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大明王朝:海瑞沒有被皇上處死,為什麼反而一臉惆悵,淚流滿面?

嘉靖帝根本不想殺海瑞,不殺的理由太多,就不一一列舉了,每個人都看出了嘉靖帝不想殺海瑞,可是沒有一個人願意給他這個臺階下。

當然不是他們故意要看嘉靖帝如何收場的笑話,而是不想當這個替罪羊,這是一個很難抉擇的問題。

百官如果替海瑞求情,那就代表認同海瑞痛罵國父的做法,不被打成同黨,日後也會受到牽連,而不求情,嘉靖帝就下不了臺。

還好,最後陳洪提到海瑞的妻子和孩子雙雙去世,這是天意,於是嘉靖帝借天意之名,勾了海瑞死刑,當然,傳達旨意的人是黃錦,此時的黃錦就代表著天意。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海瑞沒有被皇上處死,為什麼反而一臉惆悵,淚流滿面?

大明王朝:海瑞沒有被皇上處死,為什麼反而一臉惆悵,淚流滿面?

一、

宮裡的太監們其實沒什麼可聊的話題,這次趕上了海瑞事件,一個個都像打了雞血一般興奮。

畢竟八卦之心人皆有之,對於宮裡的太監來講,就算是一個很平常的故事,他們也能給編出花來。所以,從黃錦接了旨意出門那一刻起,一群太監就圍上了,過臺階有人要去攙,出門有人抬來轎子,拒了轎子又牽馬:

“有旨意,不用轎馬,我一個人走著去,你們一個人乘馬先告訴鎮撫司,等我的硃批到了再行刑。”

這麼好的事情,哪能錯過,領到命令的太監,立刻騎馬往鎮撫司飛奔而去。

這一路上他把馬尾巴都給抽直了,就因為他扮演的是“刀下留人”的先行官,而且是皇上不殺忠良的“刀下留人”。有了這麼一個“壯舉”,他在宮裡,這輩子都有故事講了,而且這個故事還是他主導的。

所以,為了讓“刀下留人”的戲碼足夠戲劇化,他就必須製造波瀾,而不能直接告訴朱七或齊大柱,海瑞得救了:

“有旨意,海瑞已經勾決,午時三刻行刑!”

嘴上念著旨意,眼神卻一直飄向跪在地上的錦衣衛們,要觀察他們的表情,以便積累素材,給他英勇救忠良的故事增光添彩。

當然,該鋪墊的鋪墊完,正事也得辦,不然得罪了朱七和齊大柱,以後日子也不好過:

“七爺,黃公公是午時正領的旨,皇上特意說了叫他走著將勾朱送來,他老人家那條腿你們也知道……”

這句話一出,朱七立馬就明白了,衝一臉疑惑的齊大柱大喊一聲:

“謝神!”

大明王朝:海瑞沒有被皇上處死,為什麼反而一臉惆悵,淚流滿面?

二、

其實想想也蠻戲劇性的,當年海瑞救下齊大柱,也是利用拖延戰術,在淳安縣跟前來行刑的徐千戶周旋,硬是拖過了午時三刻,錯過了時辰,救了齊大柱的命。

這次,唯一一個想替嘉靖帝殺海瑞的陳洪,卻打斷了黃錦的腿,反而成全了這次“天意”,錯過了午時三刻,救下了海瑞。

牢房中的海瑞也流下了淚水:

“求仁不能,取義不得,遺罵名於君父,博直名於己身,皇上不讓我死,哪裡還談得上代聖人立言?”

這句話,很多人根本讀不懂,為什麼嘉靖帝不讓海瑞死,就等於自己留下了罵名,而海瑞卻留下了直名。而嘉靖帝留下罵名,海瑞留下了直名後,反而是不能代聖人立言了呢?

要解釋清楚這一件事,我們就必須從海瑞上疏的出發點談起:

海瑞上《治安疏》表面上是抨擊嘉靖帝,是在講嘉靖帝以一人之心,籠全國之心,以全國之力,供養他自己。如果這樣理解,那就真的是大錯特錯了,海瑞直指大明朝的病根並不是皇上,而是體制,他是要改制!

不僅他知道問題所在,王用汲、胡宗憲、高翰文,甚至所有有腦子的人都知道,連高翰文請罪前都跟海瑞講了:

“剛鋒兄,你是裕王爺賞識的人,有朝一日整頓朝綱,整頓官場,你義不容辭啊!”

這裡面的關鍵詞,就是整頓朝綱,整頓官場,而提出這個建議之前,他們倆在幹嘛?

在算沈一石的賬本,高翰文背誦出來,海瑞再背誦進去……

大明王朝:海瑞沒有被皇上處死,為什麼反而一臉惆悵,淚流滿面?

三、

而海瑞上疏真實目的的表露其實早在浙江時就有過了,他一心要徹查鄭泌昌和何茂才案子,但被譚倫前來勸說阻止。

他當時就當著王用汲的面噴了譚倫:

“大明朝開國至今,親王郡王皇室宗親遍於天下……至於皇室宗親宮中宦官各級官吏所兼併之田莊佔天下之半皆不納賦……”

也就是說,海瑞這次上疏,不僅是針對嘉靖帝,更是向皇親國戚、王公大臣、地主權貴開了炮。

他的《治安疏》言外之意就是講大明朝的體制出了問題,由於體制出了問題,才導致財政出了問題,財政有問題,國家就出了大問題。

而這種體制的受益人是官僚階級,是地主權貴階級,而嘉靖帝對這類人的態度卻是曖昧的。甚至可以說是狼狽為奸,嘉靖帝利用幾派平衡,從中獲利。雖然有時候嘉靖帝也會壓制一下官僚集團,但根本解決不了大明朝的本質問題。

所以,海瑞是希望通過這篇《治安疏》挑開嘉靖帝跟官僚集團的矛盾,所以才把“天下人不值陛下久矣”這種老百姓抱怨的鍋甩給嘉靖帝。

而且是以直臣,是以文官的名義甩過去的,而嘉靖帝要想把這個鍋再甩給海瑞,那就必須在體制問題上駁斥海瑞。而他一旦把體制當籌碼去駁斥海瑞,那就等於承認了體制有問題,那就必須要改制。

海瑞希望看到的結果就是嘉靖帝像朱元璋或者朱棣那樣,跟整個官僚集團鬥爭,用皇權壓制官僚。也就等於皇權對官僚集團和地主權貴開戰,揪出他們背後的利益鏈。

大明王朝:海瑞沒有被皇上處死,為什麼反而一臉惆悵,淚流滿面?

四、

海瑞這次上疏是死諫,是必須要死的!

只有他死了,才能證明他說的是荒唐的,是根本不會存在的。而嘉靖帝為了驗證海瑞說的話是荒唐的,那他就必須承認不是他昏庸,而是體制出了問題。

也只有海瑞死了,嘉靖帝才能大張旗鼓地向官僚集團開戰,才能達到海瑞最終拯救大明朝的目的。因為海瑞料定嘉靖帝會愛惜自己的羽毛,愛惜自己的名聲,必然不會容忍海瑞的罵。而且他也相信,嘉靖帝有能力,能不受這次上疏影響,能在保住皇上臉面的前提下,完成這項改制。

可是,海瑞活下來了,活下來就代表嘉靖帝背下了這個鍋,放棄了維護自己的名譽。

原因就在於海瑞上疏真的太遲了,但凡早個三年,嘉靖帝也會殺了他,也會理解他的一片苦心。只是這時候的他已經老了,已經活不了幾天了,再加上這次事件中,百官都擁護海瑞,反而讓他更加的孤立。

其實他的隊友只有一個,就是海瑞啊,結果這兩個隊友掐起來了,導致百官受益。

就這樣,嘉靖帝以昏君之名與世長辭,把改制的重任壓到了裕王頭上,而且明確告訴了他,海瑞是一把利劍,希望他能跟海瑞合作,完成這項工程。

大明王朝:海瑞沒有被皇上處死,為什麼反而一臉惆悵,淚流滿面?

所以,嘉靖帝臨終前才下了兩道聖旨,一道是把楚王的田園分給百姓:

“一共一百四十五萬七千三百二十六畝,全退發給過去替楚王種田的百姓吧。”

一道是:“赦免戶部主事海瑞詔”,並對裕王說:

“將來對付那些貪官墨吏,或要推行新制,唯此人可一往無前,所向披靡!”

這句話的重點就是推行新制,也就是改制!

而海瑞在得知嘉靖帝駕崩之後,竟然是哭得昏厥了過去,因為他的話真的就應驗了:

“遺罵名於君父,搏直名於己身!”

嘉靖帝是帶著昏君的罵名走的,而留下了空有直名的海瑞,而裕王也罷、世子也罷,他們即位之後,也是沒有把改制的任務執行下去,等大明朝走到崇禎一朝,也就真的無力迴天了。


大明王朝:海瑞沒有被皇上處死,為什麼反而一臉惆悵,淚流滿面?

所以,海瑞在得知自己獲救了後,閉著雙眼,已經是淚流滿面……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大明王朝,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