有可能继承诸葛丞相的位置,另外一个怎么可能忍得下这口气呢?

魏延也知道自己没有后路了,投降曹魏是绝不可能的,屈服于杨仪那不如一刀把自己砍了舒服。所以魏延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一种办法:抢先接管大军,回成都夺权。就算失败了也比做杨仪手下的一条狗要好。

可惜的是魏延想错了,诸葛亮安排的接任者并不是杨仪,而是远在成都的蒋琬,但这些魏延不知道,杨仪也不知道。魏延最后兵败,马岱一刀砍下了他的头颅,甚至还被对手踩着羞辱。

当然杨仪的下场也很惨,死在牢狱之中。诸葛亮临终的安排让蜀汉失去了两个可用的人才,这是他没想到的。

作为一代名将,没浴血沙场,马革裹尸,反而死在自己人之手。魏延冤死,这是蜀汉政权的一大污点。




一贰一橙


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之后,临死之前把死后的大部分事情都交代给杨仪之后,把自己著写的兵书传授给姜维,诸葛亮算到魏延之后必定可能造反就没有托付魏延任何事情,后来魏延造反马岱就在汉中城下马岱斩杀了魏延,这也是诸葛亮秘密的授计于马岱的,这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当中的故事情节。在我们大部分人的严重都认为魏延的死,是因为诸葛亮有了要除掉魏延的想法,才策划这场在他死后遗计杀魏延,剪除组织内部强势武将的这件事情。

演义的文学描述让我们对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有所误解

但是在史书《三国志》当中,诸葛亮从来没有想过要杀魏延的,反而是诸葛亮非常的重用魏延,对魏延的栽培和寄予的希望是和姜维是一样的,甚至比姜维的程度还要高出许多,可以说是他已经把魏延给培养成了一个真正的能为蜀国建功立业的一个,诸葛亮也认为魏延也是可以继承他遗志的人选之一。至于姜维,诸葛亮理想当中姜维的位置应该不是之后的蜀国大将军,而是想让姜维能够辅佐魏延,成为蜀汉军队的政委和军师,而魏延则是蜀汉军队的将军和军长,就如同李云龙和赵刚那样的一文一武的配合。因为当时魏延的官职可以说是除了诸葛亮之外,在蜀汉阵营当中军队官职最高的一个人了,在建兴八年,魏延和魏国后将军郭淮在阳溪作战,郭淮被魏延打败了,对魏延的册封到了很高的程度: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

诸葛亮对魏延的器重程度是空前的

魏延不在前后左右四大将军之列,因为当时他的功绩和名望都没有达到,没有关羽张飞为刘备跟刘备时间长,没有黄忠在汉中的贡献多,更没有马超在当时中国中西部的影响力大。但是之后诸葛亮给了魏延一个假节的特权,这是在诸葛亮主政蜀汉时期唯一一个有假节特权的一个人。关羽、张飞、马超有假节是刘备封的,后来的姜维有假节是刘禅封的,魏延的假节是地地道道诸葛亮封的。或许大家会疑问当时蜀汉的在位皇帝是刘禅,但是在蜀汉政权当中说了算的人是诸葛亮,魏延所有的封赏也都是在诸葛亮的认可之下才获得的。

魏延的死,是诸葛亮死后的一场军中政变

笔者用“政变”两个字来形容魏延的死可能让大家看来有点严重,但是以笔者本人的观点看来魏延的死绝对的是一场以杨仪报私人恩怨为首,费祎、姜维默许的一次蜀汉内部洗牌活动。魏延在蜀汉军中地位崇高,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延是继承诸葛亮事业的第一个人,是北伐的积极分子,在蜀汉军队的最高军事长官是前军师,当时杨仪是长史,费祎是司马,姜维是护军,但是姜维虽然是护军,只能制衡低级的军官制衡不了魏延。诸葛亮生前都是几乎驾驭不了魏延的,在他死后更是没有人驾驭的了,而杨仪和魏延两人的私人恩怨太多太久了,魏延的死正是杨仪造成的。

魏延在军中是个很高傲的人基本上和关羽一样,很多人对魏延都是敬畏的,只有杨仪对魏延不服气,两人的关系如同水火一样,有一次魏延拿着刀吓唬杨仪,杨仪哭的鼻涕都出来了,是费祎从中讲和才没有酿成大祸。诸葛亮死后安排魏延断后,不是小看魏延而是对魏延信任的一种表现,诸葛亮谨慎怕追兵来了比人挡不住,只有魏延有保护主力部队的能力,才把断后的任务托付给了魏延,如果没有杨仪在魏延前边,魏延是肯定能出色的完成任务。以后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了诸葛亮的意料,魏延是想趁机除掉杨仪的但是没有成功,杨仪在得知以后派马岱杀掉了魏延并夷灭了魏延的三族,杨仪是怕魏延以后掌权了加害于自己,告魏延谋反,其实是魏延是没有谋反的。

诸葛亮对魏延的期望是很高的,甚至在临死之际都在惯着魏延

有这几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很惯着魏延的:

第一、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没有被诸葛亮采纳,魏延常常叹息诸葛亮胆小,怨恨自己的才能不能被施展,这样的话肯定是能传到诸葛亮的耳朵里的,但是诸葛亮从未问责过魏延。

第二、魏延在军中声望很高,大家都很敬畏,只有杨仪不服,两人常常发生摩擦,甚至魏延拿着刀和杨仪吵架,费祎从中讲和,诸葛亮也没有问责过魏延。

第三、诸葛亮生病的时候就安排了退军的事情,安排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就不要管他了,大军只管出发就行了,魏延是诸葛亮死前唯一有两种安排的人。

诸葛亮死后杨仪让费祎去揣摩魏延的想法,魏延爹意思是丞相死了,相关的人等可以去置办丧葬,有我魏延在还是可以去和敌军作战的,不能因为丞相去世而失去了战机,荒废了国家大事。魏延的这番话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的话,是很实际的很实用的,总不能因为领导去世了公司就要垮台吧,这也是诸葛亮器重魏延的原因,诸葛亮认为魏延是可以扛起北伐的大旗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是把魏延作为了自己的接班人,《魏略》中记载说的是诸葛亮死前安排魏延做了自己的接班人,让魏延不要再去和魏国打仗了,固守国土就行。诸葛亮死后魏延也是隐瞒着死讯到了褒口才发丧,杨仪知道了魏延掌权,怕魏延害他就传言诬告魏延要投降魏国并攻打魏延,魏延本来没有谋反的想法,就没有和杨仪交战反而是退走,被杨仪追上了杀掉。

总结一下:诸葛亮遗计斩杀魏延只是后来《三国演义》当中的描述,参考了史书的情况下得到了是截然不同的定论,诸葛亮并没有想过要杀魏延,要杀魏延的是杨仪和一群想分食权利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