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长泰枋洋“四大桶”——闽南“古早味”

什么是“四大桶”?

就是用大锅煮食用大桶装好的四种饭汤主食呀。

长泰枋洋“四大桶”——闽南“古早味”

长泰枋洋“四大桶”——闽南“古早味”

长泰“四大桶”,发端于枋洋。据说最早的“四大桶”,含炒米粉、炒面、咸饭、四物汤 ,即所谓的“三饭一汤”。它是长泰民间宗族和婚丧嫁娶活动中的就餐形式,它适应了闽南上千年的各种传统习俗活动需求,因而带有浓浓的“古早味”。

长泰枋洋“四大桶”——闽南“古早味”

据说在明清的枋洋,每年冬至后,忙了一整年的同族村民都会全村男女老少总动员,备上丰盛的自产食材,在村里的大埕(广场)上架起大锅,盛大开煮“四大桶”,以此来祭拜先祖神明,祈求来年合家安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而后在大埕上,一同享用“四大桶”的美食。因此,在长泰民间,素有“同吃一锅饭,同是一家人”之说,以此强化“同宗同祖”的宗族认同和血脉关系,并希望族人世代情同手足、互爱互助。这一风俗延续至今,从未间断。

长泰枋洋“四大桶”——闽南“古早味”

如果你细细分析一想,这种就餐形式的运作必然是诞生于古代物质匮乏的农耕社会,它的运作方式满足了当时民间社会活动的需要,又能充分调动了族群的因素,形成很大的向心力,而几大桶的限制又保证了当时物质匮乏年代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成为农村、城镇各项民俗和红白喜事的就餐形式。在就餐方式上,它体现了平等的概念,只要是自己人,都可以端上碗筷,不限饭量吃饱;在组织形式上,它鼓励和弘扬了族群里有实力捐钱捐物人的布施和善举,是中国乡绅社会常年的运作模式;在就餐范围上,它倡导扶贫济困,不分内外,来者都是客,体现农村的慈善、热情和包容。

长泰枋洋“四大桶”——闽南“古早味”

想象一下,在古代农村,有活动仪式,有亲朋好友,有美食,有宾客,多么让人印象深刻的记忆啊。

历史的车轮滚到今天,“四大桶”的内容也在进步和变化,据说长泰今天的承办“四大桶”的人需抽签,一般每次抽24户,分两班人马,一般在村里的庙前广场上架起四口大锅,三口煮饭做菜,一口熬汤,两组人马各12户人家派出劳力轮流当家,原先的三菜一汤的内容也有所差异,除保留炒米粉这一传统美食外,有的地方咸饭改成油饭、或鸭肉粥,有的地方还加上一些粗粮,满足城里人追求健康饮食的渴望。

长泰枋洋“四大桶”——闽南“古早味”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古代,“四大桶”一直是长泰当地农村喜事宴请最高标准,看来,古人在把握热情好客和勤俭节约的平衡点上,做得实在是有水平,也没有当代这种公款吃喝、暴殄天物的不当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啊!

长泰枋洋“四大桶”——闽南“古早味”

值得一提的是,古时长泰农村解决诸如邻里纠纷、经济争执和家族矛盾,往往利用这一难得的族亲好友聚会的有利时机,在大家吃“四大桶”的时候,由族长或德高望重的族人主持,直接当面与当事双方协调解决一年来的各类矛盾纠纷。正所谓的“自家的狗咬无癀”,通过族人现场合力调解劝和,尽力让各类怨恨纠葛就此了结,不在此生事端。可见,古代的“调解办”既人性化,又相当的务实高效。

长泰枋洋“四大桶”——闽南“古早味”

枋洋村的老人说,“四大桶”原来是因为古代交通不便,来客时间不一,才用大桶装上一些常用主食让先到的宾客稍稍点心一下,待主客到后才正式开席,因为这一古代习俗,如今在枋洋、林墩依旧延续 。但不管怎样,“四大桶”的吃法也充分体现了长泰人热情好客的良好民风。

长泰枋洋“四大桶”——闽南“古早味”

如今,长泰“四大桶”这一百年民俗,以其美妙独特名扬县内外,并随着长泰宗亲的外迁而传衍闽南各地,甚至台湾、东南亚一带,成为弥漫萦绕在各地长泰宗亲心中的“古早味”、乡愁味。


长泰枋洋“四大桶”——闽南“古早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