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諸葛亮為什麼設計殺掉魏延?並非魏延有反骨,真正原因是什麼?

老和尚888


蜀國的五虎將大家都知道,關張馬趙黃,除此以外,魏延的能力是可以匹敵五虎將的,當年劉備入川之時,魏延就出了很大的力氣,劉備一高興就封了魏延為牙門將軍。其後,劉備更是將極為重要的漢中之地交給魏延來鎮守,拔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要知道五虎上將之首的關羽也只是鎮守荊州,所謂“東連孫吳,北拒曹操”,魏延的軍事功能與關羽並列,可見他在蜀國地位之高。

劉備生前多次對別人說過,魏延是一員大將,後來在白帝城交待後事的時候,劉備還特地向諸葛亮提過魏延。所以此後,諸葛亮北伐都帶著魏延。不誇張的說,在蜀國五虎將落幕以後,魏延是蜀漢唯一能拿的出手的大將,但是為什麼最後魏延會被誅掉三族呢?

1、 魏延和諸葛亮想法不同

首先,諸葛亮作為蜀國的丞相,同時掌握著蜀國的內政和軍政大權,而魏延對諸葛亮也是極為尊重,他這麼幹的目的其實就是想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在諸葛亮死後能夠接過大權。按理說,魏延要資歷有資歷,要能力有能力,諸葛亮如果要立接班人首先就應該考慮魏延,為什麼最後魏延沒有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這兩個人的性格完全不同,在戰爭思想和政治思想之中也是完全不同。從子午谷奇謀就看的出來,魏延用兵大膽激進,喜歡兵行險招,如果魏延是在魏國的話,確實可以當得起大將之位,因為魏國實力雄厚可以支撐的起魏延兵行險招,哪怕輸上幾次也不會損耗多少國力。

但是,蜀國的情況卻完全不同,蜀國只佔據著一州之地,國力根本經不起折騰,所以諸葛亮在選擇接班人的第一要求就是這個接班人一定要是穩重、冷靜型的,不求能夠克復中原,但是至少能做到不讓蜀國江山被奪去。

2、 魏延自己太過倨傲

在演義小說當中,諸葛亮曾經形容魏延這個人腦後有反骨,自己在的時候能夠鎮的住他,如果自己死了之後,魏延肯定必反,所以諸葛亮在死之前就安排好了後手,弄死了魏延。但其實在真實的歷史當中,並不是如此。

諸葛亮在自己身死之前,確實料到了魏延在自己死之後,可能會不聽自己的遺命。所以他下達命令,如果自己死了,就讓楊儀率領大軍返回蜀國,諸葛亮知道楊儀跟隨先帝多年一直忠心耿耿,而且與魏延有矛盾,所以他根本不會聽魏延的話。

果然,諸葛亮死之後,魏延不服從諸葛亮遺命。他覺得蜀國國力孱弱,想要北伐一次頗為困難,一點收穫都沒有就撤軍的話,對於國力來說是巨大的浪費。所以,魏延想要率領著這些士卒繼續北伐。

果不其然,楊儀和魏延發生了分歧,楊儀覺得應該按照諸葛亮的主張先行回蜀,而魏延卻要帶著士卒繼續北伐。其實,說魏延腦後反骨,想要謀反,完全就是無稽之談。魏延的目的其實也是為了能夠讓蜀國這次北伐有一些戰果,而孔明的出發點是保存實力,他們都是為了蜀漢的利益,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後來,魏延和楊儀的矛盾一直鬧到了劉禪這裡,雙方都指責對方想要謀反,董允和蔣琬在朝堂之上力挺楊儀,力保楊儀不會謀反。所以,後來劉禪站在了楊儀這邊,楊儀趁機讓王平領劉禪的命令驅散掉了魏延的軍隊,然後派遣馬岱斬殺掉了魏延。

其實,真正害死魏延是魏延自己的性格,魏延當時是蜀國第一大將,只要他肯聽諸葛亮臨終的命令,安心帶軍回蜀國,以他的名聲和威望,其後的北伐也一定是由他當主帥的,但是可惜魏延急躁的性格讓他不能容忍大權旁落,於是公然違抗諸葛亮的遺命。



日慕鄉關


魏延和黃忠一起投降劉備,諸葛亮因魏延殺了長沙的主子韓玄,以魏延腦後長有反骨為由,喝令刀斧手將其推下去處斬,讓當時在場的劉備、關羽、趙雲和黃忠等人目瞪口呆,若非劉備看到魏延真心相投從中求情,恐怕魏延早被諸葛亮證人斬殺,孔明何以認為魏延頭長反骨而要殺死,其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是為了敲打魏延。畢竟魏延殺韓玄犯了以下欺上之罪,這在古人視為大不忠,儘管魏延棄暗投明,但多少讓忠義之士瞧他不起,認為魏延實乃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把魏延推下去處斬,想讓魏延長長記性,今後甭幹殺君欺上之事。

二是為了警告眾人。孔明其實壓根就不知道魏延長有什麼反骨,他只是借魏延殺韓玄之實故弄玄虛,給大家上演了一出曹孟德夢中殺僕人的好戲,好讓大家看到他有洞察人性的本領,提醒大家最好不要有非份之想,否則刀下無情。



三是為了立規樹威。隨著劉備勢力的不斷壯大,諸葛亮不經劉備允諾,以魏延長有反骨為由,就讓人要把魏延拉下去處斬,以此告訴大家,不經主公允許,他也有生殺大權,提醒大家要好自為之。

雖然此次只是嚇唬,並帶有其他目的,但後來魏延還是死在諸葛亮的計謀之下,不過這次殺魏延的原因,更多是為了蜀國在他死後,最好去除魏延的左右和影響,不讓魏延展示自己的才能,好讓蜀國按照他的設想和規劃,順利完成權利交接,為他指定的接班人剷除對手和順利接班鋪平道路。


知未是也


魏延在劉備征討長沙郡時,就斬殺韓玄投靠了劉備。而後,以部曲隨劉備入川作戰,為劉備奪取益州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惜最後卻死於馬岱的刀下。而諸葛亮之所以要設計斬殺魏延,原因如下。

其一,魏延傲氣凌人,同事關係差。魏延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帶兵打戰勇猛剛毅。但是,部分武將似乎都有一個通病——傲。魏延的傲不同於關羽的傲,關羽的傲是由內而發的純粹的傲,而魏延的傲卻是那種由性格暴躁,再加上他的功績而產生的傲。也就是說,魏延傲的基礎就是他感覺自己比其他人更厲害,更值得劉備等人的讚賞。


因為魏延這份傲,使得他和其他文臣武將的關係並不是很好。比如,曾與都鄉侯劉琰交惡,兩人多次在大庭廣眾之下大打出手,互不讓步。到最後還是諸葛亮出面,責令劉琰向魏延道歉時,這場鬧劇才結束。

後來,魏延和楊儀更是關係惡劣到了極致。楊儀是尚書,又得諸葛亮等人的賞識,前途可謂是青雲直上。但是楊儀的性格也有問題,為尚書時,就曾和當時的尚書令劉巴不和,最後被改任遙領弘農太守。


當時蜀漢的武將青黃不接,諸葛亮雖然仰仗魏延的武力,在文職方面又對楊儀比較惜才。所以,諸葛亮在生前多次為兩人調和。可是兩人的關係仍然沒有緩和的餘地,所以,在諸葛亮逝世後,便犧牲掉了魏延。

其二,魏延的膽大冒險和諸葛亮的謹慎相悖。諸葛亮一生用兵,講究的是謹慎,是步步為營。如果沒有太大的利益和成功率,諸葛亮對冒險精神都不太感冒。

可是魏延不同,魏延這人善於用兵,又膽大冒險。曾建議親自率兵子午谷,走關中,與諸葛亮會師潼關。可是,諸葛亮考慮良多,最終還是不同意魏延的建議。魏延看到自己的建議不被諸葛亮採納,心生不滿,多次暗中對他人述說諸葛亮膽怯。

魏延是將軍,諸葛亮是丞相,是下級和上級的關係。魏延作為下屬,居然敢反駁諸葛亮,是對諸葛亮的不敬。再者,連當時的諸葛亮這麼一個權力較大的人都敢相悖,那蜀中還有什麼人是魏延不敢違背的。

所以,諸葛亮在逝世時,考慮到魏延的膽大冒險,蜀漢有多少兵都不夠其折騰;還考慮到新帝劉禪的不足於控制魏延,反而可能造成魏延有不臣之心,所以要把魏延扼殺於搖籃之中。

其三,魏延手握重兵,又無人壓制。魏延自跟隨劉備以來,多次有所建功。在劉備於成都稱帝后,便封魏延為漢中太守,帶兵駐守漢中,以防範曹魏來襲。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自覺自己能夠穩壓魏延,使得魏延不敢有不臣之心。可是,一旦諸葛亮遭遇不測,那蜀漢就沒有人能夠壓制的了魏延了。因為蜀漢的那些年輕將領,根本不是魏延的對手。而且他們在用兵上,也沒有魏延的老道。

其次,魏延的性格和為人處事方面儘管有瑕疵,可是他的威望卻是不低。再者,魏延有漢中這個兵家必爭之地在手,如果他一心想要反漢,完全可以用漢中來做晉身之資。

因此,考慮再三,諸葛亮為了蜀漢的未來考慮,為文臣武將之間的團結和睦關係考慮,只能把魏延犧牲掉。


韶華傾夢


我是歷史笑春風,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諸葛亮殺魏延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魏延雖然不是諸葛亮殺的,但是魏延是因為諸葛亮而死。魏延不是死於戰場,他是死於官場,死於政治。

諸葛亮和魏延的關係怎樣,大家都看得出來。魏延天天說諸葛亮膽怯,說自己的才能被壓制。諸葛亮不說什麼,反正我就是不讓你單獨帶兵,出征就帶著你,讓你當先鋒。你還能說我不重用你嗎?你不是說我膽怯嗎?我說你的計策太懸危。子午谷豈是能夠走的,後來鍾會滅蜀走子午谷肯定是飛過來的。

魏延好容易單獨帶兵跑了一趟西羌,順路還把曹魏的郭淮打個大敗。諸葛亮就到死也沒有再讓魏延單獨帶過兵。任你們隨便說,我反正是重用魏延,始終把魏延拴在褲腰帶上。

其實說穿了,街亭一戰把諸葛亮打得明白了。他沒有魏延根本就不會打仗。戰場上離不開魏延,怎麼會讓魏延離開他的視線範圍。

等到諸葛亮臨死,他終於可以平靜的看著魏延,想起劉封李嚴之輩,你個小小魏延我已經忍受夠了。我讓楊儀刁難你都不改,我死了,我就永遠不再需要你,我看看你的下場到底怎麼樣!玩謀略,你們魏延楊儀這些人,在我諸葛亮眼裡,你們不過是群小孩子。“二桃殺三士”是我慣熟的辦法,我就是死,也要讓你們見識我的手段。

首先,魏延必須死。這個傢伙不是腦長反骨,他就是反骨。不過他反的不是劉備,不是蜀漢江山,他反的是我諸葛亮。我北伐是任務,我把蜀漢的兵權都把持在手中,不能不北伐。而這魏延是當使命追求,不惜一死去北伐。他還提出個子午谷奇謀,時時刻刻說我膽怯。我一死,他接管兵權必然要北伐。這怎麼能行?

我諸葛亮是後世人們眼裡的神,我調動了蜀漢的所有兵力、人力、物力,我還北伐不成功,蜀漢誰有資格成功?魏延這個傢伙,他萬一北伐成功了呢?就算他不成功,就是穿成功一次子午谷,我這臉往哪擱?我還怎麼進武廟十哲?!

而且,我已經定下了蔣琬、費禕當接班人,從此之後再不北伐。魏延肯定會鬧事,不行,此人不可留。

那怎麼辦?楊儀正好用得上。我讓他和魏延鬥這麼長時間,就是用在今天。不讓魏延開軍事會議,讓魏延獨自斷後。魏延那沒有政治頭腦的傢伙,肯定火冒三丈,找楊儀玩命。兩人同歸於盡,正好讓蔣琬費禕接班。這兩個傢伙,事到臨頭都不知道,大家跟看耍猴一樣看他們火拼。這個時候,誰敢不佩服我神機妙算。

魏延,就這樣死了。一個小小的政治把戲,就讓他死無葬身之地。不知道他死的時候,還看不看見他罵諸葛亮膽怯時候,諸葛亮的臉。


歷史笑春風


一封遺書!

人老了,思緒就有些飄忽不定,就算死後“說出的話”也是犯糊塗,是人皆如此,諸葛神人也難逃此定數。

當魏延提出要出奇兵偷襲長安時,諸葛亮認為他要藉機叛逃,所以動了殺機。但是,考慮到他對蜀的功勞,還是忍了下來,這一點,到他油盡燈枯時還對魏延抱有希望,並沒殺他。不過,他給楊儀一封遺書中卻間接導致了魏延冤死。

他在遺書中這樣交待,自己屍身周圍的七七四十九盞“買命燈”如能在七天能保一盞不滅,七天後他會還魂再活七年,楊儀謹遵遺命,沒把軍師死訊外傳,只派人日夜守護。

可就在第三天,司馬懿派重兵偷營,一直在前方死磕的魏延不敵,派人求軍師被楊儀所阻,便急不可待親自闖軍師大帳。眾兵抵擋不住,魏延掀帳而入,沒想到情急之下踢滅了半圈買命燈。

楊儀一見大怒,認為魏延有意為之,便命左右刀斧手當即斬殺(其實他倆早就不如,正好楊儀找到了藉口)。不過,據野史載,其實楊儀等在現場殺不了魏延,詭異的是,當魏延踢滅了幾盞燈後,渾身竟動彈不得。而已死三日的諸葛亮竟開只說了話:

“魏延害我,日後必反,我已將其身索住,你等必將其殺之”。


驍勇34


諸葛亮根本就沒有想要殺魏延。首先來看看魏延是一個怎樣的人?建安十六年的時候,魏延帶著自己的部隊投靠了劉備,然後跟著劉備入蜀作戰。

由於魏延驍勇善戰,立下了很多戰功,因此他深得劉備的信任。劉備當上了漢中王以後,便把自己的大本營遷到成都,這個時候需要選一個大將來鎮守軍事重鎮漢中。

誰都沒有想到劉備居然會選擇魏延做漢中的都督,這在當時可以說是震動三軍。

不得不說,劉備有識人之明。魏延在鎮守漢中時期,蜀漢岌岌可危。特別是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大意失了荊州,而其後劉備在夷陵被擊敗,蜀漢可以說是元氣大傷。

漢中作為當時蜀漢的重要屏障,魏延治軍有方,表現非常出色。哪怕是後來魏延死後,王平等人在漢中沿用魏延鎮守漢中的方針,依然成功的擊退了曹魏的進攻。

《三國演義》給人的印象是魏延和諸葛亮關係不好。實際上在諸葛亮主政蜀漢的時候,魏延是非常受諸葛亮重用的。

比如建興八年,魏延大破郭淮、費瑤等人,於是他被提拔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南鄭侯是蜀漢中侯爵最高級別,可見,此時魏延的官職是非常高的,而且他還是諸葛亮一手提拔的。

那麼為什麼魏延最終被殺呢?這主要和諸葛亮臨終的安排有關,特別是魏延自身的性格導致了其人生的悲劇。

魏延在諸葛亮時期是蜀漢最高級別的將領,作戰勇猛,有謀略,並且還深得士兵的愛戴。但是問題在於魏延是個武將,能力大,脾氣也很大。

當時,諸葛亮手下還有一個人,那就是楊儀,他也是一個心高氣傲的人。楊儀非常會搞後勤,可以說是蜀漢後勤第一人。

魏延和楊儀可以說都是諸葛亮手下的重要人物,甚至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不過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他們幾乎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當時孫權就曾經說過,一旦諸葛亮去世,兩個人必然會生出禍端。

諸葛亮臨終的時候,選擇了楊儀做自己的接班人。為什麼不選擇魏延呢?原因就是魏延這個人是一心想要北伐,缺乏全局的觀念。

諸葛亮雖然一心北伐,但是諸葛亮還有一個重要的出發點那便是要儘量保全蜀漢,所以他一直圍繞蜀漢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可是魏延是武將,一心想要建立奇功。

所以諸葛亮明白他去世以後,魏延是不會按照他的方針去做的。

諸葛亮去世以後,魏延果不其然依然想要北伐,而不是退軍。所以他帶著部隊和楊儀作戰,最終兵敗被殺。


歷史是什麼


魏延是一個堅定的抗曹分子。劉備生前的愛將,跟劉備東征西討,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都督漢中十多年,曹魏沒越雷池一步,諸葛亮知道魏延不會謀反,設計殺魏延一事無從考證。諸葛亮北伐兵退五丈原,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招集楊儀,馬岱,姜維開了個榻前會議:說仗不能打了,現在惟一就是把軍隊安全帶回漢中,姜維墊後,如果魏延不走,軍便自發。(以下個人觀點,楊,馬,姜私下碰頭,說魏延功高氣傲,肯定不會撤兵,以後也不好指揮,不如我們如此如此,這般這般,架點作料給他辦了。)馬岱去找魏延,說臣相病危,仗不能打了,臣相下令撤兵,延說臣相死了,我魏延還在,死一人而廢天下之事,楊儀書呆子知道什麼,他走隨他去,馬將軍我們繼續北伐抗曺,從新排兵佈陣,馬將軍來簽字,馬岱說是是,楊儀懂什麼,將軍你德高望重,我回去勸勸楊儀。馬岱上馬走後,魏延才想不對,不能放馬岱走……。馬岱回去說什麼不得而知,反正對魏延不利,於是楊儀羽檄劉禪魏延謀反,魏延知道楊儀撤兵,也開始往南撤兵,火燒棧道,羽檄劉禪楊儀謀反,劉禪在成都蒙逼了,羽檄交替,最後開會結定蔣宛帶御林軍北上,在南谷口殺了魏延。其實楊儀謀殺魏延,公報私仇。魏延是個武將,功勞大,大路不夠走,出了劉備那個都不服,(這也是蜀漢集團的毛病,像關羽!)楊儀是個書生,有才幹,看魏延就四肢發達,愣頭青一個,(文化人通病)釘子呢板子一個不讓一個,集怨成仇,諸葛亮為這個事也傷透腦筋,魏延將才能打。楊儀人才能幹。諸葛在世還能調和,諸葛一死就亂了。魏延是楊儀等謀殺的,個人認為與諸葛亮無關。


十四當家


在劉備活著的時候,魏延是劉備的心腹愛將,諸葛亮不敢殺魏延。白帝城託孤後,蜀國無良將可用,諸葛亮不能殺魏延。諸葛亮死後,料定無人能夠震的住魏延,留著他也是一禍害,於是留下遺計,讓馬岱出其不意從後邊殺了魏延。

先分析諸葛亮和魏延的關係。

一,初次印象。在《三國演義裡》,關羽領著投降的魏延來到劉備面前,還沒得到獎賞呢,諸葛亮大喝一聲:“拖下去斬了!”直接弄得魏延一臉懵懂。劉備一看,立馬制止了,因為人家來投靠,你就殺人家,沒道理啊!諸葛亮說:“你拿了你主韓玄的俸祿而殺他,是不忠;你居其地而獻其城,是為不義。如此不忠不義之人,日後必有二心!”他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劉備繼續勸說:“獻城而降,算是有功,殺了他,非安漢之上策。”於是,諸葛亮就饒了魏延。

你看啊,魏延給諸葛亮的第一印象就不好,不知是不是真想殺魏延,反正上來就把魏延給鎮住了,從此後半生諸葛亮一直壓著魏延,重用關羽、張飛而不重用魏延。諸葛亮也確實能夠掌控的了魏延。

二,子午谷奇謀。在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謀,自己率領一萬精兵沿著秦嶺南部東行,然後北上子午谷穿過秦嶺,突然出現在長安,諸葛亮率領大軍從斜谷出發,兩軍匯合之後,一舉拿下西安、潼關,自此關中可圖。子午谷奇謀雖然是一招險棋,但是一旦成功,匡扶漢室就成功了一半,能提出這樣的戰術,說明魏延是有勇有謀的人。最終因為不確定因素太多而被諸葛亮棄用。諸葛亮既看不上魏延的才謀,又看不慣他處處想出頭的個性。

三,魏延做為一員降將,有急功冒進,急於建立功勳的衝動,甚至有賭的成份在裡面,這種行為在無人約束的情況下,必然會對蜀國造成重大損失。


四,諸葛亮死之前,已經選好了姜維做為繼承人,但是隻要魏延存在,姜維難以統帥全軍,必然擁兵自重。而魏延在諸葛亮死後,也確實想奪得統帥的位置,說他謀反是汙衊之詞。

從以上分析可看出,諸葛亮死後一定會帶上魏延。那為什麼要最後時刻除掉魏延,以前不能殺?

確實不能殺。因為魏延是劉備的心腹愛將。劉備對魏延的寵信程度甚至要在五虎上將之上。公元219年,劉備取得漢中,需要一位得力干將來守衛漢中,大家都認為這麼重要的位置會是張飛,然而劉備選擇的是魏延。他把魏延從牙門將軍提拔到了鎮遠將軍。可見,劉備對魏延極其看重。而魏延呢,也是知恩圖報,鎮守漢中40年而無紕漏。

劉備活著的時候,諸葛亮不敢殺魏延。劉備死後,諸葛亮發現五虎上將只剩下黃忠了,其他的都是二代將領,無法與魏延相提並論。所以說還得繼續用魏延。況且,人家魏延沒有大的過錯,就是性格上孤傲自大,狂放不羈。

而魏延的死也正是死在他性格的缺點上。不管什麼原因,諸葛亮對魏延是防著用,於是在託付後事時,就對魏延這樣安排“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三國志.蜀書.魏延傳》)他認為,自己死後,無人壓的住魏延,與其養虎為患,不如讓他隨便自去。

楊儀就讓費瑋告訴魏延撤軍計劃,魏延不滿,他回覆楊儀:“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軍擊賊,何以以一人之死而廢天下事乎?”他自己想要去和魏軍幹仗。他希望費瑋站在他這一邊,誰知費瑋只按丞相安排行事。楊儀這邊,不管魏延接不接軍令,率領大軍徐徐後退,魏延一看,急眼了,率領軍隊日夜兼程趕到了楊儀軍隊的前面,把棧道全燒了,不讓楊儀軍隊撤退。還率領自己的部下攻擊楊儀。楊儀於是命令何平去抵擋魏延,何平在陣前大呼:“公亡,身尚未寒,爾等何敢如此!”士兵一聽,出於對諸葛亮的敬重,都四散而逃,魏延見士兵逃走,率領幾個親信向漢中方向逃走。後來被追上的馬岱殺死。馬岱提著魏延的人頭去見楊儀,楊儀踩著魏延的頭大罵道:“庸奴,復能做惡不?”隨後,殺了魏延三族。那楊儀為何如此痛恨魏延呢?



因為兩個人有矛盾。兩個人經常在一起辯論,互不相讓,以至於兩人“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刀擬議,儀泣涕橫集”(《三國志.蜀書.費瑋傳》)。也就是說魏延經常用刀威脅楊儀。

再看楊儀,在處死魏延以後,自認為功勞甚大,應該取代諸葛亮主持朝政,然而諸葛亮最終選擇了將琬,對此,楊儀多有不滿,經常發表怨言“往者丞相沒落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何以落魄如此!”費瑋聽到“以就魏氏”這樣的話,真有反叛之意,上報後主,楊儀被免為庶人。

“以就魏氏”不管是魏延還是魏國,都可以看出楊儀是一個反覆無常之人,可惜魏延一代大將死在了心胸狹窄的政敵手中。

那魏延真的謀反了嗎?沒有,假如魏延投降魏國的話,為什麼要向漢中方向——自己的老巢逃跑,為什麼不直接向長安投降曹魏?可見魏延只想奪帥,而沒有謀反,諸葛亮看錯了。


品讀春秋001


諸葛亮並沒有打算殺魏延,他對魏延和楊儀之間是一種相互制約,共同為國家出力的手法。

諸葛亮愛魏延的勇猛,也愛楊儀的才能,但這兩個人就是不能好好合作,著實讓諸葛亮傷腦筋。


諸葛亮遺命:軍可自發

這句話並不是說不管魏延,而是讓魏延自己想清楚:反正大軍都退了,將領們也要回去了,就憑你一支孤軍,要麼一起回去,要麼全軍覆沒。以魏延的個性,雖然激進但也不至於會不管自己和手下人的性命,一定會和大軍一起回去的。

諸葛亮也並不怕魏延會降曹魏,這是對他莫大的信任,他知道魏延和曹魏不可能和睦,雙方是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程度。所以他並不怕魏延會反叛,只是想讓他看清局勢,好好地聽話,輔佐接下來的蜀漢掌權者。


諸葛亮安排錯了楊儀,導致魏延被殺

魏延搶先燒燬棧道,不讓北伐大軍回成都的目的就是他極度討厭楊儀。這兩個水火不容的人,現在其中一個成為了大軍的掌權者,還極有可能繼承諸葛丞相的位置,另外一個怎麼可能忍得下這口氣呢?

魏延也知道自己沒有後路了,投降曹魏是絕不可能的,屈服於楊儀那不如一刀把自己砍了舒服。所以魏延在當時的情況下只有一種辦法:搶先接管大軍,回成都奪權。就算失敗了也比做楊儀手下的一條狗要好。

可惜的是魏延想錯了,諸葛亮安排的接任者並不是楊儀,而是遠在成都的蔣琬,但這些魏延不知道,楊儀也不知道。魏延最後兵敗,馬岱一刀砍下了他的頭顱,甚至還被對手踩著羞辱。

當然楊儀的下場也很慘,死在牢獄之中。諸葛亮臨終的安排讓蜀漢失去了兩個可用的人才,這是他沒想到的。

作為一代名將,沒浴血沙場,馬革裹屍,反而死在自己人之手。魏延冤死,這是蜀漢政權的一大汙點。




一貳一橙


諸葛亮病死五丈原之後,臨死之前把死後的大部分事情都交代給楊儀之後,把自己著寫的兵書傳授給姜維,諸葛亮算到魏延之後必定可能造反就沒有託付魏延任何事情,後來魏延造反馬岱就在漢中城下馬岱斬殺了魏延,這也是諸葛亮秘密的授計於馬岱的,這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當中的故事情節。在我們大部分人的嚴重都認為魏延的死,是因為諸葛亮有了要除掉魏延的想法,才策劃這場在他死後遺計殺魏延,剪除組織內部強勢武將的這件事情。

演義的文學描述讓我們對諸葛亮和魏延的關係有所誤解

但是在史書《三國志》當中,諸葛亮從來沒有想過要殺魏延的,反而是諸葛亮非常的重用魏延,對魏延的栽培和寄予的希望是和姜維是一樣的,甚至比姜維的程度還要高出許多,可以說是他已經把魏延給培養成了一個真正的能為蜀國建功立業的一個,諸葛亮也認為魏延也是可以繼承他遺志的人選之一。至於姜維,諸葛亮理想當中姜維的位置應該不是之後的蜀國大將軍,而是想讓姜維能夠輔佐魏延,成為蜀漢軍隊的政委和軍師,而魏延則是蜀漢軍隊的將軍和軍長,就如同李雲龍和趙剛那樣的一文一武的配合。因為當時魏延的官職可以說是除了諸葛亮之外,在蜀漢陣營當中軍隊官職最高的一個人了,在建興八年,魏延和魏國後將軍郭淮在陽溪作戰,郭淮被魏延打敗了,對魏延的冊封到了很高的程度: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

諸葛亮對魏延的器重程度是空前的

魏延不在前後左右四大將軍之列,因為當時他的功績和名望都沒有達到,沒有關羽張飛為劉備跟劉備時間長,沒有黃忠在漢中的貢獻多,更沒有馬超在當時中國中西部的影響力大。但是之後諸葛亮給了魏延一個假節的特權,這是在諸葛亮主政蜀漢時期唯一一個有假節特權的一個人。關羽、張飛、馬超有假節是劉備封的,後來的姜維有假節是劉禪封的,魏延的假節是地地道道諸葛亮封的。或許大家會疑問當時蜀漢的在位皇帝是劉禪,但是在蜀漢政權當中說了算的人是諸葛亮,魏延所有的封賞也都是在諸葛亮的認可之下才獲得的。

魏延的死,是諸葛亮死後的一場軍中政變

筆者用“政變”兩個字來形容魏延的死可能讓大家看來有點嚴重,但是以筆者本人的觀點看來魏延的死絕對的是一場以楊儀報私人恩怨為首,費禕、姜維默許的一次蜀漢內部洗牌活動。魏延在蜀漢軍中地位崇高,諸葛亮去世之後魏延是繼承諸葛亮事業的第一個人,是北伐的積極分子,在蜀漢軍隊的最高軍事長官是前軍師,當時楊儀是長史,費禕是司馬,姜維是護軍,但是姜維雖然是護軍,只能制衡低級的軍官制衡不了魏延。諸葛亮生前都是幾乎駕馭不了魏延的,在他死後更是沒有人駕馭的了,而楊儀和魏延兩人的私人恩怨太多太久了,魏延的死正是楊儀造成的。

魏延在軍中是個很高傲的人基本上和關羽一樣,很多人對魏延都是敬畏的,只有楊儀對魏延不服氣,兩人的關係如同水火一樣,有一次魏延拿著刀嚇唬楊儀,楊儀哭的鼻涕都出來了,是費禕從中講和才沒有釀成大禍。諸葛亮死後安排魏延斷後,不是小看魏延而是對魏延信任的一種表現,諸葛亮謹慎怕追兵來了比人擋不住,只有魏延有保護主力部隊的能力,才把斷後的任務託付給了魏延,如果沒有楊儀在魏延前邊,魏延是肯定能出色的完成任務。以後事情的發展完全出乎了諸葛亮的意料,魏延是想趁機除掉楊儀的但是沒有成功,楊儀在得知以後派馬岱殺掉了魏延並夷滅了魏延的三族,楊儀是怕魏延以後掌權了加害於自己,告魏延謀反,其實是魏延是沒有謀反的。

諸葛亮對魏延的期望是很高的,甚至在臨死之際都在慣著魏延

有這幾件事可以看出諸葛亮是很慣著魏延的:

第一、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沒有被諸葛亮採納,魏延常常嘆息諸葛亮膽小,怨恨自己的才能不能被施展,這樣的話肯定是能傳到諸葛亮的耳朵裡的,但是諸葛亮從未問責過魏延。

第二、魏延在軍中聲望很高,大家都很敬畏,只有楊儀不服,兩人常常發生摩擦,甚至魏延拿著刀和楊儀吵架,費禕從中講和,諸葛亮也沒有問責過魏延。

第三、諸葛亮生病的時候就安排了退軍的事情,安排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就不要管他了,大軍只管出發就行了,魏延是諸葛亮死前唯一有兩種安排的人。

諸葛亮死後楊儀讓費禕去揣摩魏延的想法,魏延爹意思是丞相死了,相關的人等可以去置辦喪葬,有我魏延在還是可以去和敵軍作戰的,不能因為丞相去世而失去了戰機,荒廢了國家大事。魏延的這番話用現在的眼光去看待的話,是很實際的很實用的,總不能因為領導去世了公司就要垮臺吧,這也是諸葛亮器重魏延的原因,諸葛亮認為魏延是可以扛起北伐的大旗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諸葛亮是把魏延作為了自己的接班人,《魏略》中記載說的是諸葛亮死前安排魏延做了自己的接班人,讓魏延不要再去和魏國打仗了,固守國土就行。諸葛亮死後魏延也是隱瞞著死訊到了褒口才發喪,楊儀知道了魏延掌權,怕魏延害他就傳言誣告魏延要投降魏國並攻打魏延,魏延本來沒有謀反的想法,就沒有和楊儀交戰反而是退走,被楊儀追上了殺掉。

總結一下:諸葛亮遺計斬殺魏延只是後來《三國演義》當中的描述,參考了史書的情況下得到了是截然不同的定論,諸葛亮並沒有想過要殺魏延,要殺魏延的是楊儀和一群想分食權利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