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痿病(重症肌無力)中醫診療方案(2018年版)

痿病(重症肌無力)中醫診療方案(2018年版)

一、診斷

(一)疾病診斷

1.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2008年發佈的《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病證部分》[1]痿病的診斷標準以及《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西醫疾病部分》[2]重症肌無力的診斷依據,標準如下:

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活動不利,甚則肌肉萎縮,弛縱癱瘓。嚴重者呼吸困難、吞嚥無力等。

2.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2015年發佈的《中國重症肌無力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3]的診斷標準。

(1)臨床表現:某些特定的橫紋肌群肌無力呈斑片狀分佈,表現出波動性和易疲勞性;肌無力症狀晨輕暮重,持續活動後加重,休息後緩解、好轉。通常以眼外肌受累最常見。

(2)藥理學表現:新斯的明試驗陽性。

(3)低頻重複神經電刺激(RNS)檢查低頻刺激波幅遞減10%以上;單纖維肌電圖(SFEMG)測定的“顫抖”增寬、伴或不伴有阻滯。

(4)抗體:多數全身型重症肌無力(MG)患者血中可檢測到乙酰膽鹼受體(AChR)抗體,或在極少部分MG患者中可檢測到抗骨骼肌特異性受體酪氨酸激酶(抗-MuSK)抗體、抗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相關蛋白4(抗LRP-4)抗體。

在具有MG典型臨床特徵的基礎上,具備藥理學特徵和(或)神經電生理學特徵,臨床上則可診斷為MG。有條件的單位可檢測患者血清抗AChR抗體等,有助於進一步明確診斷。需除外其他疾病。

臨床分類(改良Osserman分型):I眼肌型,ⅡA輕度全身型,ⅡB中度全身型,Ⅲ重度激進型,Ⅳ遲發重度型,V肌萎縮型。

痿病(重症肌無力)中醫診療方案(2018年版)

(二)證候診斷

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2008年發佈的《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病證部分》[1]痿病的證候標準以及《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西醫疾病部分》[2]重症肌無力證候標準。

1.脾胃氣虛證:胞瞼下垂,朝輕暮重,少氣懶言,肢體痿軟,或嚥下困難,納差便溏,面色萎黃,舌質淡或胖大,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弱。

2.脾腎兩虛證:面色晄白,言語不清,嚥下困難,抬頸無力,四肢倦怠無力,或頭暈耳鳴,腰膝痠軟,腹部冷痛,久洩久痢,小便清長,或浮腫少尿,或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胖,苔薄白或白滑,脈沉遲無力或沉細。

3.氣陰兩虛證:視歧,目昏,睛珠乾澀,形體消瘦,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自汗、口燥咽乾,或顴紅盜汗、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虛或細數。

4.督陽虧虛,絡氣虛滯證:胞瞼下垂,眼球轉動遲滯或固定不移,語聲低微,咀嚼無力、飲水反嗆;或抬頭困難,端坐費力,步履艱難,肌肉瘦削;動則加劇,靜則舒緩;遷延日久,反覆發作;形寒肢冷,脊背四肢不溫,舌質淡胖有齒痕,苔白,脈沉遲弱。

5.大氣下陷證:呼吸費力,咳聲低微,咯痰不出;甚至氣虛欲脫,頸軟頭傾,不能自持,呼吸急促,張口抬肩,不能平臥,汗出頻頻;病情危重則呼吸微弱表淺,精神煩躁或意識障礙,舌質淡或暗,苔白或黃厚膩,脈沉遲微弱或滑數。

(一)辨證論治

1.脾胃氣虛證

治法:調補脾胃

(1)推薦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人參、白朮、當歸、陳皮、升麻、柴胡、桔梗、炙甘草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2)針刺:主穴選血海、脾俞、足三里、三陰交。眼肌無力者,加攢竹、魚腰、太陽、四白;咀嚼無力者,加合谷、下關;吞嚥無力者,加風池、啞門、天突、廉泉;頸項無力者,加風池、天柱、列缺;四肢無力者,加肩髃、曲池、外關、環跳、解溪、風市、陽陵泉、太沖等。

(3)灸法:選取足三里、三陰交、關元、氣海、神闕等穴,可使用灸盒、艾條灸、隔姜灸,每次約20~30min,每日1次。

痿病(重症肌無力)中醫診療方案(2018年版)

2.脾腎兩虛證

治法:溫補脾腎

(1)推薦方藥:補中益氣湯合右歸丸加減。黃芪、人參、白朮、陳皮、升麻、柴胡、熟地黃、枸杞子、山藥、山萸肉、菟絲子、杜仲、當歸、肉桂、乾薑、甘草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2)灸法:選取脾俞、腎俞、三陰交、關元等穴,可使用灸盒、艾條灸、隔姜灸,每次約20~30min,每日1次。

(3)針刺:主穴選血海、脾俞、腎俞、三陰交。配穴同脾胃氣虛證。

3.氣陰兩虛證

治法:益氣養陰

(1)推薦方藥:生脈散加減。人參、麥冬、五味子、黃芪、白朮、當歸、桔梗、靈芝、炙甘草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2)針刺:主穴選三陰交、關元、氣海。配穴同脾胃氣虛證。

(3)灸法:選取三陰交、關元、氣海等穴,可使用灸盒、艾條灸、隔姜灸,每次約20~30min,每日1次。

4.督陽虧虛,絡氣虛滯證

治法:溫補督陽,通暢絡氣

(1)推薦方藥:①全鹿丸加減。鹿茸、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當歸、川芎、熟地黃、黃芪、枸杞子、杜仲、牛膝、山藥、菟絲子、鎖陽、肉蓯蓉、補骨脂、巴戟天、川續斷、陳皮等。②扶元起萎湯(經驗方)

[4]。人參、黃芪、桂枝、白朮、當歸、鹿茸、菟絲子、肉蓯蓉、枳實、丹參。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2)灸法:選取華佗夾脊穴、督俞、關元、命門等穴,可使用灸盒、艾條灸、隔姜灸,每次約20~30min,每日1次。

(3)針刺:主穴選命門、百會、大椎、身柱。配穴同脾胃氣虛證。

5.大氣下陷證

治法:益氣升陷

(1)推薦方藥:升陷湯加減。人參、黃芪、山萸肉、黃精、靈芝、柴胡、桔梗、知母、升麻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2)針刺:主穴選膻中、肺俞、氣海俞、天突、定喘。配穴同脾胃氣虛證。

(3)灸法:選取膻中、肺俞、天突、關元、氣海等穴,可使用灸盒、艾條灸、隔姜灸,每次約20~30min,每日1次。

(二)其他中醫特色療法

1.穴位注射:辨證取穴,常取合谷、手三里、脾俞、腎俞、足三里、三陰交等穴。每次取2~3對穴位,藥用補益類中藥注射液,每穴注射0.5~1ml,每日1次。

2.皮膚針:根據病情可局部選穴,如眉上陽白、魚腰、攢竹、絲竹空等穴進行叩刺,或循經打刺,以皮膚潮紅為度,每次20min,隔日1次。

3. 根據病情還可採用中醫泡洗、推拿、穴位貼敷等治療。

痿病(重症肌無力)中醫診療方案(2018年版)

根據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2015年發佈的《中國重症肌無力診斷和治療指南》,膽鹼酯酶抑制劑用於初始治療或輕型的MG患者,全身型建議加免疫抑制藥物治療,病情急性進展期或出現肌無力危象患者可應用丙種球蛋白、血漿置換,疑有胸腺瘤者可行胸腺摘除手術治療等。

(四)護理調攝要點

1.飲食調護:潔淨飲食,防止胃腸道感染。指導有延髓症狀的患者進食軟食或流質飲食,同時飲水、進食宜慢,少食多餐,避免嗆咳;或在應用抗膽鹼酯酶藥物起效後再進食,必要時可行鼻飼飲食。

2.呼吸調護:指導有呼吸肌無力患者進行呼吸肌功能訓煉。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徵變化,尤其是呼吸的頻率、節律及幅度,一旦發現呼吸困難加重、發紺、咳嗽無力、喉頭分泌物增多等表現,應警惕重症肌無力危象,及時吸痰、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如發生危象立即組織搶救。

3.生活調護:指導眼肌無力患者減少閱讀、看電視及使用電腦時間,四肢無力患者做好防護,預防跌倒風險。控制體重,適當鍛鍊,增強體質。注意保暖,保持室內溫暖乾燥、空氣新鮮,戒菸酒。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可注射流感疫苗有利於預防流感。

4.情志調護:保持良好情緒,避免精神刺激。給患者予耐心的開導與鼓勵,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自己的病情,瞭解治療的過程與方法,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三、療效評價

(一)評價標準

1.參考《重症肌無力病人的臨床絕對評分法和相對評分法》中臨床療效判定標準[5],相對評分=(治療前總分﹣治療後總分)/治療前總分。

痊癒:相對評分≥95%;

基本痊癒:80%≤相對評分<95%;

顯效:50%≤相對評分<80%;

好轉:25%≤相對評分<50%;

無效:相對評分<25%。

2.證候療效

參照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6]和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制定發佈《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第二輯)》中《中藥新藥治療重症肌無力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擬訂證候量化分級及療效判定標準。

主要症狀:參照臨床絕對評分法[5]中症狀評分。

次要症狀: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自汗、納差便溏、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畏寒肢冷,每一症狀分為無、輕、中、重4級,分別予以0分、1分、2分、3分。舌苔、脈象只描述,不計分。

療效判定標準擬定如下:

證候積分減少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後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臨床痊癒:臨床症狀和體徵全部消失,恢復正常工作,3個月無復發。治療後證候積分減少≥95%;

顯效:臨床症狀和體徵大部分消失,恢復部分工作或輕工作。治療後證候積分減少≥70%且<95%;

有效:臨床症狀和體徵有改善,一般生活可自理,但不能恢復工作。證候積分減少≥30%且<70%;

無效:臨床症狀和體徵無改善。證候積分減少<30%。

(二)評價方法

1.主要症狀:重症肌無力臨床絕對評分表

痿病(重症肌無力)中醫診療方案(2018年版)

2.次要症狀:

痿病(重症肌無力)中醫診療方案(2018年版)

參考文獻

[1]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病證部分[M].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141-143.

[2]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西醫疾病部分[M].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282-285.

[3]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免疫學組,中國免疫學會神經免疫學分會.中國重症肌無力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J].中華神經科雜誌,2015,48(11):934-940.

[4]吳以嶺.氣絡論[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8:748

[5]王秀雲,許賢豪,孫宏,等.重症肌無力病人的臨床絕對評分法和相對評分法[J].中華神經科雜誌,1997,30(2):87-89.

[6]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90-105.

痿病(重症肌無力)

牽頭分會:中華中醫藥學會絡病分會

主要完成人:

痿病(重症肌無力)中醫診療方案(2018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