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長泰枋洋“四大桶”——閩南“古早味”

什麼是“四大桶”?

就是用大鍋煮食用大桶裝好的四種飯湯主食呀。

長泰枋洋“四大桶”——閩南“古早味”

長泰枋洋“四大桶”——閩南“古早味”

長泰“四大桶”,發端於枋洋。據說最早的“四大桶”,含炒米粉、炒麵、鹹飯、四物湯 ,即所謂的“三飯一湯”。它是長泰民間宗族和婚喪嫁娶活動中的就餐形式,它適應了閩南上千年的各種傳統習俗活動需求,因而帶有濃濃的“古早味”。

長泰枋洋“四大桶”——閩南“古早味”

據說在明清的枋洋,每年冬至後,忙了一整年的同族村民都會全村男女老少總動員,備上豐盛的自產食材,在村裡的大埕(廣場)上架起大鍋,盛大開煮“四大桶”,以此來祭拜先祖神明,祈求來年閤家安康、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而後在大埕上,一同享用“四大桶”的美食。因此,在長泰民間,素有“同吃一鍋飯,同是一家人”之說,以此強化“同宗同祖”的宗族認同和血脈關係,並希望族人世代情同手足、互愛互助。這一風俗延續至今,從未間斷。

長泰枋洋“四大桶”——閩南“古早味”

如果你細細分析一想,這種就餐形式的運作必然是誕生於古代物質匱乏的農耕社會,它的運作方式滿足了當時民間社會活動的需要,又能充分調動了族群的因素,形成很大的向心力,而幾大桶的限制又保證了當時物質匱乏年代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續性,成為農村、城鎮各項民俗和紅白喜事的就餐形式。在就餐方式上,它體現了平等的概念,只要是自己人,都可以端上碗筷,不限飯量吃飽;在組織形式上,它鼓勵和弘揚了族群裡有實力捐錢捐物人的佈施和善舉,是中國鄉紳社會常年的運作模式;在就餐範圍上,它倡導扶貧濟困,不分內外,來者都是客,體現農村的慈善、熱情和包容。

長泰枋洋“四大桶”——閩南“古早味”

想象一下,在古代農村,有活動儀式,有親朋好友,有美食,有賓客,多麼讓人印象深刻的記憶啊。

歷史的車輪滾到今天,“四大桶”的內容也在進步和變化,據說長泰今天的承辦“四大桶”的人需抽籤,一般每次抽24戶,分兩班人馬,一般在村裡的廟前廣場上架起四口大鍋,三口煮飯做菜,一口熬湯,兩組人馬各12戶人家派出勞力輪流當家,原先的三菜一湯的內容也有所差異,除保留炒米粉這一傳統美食外,有的地方鹹飯改成油飯、或鴨肉粥,有的地方還加上一些粗糧,滿足城裡人追求健康飲食的渴望。

長泰枋洋“四大桶”——閩南“古早味”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在古代,“四大桶”一直是長泰當地農村喜事宴請最高標準,看來,古人在把握熱情好客和勤儉節約的平衡點上,做得實在是有水平,也沒有當代這種公款吃喝、暴殄天物的不當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啊!

長泰枋洋“四大桶”——閩南“古早味”

值得一提的是,古時長泰農村解決諸如鄰里糾紛、經濟爭執和家族矛盾,往往利用這一難得的族親好友聚會的有利時機,在大家吃“四大桶”的時候,由族長或德高望重的族人主持,直接當面與當事雙方協調解決一年來的各類矛盾糾紛。正所謂的“自家的狗咬無癀”,通過族人現場合力調解勸和,盡力讓各類怨恨糾葛就此了結,不在此生事端。可見,古代的“調解辦”既人性化,又相當的務實高效。

長泰枋洋“四大桶”——閩南“古早味”

枋洋村的老人說,“四大桶”原來是因為古代交通不便,來客時間不一,才用大桶裝上一些常用主食讓先到的賓客稍稍點心一下,待主客到後才正式開席,因為這一古代習俗,如今在枋洋、林墩依舊延續 。但不管怎樣,“四大桶”的吃法也充分體現了長泰人熱情好客的良好民風。

長泰枋洋“四大桶”——閩南“古早味”

如今,長泰“四大桶”這一百年民俗,以其美妙獨特名揚縣內外,並隨著長泰宗親的外遷而傳衍閩南各地,甚至臺灣、東南亞一帶,成為瀰漫縈繞在各地長泰宗親心中的“古早味”、鄉愁味。


長泰枋洋“四大桶”——閩南“古早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