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好客登萊--明末朝鮮使臣登陸中國第一印象

好客登萊--明末朝鮮使臣登陸中國第一印象

天啟四年朝鮮使臣出登州圖

煙臺人民自古就有好客的傳統,對待遠來客人尤其熱情。明末,因中國東北地區後金崛起,明朝與朝鮮半島的陸路通道被阻隔,朝鮮半島李氏王朝與我大明王朝的往來只能走海路,經渤海灣廟島群島由登州(今蓬萊)港登陸,然後過山東去北京。朝鮮使臣路經登州、萊州時,得到當地官員和沿途百姓的盛情款待和周到服務,他們深受感動,並記錄在日記或詩歌中。魯東大學陳愛強、劉曉東所著《明末朝鮮使臣筆下的山東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版)一書,提供了這方面豐富的史料,論證了登萊人民用自己的熱情演繹好客山東的優良傳統,用自己的真誠傳承了中朝(韓)傳統友誼。

登州官員“饌品極備,接禮甚盛”

蓬萊是明代登州府衙所在地。明末朝鮮使臣登陸蓬萊後,要在登州府衙辦理入關及進京手續,一般需要停留十多天。為了消除朝鮮使臣在海上長途航行的疲憊和在登州等候期間的寂寞,駐登州地方官員除經常宴請款待朝鮮使團官員外,還邀請他們到蓬萊閣等名勝參觀遊覽。駐登州地方官員是朝鮮使臣接觸的第一批明朝官員,登州也就成為朝鮮使臣觀察明朝社會的第一窗口。

天啟元年(1621)六月,朝鮮陳慰使、謝恩使一行在旅順口海域遭遇風浪,船隻傾覆,隨行物品漂流大海,無奈只能搭乘小船從登州登岸。登萊巡撫陶朗先對“一行無盤纏,方在飢餓中”的朝鮮使團,準備了極為豐盛的好酒好菜,“極備極精,禮數甚盛”,給予熱情友好的款待。陶朗先還命登州府製作轎子讓朝鮮使臣乘坐進京,並“贈以多金”作為朝鮮使團在登州居住期間和進京途中的費用。為了確保朝鮮使團沿途安全,陶朗先還“加員役護送”。駐登州官員熱情接待落難的朝鮮使臣一行,他們大為感動,並賦詩發出“厚惠終何報?三生隔海東”的感嘆。朝鮮使團在給陶朗先的謝帖中也說:“偏蒙大老爺恩典,飢餒之中,既得鶢鶋之饗,醉酒飽德,無任感祝”,“不意今者,半百之金又及”,“不勝感激,蹈舞之至”。意思說,飢餓之中的朝鮮使團不僅得到盛情的款待,還得到銀兩相贈,高興得手舞足蹈。天啟元年(1621)十月,朝鮮使團一行返程路經登州時,登萊巡撫衙門再次設宴款待,“饌品極備,接禮甚盛”。朝鮮使臣賦詩描繪當時情景:“禮數恭傳爵,談論快建瓴。殷勤終日宴,相對似神靈。”意思說,相互敬酒,禮尚往來,談論的多是雙方情誼。酒席間雙方都喝得興致高漲,真誠相待。

天啟二年(1622)至崇禎二年(1629),每年都有朝鮮使臣從登州港登陸再前往北京,他們也均受到駐登州官員的熱情款待。如天啟三年(1623)十月,朝鮮冬至使兼謝恩使一行路經登州時,登萊巡撫袁可立“令押宴於察院空衙門,五酌罷,出。譯官以下亦饋酒食,又分銀各五錢”。對朝鮮使團的其他人員也贈送“酒食”,並贈送銀子。為了幫助朝鮮使臣順利進京,“軍門發馬票,騎馬四十匹,轎伕十六名,馱馬五匹”。對於登州官員熱情友好的接待和周到細緻的關照,朝鮮使團正使趙濈感慨道:“天朝之柔遠人至矣!”稱中國登州官員對遠來的客人照顧到極致了。天朝,指我明王朝。

天啟四年(1624),朝鮮奏聞(請封)使一行歸程路經登州時,剛剛接任登萊巡撫的武之望一如既往,予以盛情款待。朝鮮使團紀行日記稱:“軍門分給銀子於一行員役”,並命“中軍押宴,頗示優接,從人水手皆給饌膳”。武之望給朝鮮使團人員都發了賞銀,還宴請包括水手在內的所有人員,“頗示優接”,說明宴會期間東道主很熱情,酒菜也很豐盛。據朝鮮使團隨行日記記載,當時朝鮮奏聞(請封)使團六船共載345人,在登州報關的人數是328名。登萊巡撫一次宴請這麼多朝鮮使團人員,並每人都發給賞銀,不僅說明高度重視中朝友好關係,也體現了“好客山東”的優良傳統。

萊州官員“待禮甚恭”

出登州府黃縣、招遠後就進入萊州府的掖縣。明末朝鮮使臣往返路經萊州府境內時,同樣感受到中國地方官員的熱情好客和真誠友好。

掖縣(今萊州),系明代萊州府治所在地。天啟元年(1621)朝鮮謝恩使一行進京途中路經萊州時,因急於趕路而沒有進掖城拜會萊州的官員。在北京完成出使任務後,返程路經萊州時也沒有進掖城,而是留宿於城北三十多里的掖縣平裡店。“掖縣知縣薛文周差人追送名帖及食物,曰:‘去時不入城,未安於心。來亦過行,不勝缺然,即當荊謝之膳夫二人,請自熟設支供,以貢繾綣之意’。饌品極精,以雞豬之肉作六七別味,味皆甚佳。”掖縣知縣薛文周派人送去的“名帖”檢討說,朝鮮使臣來時沒能入城,回來時仍然沒有入城,都是因為我們做得不好。為負荊謝罪,特派兩位主管膳食的官員帶去一些熟食,以表達我們的情意。據朝鮮官員記載,掖縣知縣派人送去的食物,不僅非常精緻,而且有六七種之多,每一種都非常好吃。這說明掖縣知縣非常重視這次對朝鮮謝恩使一行的接待,雖然沒有親赴朝鮮使臣留宿的平裡店,但派膳食官員送去精美的食品,也足以表達對朝鮮使臣的誠意,體現了萊州地方官的熱情友好。

天啟二年(1622)六月,朝鮮登基使吳允謙一行路經萊州。他在《楸灘朝天日錄》中記載:“初十日,晴,……掖縣知縣送名帖於前路,到店即送下程飯米酒饌。萊城又有分巡道送名帖、下程飯米酒饌菜。萊州知府又送名帖、飯米酒饌,甚優。……即調夫馬,發行至三十里。有店,店頭有公廨,知縣定人設茶水飯。”這說明,掖縣知縣不僅在朝鮮使團一進掖縣境內就派人接上聯繫,而且到達歇腳的店鋪就把下程的飯菜也準備妥當,甚至連下一個歇腳店鋪所需的茶水也提前安排人準備。萊州地方官員上上下下都非常熱情友好,充分表達了對朝鮮使臣的歡迎之意,朝鮮使臣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他們因此對萊州境內地方官員給予“待禮甚恭”的良好評價。

天啟三年(1623),朝鮮奏聞(請封)使一行路經萊州時,萊州地方官員同樣令朝鮮使臣大為感動。朝鮮奏聞(請封)使書狀官李民宬在《癸亥朝天錄》中記載:“乘昏抵到(掖縣)十里鋪。掖縣送人來候,遂把火以行。到縣城外東館驛,寓孫姓人家,二更矣。是日約行一百二十里。知縣(王應豫)送拜帖,且致酒飯。”掖縣知縣王應豫派人到城外十里鋪迎接過路的朝鮮使團,因是夜間,還派人打著火把照明引路,足見其熱情周到。第二天,萊州府知府、同知、通判三大官員分別給朝鮮使團送了“拜帖”,萊州知府還代表府衙送了“程儀”(即銀兩)。

登萊百姓“道路爭相見”

明末朝鮮使團路經登州、萊州期間,沿途的平民百姓同樣對朝鮮使臣給予熱情歡迎。

天啟元年(1621)的朝鮮謝恩使官員安璥在詩中描述登萊百姓歡迎朝鮮使臣的情景:“道路爭相見,朝鮮御使來。海山千萬裡,何處是登萊。”說登州人、萊州人非常熱情友好,朝鮮使臣一行在行進途中,就有人爭著來求見。朝鮮使臣一行歷經萬水千山之後,在登州、萊州遇到了好朋友。“道路爭相見”一句,把登萊百姓對朝鮮使臣的歡迎情景躍然於紙上。

天啟二年(1622),朝鮮登基使一行路經黃縣黃山驛(今龍口黃山館)時,當地兩個讀書人主動請見朝鮮使臣,而且還送“酒滷、雞子(雞蛋)、魚卯等物”,以表達對朝鮮使臣的歡迎和敬意。

天啟三年(1623)朝鮮使臣一行路經萊州時,有兩個萊州舉人“拜帖求見”,並與朝鮮使臣結下友誼。朝鮮使臣離開萊州時,分別向兩個萊州舉人贈送了“筆墨”,而兩個萊州舉人則回贈了萊州特產“朱榴”和“詩扇”。天啟四年(1624),朝鮮使臣一行在萊州城賞菊時,遇到當地幾位秀才也前來賞菊。朝鮮官員這樣記載:“秀才三四人禮遇頗款。”說萊州秀才非常熱情,以禮相待。舉人、秀才都是地方上有一定身份和影響的人,他們對朝鮮使臣的態度,既反映了當時明朝與朝鮮緊密而友好的關係,也折射出登萊百姓好客的優良傳統。天啟四年(1624),朝鮮謝恩、奏請使一行路經黃縣時,也有當地讀書人主動接觸朝鮮使臣,而且雙方一見如故,相交甚歡。朝鮮謝恩、奏請使副使吳還在詩中寫到:“客路三秋後,交情一笑中。”說他們與黃縣秀才秋末相逢在旅途中,一見如故,在笑談中建立了友情。

登萊地區普通百姓也以自己的方式對朝鮮使臣給予熱情接待和周到服務。天啟四年(1624)的朝鮮冬至使兼謝恩使一行返程途中進入萊州境內後,受到沿途百姓熱情款待。正使趙濈賦詩《萊州》,其中寫道“行囊已垂千里路,主翁催賞半鍾茶”。意思說,朝鮮使臣攜帶行囊走了一千里路,萊州路上旅舍的主人招呼著喝杯茶再走。千里路,指的是從北京到萊州的距離。半鍾茶,即半杯茶,以表敬意。膠東地區有“淺茶滿酒”的習俗。敬“半鍾茶”,可以防止因滿盅溢出弄溼客人衣服。“主翁催賞半鍾茶”,反映作者路經萊州途中,沿途旅舍、茶坊都熱情招呼朝鮮使臣一行歇歇腳喝杯茶。據記載,朝鮮使臣一行在萊州境內食宿及所需費用的開銷,都是由縣衙負責的。

登萊僧人“設榻點香茶”

登萊僧侶熱情接待遠來的朝鮮使臣一行,也為明末中朝(韓)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做出了貢獻。

崇禎元年(1628),朝鮮冬至、聖節使一行曾留宿於廟島群島的隍城島海潮寺。朝鮮使團官員有記載:“主持號國常者,頗聰慧,解文字。又有智宗上人,年十八,豪爽俊邁。入處禪室,研朱點經,延入進茶,榼中果物皆是橘皮、冰糖、雪交、龍眼、荔枝之類。”海潮寺不僅為朝鮮使團提供了食宿,還用“橘皮、冰糖、雪交、龍眼、荔枝之類”招待遠來的朝鮮客人。橘皮、冰糖、雪交、龍眼、荔枝之類,是來自中國南方的果品,當時即使在山東半島大陸上也是稀罕貴重之物,更何況在遠離大陸的隍城島。海潮寺僧人拿出這些珍貴果品招待朝鮮客人,表達了他們對朝鮮使臣最熱情的歡迎和真摯的情感。朝鮮官員對海潮寺僧人極盡讚美之詞,也說明他們在海潮寺留宿期間得到很好的款待,心情極其愉悅。“上人”,指持戒嚴格並精於佛學的僧侶。

崇禎三年(1629)春天,朝鮮齎敕使一行返程路經隍城島海潮寺時,同樣得到海潮寺僧人的熱情款待,並與海潮寺主持寶上人結下深厚友誼。為了表達對海潮寺主持寶上人的感激之情,正使崔有海及使團官員卞獻均賦詩贈與寶上人。卞獻在《贈海潮寺主持寶上人》詩中有這樣詩句:“入門禮僧寶,設榻點香茶。”說朝鮮使臣一行進海潮寺禮拜廟內僧眾,受到盛情款待。廟內主持寶上人設置床榻,用香茶接待作者一行。點香茶,說明海潮寺主持寶上人用最好的茶,也是最尊貴的禮節來接待朝鮮使臣一行。崔有海也賦詩稱:“誰知戀主意,東望不思家。”意思說,因留戀這裡的主人寶上人,都不願離開了,連家都顧不上想了。

除隍城島海潮寺外,朝鮮使臣在路經登萊地區其他寺廟時,也均受到熱情友好的接待。天啟四年(1624),朝鮮謝恩、奏請使一行進入萊州境內時,曾在路邊一寺院就餐。寺院一老衲得知客人來自朝鮮後,“則設茶迎慰,因進香,廚所供品極精潔”,不僅設茶歡迎朝鮮使臣一行,還提供了及其精緻潔淨的食物。朝鮮使臣深受感動,“以紫金丹兩笏、霜花紙十幅回謝”。“紫金丹”,一種丹藥,中成藥。霜花紙,朝鮮當時生產的一種用毛筆書寫、繪畫高檔用紙。

明末朝鮮使臣在登州、萊州境內沿途接觸到的見到的,無論地方官員、功名在身的儒士,還是普通百姓,包括寺廟僧侶,均對朝鮮使臣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真誠友好。其中原因,一是,萬曆年間的壬辰戰爭,兩國形成生死之盟,由此結下深厚情誼;二是,當時明朝與朝鮮都面臨著後金進攻的現實壓力,兩國的共同利益也使得兩國人民感情拉近;三是,中國人民特別是山東人民有著善待遠方來客的優良傳統。需要補充一點的是,膠東半島與朝鮮半島一衣帶水,自先秦時期就與朝鮮半島有人員往來。幾千年來,兩地人員往來頻繁,互有好感,這也是登萊人民善待朝鮮半島客人的一個重要原因。

文 / 焦文

原文發表於《煙臺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