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宋高宗趙構為何要將皇位傳給太祖趙匡胤一脈?

lx2ld9


首先是因為高宗無後,這是大前提。如果高宗有後,他怎麼會把皇位讓出去呢?別說讓給太祖一脈,就是讓給他親侄兒,也是不太可能的。

高宗為什麼無後?因為他唯一的兒子趙旉,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驚嚇過度去世了。趙旉夭折後,高宗就再也不生育了。

(宋高宗畫像)

高宗為什麼不生育?原因很多,一是整個趙皇室生育能力都差,這可能是家族在生育上的一些特徵。統計一下,宋朝因沒有兒子,皇位旁落的,除了高宗外,還有仁宗、哲宗、寧宗三位皇帝。二是高宗曾多次用壯陽藥。很可能是這些壯陽藥傷了高宗的身體,讓他喪失了生育能力。三是史料記載,有一次高宗正在臨幸妃子時,金兵突然殺到,高宗驚嚇過度,從此就沒了生育能力。

不管是什麼原因,總之高宗沒有兒子。沒有兒子,就必須要找個兒子來作為將來的皇位繼承人。

找誰呢?其實高宗一開始並沒有到太祖一脈去尋找,而是找太宗一脈的人。因為太宗一脈的,大都是富貴人家出生,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太祖一脈,因為經過了一個半世紀,絕大多數已經淪為平民,所受教育嚴重不足。

(金兵入侵)

但問題是,經過靖康之難後,出生在富貴人家的太宗一脈的皇室成員,基本上都被金國俘虜去了。因為當時金國攻陷開封以後,大肆搜索趙皇室成員,目的是全抓到送到金國去。反而是那些已經淪落為平民的太祖一脈的後人,沒人注意,才被保留了下來。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高宗選擇太祖一脈的人,不是他自己標榜的:“大宋江山本為太祖創立,太祖鐵面無私,有子卻將皇位傳給弟弟。如今太祖後人卻混跡民間,朕預備還位於太祖後代。”

這是原因之一。第二個原因,他之所以把皇位傳給太祖一脈的後人趙瑗,是因為趙瑗對他,比他親兒子(如果他有親兒子的話)對他還好。歷史上被稱為“孝宗”的皇帝,除了明孝宗朱佑樘,就只有宋孝宗趙瑗。而且趙瑗還是歷史上的第一個孝宗。

宋孝宗趙瑗對宋高宗有多好?

一是當宋高宗把皇位“禪讓”給宋孝宗後,宋孝宗給他的待遇非常優厚。每月零花錢就達到四萬貫,是當時一品大臣最高月俸的一百倍。要知道這只是零花錢,還不包括宋高宗所住的德壽宮的日常開銷和運行。逢年過節,高宗生日,孝宗還不斷孝敬壽禮,銀五萬兩、錢五萬貫是最常規的進獻。

(宋孝宗畫像)

二是宋孝宗凡事都會前往請示宋高宗。重大的人事任命,都要聽高宗的意見。宰相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去感謝高宗,聽他的“聖訓”。

三是高宗去世以後,宋孝宗一反古代君主守孝,以日代月的舊規,堅持要守孝三年。並因此在兩年後,孝宗就把皇位讓給自己兒子,說是想一心一意守孝。

如果說趙瑗在高宗對他的考察期間表現得很孝道不足為據的話,在他當了皇帝,依然對高宗如此孝道,就可以看出,趙瑗這個太祖一脈的後人,實在是高宗最恰當的繼承入選。

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高宗把皇位傳給太祖一脈,並非高宗的主觀選擇。


張生全精彩歷史


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55歲的宋高宗趙構以“倦勤”為由禪位給太子趙昚,他自此終於可以安心得當一個“與世無爭”的太上皇了,而他在太上皇的位置上一直坐了長達二十五年。並且,太子趙昚並不是趙構的親生兒子,而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後裔。那麼,趙構為何選擇傳位給與自己幾乎沒有血緣關係的養子呢?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可能包含以下幾個可能:

第一、趙構無子嗣及其他近親

這個情況想必大家都比較瞭解——宋高宗趙構雖然很長壽,但是他一生中僅僅生育過一個兒子,那就是元懿太子趙旉。趙旉在著名的“苗劉兵變”中曾經被叛將擁立,當了一個月的皇帝,但是沒過多久他就不幸夭折了,當時年僅兩歲多。由於種種原因而失去生育能力的宋高宗趙構自此就算是絕後了。所以他只能收養義子來充當南宋的皇位繼承人。

而按照正常情況來說,趙構挑選養子肯定是首選與自己血緣關係最近的人,但是大家知道,“靖康之變”北宋亡國之後,宋朝絕大部分的皇室宗親都被金國俘虜北上,宋徽宗所有兒子中只有趙構一人僥倖逃脫,宋欽宗的子嗣則全部被俘,其餘倖免於難的則基本上都與趙構的關係很疏遠(比如嗣濮王趙允讓一支)。

第二、濮議事件的影響

北宋曾經出現過皇帝本人無子而傳位給養子的事件,那就是宋仁宗傳位給了養子趙曙(即後來的宋英宗)。趙構在宣佈將要收養義子的詔書中曾經提到:“朕若不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但是他說自己要“法仁宗”的話卻是違心的,因為宋英宗即位之後就發生了影響深遠的“濮議事件”——宋英宗的親生父親是濮安懿王趙允讓而並不是宋仁宗趙禎,於是宋英宗堅持要把自己的父親追封為皇帝,但這著實惹怒了注重禮法的大臣以及皇室,因為他們(王珪、司馬光等)認為既然當今皇帝是先皇的養子,並由先皇處得來皇位,則先皇自然是他當然的父親,而趙允讓只能是他的“皇伯”。這一事件一直持續折騰了長達十八個月之久,最後大臣們做出了妥協——允許追封趙允讓為“皇考”。

趙構當然不想讓濮議事件再次上演——外患還無法解除呢,怎能再增加內憂?所以,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便是從民間選擇一個缺乏根基的宗室當養子。這麼做有兩個好處:

1、從沒落皇族暴得大位已經會讓這位養子對皇帝感恩戴德了,不會提出其他過分的需求。

2、沒落皇族不會有盤根錯節的勢力網,對南宋皇室不會產生威脅。

第三、大臣及趙構本人的意願

宋太祖趙匡胤的皇位傳給了弟弟宋太宗趙光義(趙匡胤傳弟不傳子的原因是千古疑案,此處不展開討論),此後宋朝皇位一直在趙光義一脈中傳承,但是宋朝朝野都知道這對太祖是不公平的,於是此時還位大宗的呼聲越來越高。同樞密院事李回及其他大臣都曾經上書“藝祖不以大位私其子,發於至誠。陛下為天下遠慮,合於藝祖,可以昭格天命”,參知政事張守則說:“藝祖諸子,不聞失德,而傳位太宗,過堯、舜遠甚”,最打動趙構的則是上虞丞婁寅亮,他說:“昌陵之後,寂寥無聞,僅同民庶。藝祖在上,莫肯顧歆,此金人所以未悔禍也。”大臣們的上書表達了三層意思:

1、太祖當年以天下為公傳位給太宗,現在應該把皇位還給太祖一脈,以“昭格天命”。

2、陛下此時能傳位給太祖後裔,其功德堪與太祖乃至堯舜比肩。

3、之前宋室太對不起太祖後裔了——他們本應受到優待,但實際上卻“僅同民庶”,這就惹怒了太祖皇帝的在天之靈,他不再保佑大宋,這也正是“靖康之難”爆發的重要原因。

《宋史》記載,趙構在讀完婁寅亮的上書之後“大感嘆”,隨即下詔書:“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孫不得享之,遭時多艱,零落可憫。朕若不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並宣佈將從太祖後裔的“伯”字輩(太祖七世孫)中選擇皇位繼承人,最終趙伯琮和趙伯玖被選入宮。

趙伯琮因其性格恭順,博學多才而在紹興三十二年被冊立為太子,並改名趙昚,不久之後,在位三十六年的趙構宣佈禪位太子,自稱太上皇。而後來的歷史也證明趙構這一次的選擇是正確的——宋孝宗趙昚成為史學界公認的,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


國史通論


大宋的皇位之爭,主要是趙光義繼位的合法性有爭議。他的子孫後代繼承了北宋的皇權,北宋的皇帝都出自趙光義的後代,南宋的皇帝主要出自太祖趙匡胤的後代。就像題主所問,到趙構這裡,才把皇權傳給太祖的子孫。

自從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後,後面的皇權自然而然就落入他的子孫身上,一代接一代。當他們的皇權傳到宋欽宗這裡的時候,發生了著名的“靖康之恥”事件,金兵攻破了開封,擄走了大量的金銀財庫,書法字畫,文物珠寶,以及皇室貴族,嬪妃妻妾3000多人。宋太宗的趙家班子被金兵一網打盡。



康王趙構是因為宗澤的一番勸告,才成為太宗趙家班的獨苗。這時,就有人勸表趙構,國不可一日無君,否則,就有亡國之險,要趙構繼承大統。有意思的是,趙構無後。其實,他原來是有個兒子的,只不過在苗傅和劉正彥兵變時夭折了。為使大宋基業後繼有人,只能從宗室子孫中尋找了,所以高宗經過一系列的考驗篩選,最終確定了太祖7世孫,建國公趙昚為繼承人,趙昚就是宋孝宗。能被稱為“孝宗”,他對高宗肯定是孝順的。之後,南宋的皇權才落入太祖一脈,這也是對太祖的一點點補償吧!



秦野雁


我是漂浮菌,歷史領域達人。歡迎關注我看各種有意思的歷史故事!


趙構不僅把皇位傳給了趙匡胤一脈,而且還是一個血脈關係已經很淡的旁系。放著一堆血脈更近的直系不傳,選了一個都快出五服的接替皇位。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趙構是個非常自私,心裡只想著自己,自己利益高於一切的人。

趙構親生兒子早都死了,而他自己也失去了生育能力,所以只能把皇位傳個其他人了。當時的可選的人很多,趙構選人的原則是挑一個好控制的,對自己有利的。一方面趙構還對自己的命根子留著一絲幻想,想著萬一再生一個親兒子了,還能把養子踢開把位置留著親兒子,所以就不能選家中勢力大的,以免以後尾大不掉。

最關鍵的就是自己死後的名分、位置問題,繼任者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自己死後能不能被稱為皇考,這點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

宋朝就曾經發生過濮議事件,還有後來明朝的大禮議事件都是例證。繼任者並非先皇親生,繼任者都想立自己的親生父親為皇考供奉,但是有些大臣不同意,最後爭執起來差點動搖國本,這在古代可是天大的事情。趙構不可能考慮不到,也不可能不在乎的。

因為皇位多年來一直把持在太宗一脈的手裡,所以太宗一脈的勢力都很大,其中很多人都把持著重要的位置,有的還手握重兵。就算經歷了靖康之變後,逃到南方的太祖一脈勢力依然很大。如果從這些人種選,那麼就很難控制,很難老實聽他的話。所以趙構就想到把皇位還給太祖一脈的辦法。

趙構一共選了兩個養子,趙伯琮和趙伯玖。這兩個人都是出自太祖一脈,而且還都是地位很低的旁系。這兩人的父親還都是沒有爵位,官職也非常的低,非常利於他控制。

這就是趙構選擇繼承人的深層次原因。


漂浮菌


宋高宗趙構及其父親、祖父都是趙光義的後代,自宋太祖趙匡胤後就接替趙匡胤一脈一直做宋朝皇帝。那麼,宋高宗趙構為什麼要提前二十多年把皇位傳給趙匡胤一脈?

那是因為趙構已經沒有更好的選擇。

第一.最直接和現實的原因是自己並無子嗣

宋高宗趙構即位前為康王,一生生育五女一子,兒子在兩歲那年,由於靖康之亂被驚嚇致死,五個女兒全都被俘虜去了金國,從此以後趙構再無生育。

可能是內憂外患帶來的身體隱疾,也可能是天命如此,反正趙構再沒有生兒子,後來趙構又認了皇室宗親的幾個孩子做義子,可惜始終不是親生的,趙構也從未流露出要傳位給繼子的念頭。

第二.來自民間和政治上的壓力,自己這一脈失去了民心和大臣的信任

趙構不僅是還位給趙匡胤一脈,而且是提前20多年退位,自己直接做了太上皇,那麼趙構為什麼做出這樣看似反常的舉動?

最大的原因是趙構一脈三代的政績都慘不忍睹,在祖孫三代的手上丟了大宋半壁江山,還差點亡國,不僅大宋的百姓怨聲載道,作為拱衛宋朝皇室的各個世家大臣也極其失望。

對於這些人而言,正是趙構一脈讓他們丟失了大量的利益和土地,大宋的這些群臣急需一個新鮮血液帶領大宋重整旗鼓。

第三.趙構和趙匡胤一脈的政治交換

趙構積極求和,陷害岳飛韓世忠等人,導致大宋江山岌岌可危。但是趙構真的只有懦弱無能嗎?從後面宋孝宗為岳飛平反趙構默認的態度可見,他其實是有很高的政治智慧的。

對待岳飛等人的處理,其實還是為了自己的皇權,不代表趙構看不到秦檜等人的嘴臉,趙構禪讓的出發點,正是通過改朝換代從而讓主戰派和投降派達到一個微妙的平衡,穩固大宋江山的穩固。

趙構的禪讓,得到的是名聲的挽回和作為太上皇遙控皇權的權力;趙匡胤一脈,獲得的是久違的皇帝寶座和正統繼承權。即位的宋孝宗為何一方面積極備戰,對趙構又尊敬有加?說白了不過是大宋皇室合謀做的把戲罷了!

四.逃避政治風險,寄情文學創作

趙構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就是宋朝士大夫階層的代表;早在做康王的時候,趙構就表現出對皇權不太熱衷的樣子;趙構上雖然膽怯,文學素養卻很高。宋朝的士大夫階層也大多如此,生性懦弱,沒有擔當!

趙構一方面害怕金國再次南侵,落得和自己父親一樣下場。另一方面皇位做的心驚膽戰,自己又喜愛文藝,所以禪位宋孝宗。權力我還是自己握著,責任反正不是我背。

總結:趙構禪位宋孝宗,是出於自己沒有子嗣和逃避責任

宋朝重文輕武最終導致國家積弊,高談闊論者數不勝數,救國救民的沒有幾個!趙構禪位宋孝宗,一方面是自己沒有子嗣的無奈選擇,另一方面自己害怕金國,企圖坐在幕後操控宋朝,自己也可以逃避責任。

你們覺得呢?

點擊頭像關注零零壹,專注新奇角度說歷史,每日更新歷史趣聞!


歷史密探零零壹


宋高宗趙構是宋朝的第十個皇帝,他是一個很高壽的人,活了八十一歲。趙構生於公元1107年,他是在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在南京應天府即位的,公元1162年,趙構傳位給養子宋孝宗趙昚,成為太上皇。

公元1187年,趙構病逝,也就是說趙構做了二十五年的太上皇,是中國歷史上擔任太上皇時間最久的人。那趙構為什麼會將皇位傳給太祖趙匡胤這一脈呢?

趙構本來有一個兒子,叫趙旉,而且還當過皇帝,即為宋簡宗,只是因為在位的時間太短,年紀又小,又是個傀儡皇帝,所以一般不承認他是宋朝皇帝。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趙構一路南逃,苗傅與劉正彥舉兵造反,逼迫趙構退位,迎三歲的趙旉為帝。

而宰相張浚召集各地將領前來勤王,重新讓趙構登基,而趙旉只當了二十六天的皇帝。七月,趙旉在建康行宮的時候,得了瘧疾,一個宮女走路的時候,不小心把爐子給踢倒了,發出很大的聲音,在旁邊玩的趙旉竟然被嚇死了。

趙構十分傷心,為趙旉哭了三天,追封他為“元懿太子”。而趙構也在靖康之難的時候,受了驚嚇,所以也無法生育了。趙構有兩個養子,分別是在公元1132年入宮的六歲的趙昚,還有公元1136年入宮的七歲的趙璩。

而趙昚與趙璩又都是趙匡胤的後代,而我們看看這兩個人入宮的時間,可以看出趙構在稱帝沒幾年之後就有讓趙匡胤後代來繼位的想法了,那為什麼趙構會有這樣想法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顯然是因為自己的親兒子已死,而自己又無法生育,那麼其他的都是趙家的子弟,對自己來說,也沒有多大的差別。

第二,靖康之難中,被抓走的趙家子弟十分之多,另外,趙構一直不希望宋徽宗、宋欽宗回來,也比較難傳位給他們的後代,如果再往上數,那就更遠了。

第三,趙昚被後世稱為南渡諸帝之首,可見趙昚是一個很合適的繼任者。

第四,後世對趙構禪讓給趙昚的評價十分之高,可見宋朝對趙光義是從趙匡胤那邊篡的說法十分的流行,趙構這樣的做法,很受當時人所支持。


歷史簡單說


宋高宗趙構選擇將皇位傳給養子趙昚(又名趙伯琮、趙瑗、趙瑋,即宋孝宗),是出於多重考慮的。其中最主要的,還是緣於趙昚出自一個太祖系旁支小宗中的相當弱勢的家庭,易於受趙構的控制。因此,趙構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退位後,穩居太上皇帝之位,直到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病死前,也依然能夠持續對朝政發揮著一定的影響力。


趙構


現代人似乎常有一種想當然的錯覺,認為靖康之變後的南宋初年,趙宋宗室(尤其是太宗系宗室)必然是已經所剩無幾的。否則,出自太宗系的宋高宗趙構,怎麼會在太祖系中尋找養子候選人呢?

其實不然。

雖則在金滅北宋的過程中,有大量趙宋宗室被俘、被殺。但仍然有不少的宗室成功南渡,甚至在南渡後擁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譬如太宗系-濮王支:

宋英宗以來的歷代皇帝——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高宗,便是出自濮王一脈。而高宗朝時的南渡宗室裡,就有相當多太宗系-濮王支的人,例如趙仲湜、趙仲儡、趙士㒟、趙士俴、趙士輵、趙士衎、趙士籛、趙士撙、趙士夽、趙士珸等等……

再譬如太祖系-燕王支:

這是太祖系的主支,乃宋太祖趙匡胤次子燕王趙德昭的後裔。高宗朝時的南渡宗室裡,亦有相當多太祖系-燕王支的人,例如趙令話、趙令疇、趙令矼、趙令懬、趙令衿、趙令詪等等……


然而對於一方面心存幻想(即認為自己還有可能生育子嗣),一方面又權力慾旺盛的趙構而言,這些宗室大宗人數眾多,勢力較大,都不是合適的選擇。因此,他就先借孟太后所做的夢【1】,排除了選擇太宗系的可能;又派人在太祖系的“伯”字輩中,揀選候選人。最終,挑選了趙昚、趙璩(趙伯玖)【2】二人為養子,並在其中選擇了趙昚繼承皇位。

注1:

及元懿太子薨,高宗未有後,而昭慈聖獻皇后亦自江西還行在,後嘗感異夢,密為高宗言之,高宗大寤。會右僕射範宗尹亦造膝以請,高宗曰:「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孫不得享之,遭時多艱,零落可憫。朕若不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於是詔選太祖之後。

注2:趙昚為太祖趙匡胤第四子秦王趙德芳的後裔;趙璩則只知為太祖後裔,具體出自不詳。


肇英


首先,宋高宗趙構絕嗣,無奈之下只能選擇宗室子弟繼承皇位。

宋高宗本人能夠生育,有兒有女,不過,因為南宋初建,金兵經常來犯,宋高宗以及皇子皇妃經常處於驚慌逃亡生活中。另外,宋高宗身邊的護衛也並不忠心,後來更爆發兵變,要廢掉宋高宗,擁立小皇子。這次兵變史稱苗劉之變。

因韓世忠仗義勤王,苗劉之變被鎮壓,不過,宋高宗因為受到驚嚇,卻失去了能力。以後,御醫多番救治,始終未見好轉。小皇子也因為感染風寒,幼年夭折。

在沒有兒子的情況下,宋高宗接受大臣請求,效仿宋仁宗,將宗室子弟養在宮中。若自己以後生下兒子,就將宗室子弟外放。若沒有生下兒子,萬一皇帝發生意外,江山也不會無人繼承。

其次,宋太宗一脈的宗室,基本上被金國擄走。

金國大軍在攻破開封之後,不但是把宋徽宗以及在京城的所有皇子全部擄走,並且將在京城的宋太宗一脈的全部宗室子弟都擄走。

因此,除了宋高宗因為出使金國,在當時並不在京城,恰恰躲過一劫外,宋太宗一脈幾乎死絕。

當然,在金國押解諸位王子公主北上期間,有個別王子在一些人的保護下偷偷逃離,並且在北方找到了依附勢力,並豎起大旗反抗金國。一些人甚至試圖與宋高宗叫板,爭奪皇位正統繼承權。

其三,宋太祖一脈多已經沒落。

在追隨宋高宗逃到江南的殘存宗室中,還是有一些勢力較大的宋太宗一脈。比如為岳飛一案叫冤的一位宗室王爺,就是宋太宗一脈,宋英宗後人,在宋徽宗時代更擔任過宗正這樣的重要職位。

正因為這些人在宋徽宗、宋欽宗朝勢力較大,他們的子孫也就不容易掌控。

反觀宋太祖的子孫,因為一百多年的血脈傳承,他們與京城皇族的關係已經極為淡漠。就如宋孝宗,小時候的生活就是玩泥巴,家中窮苦得很。無論他的父系還是母系,都是普通百姓,因此根本不會對宋高宗的皇位產生任何威脅。

因此,宋高宗才會放心將他養在宮中,讓他的寵妃認下宋孝宗作為養子。不過,即便如此,宋高宗也一直到自己退位前不久,方才正式敕封宋孝宗為皇子,給宋孝宗正式的名分。

總之,因為選擇宋太祖一脈最符合自己的利益,宋高宗才會做出那樣的選擇!


葉之秋


陳橋兵變後,趙匡胤建立宋朝,給混亂的五代十國吹來了一股清新的風氣。之後,宋朝存在了將近三百二十年,歷經十八位帝王。這三百多年的歷程可謂風風雨雨,跌宕起伏,前後又經過北宋、南宋兩大階段。

在北宋政權的一百六十七年時間裡,北方的遼國、西夏和趙宋政權保持了相對均衡的狀態。然而,女真族在北方崛起後,建立了金國。金國舉兵一路南下,攻破都城汴京,北宋政權轟然倒地之後,康王趙構建立了南宋政權。

宋高宗趙構在趙宋政權即將滅亡的懸崖邊上拉回了大宋王朝。在經歷了與金兵的拉鋸戰之後,趙構底氣不足,採用以金錢換和平的方式,與金簽訂盟約,實現劃江而治。

宋高宗之後,皇太子趙昚繼位,是為宋孝宗。我們今天就說說趙昚當皇帝這件事。

宋朝開國君主趙匡胤去世之後,其弟趙光義繼位。以後的皇帝一直是由趙光義這一脈擔任,趙構也是如此。

而趙昚則屬於趙匡胤一脈,論起血緣來,甚至在宋高宗的“五服”之外。那麼,趙昚都出五服了,為什麼宋高宗還選中了他做儲君?

所謂“服”,指的是古代祭奠逝者時的喪服,而“五”則是指五種不同的喪服,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有人去世,親戚們便會按照血緣的親疏穿上不同的喪服,“五服”成為衡量血緣關係的一個標準。

我們說趙昚“出了五服”,實際上說的是他與趙構之間親屬關係超過了五代。雖然同為趙姓,實際上關係已經很遠了。

趙構將趙昚立為儲君,並將皇位傳給他,實際上是趙構非常無可奈何的選擇。

趙構無後成為他人生抉擇的最大障礙。於他而言,兒子成為心中抹不平的傷痛。1127年(建炎元年),“靖康之變”爆發,宋朝經歷奇恥大辱,徽、欽二帝被金人俘虜。金軍南下,趙構逃到應天府,並在那裡宣佈稱帝,建立了南宋。

在應天府,趙構唯一的兒子趙旉便呱呱墜地。年僅二十歲的趙構對自己的孩子十分重視,給他加官進爵,幾乎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託到了孩子身上。

偏聽偏信往往成為一個毀滅的加速劑,因為趙構寵信奸臣和宦官,再加上金兵再度大舉南下,1129年(建炎三年),宋軍將領苗傅、劉正彥將其軟禁,並擁立年僅三歲的趙旉為帝。不過,“苗劉之亂”很快平息,苗劉伏誅,趙構再次登上了皇帝位置。

雖然,猶如磷光般的苗劉之亂熄滅了,但年僅三歲的趙旉卻遭到了極大的創傷。根據《宋史》的記載:“宮人誤蹴地上金爐有聲,太子驚悸,疾轉劇,薨,諡元懿。”趙旉因為驚嚇而死,此後,趙構再沒有生下皇子。

皇位總得有流著宋代皇室血液的人繼承,趙構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從宗室子弟中尋找,最終選擇了趙伯琮、趙伯玖作為養子,並給他們分別改名為趙昚、趙璩。

和趙璩比起來,趙昚天資聰穎,又忠孝兩全,深得趙構的喜愛。紹興二年(1132年),六歲的趙昚入宮時。經過宮中的良好教育,趙昚成長很快,已經出脫成一個優秀的皇子,他“讀書強記,天資特異。”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南下襲擾,朝中的大臣們大都主張退避,以求苟全。

貪生怕死是最為糟糕的品質,困境是考驗一個人品質的關鍵時刻。面對這種狀況,趙昚見狀,心中很是憤怒,他主動請纓,表示要率軍征討金軍。

趙昚有智有勇,趙構更加堅定了傳位於他的信念。1162年,趙昚被封為了皇太子。不久,趙構更是以執政疲憊,需要休養為理由,直接宣佈退位,將趙昚提前推上了皇位。

趙昚的能力讓趙構信任,趙昚的忠孝則令他欣慰。即使趙昚和趙構血緣關係很遠,最終還是順利繼位,成為了許多人眼中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

歷史往往有很多巧合,當年趙光義一脈取代了趙匡胤一脈。因為趙光義的嚴厲斥責,趙匡胤次子趙德昭自盡,在沒有了接班人。趙光義的後代在大宋皇位上一百八十餘年之後,政權回到了趙匡胤後人的手裡。


文蹤旅跡


話說公元1129年初的一個晚上,剛剛跑到揚州過上幾天安生日子的宋高宗趙構,正在跟妃子親熱,忽然房門被擂得山響:“大事不好了,金兵打來了,皇上咱們趕緊逃命吧!”這次真不是手下謊報軍情,拔離連、烏林、泰欲、馬五帶著五千金兵輕騎千里奔襲而來,沒逮住趙構就燒了揚州。、

這就要了親命了——誰都知道趙構這個時候是萬萬打擾不得的,著急忙慌穿上衣服逃命的趙構就落下了一個病根兒,這病大家都知道,咱們就不說了,反正是不管他怎麼努力,都生不出孩子來了。

其實趙構原本是有一個兒子五個女兒的,在靖康之變中,五個女兒(三個兩歲兩個四歲)都被金兵搶去了,兩歲的都死在了北去的路上,四歲的都被送去了“浣衣院”,最後不知所蹤。而那個兒子趙旉(又名趙敷)更倒黴,雖然剛會說話就被封為為檢校少保、集慶軍節度使、魏國公(可見宋朝制度有多混蛋)。剛剛三歲,又造反的苗傅和劉正彥“捉去當了皇帝”,結果苗劉被韓世忠幹掉了,宋高宗這才“復位”,而三歲的趙旉則因為“宮女不小心使他受到驚嚇”,夭折了。

於是宋高宗趙構一生當了兩次太上皇、親生兒子趙旉只做了二十六天皇帝。我們可以相信,趙旉不是趙構授意幹掉的,因為他就這麼一根獨苗,趙旉死了,他也就真的絕後了。日子一天一天過去,趙構眼看著自己再不能重振雄風,就琢磨著從宋太祖趙匡胤那一脈找一個人做繼承人——這一年是公元1132年,趙構只有二十六歲,二十六歲就想找別人當繼承人,那時知道自己這輩子也生不出兒子來了。為了避免找來的繼承人是自己的兄弟輩甚至爺叔行而自己不好當太上皇,趙構規定:只能從太祖皇帝的七世孫裡面找(趙構是宋太宗六世孫),這樣找來的就只能是自己的侄子,亂不了輩分。這一海選不要緊,可真看出老趙家生育能力強悍了:趙匡胤的七世孫,還自由地活著的,居然有一千六百四十五個,一個齊裝滿員的整編團!

這一千六百多人就是吃,也會吃光趙構偷偷摸摸攢起來的私房錢,於是他下令:進行復賽和決賽!最終有兩位選手脫穎而出站在了二十六歲(筆者看著二十六歲就想笑)的趙構面前,一個圓臉小胖子,一個豆芽菜小瘦子,年紀也就六七歲。趙構一看:這瘦孩子看著怎麼比我還苦大仇深呢?給他三百兩銀子讓他回家吧!瘦小孩名字叫趙伯琮,聽到叫他回家,並沒有因為競選失敗而哭天抹淚,慢條斯理地轉過身往門外走。趙構忽然改了主意:“你回來,我再琢磨琢磨!”趙伯琮還是慢條斯理地回來跟小胖子站在一起,就那麼看著這個年輕的“準乾爹”。三個人大眼瞪小眼,一隻貓忽然跑了過來,趙伯琮還是瞅著趙構,那小胖子卻飛起一腳,把那隻貓踹飛了。

趙構心裡一哆嗦(估計是想起金兵踹他了):“小胖子你回家吧!”趙伯琮因為少踹了一腳,就向皇帝寶座靠近了一步,成為了“準太子”(估計趙構還想最後再拼一次,看看能不能生出兒子來),並且先後被改名趙瑗趙瑋趙昚(因為名字跟故事無關,我們就叫他最後名字趙昚)。趙昚的太子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趙構的老婆之一吳皇后(當時是才人)看著老公有了新兒子,自己也想領養一個,就找來了五歲的趙伯玖,賜名趙豫,天天跟趙昚唱對臺戲。吳皇后有了“自己的兒子”,當然不會喜歡“趙構的兒子”,不但她不喜歡,就連秦檜也不喜歡趙昚,還把趙昚趕回老家“服喪三年(趙昚親爹死了)”,趙昚回來後發現自己的弟弟趙豫也成了郡王了(趙昚當時受封普安郡王),一種危機感油然而生。

這時候趙構的第二道考題來了:就在同一天,趙昚的普安郡王府和趙豫的恩平郡王府同時收到了十個年輕貌美的女子,這是公元1155年,兩個小孩子都已經變成了二十七八的成年人了(趙昚生於1127年),而且都沒有正式結婚,面對這十個如花似玉的大姑娘,要說不動心,那得有趙構一樣的毛病才行。這時候就看出老師的作用來了,趙昚的老師叫史浩,就是力主給岳飛平反的那個三朝元老。史浩一眼就看出了趙構的小心眼,趕緊提醒趙昚:“這十個姑娘就是十道考題,你只能交白卷!”而趙豫的“老媽”也看出了門道,趕緊提醒趙豫:“這十個姑娘就是十道考題,你拼了小命兒也要好好答!”其實吳皇后這麼理解也沒錯:趙構不行了,趙豫行,這不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嗎?

過了幾天,趙構收走了“考卷”——接走了全部美女。趙構找人判卷(這事不能皇帝親自幹):趙昚一個沒動,趙豫一個沒剩!趙構宣佈考試結果:趙昚滿分,趙豫零分。吳皇后和趙豫這下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秦檜已經死掉了,趙豫又考砸了,只能老老實實當自己的郡王了。

少踹了一腳,少睡了一覺的趙昚,一步步從郡王變成皇子,又從皇子變成了太子、皇帝,而多年耕耘毫無收穫的趙構也徹底死了心,把皇位傳給趙昚,學自己的老爹宋徽宗趙佶,當甩手掌故太上皇去了。要不怎麼說細節決定成敗呢,當年那個小胖子要是不錯踢一隻貓,可能留下來當養子的就是他了,就因為這一腳,讓他跟皇位徹底無緣,而趙豫更倒黴,本想好好表現,但是睡錯了十個人,也跟皇位徹底無緣了。

而不管是那個小胖子還是趙豫即位,特別是趙豫,跟秦檜一直關係不錯,給岳飛平反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也正是少踢了一腳少睡了十覺的趙昚,成了後世稱道的“勵精九閏之餘,致治百王之上”有道明君宋孝宗。也正是趙昚“追復岳飛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與錄用。”然後又追復岳飛“少保、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武昌郡開國公、食邑六千一百戶、食實封二千六百戶”的待遇,而這一切歷史性的變化,居然就是起源於對一隻貓和十個美女的不同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