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停交13年後,多少人還記得“交公糧”的情形?農民:這輩子不會忘

隨著秋種完成,農村裡邊比較繁忙的時間又結束了,不少回來收秋的農民把冬小麥種上之後又出去打工了,趁著年前還有兩個月的時間,再多少掙點。年輕人紛紛返回工地後,農村又成了老年人的天下,很多老年人吃完飯後沒事兒就喜歡在村子裡邊找個地方,一群人聚在一起,下下棋,天南海北的講一些過去的事情。這幾天恰逢距離村子不到5公里的糧站拆遷,村子裡的老人不知道怎麼聽說了,就說到了“交公糧”的事情,聽得我這個地道的農村80後一愣一愣的。其實這也不足為奇,因為很多80後雖然也知道一些交公糧的事情,但大都和我一樣是聽村裡的老輩人說的,親自參與的不多,但是對農村的60後和70後來說就不是這樣了,當我問到已經“停交13年了,多少人還記得“交公糧”的情形?”時,村裡的老人斬釘截鐵地說​“都記得”,而且這輩子都不會忘,並且興致勃勃的給我講起了交公糧的過程。

停交13年後,多少人還記得“交公糧”的情形?農民:這輩子不會忘

首先,每個生產隊都會有對應的糧食任務,逐級分解。

據村裡年齡比較大的老人說“交公糧”前後也有很多規則的調整,但大致上分無償交和有償交兩部分,所謂的無償就是不給一分錢,但是農民所在的生產隊必須要按照分配的任務交上去。至於說有償的那些,一般會象徵性的給一些錢,相當於是從農民手裡購買糧食,由於那時候糧食產量比較低,基本上家家戶戶都不夠吃,但不管你願不願意,該交還是要交。趙大爺是村裡的60後,他說那時候科技也不發達,很多時候由於天氣“搗亂”,收成不好,生產隊只能把交糧的任務直接從農民本該分配的糧食當中扣除,如果有剩餘的話,才能發到農民手裡,這叫“個人服從集體”。

停交13年後,多少人還記得“交公糧”的情形?農民:這輩子不會忘

其次,交糧的過程必須農民主動自發。

對60和70後的農民來說,糧食收穫只是開始,因為忙裡忙外,糧食曬乾裝袋之後不是入倉,而是需要馬上用獨輪車,架子車,三輪車,自行車,甚至是扁擔挑著糧食去屬於各村所在大隊的糧食站點交公糧,原則上整個過程都要求農民自主自發。為了鼓勵先進,每個村子採取的措施都不一樣,聽老人說那時候我們村是把子女的上學和公糧直接關聯了起來,舉個例子,如果農民夏糧收後,沒有及時的交上的話,那等到9月份,人家的子女都開學去上學了,你家的子女就要繼續蹲在家裡,並且學校還會通報沒有來上學的原因。在那時農民的意識裡邊,不交公糧是很丟人的事情,所以正常情況下,就算是生活難點,農民也都會很自覺的交上。

停交13年後,多少人還記得“交公糧”的情形?農民:這輩子不會忘

最後,驗收這一關最難過。

這應該是所有的農民都害怕的一個環節了,因為那時候好幾個村子,甚至是一個鎮子共用一個糧食站,農民去交公糧又都趕在那幾天,所以人特別多,那時候不管是記賬還是搬運,全部都是人工,所以說效率也不是特別的快,很多農民去交公糧都想要自帶水和乾糧。不僅如此,還有些時候農民好不容易排隊到跟前了,驗收的人上來用一個錐子戳進去,帶出來一撮糧食,放在嘴裡嚼一下,一句“太溼了”或者“雜質太多”就意味著農民需要返工,拉回去重新的晾曬或者過濾,所以說每次輪到糧食接受驗收的時候,多數農民都會屏住呼吸,等待驗收員的結論。

停交13年後,多少人還記得“交公糧”的情形?農民:這輩子不會忘

當然,除了直接被要求拉回去外,還有另外一種處理方式,那就是折算,以麥子為例吧,分為一等麥,二等麥,三等麥,如果農民交上來的麥子連三等麥都算不上的話,那就意味著要被“扣量”折算了,可能120斤的差麥抵100斤的三等麥。那時候農民看到驗收員都是笑嘻嘻的,有時候還得趕緊的遞煙,就算是他們態度不太好,也不敢說什麼,生怕他們說自家的麥子不合格。

停交13年後,多少人還記得“交公糧”的情形?農民:這輩子不會忘

轉眼過去了十三年,交公糧這個詞被提到的次數越來越少了,而且隨著農村60後和70後逐漸的老去,村裡的小年輕多數已經不知道交公糧為何物了,也只有當年真正參加過交公糧的這批農民,每每說到才會熱情澎湃,而且相信這種經歷不管在何時,在他們的內心裡都不會抹去。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分享,評論,讓更多的農民都能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