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大明王朝:海瑞没有被皇上处死,为什么反而一脸惆怅,泪流满面?

嘉靖帝根本不想杀海瑞,不杀的理由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每个人都看出了嘉靖帝不想杀海瑞,可是没有一个人愿意给他这个台阶下。

当然不是他们故意要看嘉靖帝如何收场的笑话,而是不想当这个替罪羊,这是一个很难抉择的问题。

百官如果替海瑞求情,那就代表认同海瑞痛骂国父的做法,不被打成同党,日后也会受到牵连,而不求情,嘉靖帝就下不了台。

还好,最后陈洪提到海瑞的妻子和孩子双双去世,这是天意,于是嘉靖帝借天意之名,勾了海瑞死刑,当然,传达旨意的人是黄锦,此时的黄锦就代表着天意。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海瑞没有被皇上处死,为什么反而一脸惆怅,泪流满面?

大明王朝:海瑞没有被皇上处死,为什么反而一脸惆怅,泪流满面?

一、

宫里的太监们其实没什么可聊的话题,这次赶上了海瑞事件,一个个都像打了鸡血一般兴奋。

毕竟八卦之心人皆有之,对于宫里的太监来讲,就算是一个很平常的故事,他们也能给编出花来。所以,从黄锦接了旨意出门那一刻起,一群太监就围上了,过台阶有人要去搀,出门有人抬来轿子,拒了轿子又牵马:

“有旨意,不用轿马,我一个人走着去,你们一个人乘马先告诉镇抚司,等我的朱批到了再行刑。”

这么好的事情,哪能错过,领到命令的太监,立刻骑马往镇抚司飞奔而去。

这一路上他把马尾巴都给抽直了,就因为他扮演的是“刀下留人”的先行官,而且是皇上不杀忠良的“刀下留人”。有了这么一个“壮举”,他在宫里,这辈子都有故事讲了,而且这个故事还是他主导的。

所以,为了让“刀下留人”的戏码足够戏剧化,他就必须制造波澜,而不能直接告诉朱七或齐大柱,海瑞得救了:

“有旨意,海瑞已经勾决,午时三刻行刑!”

嘴上念着旨意,眼神却一直飘向跪在地上的锦衣卫们,要观察他们的表情,以便积累素材,给他英勇救忠良的故事增光添彩。

当然,该铺垫的铺垫完,正事也得办,不然得罪了朱七和齐大柱,以后日子也不好过:

“七爷,黄公公是午时正领的旨,皇上特意说了叫他走着将勾朱送来,他老人家那条腿你们也知道……”

这句话一出,朱七立马就明白了,冲一脸疑惑的齐大柱大喊一声:

“谢神!”

大明王朝:海瑞没有被皇上处死,为什么反而一脸惆怅,泪流满面?

二、

其实想想也蛮戏剧性的,当年海瑞救下齐大柱,也是利用拖延战术,在淳安县跟前来行刑的徐千户周旋,硬是拖过了午时三刻,错过了时辰,救了齐大柱的命。

这次,唯一一个想替嘉靖帝杀海瑞的陈洪,却打断了黄锦的腿,反而成全了这次“天意”,错过了午时三刻,救下了海瑞。

牢房中的海瑞也流下了泪水:

“求仁不能,取义不得,遗骂名于君父,博直名于己身,皇上不让我死,哪里还谈得上代圣人立言?”

这句话,很多人根本读不懂,为什么嘉靖帝不让海瑞死,就等于自己留下了骂名,而海瑞却留下了直名。而嘉靖帝留下骂名,海瑞留下了直名后,反而是不能代圣人立言了呢?

要解释清楚这一件事,我们就必须从海瑞上疏的出发点谈起:

海瑞上《治安疏》表面上是抨击嘉靖帝,是在讲嘉靖帝以一人之心,笼全国之心,以全国之力,供养他自己。如果这样理解,那就真的是大错特错了,海瑞直指大明朝的病根并不是皇上,而是体制,他是要改制!

不仅他知道问题所在,王用汲、胡宗宪、高翰文,甚至所有有脑子的人都知道,连高翰文请罪前都跟海瑞讲了:

“刚锋兄,你是裕王爷赏识的人,有朝一日整顿朝纲,整顿官场,你义不容辞啊!”

这里面的关键词,就是整顿朝纲,整顿官场,而提出这个建议之前,他们俩在干嘛?

在算沈一石的账本,高翰文背诵出来,海瑞再背诵进去……

大明王朝:海瑞没有被皇上处死,为什么反而一脸惆怅,泪流满面?

三、

而海瑞上疏真实目的的表露其实早在浙江时就有过了,他一心要彻查郑泌昌和何茂才案子,但被谭伦前来劝说阻止。

他当时就当着王用汲的面喷了谭伦:

“大明朝开国至今,亲王郡王皇室宗亲遍于天下……至于皇室宗亲宫中宦官各级官吏所兼并之田庄占天下之半皆不纳赋……”

也就是说,海瑞这次上疏,不仅是针对嘉靖帝,更是向皇亲国戚、王公大臣、地主权贵开了炮。

他的《治安疏》言外之意就是讲大明朝的体制出了问题,由于体制出了问题,才导致财政出了问题,财政有问题,国家就出了大问题。

而这种体制的受益人是官僚阶级,是地主权贵阶级,而嘉靖帝对这类人的态度却是暧昧的。甚至可以说是狼狈为奸,嘉靖帝利用几派平衡,从中获利。虽然有时候嘉靖帝也会压制一下官僚集团,但根本解决不了大明朝的本质问题。

所以,海瑞是希望通过这篇《治安疏》挑开嘉靖帝跟官僚集团的矛盾,所以才把“天下人不值陛下久矣”这种老百姓抱怨的锅甩给嘉靖帝。

而且是以直臣,是以文官的名义甩过去的,而嘉靖帝要想把这个锅再甩给海瑞,那就必须在体制问题上驳斥海瑞。而他一旦把体制当筹码去驳斥海瑞,那就等于承认了体制有问题,那就必须要改制。

海瑞希望看到的结果就是嘉靖帝像朱元璋或者朱棣那样,跟整个官僚集团斗争,用皇权压制官僚。也就等于皇权对官僚集团和地主权贵开战,揪出他们背后的利益链。

大明王朝:海瑞没有被皇上处死,为什么反而一脸惆怅,泪流满面?

四、

海瑞这次上疏是死谏,是必须要死的!

只有他死了,才能证明他说的是荒唐的,是根本不会存在的。而嘉靖帝为了验证海瑞说的话是荒唐的,那他就必须承认不是他昏庸,而是体制出了问题。

也只有海瑞死了,嘉靖帝才能大张旗鼓地向官僚集团开战,才能达到海瑞最终拯救大明朝的目的。因为海瑞料定嘉靖帝会爱惜自己的羽毛,爱惜自己的名声,必然不会容忍海瑞的骂。而且他也相信,嘉靖帝有能力,能不受这次上疏影响,能在保住皇上脸面的前提下,完成这项改制。

可是,海瑞活下来了,活下来就代表嘉靖帝背下了这个锅,放弃了维护自己的名誉。

原因就在于海瑞上疏真的太迟了,但凡早个三年,嘉靖帝也会杀了他,也会理解他的一片苦心。只是这时候的他已经老了,已经活不了几天了,再加上这次事件中,百官都拥护海瑞,反而让他更加的孤立。

其实他的队友只有一个,就是海瑞啊,结果这两个队友掐起来了,导致百官受益。

就这样,嘉靖帝以昏君之名与世长辞,把改制的重任压到了裕王头上,而且明确告诉了他,海瑞是一把利剑,希望他能跟海瑞合作,完成这项工程。

大明王朝:海瑞没有被皇上处死,为什么反而一脸惆怅,泪流满面?

所以,嘉靖帝临终前才下了两道圣旨,一道是把楚王的田园分给百姓:

“一共一百四十五万七千三百二十六亩,全退发给过去替楚王种田的百姓吧。”

一道是:“赦免户部主事海瑞诏”,并对裕王说:

“将来对付那些贪官墨吏,或要推行新制,唯此人可一往无前,所向披靡!”

这句话的重点就是推行新制,也就是改制!

而海瑞在得知嘉靖帝驾崩之后,竟然是哭得昏厥了过去,因为他的话真的就应验了:

“遗骂名于君父,搏直名于己身!”

嘉靖帝是带着昏君的骂名走的,而留下了空有直名的海瑞,而裕王也罢、世子也罢,他们即位之后,也是没有把改制的任务执行下去,等大明朝走到崇祯一朝,也就真的无力回天了。


大明王朝:海瑞没有被皇上处死,为什么反而一脸惆怅,泪流满面?

所以,海瑞在得知自己获救了后,闭着双眼,已经是泪流满面……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