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讓朗讀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靈魂

武穴市梅川鎮小學 夏仿賢 龔太亞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是語文教學的基礎。語文新課程實施以來,老師們深深認識到了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特別是一些展示課上,讀的分量很重、很足。讀的形式多樣化:朗讀、默讀、自由讀、範讀……一時間,語文課上書聲琅琅,“讀”領風騷,好不熱鬧。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朗讀呢?

一、融入自己,讀出情感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心入於境。出色的朗讀就如同一首詞曲兼美的歌,營造出令人沉醉的藝術氛圍。那麼,在語文教學,朗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其實,朗讀就必須要求語文老師有一定“讀”的基本功,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做出高水平的示範,才能給學生一個高格調的藝術氛圍,才能激起學生的朗讀興趣。實踐證明:通過朗讀,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通過朗讀,可以提高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通過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通過朗讀,可以提高學生感悟語言的能力,同時還使學生受到情感的薰陶和思想教育。例如教學《草蟲的村落》一課中的“我發現了草叢中小蟲子的快樂天地,我多麼得意啊!”我就抓住了“啊”字這一語氣助詞的讀法指導,讓學生體會作者藉助這一嘆詞抒發自己見到草叢中小蟲子時的驚喜之情。讀時,這個“啊”字應用氣聲,讀得短促些,充分將作者的驚喜之情表現出來,憑語感去“破譯”,這樣學生就會感知和理解課文內容,同時語感訓練也加強了。

二、帶著問題,讀出精彩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朗讀是語文教學的一種創造性的活動,課堂上,不是讓學生拿起書無目的地讀起來,而是教師既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教給學生一些技巧,又要留給學生一些想象和創造的空間,傳授給學生一定的朗讀知識,使學生有“跡”可循,帶著問題,讀出精彩。例如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課時,我積極引導學生設疑: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麼?課文寫了少年周恩來的哪幾件事?少年周恩來的讀書目的與其他學生的讀書目的到底有什麼不同?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這樣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朗讀,既能讓學生感知課文內容,又能提高學生的朗讀效果。帶著問題讀完課文後,學生也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了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把個人的學習與民族的振興聯繫起來,使我們感受到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另外,在課前要佈置朗讀預習作業,課堂上要檢查,檢查後要有中肯的評價、具體的指導,應適當地給予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課後還要佈置朗讀作業,鼓勵學生對文質兼美的文章熟讀成誦。

三、展開想象,讀出個性

朗讀既是一種語言活動,又是一種藝術。長期以來,閱讀教學過程中統一要求、劃一的指導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潛能,使得閱讀教學缺乏靈動與生氣。那麼如何將閱讀教學真正落到實處呢?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開動腦筋,要讓學生盡情地朗讀,讀出個性;讓學生盡興地表演,演出神韻;讓學生自由地想象,悟出語文味來,也就是指導學生把從課堂學到的理解詞句、概括內容、歸納中心的方法,遷移到課外閱讀中去,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理解、歸納、概括的能力。如教學《月光曲》一課時,我讓學生隨著音樂的旋律朗讀起來,並展開想象,學生讀著讀著,胸中的感情有如大海的波濤一樣湧現出來。有的學生說:“我好像就站在大海邊,看到了波濤洶湧的大海。”有的學生說:“我覺得是貝多芬在對盲兄妹倆講述著大海的故事。”從學生的發言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學生們是真正的朗讀主體,他們在朗讀中真正體驗到自己的精神勞動所帶來的快樂,他們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思想。其實課堂就是學生互相交流的平臺,展示自我的舞臺。當一個個學生在聲情並茂、小臉漲紅地朗讀時,我們才收穫到教學成功的喜悅。

總之,朗讀教學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路,只有多方面指導和督促學生朗讀,才能使學生對文章產生出極為豐富和深刻的情感體驗,才能使學生心靈得到啟迪,情操得到昇華,這正是語文教學所追求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