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遊牧人的大汗,君臨天下的天子——忽必烈的傳奇一生(106)

李全得到報告後大聲慟哭,於是自斷一指,以示此仇必報。其後,李全極力向蒙古將孛魯求情,請求他允許自己率軍南歸報仇。不久之後,李全率軍返回楚州後盡殺叛軍。

李全降蒙後,受封為山東、淮南行省,得以專制山東,從此正式周旋於宋、蒙、金三股勢力之間。經過幾年的苦心經營,李全擁兵十萬,羽翼漸豐,並開始公開與宋敵對。他計劃先取南通、泰州二州,然後渡江攻取宋京師。初期,李全接連取得勝利並佔領泰州,在攻打揚州打敗宋襄陽援兵時,得意地說,“淮上州縣並非我的目標,我要渡江浮海,直接打到蘇州、杭州,看看南宋朝中有誰能擋住我的馬蹄。”

李全狂妄至忘乎所以的地步,軍事上的狂妄往往帶來戰略戰術上的麻痺大意,最終難逃潰滅的命運。1231年,宋紹定四年(1231)正月,李全軍一再被宋軍擊敗。正月十五,趁李全不備,宋將趙範、趙葵用計誘騙李全帶軍殺出營帳,並預先埋下伏兵截斷退路,李全發現被圍之後被迫逃走,北至新塘,戰馬陷入數尺深的泥坑無法動彈。宋制勇軍趙必勝等追上來,在泥坑之外用亂槍將李全刺死。

李全死後,李璮繼承他的職務為益都行省長官。當時的益都行省轄有山東東部,幾乎佔山東全境的一半,約有四、五十座城市,東濱大海,南與南宋的淮南東路隔淮相望,地處邊防前線,地理形勢和軍事位置極其重要。陸路步騎可拒宋軍渡淮進攻沂、營等州,水陸沿海可拱衛膠東半島,更是渡漣水,攻揚、楚,取兩淮的兵家必爭之地。

更加關鍵的是,忽必烈的政治中心在開平、燕京一線,河南、山東是其抵禦宋軍北上的藩籬之所在。尤其是山東,作為燕京的南面屏障,在南北之間處於樞紐地位,一旦失去山東,燕京等於門戶大開,再無屏障抵禦宋軍。

益都的戰略地位是如此的重要,以至於歷任蒙古大汗往往極意籠絡和遷就於他。李璮還利用益都屬於成吉思汗幼弟鐵木哥斡赤斤食邑的關係,娶了塔察兒妹妹為妻,成為黃金家族的女婿。

1258年春,蒙哥大舉徵宋之時,曾經徵召李璮的軍隊參與南征。李璮為保存實力,以益都是“南北要衝,兵不可撤”為理由,不肯出兵參與蒙哥南征。之後,蒙哥只好命令李璮率部南下,進攻南宋東海一線,十月,李璮軍隊進攻通(今江蘇南通)、泰(今江蘇泰州)並一度攻佔東海(今江蘇連雲港東海)。不過李璮出兵只是為了敷衍蒙哥從而逃避從徵巴蜀,目的達到以後,很快便撤回山東。

任何一個試圖有所作為的統治者,都不會容忍統治之下有割據勢力的存在。在處理這些割據勢力的過程中,處理得好則國家統一,成功的比如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漢武帝的“推恩令”等。處理的不好則會導致戰亂,比如漢景帝時的“七國之亂”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