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司马懿在第四次北伐时击败过诸葛亮,为何后来不敢与诸葛亮交手?

-二小姐-


首先明确一点,六次北伐诸葛亮都没有实质性的大损失,对蜀汉军力都达不到动摇国本的程度,一次是失去了街亭,诸葛亮指挥得当全军安然无恙撤回巴蜀,没损失多少人。第二次是诸葛亮围困陈仓,粮尽不得已退兵,魏军来追,诸葛亮派魏延斩杀了魏将王双。其实魏军什么便宜没占到,倒损失了一员大将。第四次又是诸葛亮撤退的时候张郃来追被姜维射杀,五子良将之首从此英雄谢幕。


所以,魏军名义上是击败诸葛亮了,其实只是赢了一个名声而已,魏军其实损失惨重,曹睿自己人打不过诸葛亮才启用了司马懿。

都231年春,魏军对蜀战争接连失利,魏军统帅曹真病逝,曹睿派司马懿任魏军大都督抗击诸葛亮北伐大军,司马懿避到任后避而不战,诸葛亮送女人的肚兜给司马懿嘲笑他像个妇人,司马懿还是不为所动。这是为何呢?请看以下分析。

1,司马懿养寇自重,击败了诸葛亮就等于杀了自己。

曹操临终的时候嘱咐了曹丕,说司马懿一定要用,没有司马懿你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但是用他的同时一定要防着他图谋不轨,文帝曹丕也把这句话传给了明帝曹睿。


从此司马懿在曹丕和曹睿两代君王眼中都是既要用又要防的角色,兔死狗烹的道理对于深谙韬晦的司马懿岂有不知。诸葛亮在,曹魏政权就不敢对自己怎么样,如果此时自己搞死诸葛亮了那么自己死期也就不远了。所以对蜀战局的相持不下是司马懿最乐意看到的。

大名鼎鼎的空城计其实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当代顶级智者的较量,司马懿早已看穿计策城中无人。诸葛亮也知道司马懿看穿了城中无人,但是琴声却告诉司马懿兔死狗烹的道理,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两个亦敌亦友的大智者在琴声中早已厮杀千遍。司马懿会心撤退,诸葛亮逃过一劫。

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三国演义空城计退司马懿》

2,司马懿对蜀战略,利用蜀军漫长的补给线拖垮蜀国经济以及政权。


诸葛亮北伐,几十万大军粮草补给需要上千里的艰难路线运输。蜀中地势险要,崎岖不平,运粮的代价十分巨大。而失去了荆州之后只有蜀中供应粮草就显得捉襟见肘了。长期的战争消耗不仅是巨量的粮草还有兵员税赋,对于本就羸弱的蜀汉政权来说就更加雪上加霜。

所以诸葛亮消耗巨大的北伐也引来了蜀中群臣特别是李严的非议,认为诸葛亮连续北伐造成国库空虚百姓艰难。为此刘禅还连下召令命诸葛亮班师回朝,大大影响了诸葛亮北伐进程。

3,司马懿知道诸葛亮来日不多,诸葛亮死后蜀军自退。

诸葛亮白帝托孤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为蜀汉付出了毕生心血。凡是力求完美亲力亲为的处事风格也大大折损了诸葛亮的身体。

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诸葛亮派使者出使魏军司马懿的时候就跟司马懿吐露了丞相没事亲力亲为,吃饭又不多了。司马懿就看到诸葛亮来日不多,所以只要魏军坚守不战,诸葛亮死后蜀军必不战自退。所以任凭诸葛亮羞辱,司马懿就是不出。果不其然,诸葛亮不久就死了,蜀军不战自退。

4,魏军厌战情绪严重,军中谈蜀色变,需要时间重整军心,以备再战。

司马懿刚重掌魏军的时候就下了三道军令,一,要求逃兵一律斩首。二,没杀过魏军的不管将军还是士兵一律斩首。三,拿出酒肉全军大吃三天。

司马懿不愧是帅才!就这样一赏一罚一犒就把低落的士气给慢慢提升上来了。如果一开始司马懿就带领这支已经被打怕的军队去攻击蜀军能有胜利的把握吗?没有的!所以开始整顿军纪,提升士气才是首要的!这也是为什么司马懿避战的原因!



总结:司马懿在第四次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不敢跟诸葛亮交手的原因有1,司马懿养寇自重,不急于击败诸葛亮。2,司马懿对蜀战略,企图用持久战拖垮蜀汉经济政权。3,司马懿知道诸葛亮时日不多,诸葛亮死后蜀军必自退。4,魏军需要时间恢复士气,重振军心。


竹林论风月


三国里面的诸葛亮智多近妖,一生之中几乎可以说是算无遗策。即使是死后也把未来的一些事情给安排好了。他死前预定了退军计划,保证了北伐大军的顺利撤退,非但如此还留下了“死孔明吓走生仲达”的古话。对于早已暴露反心的魏延,诸葛亮更是安排了一条谁都不知道的计划。他死前给杨仪和马岱分别留下密计,他知道魏延狂妄自大,所以让杨仪在阵前激他,然后马岱便能找到机会将其斩于马下。

演义中诸葛亮不仅工于智谋,而且会奇门遁甲之术,在与司马懿的对阵中经常会使用六丁六甲来装神弄怪。难道诸葛亮从没有算漏过什么,打过败仗吗?有的,即使是诸葛亮这样的算无遗策,也不是百战百胜的。如果说街亭之败是因为马谡的愚蠢,那北原渭桥之败就完全是因为诸葛亮的失误了。在《三国演义》第102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诸葛亮造木牛流马中,司马懿把诸葛亮的计谋看破“孔明如此设施,其中有计:彼以取北原为名,顺水来烧浮桥,乱吾后,却攻吾前也”。之后安排夏侯霸兄弟、张虎、乐綝、郭淮、孙礼等分别埋伏,结果蜀军大败。不仅损兵万余,而且骁将吴班也中箭落水而亡。此战可谓是诸葛亮唯一一次的败仗,既然诸葛亮不是无敌的,为什么司马懿后来不敢与诸葛亮交战。
司马懿是被诸葛亮打怕了还是另有所图?很明显,司马懿是怕了诸葛亮了。因为对于防守方司马懿来说,进攻肯定打不过,即使打赢了功高震主也没有好下场。其二,他没必要进攻,他只需要在防卫诸葛亮的北伐中扮演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就行了。别人受不住,他能守住,这就行了。这样他不仅守住了魏国,也守住了自己的命。


周郎顾天下覆


并非是不敢与诸葛亮交手,而是改变了军事策略。诸葛亮的攻势凌厉,但是他的后勤补给和后援兵力并不充足。所以,诸葛亮的进攻并不能长久,只能依靠速战速决的快攻进行攻打。但是,魏强蜀弱,魏国如果使用拖延战术,那么就可以有效地抵御诸葛亮的进攻。固守关中,严防长安与潼关无疑是当时军事上的正确选择。而司马懿的战略就与此非常类似。

司马懿与诸葛亮可以说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留部将费曜、戴陵率4000人守邽,自率主力西救祁山。张郃劝司马懿分兵驻扎雍、郿两地,以作大军后镇,司马懿不同意。挺进喻麋,对战诸葛亮。也正是这次攻击击败了诸葛亮,使其无功而返。

三年后,诸葛亮再度出兵攻打渭南一带,司马懿以“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指示,与诸葛亮相抗拒百余日。诸葛亮甚至以女人的衣服羞辱他,但是司马懿仍然不为所动。这就是拖延战术的精髓。魏国实力强大,比国力的消耗,蜀国必然会早于魏国落败。所以,司马懿坚壁清野,以逸待劳,逼迫蜀军不战自退。这也是司马懿最终可以拖垮蜀军,拖垮诸葛亮的必胜法宝。


经典守望者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很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子孙,基本上笑到了最后。他很早的时候是不是有野心,这个无从知晓,但是,后来,曹氏式微,他就渐渐地有了取代之意。

早先,跟诸葛亮对峙,他就很聪明的知道,用最简单的办法,守住阵地,就能耗跑了敌人,那何乐而不为呢?后来,一度很危险,只是曹氏排不出有力的兵将,不得已,还要司马懿去领衔主演。这时,司马懿就已经知道,有利条件渐渐地跑到他这边来了,他就跟诸葛亮耗着,谁也不耐何谁,就相安无事,司马懿自己地位就不可撼动。诸葛亮是继承了沉重的政治包袱不得不打,司马懿是跟诸葛亮玩太极,相互推诿,相安无事。最经典的空城计,你以为就是诸葛亮一个人的舞台?那是司马懿放跑了诸葛亮,好维持局面,不能干“兔死狗烹”的事。跟关羽在华容道放跑曹操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关羽虽然放炮曹操,但关羽不知情,幕后推手是诸葛亮。这也是刘备求情,卖给刘备一个面子,不斩关羽的重要原因。诸葛亮也是一代英杰,也看出来,摆坐空城计,司马懿也就撤了,最符合司马懿的利益。 兔死狗烹。


章帅


因为当时的曹睿也想铲除司马懿,贵族都不想让司马懿掌权,但是自己又没能力对抗诸葛亮,蜀国有刘备诸葛亮,东吴有孙权陆逊,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两国开战另一方可能坐山观虎斗然后再收渔翁之利,有句话叫做“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如果当时真的打败了诸葛亮,司马懿一家可能也就完了,所以没必要把自己对手搞死了,搞的自己一点价值都没有,离死也就不远了。


难再热情



阿狸短视频


所谓司马懿在第四次北伐时击败过诸葛亮基本可以确认是《晋书》在吹牛。实际上司马懿惨败,所以后来不敢再战了。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率军包围了祁山。根据《汉晋春秋》记载,此时因为曹真病重,所以魏明帝曹叡从荆州抽调司马懿前往关中率军迎击蜀军,这也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第一次正式交手。这一战诸葛亮麾下有魏延、王平、高翔、吴班等人,而司马懿也带了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将。这些人都是蜀魏当时的名将,两军可谓精锐尽出。

不过司马懿开局不利,他不停张郃的劝阻,命费曜、戴陵率四千精兵留守上邽,自己率主力去救祁山。诸葛亮却留下部分部队继续包围祁山,而自己率主力突袭上邽,击败了郭淮、费曜等人,一举夺了上邽的粮食。

司马懿得知以后率军而回,和蜀军在上邽东面遭遇,双方对峙一段时间以后,诸葛亮自动撤退,司马懿率军追击。在诸葛亮撤到卤城以后,两军展开激战,不过在《汉晋春秋》和《晋书》的记载中对此战的描述却截然不同:

根据《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懿命张郃攻打王平的南营,自己亲自进攻诸葛亮大营。诸葛亮命魏延、高翔、吴班出战,大破魏军,斩首三千,缴获“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败走。

而在《晋书》里,却变成了司马懿攻破蜀军营寨,大破蜀军,诸葛亮率军败走,司马懿追杀时俘虏斩杀蜀军万余人。

不过综合分析的话,不难发现《晋书》的描述很有问题:

首先,根据《三国志》记载,在卤城之战以后诸葛亮因为粮尽撤军,在撤军中途在木门射杀魏国名将张郃。木门谷在渭水流域,位于卤城北面百里之外,诸葛亮在撤军时经过木门,那么撤军前诸葛亮应该还要在木门以北。如果诸葛亮在卤城战败,那么应该向南撤退,不可能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反而向北推进数百里。

从这点看,应该是司马懿战败以后撤军,诸葛亮乘胜追击,又向北前进,之后因为粮食不足,所以才南撤。

其次,三国时期因为长期征战,人力损耗很大,因此大多数战争不过数万人,十万以上就是超大规模了。如果真的和《晋书》所说,司马懿仅俘虏斩杀蜀军就有万余,那么蜀军的总损失就会更大,几乎可以说伤筋动骨,损失超过了任何一次北伐。

但是第四次北伐以后,诸葛亮却并没有像第一次北伐失败以后那样主动请罪。而魏将时杜袭、薛悌也担心“明年麦熟,亮必为寇”,陇右一带缺粮,应该早日囤粮以防战事。从这里看,魏国非常担心蜀军卷土重来,蜀军一点不像遭受了重大损失的样子。

第三,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不再走偏远的祁山,而是直出五丈原,威胁长安了。这个根本不像遭遇了一次大败的样子。而司马懿在兵力优势的情况下也是选择了坚守不战,没有胜利者的风范。

所以综合看,卤城之战应该是蜀军大胜,司马懿遭到了重创。之后在蜀军撤退时,诸葛亮又坑了司马懿一把,杀了张郃。算上之前上邽之败,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对司马懿是三战三胜,司马懿在之后遇到诸葛亮选择乌龟战术也就不奇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