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無論大紅袍、水仙、肉桂,巖茶湯水裡的顆粒感,就是巖韻嗎?

無論大紅袍、水仙、肉桂,巖茶湯水裡的顆粒感,就是巖韻嗎?

《1》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顆粒感。

顆粒感,在滋味感官裡算是比較冷門的形容。

過中秋的時候,麻花喜歡吃的蛋黃蓮蓉餡月餅,裡邊就有這種顆粒感。

鹹蛋黃顆粒的加入,讓綿密的蓮蓉沙,增添了不少的複合風味。

將一塊餅對半切開,那質感分明的蛋黃流沙,完全是畫龍點睛所在。

那話說回巖茶,顆粒感的出現,對茶湯是不是好事?

麻花認為不是。

一杯讓人覺得好喝的茶湯,它的口感要求是有潤澤度,入口順滑。

淳和柔潤的茶湯,就應當像某芙廣告那般,絲滑飄柔。

能夠一下子,輕而易舉的在舌面上化開。

如果是不能及時化開的茶湯,那麼在喝茶時,會感受到湯水帶來的阻力。

嗯,這種感覺,用文青一些的形容是: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直白點的話說,就是一個字——澀!

帶顆粒感的,滋味生澀的,湯感不夠順滑細膩的,當然夠不上一杯好茶的標準。

顆粒感,對於武夷巖茶的滋味評分而言,完全不是好詞。

無論大紅袍、水仙、肉桂,巖茶湯水裡的顆粒感,就是巖韻嗎?

無論大紅袍、水仙、肉桂,巖茶湯水裡的顆粒感,就是巖韻嗎?

《2》

有一回,麻花聽到一位妹子介紹正巖茶。

從那位90後妹子那聽到的話,可把人聽得一愣一愣。

正巖茶為什麼好?因為人家是資源有限產物。

頂級的正巖山場,環境超級棒,特別適合茶樹生長。那裡的土壤有很多砂礫。

所以,當種在正巖產區裡的那些水仙、肉桂,吸收到土壤裡的礦物質後,會具有獨特風味。

(以上這些,都沒說錯)

但緊接著,話鋒一轉,那位大妹子說:

正巖茶吸收了土壤裡的礦物質後,體現在茶湯內就是顆粒感。

這種感覺,就稱之為巖韻。

OMG,茶湯的顆粒感,就是巖韻?

這繞了一個大圈子後,最後下出的這番定論,嚇人一跳。

什麼時候,茶湯的顆粒感,和巖韻扯上關係了?

土壤,是茶樹立足生長的根基。

紮根泥土裡的根系,源源不斷的吸收茶樹生長所需的水分,養分等。

但,這並等同於,茶樹的根系就是一根根的吸管。

能夠將土壤裡的砂礫質,直接吸收到茶樹內部。

甚至於,將茶青鮮葉採下,經過初制和精製後,還能夠保留在一款巖茶內部。

這簡單一想,就根本不現實嘛。

這所謂的顆粒感,就是巖茶的巖韻。

和早前的雷人語錄,“武夷巖茶的巖韻,就是岩石的味道”, 有什麼區別?

果真如此,那大夥兒們去武夷山旅遊時,就可以多留意了。

從三坑兩澗裡取一點土,扔進隨便一款茶的茶湯內。

看看這“顆粒感十足”的茶湯,能不能喝出“巖韻”?

這光是一想,就非常不靠譜嘛。

無論大紅袍、水仙、肉桂,巖茶湯水裡的顆粒感,就是巖韻嗎?

無論大紅袍、水仙、肉桂,巖茶湯水裡的顆粒感,就是巖韻嗎?

《3》

巖茶的巖韻,不可能是顆粒感。

巖韻的生成,更沒有想當然的那麼簡單。

正巖山場的小環境優勢,包括了多方面的內容。

土壤,僅僅是其中之一。

除此外,當地獨特的小氣候,溫度,光照,植被,水系,雲霧以及特殊的盆栽式種植等,均對巖茶的風味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

巖韻的得來,並非是虛無縹緲,而是有著紮紮實實的根基。

深壑陡崖、幽澗流泉、坑深澗長、氣候清涼的正巖產區,屬於茶樹生長的一派樂園。

當地的獨特水土環境,造就了巖韻。

正巖產區內,地勢比較獨特,高低落差分明。

山高谷深,整體地形幽深、曲折、寬窄不等。

再加上,正巖山場內生態好,密林多,雲霧多。

光照通過雲霧,林蔭層,以及岩石的縫隙,可以形成較多的漫射光線。

溫和漫射光,傾灑在茶樹的枝梢時。

堪比一場按摩,能夠促進茶樹的內質積累。

再加上,茶樹喜溼,正巖山場內部的水系發達,多谷底滲水。

呈現出來的,是無數條細小的地表徑流,為小環境區域內提供充足的水汽。

而正巖山場內,土壤多砂礫質,疏鬆通透,排水性好。

與此同時,正巖各大山場內部的土壤,含天然的鉀、鈣、磷,以及多種礦物質豐富,能夠有利茶樹嫩梢的養分物質積累。

故而,好環境+好水土,造就了正巖茶原料的好出身。

內質積累的養分物質豐厚,經過做青、焙火在內的多道加工後,最終的成品才能泡出醇厚、飽滿的茶湯。

茶湯的湯感豐沛,滋味層次豐富。達到了香甘清活的要求。

喝茶過後,唇齒間能夠留下舒適的韻味。

譬如,喝一款牛欄坑水仙。

它給人的感覺,韻致特別的幽深、並且犀利明快。

甚至於,香氣裡還有點像肉桂的感覺。

這點,不得不提牛欄坑山場氣息的強大,讓其出品的任何一款茶,都具備了獨特的印記。

這類細膩的山場風味特徵,同樣屬於巖韻的表現之一。

無論大紅袍、水仙、肉桂,巖茶湯水裡的顆粒感,就是巖韻嗎?

無論大紅袍、水仙、肉桂,巖茶湯水裡的顆粒感,就是巖韻嗎?

無論大紅袍、水仙、肉桂,巖茶湯水裡的顆粒感,就是巖韻嗎?

《4》

顆粒感,它的真身屬於澀感。

製茶工藝到位的正巖茶,苦澀味不明顯。

哪怕在泡茶過程上,出行了小失誤,茶湯裡的苦澀味,也能夠及時化開。

如果茶湯喝下去,滋味生澀不堪。

像是咬到了一口,還沒蜜餞過的青梅子。

那股子麻嘴的生澀滋味,會阻礙味蕾的感知。

從而,造成滋味上的“不暢”體驗。

按麻花這些年的喝茶經驗看,但凡是好茶,都不應該出現這種生澀感。

不論是水仙,肉桂,正山小種,福鼎白茶,還有閩南烏龍代表裡的鐵觀音。

它的關於好茶的指標,都是要“滑”。

湯水順滑、稠滑、香滑、柔滑,都在這個範圍內。

如果從中喝出顆粒感,像是半路跳出程咬金那樣。

一瞬間,原先喝茶的美好體驗,就被打斷了。

取而代之的是生澀不順。

這種如鯁在喉般的感覺,哪裡能和好茶的標準沾邊?

故而, 顆粒感既不是巖韻,更不是什麼好的評價。

它的真身,不過是幫部分產區水土不好,走水不暢,苦澀味重的劣質巖茶,充當掩飾罷了!

無論大紅袍、水仙、肉桂,巖茶湯水裡的顆粒感,就是巖韻嗎?

無論大紅袍、水仙、肉桂,巖茶湯水裡的顆粒感,就是巖韻嗎?

《5》

掩飾,古來就有。

當年,又是一個快到驚蟄的雨季。

天邊時不時的打一場雷。

剛好,曹阿瞞請劉玄德喝酒,擺了一盤青梅下酒。

忽而,奸詐的老曹為了試探老劉,提了一個敏感話題。

心中大駭的劉玄德,湊巧遇上了老天幫他,打了一陣響雷。

於是,心中真實的小九九,就被搪塞掩飾過去了。

其實,話說回武夷巖茶裡的“顆粒感”,它的存在,同樣是掩飾。

平白的創出這樣的詞彙,說白了不過是對生澀味的美化。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李麻花(cunguchen201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