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诸葛亮为什么摆那么大的"谱",让刘备请了三次才出山?

诸葛亮为什么摆那么大的"谱",让刘备请了三次才出山?

——"三顾茅庐"敢情是在玩"饥饿营销"


诸葛亮为什么摆那么大的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已经成为"贤君求贤"的典范!

"三顾茅庐"在《三国演义》里有非常精彩的描述,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事,正史里有记载,诸葛亮的出师表也有表述,真实性不用怀疑!

"三顾茅庐"真实性没问题,问题是诸葛亮为什么要让刘备请三次?有必要摆这么大谱吗?

以前通讯不发达,第一次去请遇不到很正常。但第一次没遇到,刘备肯定会给诸葛亮的家人或邻居打招呼,还会来的,那诸葛亮第二次就没必要躲出去,就应该在家附近等着;或者干脆自己去新野毛遂自荐!

事出反常必有"妖",诸葛亮既然摆这么大的"谱",一定是有他自己的考虑。具体原因推析如下:

首先,诸葛亮对是否出山一直处于矛盾纠结中,"三顾"是他态度犹豫的表现!

在诸葛亮职业生涯规划中笔者已经分析了,诸葛亮的职业理想是"兴复汉室",职业目标是成为服务对象所在集团的"二把手",符合这条件的职位只有刘备集团能提供。

刘备是公元201年投奔刘表的,三顾茅庐时间是公元207年。也就是说刘备在三顾茅庐以前,在新野已经呆了七年左右。这七年里,刘备的一举一动诸葛亮都看在眼里,诸葛亮应该可以确认刘备确实是想"兴复汉室"的!

诸葛亮为什么摆那么大的

为实现“兴复汉室”的职业理想,诸葛亮五次北伐

诸葛亮的职业理想是"兴复汉室",这一点应该也不假。因为刘备死后,诸葛亮全面主持蜀汉政务,穷尽蜀汉国力五次北伐,最后累死在北伐前线五丈原。

当时的蜀汉国内,上至后主刘禅、中至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绝大多数都不主张北伐,如果诸葛亮不是真心想"兴复汉室",根本就没必要逆全蜀国人民的意愿"一意孤行"!

诸葛亮想"兴复汉室",但在东汉末年那个乱世,"汉室"已经很难"兴"了。这个观念,在当时人的眼里和嘴里,就是用"天时"两个字来表达,其意就是大汉朝气数已尽,行将就木,新的政权将取代大汉朝而建立。

诸葛亮才能堪比管仲,是荆襄一带最杰出的士人,就是当时的全中国,战略眼光及才学能和诸葛亮一比的,也就是郭嘉、司马懿、庞统等少数人。连司马徽、崔州平、石广元这些人都知道大汉朝气数已尽,宁愿归隐,也不愿意出仕来趟乱世的浑水。诸葛亮人中龙凤,他怎么会不知道"天时"已经不再眷顾"大汉朝"?

诸葛亮为什么摆那么大的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尽天时

诸葛亮的职业理想是"兴汉",但大汉朝又失去了"天时",曹操、孙权这些集团的使命又和他"兴复汉室"的职业理想相冲突,所以诸葛亮宁愿务农,也不愿意到曹操、孙权或刘表那儿求个一官半职。《出师表》说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应该就是这种归农心态: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但现在刘备要找请他出山了,诸葛亮又犹豫了!

出山辅佐刘备,有可能帮助刘备三分天下,但"兴复汉室"还是很难,最后拼命努力的结果有可能就是"镜花水月"!

诸葛亮为什么摆那么大的

天命难违,诸葛亮只能做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不出山辅佐刘备,诸葛亮又不甘心,平生所学、满腹经纶、鸿鹄一样的冲天抱负、经天纬地一般的乾坤大才,难道就这么化作几本普通的农家种菜书?

再说了,天时虽然难违,但也不是不能改变的,不努力一把怎么就知道一定不行呢?

套用现在的一句流行语: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诸葛亮为什么摆那么大的

马云的鸡汤,诸葛亮早就喝过了

但如果万一实现不了,一腔热血岂不是白洒了?

诸葛亮在确定刘备要请他出山的时候,心情应该是非常矛盾的。

如果他决定不出山,就应该等着刘备,然后当面拒绝,省得让刘备大冷天再跑第二趟、第三趟、甚至第N趟。

因为他矛盾,拒绝不是,不拒绝也不是,干脆躲出去,先不见刘备了。等想好了、下定决心了再说!


其次,为出山做好充足的准备

诸葛亮不见刘备,并不是一味消极的躲避,而是借此时间做好充足准备工作,为万一出山以后顺利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笔者推测,诸葛亮前两次不见刘备,主要是去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出山准备:

第一,了解全国形势,完善《隆中对》。

《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准备的战略规划,这个规划当然不是书面的《战略规划书》,在没见到刘备以前,只是诸葛亮的一个"腹稿"。这个腹稿也不是打了一天了,应该有一段时间了,但未确定出山前,这个腹稿只是他的内心想法,不会随意说出去的。

现在面临着出山的可能,诸葛亮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个战略规划,所以必须进一步了解天下的政治、军事形势。

曹操与袁绍的"官渡决战"发生在公元200年,曹操取得了胜利。但取得胜利以后,曹操用了七八年时间,才把北方初步平定。

诸葛亮出山的207年,曹操还在远征乌丸的途中。207年8月才在白狼山之战中,打败乌丸,斩了蹋顿。这时候,袁绍的两个儿子袁熙、袁尚逃到辽东公孙康那里,曹操没追击,于11月班师回到易水。后来公孙康斩袁熙、袁尚之首送给曹操,并表示归顺汉朝,北方才算正式平定。而这个时候,已经是公元207年底了。

曹操远征乌丸,行前其实也是胜负难料的,没有必胜把握。如果曹操死在乌丸,那么《隆中对》"三分天下"的规划就要相应做出改变。

诸葛亮为什么摆那么大的

公元207年8月,白狼山之战打败乌丸,曹操才统一北方

曹操八月打败乌丸,有一两个月时间,消息应传到荆襄。诸葛亮出去打听到准确消息后,确认北方属于曹操,这样《隆中对》战略规划就不会出错了。否则,万一曹操死在乌丸,你和刘备一面谈,谈北方属于曹操,刘备肯定扭头就走!

刘备三顾茅庐的准确时间是207年哪一月,笔者没查到。《资治通鉴》也没说具体几月,但是三顾茅庐及隆中对这件事记述在207年11月以后,这件事情记完,就到208年了。


诸葛亮为什么摆那么大的

资治通鉴有关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的记载是207年底

从这个时间上推断,诸葛亮应该是在确认曹操平定乌丸以后,才最终确定了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的。而诸葛亮的出山时间应该是207年底!

第二,进一步勘察荆襄一带地理状况,为出山以后行军布阵做准备。

如果决定出山,那么肯定要担任刘备的军师一职的,自然就需要行军布阵。

而且曹操已经平定北方,不久肯定就会南下攻打荆州,与曹操一战不可避免,所以诸葛亮必须进一步去勘察地理状况。因为出山以后,肯定事务繁多,就不会有专门时间去勘察地形了。

虽然诸葛亮长期生活在荆襄一带,对荆襄一带地理较熟。但旅游和打仗不是一回事,必须准确无误,不能出差错,再勘察一遍非常有必要,这也符合诸葛亮谨慎性格。

荆州一共有8个郡,要全部勘察完,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看完的,怎么也得需要一两个月时间。所以,刘备同志就跑了三趟才见到人家孔明同志,其实刘备跑的这点路,比起人家孔明跑的路要少多了。

诸葛亮为什么摆那么大的

华容道

第三,拜访人才,为出山以后物色一批帮手。

一个好汉三个帮!诸葛亮一旦出山,肯定需要帮手,而他在荆州人脉又很广,正好借着回避刘备的机会,对这些文友、酒友、驴友进行一下拜访,喝喝酒,聊聊天,谈谈诗,顺便交流一下大家对国内政治、军事形势的看法,通过拜访、交流揣摩这帮朋友是否有出仕意向,对有真才实学又有出仕意愿的,将来好推荐给刘备。

另外,诸葛亮很有可能顺道又去拜访了刘表的大公子刘琦,为出山辅佐刘备寻找政治上的依靠。同时,向刘琦学习从政的一些经验,毕竟,孔明同志还是职场小白。

诸葛亮为什么摆那么大的

荆州当地人才代表


其三,通过"饥饿营销"以消弥入仕"硬伤"!

诸葛亮出山进入职场,要想担任刘备集团的二把手,有两大"硬伤"需要克服:

  • 第一是年轻,只有27岁,27岁入职可以,担任军师就显得太稚嫩了;
  • 第二是"职场小白",职场工作经验为"零","职场小白"直接走马上任军师一职,刘备能放心吗?关羽、张飞能服气吗?

在历史上,"职场小白"有成功也有失败的。成功的比如韩信,一天兵没带过,直接当了刘邦的大将军,然后就是开挂式的军事生涯。失败的典型就是赵刮了,纸上谈兵,惨败长平,加速了赵国灭亡。

诸葛亮要做到的就是先摆平刘备,让刘备对自己有信心,然后再由刘备摆平关张,关张摆平自然所有人都能摆平。

如何才能让刘备充分相信自己?

除了精心准备"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外,还需要"饥饿营销"!


诸葛亮为什么摆那么大的

饥饿营销

现在咱们生活中许多商家搞"饥饿营销",操作方法主要是:

  • ——先广告轰炸,抬高消费者的期待,吊足消费者胃口
  • ——然后减少产量,限量供应,营造"供不应求"假像,让消费者产生一种"不体验一下决不罢休"的消费心理
  • ——抬高定价,把减产的损失通过提高价格来弥补,甚至还有可能赚取更多利润。

诸葛亮摆个大"谱",让刘备跑三趟才请动他,模式几乎同"饥饿营销"一致,看看诸葛亮的"饥饿营销"操作步骤:

第一步,通过荆襄名士的赞许和推荐来抬高刘备的期待。

刘备在新野呆了7年,也就是在这七年里,荆襄一带才流传出"卧龙"、"凤雏"的传说,其实诸葛亮的"卧龙"、庞统的"凤雏"、司马徽的"水镜先生"这样的雅号都是荆襄大族领袖之一庞德公起的,庞德公随便起个外号,诸葛亮、庞统就成了荆襄地区青年才俊中的翘楚,司马徽就成了名士,可见世家大族的影响力。刘备在新野呆了七年,肯定是听过这两人的名号的。

诸葛亮为什么摆那么大的

司马徽为诸葛亮庞统造势

刘备人在新野,心里想着他的事业,所以注意寻访人才,可能某一天找到司马徽,让司马徽给推荐人才,水镜先生就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资治通鉴对此可有明确记载: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刘备在荆州,访士于襄阳司马徽。徽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谓备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备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

这段记载说明,刘备真的是求贤若渴,从司马徽处知道了诸葛亮、庞统是"伏龙"、"凤雏",心里必定产生了高期待。因为,人的外号是"龙"、"凤",那这人一定是"人中龙凤"!对"人中龙凤"级别的人才,想做大事的刘备怎么能不心动?

所以当徐庶毛遂自荐到刘备那儿的时候,刘备重用徐庶。当徐庶推荐诸葛亮的时候,刘备赶紧让徐庶去请诸葛亮来。当徐庶告诉刘备要亲自去请的时候,刘皇叔就放下架子亲自去请了,这一切进行得这么自然和"水到渠成"。要说没有经过精心策划,估计没几个人相信。

第二步,让刘备扑了两次空,使刘备产生"非见不可"的印证心理。

刘备自己可能没想到,请了两次都扑了个空。如果刘备像曹操、孙权那样手下人才济济,也许就不会有三顾了。但刘备偏偏没有,人才对刘备来说,就是"供不应求",这是刘备还得再跑一次的基础。

另一方面,刘备肯定对诸葛亮充满了好奇。诸葛亮到底有多高的水平,跟我堂堂大汉皇叔摆这么大的谱?非要见识一下不可,真有大才请出山。如果浪得虚名,就当乡村旅游了。

真正促使刘备非见诸葛亮不可的根本原因,还是司马徽的推荐和徐庶。

司马徽只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没有推荐徐庶徐元直,那说明徐庶就是司马徽口中的"儒生俗士"。


诸葛亮为什么摆那么大的

徐庶只是司马徽口中的“儒生俗士”

徐庶投奔刘备,刘备应该是见识到了徐庶的本事的,徐庶的本事应该相当于曹操阵营中的程昱、荀攸这样级别的。否则,曹操也不会把徐庶母亲抓住,要胁徐庶弃刘备投奔曹操。

徐庶这么厉害,还只是"儒生俗士",那诸葛亮、庞统要厉害到什么程度?

刘备不是张飞,刘备有脑子,会思考!通过徐庶就可以推测出诸葛亮应该是比徐庶高一个数量级的人才,所以一定要见一见这位传说中的卧龙。

这种"非见不可"的印证心里,促使了刘备同志顶着严寒"三顾茅庐"!

这和"饥饿营销"通过限量供应吊足胃口是不是如出一辙?

第三步,用高品质的"战略规划"征服刘备,从而主动提供高薪职位。

饥饿营销必须以产品的品质作保证,让消费者得到与众不同的体验,否则,产品品质一般、功能平常,消费者是不会出高价为你的产品买单的。

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卧龙先生,心情之激动应该是难以言表的。

诸葛亮为什么摆那么大的

隆中对让刘备醍醐灌顶

而当刘备表达了"要伸大义于天下"的梦想后,诸葛孔明同志不慌不忙地道出了自己的战略规划,也就是名垂千古的《隆中对》!

大家可以想像,当刘备听完隆中对后的感觉是什么样子?

一个零基础创业的人,一个打拼了20多年依然两眼一抹黑的人,突然得到了一张清晰的、可以实现的创业路线图,他心里会怎么想?

不仅有创业路线图,而且还有清晰的发展远景,想象一下,一个曾经寄人篱下的人,坐拥荆、益两个大州、甚至有可能坐拥天下,会是什么感觉?

打个比方,一名用惯了按键手机的发烧友,突然入手了一款高性能的触屏手机,那会是什么感觉?

欣喜若狂?喜出望外?出乎意料?目瞪口呆?难以置信?

反正刘备听完诸葛亮给自己规划的"零基础创业计划"后,是跪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估计诸葛亮推辞了一番,刘备也连哭带哀求了一番,最后,诸葛亮终于答应刘备出山了。

诸葛亮为什么摆那么大的

刘备跪请诸葛亮出山

你说,这个时候,刘备还会在乎诸葛亮年轻?还会在乎诸葛亮是职场小白吗?

诸葛亮跟随刘备去了新野,刘备与诸葛亮形影不离,谈了许多事情,除了政治大事以外,肯定还有许多军事事务,让刘备产生了如鱼得水的感觉!

诸葛亮都成了刘备这条"鱼"的"水"了,你说,集团二把手的位置还用说,除了给"水"还能给谁?

写到这里,笔者算明白了,敢情"饥饿营销"这个现代人当成宝的的东西,是三国时期人家诸葛亮玩剩下的!

也许有读者会问,如果刘备只请了一次或两次,第三次不去了,那诸葛亮"饥饿营销"岂不落空了?

如果真这样,可能就没有三国了,对诸葛亮来说,也许是好事,相当于刘备替他做了一个决断,他不用出山来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了,他可以像后世的辛弃疾那样,"却将万字平戎策,换作东家种树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