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劉邦為什麼能當上皇帝?

一朵大樹


很多人認為,劉邦能奪取江山,主要靠三個人才,治理國家、恢復與發展經濟,保證對戰爭的需要,供糧供兵,唯蕭何。出謀劃策,唯張良,指揮作戰,唯韓信。其實際上,恰恰相反,是劉邦本人的政治作為,他率兵攻克秦國大都咸陽的偉大政治作為,立刻廢秦暴政,“約法三章”,“軍霸上",不殺子嬰,秦皇宮中的金山銀山美女,決不染指等一系列政治舉措,迅速獲得了民心…《史記》曾記載道:上六十老瘦,下十三少年,從漢軍,皆無息怨言…得民眾如許,實為罕見…范增對項羽說:此人敢這樣做,分明是和大王您爭天下,要及早除去,故設鴻門宴…誰知又被項王放虎歸山,范增問:為何不殺?項羽說:這人和我爭天下?給我提鞋都不配,根本不屑一顧。范增仰天嘆曰:與呆子不可謀事。遂離去…劉邦沒好局,讓項羽入,進入咸陽縱軍大掠、大殺、大燒…將民心全部推向劉邦,也就是說:項羽的覆滅失敗的命運,在他率大軍進入咸陽之日,就巳經決定了…至於蕭何、張良與韓信這樣的人才,或遲或早,總會出現在劉邦身邊的…因為,大家都願意幫助他。


高友峰1


劉邦為什麼能夠當上皇帝?

毛主席說: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

劉邦能夠戰勝項羽的原因與中國革命的經驗相似。

其中,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

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鬥爭的統一戰線。

而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衝鋒陷陣的英勇戰士。這就是三者的相互關係。

那麼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從統一戰線、武裝鬥爭、劉邦集團的建設三個方面談起。

(一)\t統一戰線

1、\t張良、陳平的統戰工作做得極好,比如:張良用金銀珠寶成功地拉攏了項伯;項伯是項家的族長,他的話在項羽面前十分有分量,而他在鴻門宴上成為了劉邦的保護者,甚至在項羽裂土封王的問題上替劉邦爭取漢中,劉邦如願成為了擁有漢中、巴、蜀的漢王。而陳平則利用項氏家族與各路楚軍將領的矛盾,散佈謠言,尤其是使項羽懷疑范增、鍾離眛等人,大大削弱了楚軍實力。

2、\t隨何、酈食其的外交做得極好,比如隨何策反英布,弱化了對手,壯大了自己,一舉兩得;酈食其則以說服齊王叛楚歸漢著名(後雖因韓信而亡),為漢軍立下汗馬功勞。

3、\t劉邦招兵買馬的策略簡單粗暴,對於爵邑封賞、珠寶賞賜毫不吝惜,吸引了大批人馬。

這三點達到了“把敵人搞得少少的,把自己搞得多多的”效果

(二)\t武裝鬥爭、武裝鬥爭+統一戰線

1、韓信機動靈活的運動戰,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在子午道和祁山道間故佈疑陣,此為聲東;實際目標為陳倉道,此為擊西。一舉打敗章邯,奪取關中。

2、彭越死纏爛打的游擊戰、麻雀戰,彭越堅持騷擾楚軍,尤其是斷敵糧草。楚軍進,彭越退;楚軍駐,彭越擾;楚軍疲,彭越打;楚軍退,彭越追。

3、利用戰爭勝利的力量優勢,半強迫或強迫對手加入自己;如彭城之戰,以漢軍為核心,聯合常山王張耳、魏王魏豹、韓王韓信,裹脅故河南王申陽、故殷王司馬卬、故塞王司馬欣、故翟王董翳,結成多國聯軍,大舉進攻楚國。劉邦的這次軍事行動,還得到了代王陳餘、趙王趙歇、齊王田榮和遊擊將軍彭越的響應和配合,聲勢浩大。

(三)\t集團的建設

1、\t根據地的建設(蕭何);巴郡和蜀郡在四川盆地,巴郡在盆地的東部,郡治在江州(今重慶市),蜀郡在西部,郡治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巴蜀地區,氣候溫和,河川縱橫,物產豐富,自然條件非常優越另外巴蜀地區,四面被高山環繞,易守難攻。可以養育人民召用賢人,進而收用巴蜀的物力人力,反攻關中(公元前186年,武都地震前,船由漢中逆水西行可到隴西)。

2、\t內部各派系的團結,劉邦善於平衡了故友親朋與新交的利益關係,故友如樊噲、夏侯嬰,新交如張良、陳平,起碼在奪取天下前,沒有特別尖銳的矛盾。

以上就是劉邦能夠當上皇帝的原因!


司馬兄


劉邦能當上皇帝是因為劉邦活的比秦始皇久😉。不信,我分析你看看:

公元前256年,楚國沛縣豐邑中陽裡一戶劉姓人家生下一名男嬰,因為排行最小,所以劉太公給兒子起名劉季(也可能叫劉老三)。有史料記載劉邦未出生之前,其母劉氏在大澤邊休息,夢中和神交合。太公去找劉氏的時候,見到有蛟龍在劉氏身上。不久劉氏就懷了孕,生下了劉邦,對於名人的出世都要帶有神話色彩的,可信度有待商榷。劉家世代農民,屬於窮苦人家,當時的太公可能想的是多了張嘴,日子不好過了。當時還是戰國紛爭時代,秦始皇4歲還在趙國邯鄲當人質。

19年後,劉邦20歲,古人20及冠就已經成年了。成年的劉邦雖是農民,但是卻不喜歡種地,遊手好閒,父母鄰里說他沒有出息,養不活自己。當時的秦始皇已經是秦國國君,除了嫪毐和呂不韋,任用李斯等人,準備統一戰略。

劉邦25歲的時候不甘寂寞,於是告別父母,出了遠門,投奔在信陵君門客張耳的門下,這時的劉邦是幸福的,不要種地,不用為生計發愁,小日子過得滋潤。直到7年後魏國滅亡,秦國通緝張耳,劉邦又回了沛縣,繼續當他不種地的農民。兩年後的秦始皇滅亡了楚國,於是劉邦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秦民。不久之後他當上了亭長,娶呂雉的時候已經35歲(放在今天都是大齡青年了)。在去咸陽的路上,劉邦碰到了秦始皇,秦始皇的馬車裝飾華麗,大隊人馬威風八面,看的他心潮澎湃,感慨道:大丈夫就應該這樣!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召民夫修建驪山墓,劉邦領著役徒去驪山途中發生民夫逃跑事情,他為了逃避懲罰,不得不和一些服役人員躲在芒碭山,直到50歲的秦始皇死了,秦二世時陳勝大澤鄉起義他才回到沛縣,成為沛縣起義軍領袖,之後的劉邦一發不可收拾,和項羽一起討伐秦國,攻入咸陽,楚漢之爭。55歲的劉邦最終當了皇帝,開創了漢朝幾百年基業。50多歲在平均年齡只有20歲的秦漢時期來說,估計都相當於現在的70歲了,如果秦始皇多活幾年,估計就不會有劉邦什麼事了,但是歷史沒有假設,成功永遠不會怕晚!


三色葉讀史


劉邦是歷史上的傳奇皇帝,也是歷史上少有的,從最基層一步步成長為開國皇帝。當時秦朝統治殘暴,民不聊生,有很多人加入到了反抗暴秦的活動中,劉邦也是在這時邁出的第一步,可是當時的劉邦根本就是不入流,手下聚集的也都是烏合之眾,而另一邊的項羽卻像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勢力在不斷的壯大,但是誰又能想到幾年後現在弱小的劉邦竟然擊敗了強大的項羽,小編覺得因為劉邦做到了這幾點才會成功的,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析一下自己的觀點。

首先是劉邦這個人雖然自身的能力不怎麼樣,但是小編認為他會用人,在用人這一方面上,劉邦比項羽強太多了,項羽有點剛愎自用的感覺,而劉邦卻是能唯才是用,把手下的人才作用發揮的淋淋盡致,這是作為一個成功者必備的條件,而且劉邦不僅能善用人才,還能慧眼識人,當時沒有什麼名氣的韓信,到了劉邦這裡,經過蕭何的推薦後,劉邦竟然任命他為大將軍了,後來在劉邦和項羽的爭霸中,要是沒有韓信,可能劉邦早就滅亡了,所以知人善用這點劉邦做到了。

第二點就是劉邦能聽進去別人的意見,小編認為這一點也是非常的重要的,古話說忠言逆耳利於行,但是真正能聽進去別人意見的能有幾個人,范增和項羽說了很多的計謀和建議,但是項羽卻是一句都聽不進去,而劉邦不一樣,劉邦在攻入咸陽的時候,開始沉淪了,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貪圖富貴上,這時多虧樊噲、張良及時的向劉邦勸諫,才把劉邦從溫柔鄉里拉了不出來,並聽從了他們的良好建議,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點就是劉邦能屈能伸,小編覺得,一位真正的成功人士並不是每次都是剛正不阿的,俗話說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有的時候該我們退讓的是時候也要退讓一下,劉邦在鴻門宴上,雖然是多虧有樊噲,但是還是多虧了劉邦自己能屈能伸,不然早就身首異處了,該低頭是就低頭,從古至今的戰爭中,能成功的人,打敗仗了,第一件事情想得就是趕緊撤退,只要自己還活著就還有希望,而相反的人都失敗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願意去面對失敗。

第四點就是,由於劉邦是平民出身,所以他更懂得百姓們想要什麼,小編認為,當時很多反抗暴秦的人,有很多都是之前六國的後裔,他們本來就是貴族,所以對百姓的疾苦都不是很瞭解,百姓們之所以反抗暴秦,就是因為暴秦把他們搞的民不聊生,不能安居樂業,而劉邦本來就是老百姓,對於百姓也是比較的瞭解,得人心者得天下,劉邦這個不好的出身,反而是成了他最大的優點,只要老百姓是支持你的,還怕不成功嗎。所以這點也是其他人包括項羽也是做不到的。

綜合小編的觀點來看的話,劉邦之所以取的了天下,第一就是知人善用,並且還會慧眼識人,而有才能的人因為你會善用他,讓他大展拳腳自然會忠心的追隨你,第二點就是別人的意見是非常的重要的,尤其是現在這個比較浮躁的社會,聽進別人的意見真的是很難,但是別人很好的意見能聽進去的話,絕對會對你有所幫助的,第三就是,該強的時候要強,該退一步的時候要退一步,退一步海闊天空,第四點就是要去了解基層和去體諒基層,只有把基層關係處好了,你的位置才會牢固,所以劉邦做到了這幾點才會成功的,這幾點對於我們平時的工作中或者其他方面也是同樣有用的。大家有什麼不同的意見都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也請大家多多支持小編!


三農天下185


在劉邦之前,皇帝都是貴族當的,跟平民沒啥關係。自從陳勝王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之後,王位由貴族之間私相授受的規則被打破,這就讓劉邦這樣的編戶之民有了當皇帝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是社會形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如果社會沒有發展到這一步,沒有這樣的社會基礎,劉邦是不可能當皇帝的。換言之,劉邦當皇帝意味著平民階層的崛起,這是他當皇帝的土壤。所以劉邦險勝項羽可以說是平民對貴族的勝利。



有了這樣的土壤,劉邦當皇帝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自己能力很強。劉邦說,我沒啥本事,我能當皇帝全靠三個人,蕭何搞後勤,張良出奇謀,韓信打硬仗。其實劉邦能說出這話,就證明是個幹大事的料,不跟部下爭功。



毛主席說,劉邦有容人之量,這是他取勝的法寶。反觀項羽,都兵敗垓下被圍在烏江邊,再過一個小時就被大卸八塊了,還在逞匹夫之勇,跟下屬吹牛逼,你們服我不服。天亡我,非戰之罪。就連自己最心愛的女人都要活活逼死,這種人能成事嗎?


唐風宋月


毛主席評價劉邦:“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

劉邦的出身

01

劉邦,字季,沛郡豐邑中陽裡(今江蘇徐州豐縣中陽裡街道)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漢朝開國皇帝。

劉邦年輕時長得很出色,額頭高高隆起,鬢角和鬍鬚很漂亮,左邊大腿有七十二課黑痣。他寬厚仁愛,性格開朗,不拘小節。劉邦年輕時不喜歡下地勞作,常遭到父親的訓斥,說他不如哥哥會經營。劉邦日後統一天下,還拿此事和他父親開玩笑。

劉邦少慕魏公子信陵君無忌的為人,很想投到信陵君門下。但信陵君已死,劉邦投張耳門下,與張耳結成知己。後張耳成為秦朝通緝犯,門客皆散去,劉邦回到家鄉沛縣。

劉邦自小志向很大,由此看到碰到秦始皇大隊人馬出巡,威風八面,羨慕得他脫口而出“大丈夫就應該像這樣啊!”

02

劉邦的妻子叫呂雉。從劉邦娶呂雉的過程,可見劉邦的膽識。呂雉的父親剛到沛縣,好多人聽說他和縣令的關係好,於是很多人來拜訪他。劉邦聽了也湊熱鬧,當時主持接待客人的是主薄蕭何,他宣佈一條規定,凡是賀禮錢不到一千錢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劉邦沒帶一個錢,卻對負責傳信的人說,我出賀錢一萬。呂公聽說後,親自出來迎接他,見劉邦氣宇昂揚,與眾不同,就請他上座。

呂公懂一點相術,看到劉邦,就非常敬重他。蕭何告訴呂公,劉季一向喜歡說大話,甚少做成什麼事。劉邦趁機戲弄賓客,直接坐到上座。呂公暗示劉邦留下,並把女兒許配給他。呂雉對父親如此選擇大惱,怎麼隨便就把自己許配劉季?呂公說女兒家不懂。

關於斬蛇起義的傳說

劉邦初在秦朝任沛縣泗水亭長,因釋放刑徒,逃亡藏匿於芒碭山中。劉邦說,你們逃命去吧,我也要走得遠遠的了。徒役中有十幾個人願意跟隨他一塊走。劉邦趁著酒意,讓前面的人先走。前面的人回來報告說,前面有一條白蛇擋在路上,我們回去吧。劉邦這時帶著醉意說到,大丈夫,有什麼可怕的?於是趕到前面,拔出長劍把大蛇折為兩段。道路通開,繼續向前走。後劉邦醉的厲害,就躺倒在地上。

後有人在劉邦斬蛇的地方,看到一個老婦人在哭,有人問她為什麼哭,她說她兒子時白帝之子,被赤帝之子所殺。眾人認為老婦人在說謊

正要打她,忽然老婦人不見了。有人把這些告訴劉邦,劉邦暗自高興,追隨他的人也更加畏懼、信任他。

公元前209年,秦末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軍佔領了沉舟,陳勝建立了“張楚”政權。

沛縣起兵

當時蕭何和曹參當時是沛縣小吏,他們勸縣令將本縣流亡的人召集回來。縣令讓樊噲邀請劉邦,縣令忽然反悔了,害怕劉邦不好控制,怕自己引狼入室。縣令下令捉拿蕭何和曹參,二人聞訊逃出城外。劉邦知道後,用箭將信射進城中,鼓動百姓殺縣令,大家一起保衛家鄉。

蕭何、曹參都是文吏,擔心身家性命,恐被秦朝誅滅九族,竭力推舉劉邦。大家推舉他為沛公,一起起事。劉邦順其民意,設祭壇,立赤旗,自稱赤帝子。這時的沛公已經快40歲了,除了劉邦的尺帝之子的起義軍,還有楚國貴族的後代項梁和項羽,他們的兵力已經達到萬人。

劉邦得天下的主要原因:

(一)

公元前202年2月,新受封的楚王韓信和梁王彭越等共同上書劉邦,請劉邦即位稱帝。劉邦還假意推辭(這裡看劉邦其實很有心機,又細心)。韓信他們稱頌劉邦:

大王雖然出身貧寒,但能率領眾人掃滅暴秦,安定天下,功勞超過諸王,是眾望所歸。

劉邦這才順水推舟,既然大家都這麼認為,覺得有利於天下,就按你們的說的辦吧。

劉邦能夠得天下,並不靠的是運氣和命運,也是他自己行事做人和遇到賢良人才以及他禮賢下士的策略有關。

正如劉邦自己所說,要論出謀劃策,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要論治理國家,安撫百姓,籌集糧餉,我不如蕭何;要論帶兵打仗,戰必勝,攻必勝,我不如韓信。但我善於利用他們的有點,這才是我能夠得天下的主要原因。項羽只有一個范增,他卻不肯善用他的智謀,也是項羽必敗的原因。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人要取得千秋大業,更需要有大智謀的人幫助,自己不能嫉妒他的才能,而是善用他的才能,才借力讓自己取得勝利。像張良、蕭何、韓信等傑出人才,幫助漢高祖立下了奪得天下的大功。除了善用人才,禮賢下士,劉邦的“狠毒”也是他成大事的主要原因。

(二)

劉邦不過是一個不喜勞作,遊手好閒的無賴之人,最後卻取得天下,建立漢朝大業,與劉邦的性格和能力有關。

劉邦知道怎麼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喜歡施捨,為人大度,仗義行事,敢於承擔責任,同時具有領導能力。劉邦最讓後人稱道的是善於用人,有天生的駕馭人才的領導能力。

劉邦成就大業還有一個主要的品質,就是——六親不認。

劉邦說過一句很有名的一句話,就是“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劉邦的父親被項羽抓住後,項羽給劉邦捎信要把劉太爺烹殺,劉邦親口說出的。當時劉邦和項羽在鴻溝對峙,劉邦知道自己不是項羽的對手,項羽就拿出殺手鐧,用劉邦父親的性命去威脅劉邦。劉邦不但不擔心父親的安危,還說“既然咱們結拜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真的烹殺了,記得給我留一羹。”

蘇軾評漢高祖劉邦:
予觀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祖,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奢殺人者致之,其餘殺人愈多天下愈亂。

(三)

劉邦很聰明,懂得在哪些地方該心狠,哪些地方得民心。

其實,這才是劉邦的大智慧,不為一時的親情大義,而拿天下大業去冒險。假若項羽真的烹殺了劉老爺子,會讓天下人唾棄,劉邦可以藉此打壓項羽。他知道項羽在嚇唬他。

體現劉邦六親不認的,卻是把妻子呂氏和孩子推下馬。

彭城之戰,劉邦打敗,倉皇而逃。因車上人多,馬跑的太慢,聽到後面敵人的喊殺聲,劉邦心膽俱裂。為了讓自己能夠性命安全,劉邦就把和呂雉的兩個孩子三次從馬上推下去,完全不顧他們的死活。劉邦還想著,用孩子做誘餌,分散敵人的追擊。由此可見,劉邦心有多狠。劉邦的車伕叫夏侯嬰,當時劉邦逃跑時,夏侯嬰駕駛的馬車。當時保命心切的劉邦還要殺了夏侯嬰。

(四)

在劉邦心中,只有自己才是第一位的。不管是父親還是妻子、兒子,只要能保住自己的安全,什麼親人都可以不顧。他這種“六親不認”的品質,不是項羽可以比擬的。這也是劉邦奪得天下的主要原因。一旦在關鍵時刻,優柔寡斷或者心軟,就會被敵人抓住軟肋,也就天地改變了。

劉邦能夠成為君王,真的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正是劉邦具有這種幹大事的氣質,運氣和機會,也有善用有才之人的心胸和能力,才讓他成為漢朝的君王。

約瑟湯恩比說:人類歷史上最有遠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開創羅馬帝國的愷撒,另一位便是創建大漢文明的漢太祖劉邦。愷撒未能目睹羅馬帝國建立以及文明的興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劉邦卻親手締造了一個昌盛的時期,並以其極富遠見的領導才能,為人類歷史開創了新紀元!

總之,劉邦得天下,與劉邦的人品、性格、能力和見識有關,也與劉邦遇到蕭何、韓信等一批人傑賢士有關,與秦朝的暴政違背天下民心,項羽不聽勸告,剛愎自用等等,各種因素有關。可見每個人的成功,都不是單一的原因和因素,都有著各種各樣的社會因素。

雖然劉邦本人在人品上有許多缺點,但他開創了漢朝大業,推行寬鬆無為的政策,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進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劉邦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他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影響了後世朝代,劉邦也是被後世多為稱頌的皇帝。


一串七珠讀雜書


歷史的選擇人民的期盼,並非有奇談怪論之人才可以入室盜竊國之大位。大秦帝國一掃六合,人心不穩。六國子孫心懷不軌在等待天機,但大秦律令暴劣慘忍,針對天下子民如地上螞蟻一樣,暴掠以極天怒人怨,修萬里長城,修始皇帝陵墓,建阿房宮,徵閥了天下子民千百萬,早以風聲鶴唳,自始皇暴亡後,二世胡亥在趙高鼓惑下壞事幹淨,天下根本以經動搖,所以本是鄉里的一個街天混混的劉邦成就了驚天偉業,劉邦最大的優點是好結交天下文人雅士,和狐朋狗友。情商高人緣好,為人仁義仗義疏財有擔當善聽他人良言,能謀善斷。所以以亭長之微,壓解千餘名民伕役卒趕奔去處,半路因連綿大☔️誤期有罪當斬役卒,去亦是死,逃住那逃,所以天以入暗,決心佔山為宼以圖東山再起之利。斬大🐍,座山觀虎鬥,不多時天下大亂,陳勝吳廣舉義,有又項梁起義,他才腳一登氣一橫衝下山去攻打縣城,那簫何,曹參,灌櫻,夏侯櫻,周勃,也裡應外合一舉成功,碇定了千秋偉業。








94310417小云


漢高祖劉邦文不能書,武不能戰,但卻利用秦末動亂提供的機遇,成為歷史的弄潮兒和幸運兒,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然而,與劉邦一起面對這個歷史機遇的,何止千人萬人,獨有劉邦搶得先機脫穎而出。他有什麼樣的過人之處,又是如何發揮其自身的長處在楚漢戰爭中擊敗楚霸王的呢?以下是鄙人的看法。

1.自身因素:劉邦不喜勞作,確有遊手好閒的無賴之嫌,但他與人友善,喜歡施捨,善交遊,因而在他周圍很早就聚集了一幫有才華的人。劉邦曾做管理地方治安和民事調節一類的小吏——泗水亭長,經常和縣吏往來,時間一長,和沛縣功曹蕭何、獄掾曹參等結成莫逆之交。加之劉邦為人大度,心胸豁達,素有大志。劉邦身處那個動亂的時代,能仗義行事,勇於承擔責任,顯示其領導才能,可以說這是促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劉邦解送一批人去咸陽驪山修築秦始皇陵。半路上不斷有人開小差,照這樣下去,還沒到達目的地,人就跑光了。劉邦就解開這批人的束縛,與他們圍坐在一起飲酒,要與他們一起逃亡。此舉讓手下明白劉邦是值得信賴和追隨的。有十幾個壯士佩服劉邦的豪爽大度,情願跟他一起逃亡。從此,劉邦有了最初的基本力量。)在當時儘管蕭何和曹參的地位都高於劉邦,但劉邦沒有怕失敗的心理負擔,身上具有領袖氣質,所以,蕭何、曹參等人也由衷地擁護劉邦做領袖。

2.歷史條件:當然,劉邦能迅速攻佔關中,除了戰略得當,避實擊虛,以撫為主,從而減少了阻力外,也與當時的歷史條件有關:項羽在河北作戰,吸引並消滅了秦軍的主力,給劉邦的西征軍以有力的支持;秦始皇為自己巡遊全國而修築的馳道,變成了起義軍前進的捷徑;秦滅六國後,拆毀戰國時期的關隘要塞、銷燬大量兵器,以致秦軍大多無險可守,無兵器可用,等等。

3.善於包裝:按後世十二生肖的說法,劉邦屬蛇,俗稱“小龍”,《史記》(提前聲名:我看的史記是半白話文的。不是全文言文)這樣記載他的出生:劉母在大澤邊睡覺,夢見與天神相遇。當時雷鳴電閃,天昏地暗。劉父跑去找劉母,見到一條蛟龍盤繞在妻子的身上。從此,劉母便懷孕了,後來生下了劉邦。劉邦的身上於是蒙上一層神秘色彩,據說後來他在逃往芒、碭途中,拔劍斬了一條巨蛇,然後看見一個老婆婆坐在路邊放聲痛哭。問她哭的原因,她說:“我的兒子是白帝子,變成了一條蛇,躺在路當中,結果被赤帝子殺了,我怎麼能不哭呢?”說完,那老婆婆就不見了。劉宋裴駰在《史記集解》中認為,白帝代表秦王朝


布衣歷史


《史記》和《後漢書》裡都記載:劉邦當上漢朝的開國皇帝之前,是豐縣的一名農家子弟,後來到隔壁的沛縣上班,做了名基層公務員:泗水亭長。

這個亭,可不是“去去何所依?長亭復短亭”那個亭。古時候,五戶為鄰,五鄰為裡,十里為亭,劉邦當亭長,也就相當於現在的鄉鎮派出所所長。

史書記載:劉邦和手下的工作主要是兩項:“開閉掃除,逐捕盜賊”,前者是內務,後者是外勤。

劉邦當派出所所長,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押送服徭役的民工,到陝西的驪山給秦始皇修皇陵,或者去修長城。

服徭役太苦,活重,弄不好會累死在異鄉,所以民工們一路上就偷偷想辦法跑路。

如果民工路上跑掉了,到達目的地後,人數對不上,押送的亭長就會吃官司,甚至被殺頭。

劉邦一看有人跑了,知道大事不好,乾脆就把所有民工身上的繩索都解開了,說你們都跑路吧,我這亭長也不幹了!他自己就跑到離老家不遠的河南,跑到叫芒碭山的山上躲起來了。

後來劉邦聽說陳勝吳廣起義了,也念叨著“同去同去”,就集合了以前的兄弟朋友們,拉了人馬,攻佔了出生地豐縣和工作地沛縣,也就是現在的李秀娟老師和羅烈副所長的家鄉。

再後來,劉邦的隊伍越來越大,打敗了秦軍,又打敗了同盟軍項羽,建立了漢朝。

做了開國皇帝后,劉邦衣錦還鄉,回到豐縣老家,大擺流水席,宴請鄉親們。他還自已填詞,自己在酒席上唱了《大風歌》,一共就三句,但流傳至今,媲美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咸陽遊俠是少年


劉邦之所以能稱帝,是因為劉邦本身就有這個能力.


首先,劉邦沒有當皇帝在沛縣當亭長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潑皮,但是此人仗義至極,七里八村的都認識他,在今天肯定是紅人。劉邦喜歡交朋友,而且劉邦在這些朋友裡為大哥。就是因為劉邦會收攬人心。

劉邦在沒有韓信的幫助時,他只退不進,幾乎沒有打過勝仗,敗仗一次又一次,劉邦也是躲了又躲,但是劉邦特別喜歡才人,也會用人才。

項羽每次攻下一座城池,他都要把城裡的人們殺乾淨來祭奠死去的英靈,但是劉邦不會這樣做劉邦會安撫城內的百姓,所以百姓都看好劉邦,俗話說得人心者得天下,天時地利人和,劉邦不得不贏,不得不撐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