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中國製造是否真的“低價誤國”?

自2010年成立以來,小米以高性價比和互聯網模式切入手機市場,短短四五年時間即成為全球手機出貨頭部廠商。但在迅速崛起同時,小米的發展模式遭受不少質疑。曾有觀點認為,低價是小米的原罪,無法幫助中國製造樹立高端形象。但也有觀點稱,小米的產品是一道“價格及功能基準線”,水平推動了中國相關產業的發展。

日前,在小米高管和“花粉”就“低價誤國”的問題進行隔空罵戰之後,性價比模式再度引起輿論探討。顯而易見,華為和小米都曾發跡於性價比模式,而如今前者完成了品牌升級,但小米卻在這條路上陷於掙扎。可以說,兩家公司是中國製造當前發展局勢的縮影,即處在已完成和正在品牌升級的道路上。

中国制造是否真的“低价误国”?

圖源:網絡

整體而言,中國製造的崛起是一部波瀾壯闊的“自下而上”發展史。手機行業的華為,汽車行業的比亞迪,電器行業的海爾等等都是如此。由此,作為商業生態中的必有部分,低價產品曾是中國製造發展的“革命”土壤以及進軍國際市場的“試金石”,也符合部分國情。如果說“低價誤國”,那是對中國企業數十年艱辛發展的無情否定。但是,企業唯有通過升級產生品牌溢價,才能加寬商業乃至中國製造的護城河。

小米高管和“花粉”的口水仗

關於“低價誤國”的爭議,要從小米高管和“花粉”(華為粉絲簡稱)最近一次爭鋒相對的罵戰說起。12月15日,認證為“知名互聯網資訊博主”的@信通小熊貓發文質疑小米的低價模式,並稱小米的低價理念是在誤國。他表示:

像小米這種公司,在中國能擁有大量的粉絲和市場,本身就說明中國這個社會和結構,是有問題的,你很難想象發達國家的民眾,會去崇拜這種企業,低價為榮,低價有理,低價可以作為拖累一個大國往世界級水平升級的絆腳石。

中国制造是否真的“低价误国”?

微博截圖,下同

對此,最近剛剛升職為小米中國區總裁的盧偉冰回應道:“以發達國家來‘例證’本身就是缺乏民族自信的表現,況且“發達”國家出現了沃爾瑪、宜家、Costco、優衣庫這些公司和品牌,全球受益。”盧偉冰所列舉的優衣庫、宜家等,通常在全球被認為是物美價廉的品牌。其中,小米還與宜家於2018年12月達成戰略合作。

對於@信通小熊貓另外的質疑:小米沒錢搞研發,給國內廣大員工發工資和幫助中國製造在海外樹立高端品牌形象。盧偉冰回應了前兩個問題,稱“看看小米財報就可以(關鍵要會讀);小米的員工很多來自全球一流高校的人才,沒有高薪吸引不來。”但在最後一個問題上還是啞了火。

中国制造是否真的“低价误国”?

值得注意,在刪除“低價誤國”的相關微博後,筆者注意到@信通小熊貓在12月14日發佈的8條微博中,其中有7條在“挺”華為。而在當日被刪除的一條微博中表示:作為全球最領先的5G核心技術企業,華為對民族復興的貢獻將是無語倫比的,由此可見,誰和華為過不去,誰就是中國人民的敵人。

中国制造是否真的“低价误国”?

儘管任正非最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已經批評了內部,不要過分消費國人的熱情。但並非人人都能感知履行或達到他的思維與智慧境界。據瞭解,@信通小熊貓被不少網友質疑為華為在職員工,而若並非如此,也可以確定是一位“花粉”。由此,其發佈小米“低價誤國”論調微博的動機自然不難理解。

然而,這則微博被證實竟然是複製粘貼的!與今年1月16日及17日部分網友發佈的微博內容完全相同。更為諷刺的是,9月4日,@信通小熊貓在微博發聲稱:本人最煩的就是一些媒體抄襲我微博原創內容的改文字,其中的邏輯結構你們學不來。目前,該微博也已被刪除。而在當日剩餘的5條微博中,也均在力挺華為。

中国制造是否真的“低价误国”?

小米集團副總裁、小米中國區總裁盧偉冰

另一方面,作為小米集團副總裁、小米中國區總裁,盧偉冰為何會回應一個僅5萬粉絲的博主?顯然,他一旦回應“低價誤國”這樣的論調,肯定處於上風、穩贏不輸。與此同時,擁有微博營銷基因的小米順勢還可以製造一波營銷熱點。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可以發現,盧偉冰原在金立時藉藉無名,但在雷軍的“指導”及小米公司的氛圍薰陶下,儼然也已成為互聯網輿論的“弄潮兒”。儘管他這次佔據輿論上風,但此前也有不少低端碰瓷。近日,盧偉冰在接受採訪時還稱:將以最激進的狀態迎接2020年“5G這一仗”。其“硬剛”、“回懟”的風格或將進一步淋漓發揮。

華為、小米的企業“價值”觀

自2003年發佈第一款手機,到2013年P6手機出現,華為這近10年間一直處於低端、仿造、低價的身位。不過,2014年,隨著餘承東的系列產品架構、人事改革,砍掉數千萬低端機的決策以及麒麟910芯片研製成功等因素開始集體發揮化合作用,Mate7一經推出後大獲成功。一舉奠定了華為手機的中高端地位。

中国制造是否真的“低价误国”?

北京時間2014年9月4日晚9點,華為在柏林發佈Mate7手機高配版、標配版、尊爵版。圖/賽迪網

儘管在中國高端市場取得突破,但任正非曾在2017年10月的一次講話中指出:不能忽視低端產品。其一,雖然低端機在商業成功上賺的錢少,但是保衛了高端機的市場。其二,低端機滿足於普通消費者的需要,這個世界95%還是普通消費者。因此,低端機的成功,同樣也是商業成功。

任正非還指出,低端機並不是次品,要做到質量過硬:“低端機要做到質量好、成本低、生命週期內免維護。要打磨成熟、高品質的海量發貨產品,這種產品經過數千萬臺的洗練和磨合,沒有故障、質量提升、無技術風險,再通過批量採購,降低採購成本,這就是低端機的做法。”

中国制造是否真的“低价误国”?

2014年第二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排行榜

值得注意,小米2010年成立後,“中華酷聯”等手機巨頭曾對小米採取的高性價比、互聯網手機打法有所不屑,但他們在三大運營商補貼減少以及互聯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等情況下,敗相已露。最終,小米公司憑藉小米和紅米手機雙管齊下、勢如破竹,於2014年第二季度登頂全國第一。

以2016年10月25日推出的小米MIX手機為起點,小米手機走上品牌升級之路。此後,小米公司採取了包括將Redmi品牌獨立運作,對小米系列手機進行“品牌向上”,成立相機部門,以及投入更多研發資金提升品牌附加值等一系列措施。但三年過去,小米仍然難以擺脫賴以生存的“性價比”模式和原本底色。

中国制造是否真的“低价误国”?

12月10日,Redmi手機官方正式發佈旗下首款5G手機——Redmi K30 5G,售價1999元起。

對比來看,2018年,華為研發費用達1015億元,投入佔比銷售收入為14.1%。而同期小米研發資金為58億元,佔銷售收入比為3.3%。雷軍曾表示,小米2019年研發投入預計達到70億元左右,同比增長20%左右。若小米今年營收達到2000億元,佔比將為3.5%。這樣的研發投入在幾大手機廠商中仍然最低。

儘管當初也採取性價比策略,但華為走的是有合理利潤,給員工高薪資,以及與合作伙伴實現共贏的性價比路線。從公司基因和戰略走向來看,華為深知性價比路線只是初期為了生存而採取的獲得市場的手段,不是企業做大做強的方式。堅持研發投入,走技術路線,最終實現產品高端化才是真正的未來。

中国制造是否真的“低价误国”?

不過,也不可否認小米對中國手機制造業所產生的意義。2019年3月2日,雷軍現身哈佛北京校友會答謝晚宴時表示,中國企業的流通效率特別慢,導致大家在製造上偷工減料,不容易做出好東西。“我們以求解的方式,做出世界上運轉效率最高的公司,從而做出更高的品質,能夠把價錢做到一半甚至三分之一。”

據瞭解,小米曾在2014年至2015年位列國內第一、世界第三。期間,華為、OPPO、vivo等下了很大的功夫學習小米怎麼做,榮耀在小米的“催化”下誕生。他們正是用性價比打法來快速逆超,讓中國從山寨手機佔據半壁江山,直接升級為中國手機品牌佔據全球半壁江山。這較大程度推動了中國相關製造業進步。

中國製造真的“低價誤國”?

“低價誤國”的問題,如果延伸到小米公司之外來談,以淘寶、天貓為代表的電商恐怕是“罪魁禍首”。因為畢竟對於一個平臺來說,一家企業的體量不過是滄海一粟。眾所周知,消費者在電商平臺購物便是因為便宜、方便,以及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等。其中,性價比因素很多時候居於首位。

中国制造是否真的“低价误国”?

那麼來看阿里巴巴電商平臺是怎麼“誤國”的?數據顯示,2018年,阿里平臺創造4082萬個就業機會,其中1558萬個為直接就業崗位和2524萬個上下游的生產製造、加工、物流等環節的帶動型就業機會。按照4萬億元銷售總額估算,淘寶、天貓商家拉動了約1.56萬億元新增內需,由此帶動的稅收超過2100億元。

另外,在實體經濟方面,由於相對“低價”的勞動力、生產資料,中國得以更加良好的進行財政資源配置,完成了高鐵、跨海大橋、高速公路、機場等基礎建設。以廣深港高鐵為例,26公里的香港段興建8年、耗資860多億元港幣。而104.6公里的廣州至深圳段歷時5年建設,總投資僅為167億元。

中国制造是否真的“低价误国”?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發展迅速,但在多年的國內國際競爭與搏殺中,“低價”成為他們的重要砝碼。不難發現,在日化、服裝、食品等輕工領域,以及機床、醫療設備、汽車等重工業領域,諸多行業的中國企業都試圖通過“自下而上”的道路逆襲。其中,不乏華為、比亞迪、安踏等突圍成功,也不乏酷派、非常可樂、康迪等錄得失敗。

此外,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139538萬人。其中,鄉村常住人口56401萬人。同時,2018年中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對多數農村居民來說,為滿足日常生活需求,他們傾心選擇低價實用的東西。

中国制造是否真的“低价误国”?中国制造是否真的“低价误国”?

2013-2018年中國城鎮及農村人口數量及增速 圖/中國報告網

中國的城鎮居民收入相對更高,但“價廉物美”的產品同樣是多數人的首選。筆者認為,這樣的商業法則無論在中國農村、城鎮,還是全世界都通用。由此,性價比模式並非一個國家的社會和結構問題,而是全球各國商業生態中必然存在的一環。而根據經濟發展程度,這一模式在發展中國家顯得相對更為重要。

對於企業而言,只要存在競爭,就必定會有價格戰及性價比的問題。實力強大的一方,或可主要靠品牌、口碑、品質、研發去支撐更高的溢價。而實力弱小的一方,則需要通過價格來吸引新的客戶,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這是一場長期拉鋸戰,最終大家會在產業、技術等升級過程中,不斷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

中国制造是否真的“低价误国”?

大賣場時常做特價或折扣優惠活動吸引顧客 圖/央廣網

但是,同樣需要注意價格戰的弊端。長期咬牙以價格作為唯一武器去市場拼殺,將導致企業及相關產業鏈難以獲得良好的經營利潤。由此,企業對各類資源投入不足,研發平臺建設能力不足,產品製造創新升級必然艱難。同時,這種模式對員工待遇保障,激發人才工作熱情和創新積極性也潛在部分影響。

當前,在新的國內外形勢下,國家適時提倡“高質量發展”,以推進製造業升級。這對打“價格戰”的中國企業提出更高發展要求,低價質次的產品或將面臨被淘汰的窘境,而低價質優的產品無疑將獲得市場青睞。在升級驅動下,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已經建立了不遜色於海外同行的廠房和生產線,並且在做大做強同時向跨國品牌發起了衝擊和挑戰。

中國企業在海外價格策略怎樣?

以往,“中國製造”在海外一定程度被定位為數量而非品質、低價而非高端產品的代名詞。但目前,這種局勢正在較快改善。3月29日,谷歌與WPP集團聯合發佈了《2019 BranZ中國出海品牌50強》榜單。華為、聯想、阿里巴巴位列前三,緊隨其後的依次是小米、字節跳動、海信、海爾、中國國航、一加、ANKER。

中国制造是否真的“低价误国”?

從其中的製造業相關企業來看,華為終端的價格策略歷來是國外比國內貴不少。至於其中原因,餘承東曾表示,華為的品質並不比國外差。此外在商言商,從運營層面來看銷往中國的成本的確比其他國家低,那就沒理由定一個比國外還高的價格。從中可見,在完成品質、品牌升級後,華為敢於在歐美 “昂首挺胸”。

對比來看,2018年11月,聯想美國官網在“黑色星期五”開始推出打折活動,包括筆記本電腦、臺式機、配件等在內的商品一律65折起,其中一款筆記本電腦甚至賣到270.99美元,不足1900元人民幣。然而,有消費者發現,這次折扣活動中國地區不能參加,若以中國地址和銀行卡購買則直接被砍單。

中国制造是否真的“低价误国”?

對國內售價高於國外的質疑,聯想官方稱,在中國銷售的ThinkPad主流機型,絕大多數在非促銷節點售價等同或低於美國價格。聯想在中國銷售的產品價格中採取的是含稅價格,而大部分海外機型銷售的時候,因為市場習慣不同,提供的是不含稅、沒有任何軟硬件服務的價格。另有媒體引用聯想CEO楊元慶的解釋稱,這是因為國內稅率太高及競爭壓力太大。

顯然,聯想方面這樣的解釋無法令人信服。因為同樣的國內市場環境和稅率,華為手機做到了國內比國外便宜,為何聯想電腦不能?其中的原因或與聯想的產品層面一直缺乏重大突破,同時始終擺不脫工貿企業的情結有很關。人們習慣拿聯想和華為做對比,是內心期待它成為華為那樣體恤消費者及令國人驕傲的企業。

中国制造是否真的“低价误国”?

聯想集團CEO楊元慶

經過近二十年的耕耘,海爾+GE空調的銷量位居美國市場第一,佔有27%的市場份額,超過歐美的伊萊克斯、惠而浦,以及日韓的三星、LG和三菱。對於海爾在美國成功的原因,有分析認為,一是海爾在美國建立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經營格局;二是與蘋果、谷歌、亞馬遜旗下的產品實現互聯互通,合作共贏。

然而,海爾也不免受到“地攤貨,一個空調就100多美元”的質疑。對此,在美國勞氏集團官方網站的一則評價或可以側面回應:這是地球上最安靜的空調!在該網站上,有75%的消費者表示願意將海爾兩款超靜音系列產品推薦給朋友。從售價來看,它們是美國同等規格中賣得最貴的,售價分別為299美元和399美元。

中国制造是否真的“低价误国”?

海爾天樽空調 圖/中關村在線

但在這些強勢品牌之外,一些中國公司似乎仍打算通過低價來搶佔市場份額。瑞銀(UBS)分析師史蒂文·費希爾(Steven Fisher)曾表示,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和徐工機械等中國建築設備製造商最大的競爭優勢在於相對較低的成本,這讓它們能夠在西方市場上提供比高端品牌相同配置產品低15%至40%的價格。

目前,華為、海爾和海信等企業已相對較好完成品牌升級,在全球市場受到更多認可,但仍有很多國內企業在國際舞臺中話語權不足,因此性價比策略依然是他們在海外生存及獲得市場的重要方式。不難發現,即便面臨貿易摩擦等嚴峻挑戰,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也正在世界各地攻堅圖強,成為“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中国制造是否真的“低价误国”?

結語

新時代,國家正提倡“高質量發展”及推動產業升級。中國的企業在發展及國際化的過程中,主體不應該靠價格取勝,而是靠質量取勝,通過研發強有力的支撐,並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及修改。企業要以技術支撐,保持企業特色,如果企業的產品不能給廣大消費者帶來真正的價值,不能真正形成超越性價比的差異性,這樣的發展也是不可持續的。

整體來看,中國製造是一段波瀾艱辛的“自下而上”發展史。手機行業的華為如此,PC行業的聯想如此,電器行業的海爾等等也是如此。筆者認為,質優價廉的產品不僅曾是中國企業崛起的重要基礎,也是商業生態中的必有部分。它們滿足國內消費需求,也在全球各地受到眾多消費者青睞。如果說“低價誤國”,那是對低價產品的功績抹殺,和中國企業崛起路徑的無情否定。

中国制造是否真的“低价误国”?

“低價質優”、“物美價廉”是一種消費意識,也是一種商業競爭法則。而商業生存的本質之一是解決主要的需求矛盾,當世界各國的消費者可支配收入和需求難以調和時,“性價比”便是調和主要矛盾的必然。由此,性價比廠商便可從中拓出生存及發展之道。但是,唯有通過技術、創新、質量等升級產生品牌溢價,企業才能加寬商業護城河,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及推動中國製造業向更高端化邁進和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