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歸去來》:當理想遇到現實,人生“選擇”才剛剛開始

由導演劉江執導的《歸去來》正在北京衛視和東方衛視播出。作為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獻禮劇,該劇一直備受關注,開播首日便收穫不俗反響。《歸去來》著眼於當代留學生精神面貌,講述了一群年輕人因為家庭、理想、愛情等種種原因在美國相遇,成為藤校精英後從象牙塔走向社會,於生活磨礪中一步步蛻變的故事。

近幾年,優秀的現實主義劇作層出不窮,從關注故事到關切情感表達,熒屏表現出了豐富的變化。這一次,劉江選擇將鏡頭對準新時代的留學生群體,除了以青春和奮鬥為線索貫穿始終外,也深層次地探討了當代青年的“內心秩序”,從小處著眼來勾勒具有當下性的現實內核。

《歸去來》:當理想遇到現實,人生“選擇”才剛剛開始

再談“年輕人”

在《歸去來》刻畫的留學生群像中,幾位主角分別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蕭清的父親是一名檢察官,她自小生活在傳統的家庭教育裡;書澈則出身幹部家庭,父親頗有威望;繆盈出身於優渥的家庭環境,身負繼承家族產業的使命;寧鳴則是來自一個普通家境的普通人,還有成然和綠卡,家境殷實,享受家庭給予的強大物質條件。源於不同的際遇,故事的主人公有了不同的人生境遇,並懷著審視社會的不同價值觀。他們的命運各自獨立卻又相互交織,在彼此匯聚糾纏的過程中,每個人都經歷著得失、成長和蛻變。

現實主義劇作首先需要“紮實”,從現實生活中吸取養分,過度的虛構和誇張必然會損害劇作的藝術魅力。為了更真實地還原留學生活,該劇的兩位編劇遠赴美國實地考察,儘量從衣著打扮、行為舉止、日常瑣碎上寫實地描摹人物,“現在中國每年赴海外留學的人那麼多,有學習特別優秀想進一步深造的,有家裡特別有錢想出去混個文憑的……很多人甚至年齡還很小,他們就要獨自一人在海外生活,他們過得怎麼樣?他們的背後發生了怎樣的故事?這都是大家很好奇的”。

《歸去來》:當理想遇到現實,人生“選擇”才剛剛開始

相比以往的同類型創作,《歸去來》往前又邁進了一步。“家庭”在《歸去來》中不再是單純意味著“家長裡短、雞毛蒜皮”的日常敘事,而是構築劇中人精神面貌、價值觀取向的重要社會空間,“以小見大”地將家庭層面的具體狀況投射到社會問題中,從而進行更深刻地討論。劉江表示,“《歸去來》中的留學只是一個表面議題,歸根結底要探究的是價值觀的衝撞,以及當代年輕人在時代洪流下面臨的內心抉擇,一個人到底是要做對的事情,還是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

編劇高璇也有更進一步的思索,“留學生群體像是一面鏡子,它非常直觀地折射出中國當下的情形。”劇中講述的不僅僅是幾位留學生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在講當下的中國,講這一代年輕人在面臨理想與現實碰撞的糾結和痛苦。劇中,男女主人公之間扣人心絃的愛恨糾葛以及父輩間利益的複雜糾葛、兩代人之間觀念的分歧等多重矛盾衝突,令故事的張力躍然熒屏。

《歸去來》:當理想遇到現實,人生“選擇”才剛剛開始

現實之上是理想與愛

從執著追求法律夢想、堅持內心原則的蕭清,到不靠家庭、以一己之力對抗“潛規則”捍衛公平正義的書澈;從為愛堅強的繆盈到家境普通、努力奮鬥的寧鳴;從個性張揚、瀟灑恣意的成然到單純懵懂、享受生活的綠卡,每一個人都經歷了理想挫敗、現實打擊。他們在與現實“交手”的過程中有了更深的感悟,而這些感悟,或多或少地可以在現實中的年輕人身上找到蹤跡。

如何將這些細碎而複雜的體驗“串”成一種完整的情感表達?在《歸去來》中,有一條權商勾結的劇情線,在這條線索之下,愛情與理智、法律與人情、家庭人倫、正義等話題將他們帶入上一代的糾葛、現實的撕裂,讓他們在內心的拷問中成長。

《歸去來》:當理想遇到現實,人生“選擇”才剛剛開始

一如全劇預告片中的一言:“你看到他們身上即將要發生的災難,你什麼都做不了。”人物內心的無助、自責盡顯,此刻的蕭清不再是那個單純爛漫的“學霸”,而是陷入感情與理智抉擇的“大人”。也許她的內心會始終迴盪著成為法律人的誓言和守護愛情的承諾,她最終會做出怎樣的決定,觀眾不得而知。《歸去來》著重於對信仰和價值觀的探討,並藉此引發觀眾關於理想和愛的思考。

父母之愛也是該劇濃墨重彩的一部分。不論出於何種目的,劇中幾位留學生都帶著父母的關愛和厚望來到異國他鄉。預告片裡有一段,車裡的寧鳴含著淚與父母、爺爺揮別,車外相互攙扶的三人微笑揮手,漸行漸遠;面對重病在床的母親,蕭清自責地說:“原來我的優越,一直都是父母的負擔”;書澈的畢業典禮上,父親深情說著:“我不認為還有比見證你生命當中這一刻更重要的事情”。

《歸去來》:當理想遇到現實,人生“選擇”才剛剛開始

劇裡劇外,父母的囑託和希望都大同小異,這一份愛深沉而濃烈。愛是熱切的,痛苦卻也可能如此。劇中,書澈得知自己的父親涉嫌犯罪後悲痛不已,在父母為自己建立的“理想國”轟然崩塌之際,他也面臨著公平大義與骨肉親情的拷問。

為什麼是“歸去來”?

劉江在談到創作初衷時說:“它(《歸去來》)有青春劇的外殼,但卻是一個極具殺傷力的命題。這裡面有家國,有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它關於信仰,關於良知,在正義與良知間選擇大愛,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選擇。而恰恰是這種東西,在當下是有所缺失的,應當被重視。”

《歸去來》:當理想遇到現實,人生“選擇”才剛剛開始

隨著各種“社會屬性”的戲份的鋪展,《歸去來》顯現出了與其他青春劇不同的沉重和複雜。然而,該劇也沒有過於急切地向觀眾揭示人性,也沒有“非黑即白”,而是像泡一壺茶一樣,細細磨,一遍一遍地過濾。小到演員在劇中使用的手機、外國演員的口音,大到時代背景、社會寫照,觀眾的代入感層層遞進,社會話題在其中的“碰撞”也獲得了更多意義的生成。

《歸去來》:當理想遇到現實,人生“選擇”才剛剛開始

家庭變故、權謀鬥爭、利益勾結等鉅變和不公,難免讓人物成長蒙上陰影。但劇作上,依然為他們守住了對美好的嚮往。劇中,蕭清在庭審時用行動回應書澈殷切的目光;在得知真相時,書澈毅然說出“法制不是擺設,更不是附屬於權力,為權力服務的私法”一言,理性而剋制……在逐漸看清生活的本質後,他們還能找到捍衛初心的辦法,這讓觀眾相信人生並不是只有悲情的灰暗,也會有撫慰心靈的光芒,這些立足於現實而產生的情感表達,或許也是《歸去來》真正在探討的意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