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作為曹魏的開國名將,為何《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都不待見他?

說起三國時期的曹魏勢力,最具話題性的無疑是其領袖人物曹操。在演義小說的渲染下,曹操被塑造成了一個奸詐狡猾的人物。不過,不能否認的是,他也是一位愛才、敬才的梟雄。舉例來說,在《三國演義》裡,曹操為了招攬關羽不惜賜其赤兔馬,為了活捉趙雲下令全軍不得使其受傷。許攸來投時,他更是光著腳就從營中跑出來迎接。

作為曹魏的開國名將,為何《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都不待見他?

曹操對人才的喜愛是顯而易見的,不過,如果人才令其不滿,他也會毫不留情。關於這一點,最為典型的例子或許便是楊修了,楊修雖然機智聰敏,但卻恃才傲物、自以為是,最終因妄測曹操的心思落得身死的下場。

除了他之外,其實曹魏勢力中還有一位對魏國開國有功的大將,他屢立戰功,卻不受曹操的待見。甚至,在儘量追求客觀公正的史書中,編撰者陳壽都表達了對他的鄙視,他便是朱靈。

作為曹魏的開國名將,為何《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都不待見他?

東漢末年,朱靈生於冀州清河國,也就是今山東聊城的臨清縣一帶,從小喜愛打仗的他成年後加入了冀州霸主袁紹的陣營。

據《九州春秋》記載,成為袁紹部將不久後,朱靈的同鄉和同僚季雍在鄃城宣佈背叛袁紹,改投公孫瓚。公孫瓚十分高興,派兵前去幫他守城。而另一邊,袁紹派出了朱靈奪回失地。

作為曹魏的開國名將,為何《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都不待見他?

擺在朱靈面前的難題是,他的家人就在鄃城城中。公孫瓚利用這一點,將其母親、弟弟帶到城牆之上想以此威脅招降朱靈。但朱靈說道:"丈夫一出身與人,豈復顧家耶!"

隨後,他率軍衝鋒,成功拿下了鄃城、生擒了季雍。然而,其家人也在動亂中失去了性命。朱靈為了幫助主公而不顧家人的性命,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儘管這體現了其對主公的忠心,但孝道同樣是漢代人們非常重視的品格。

作為曹魏的開國名將,為何《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都不待見他?

後來,袁紹與曹操曾經短暫結盟。在曹操東征陶謙時,袁紹派出了朱靈助戰。戰爭結束後,其他部將都回到了袁紹那裡。朱靈卻被曹操的人格魅力蟄伏而說道:"靈觀人多矣,無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今已遇,復何之?"於是,朱靈便和同樣仰慕曹操的一部分士卒留在了曹操陣中,此後的征討中,朱靈常常跟隨,也立下了一些戰功。

建安九年(204)曹操平定河北,便讓冀州出身的朱靈率領從冀州徵召的新兵前往許昌南部駐守。

作為曹魏的開國名將,為何《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都不待見他?

臨行前,曹操叮囑朱靈道:"冀州新兵,數承寬緩,暫見齊整,意尚怏怏。卿名先有威嚴,善以道寬之,不然即有變。"大體意思便是,這些新招入的兵馬看起來暫時是井然有序,但精神和紀律卻十分渙散,需要在途中軟硬兼施,才能控制好他們防止譁變。

朱靈領軍來到陽翟時,士兵果然在程昂的率領下造反,朱靈很快將其平定,並上報曹操。

在報告中,朱靈陳述了士兵們譁變的情況、罪魁禍首等,將責任都怪罪於士兵本身。曹操看完後親自回信說:"兵中所以為危險者,外對敵國,內有奸謀不測之變。昔鄧禹中分光武軍西行,而有宗歆、馮愔之難,後將二十四騎還洛陽,禹豈以是減損哉?來書懇惻,多引咎過,未必如所云也。"

作為曹魏的開國名將,為何《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都不待見他?

曹操以東漢開國名將鄧禹曾經遭遇兵亂,卻沒有因此威名受損的經歷來表示行軍作戰。兵變本就是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沒有必要因為不想被責怪便將責任全部推卸到士兵的身上。而在上書中不提及自己的過失,這是和事實未必相符的。

此後直至攻滅漢中張魯的戰爭中,朱靈都有著被委任上陣的記錄。但漢中之後,朱靈迅速被曹操所排斥。

作為曹魏的開國名將,為何《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都不待見他?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曹操因為朱靈所犯的錯誤不斷累積而感到惱怒。於是他便找來了在軍中最有威望的將領于禁,讓他前往朱靈處沒收其兵權,史載:"禁將數十騎,齎令書,徑詣靈營奪其軍,靈及其部眾莫敢動"。

此後,朱靈便成為了于禁的下屬,一直被其管轄。等到曹操去世,朱靈才被曹丕重新起用。

作為曹魏的開國名將,為何《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都不待見他?

最初,曹丕因為朱靈為曹魏做出的貢獻封其為鄃侯。但朱靈提出自己的籍貫本是高唐,所以他又被改為高唐侯。這之後,朱靈還有在討伐東吳時及時率援軍趕到救下曹休的貢獻。朱靈去世後,被追諡為威侯,並得以從祀在曹操的廟庭中。

朱靈雖然立下汗馬功勞,但有過不孝、推卸責任等過錯,導致了曹操的反感。而按照他"名亞晃等,至後將軍"的官爵,他在史書中是應該被單獨列傳的。

作為曹魏的開國名將,為何《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都不待見他?

然而,陳壽只將他放到他人傳記中以寥寥數語介紹,可見陳壽對他也是頗有微詞。

(古今事特邀作者文蹤旅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