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诸葛亮算军事家吗?为啥六出祁山都是失败?

深耕三农达人



芸芸慧生活


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这一点,历史早有定论。后世搞军事的,无不以诸葛亮为标杆,包括明代的刘伯温。

关于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有两句诗做了总结:"管乐有才元不忝,关张无命复如何。"(杜甫)

由于关羽失荆州和刘备夷陵之败,蜀汉精锐尽失,人才奇缺,已至有“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之说。

打仗主要靠人才、将才。没有杰出的将才,怎么能打胜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诸葛亮六出祁山,有二次是因粮草不济而撤兵的,其中一次是李严搞的鬼。一次是因诸葛亮患病撤回。一次是后主刘禅中曹魏反间计将诸葛亮召回。第六次是因诸葛亮病死而撤军。只有第一次是因用错马谡而导致撤军的。

在这六次出兵中,每一次都取得了许多战役胜利,逼死曹真,斩杀王双,射死张郃,屡败司马懿。说诸葛亮六出祁山都失败是有欠公允的。

至于说北伐最后没有成功,是大的形势决定的,非人力所能改变。

首先是实力相差太大。曹魏无论从疆域、人口,经济、军力,都是蜀汉的四五倍。在这样的差距下,要成功是十分困难的。

其次,曹魏又占有关中的有利地形。兵多将多粮多。易守而难攻。

再其次,魏军统帅司马懿,虽总的说略逊于诸葛亮,但老谋深算,亦堪为劲敌。

再其次,诸葛亮英年早逝。诸葛亮死时才五十四岁,正当壮年。他已经总结了前几次出征的经验,采取了屯田和木牛流马等解决粮草的措施,如果他能再活上十年,北伐虽然困难重重,但还是有希望的。

正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所以才在北伐未成功的情况下,仍有无数有见识的后人对诸葛亮推崇备至,赞颂不绝。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导语:

因为最近一些专家的点评,所以很多人对诸葛亮的才能,是持有怀疑态度的。尤其是他的军事才能,几乎被专家评价的一无是处,理由很简单,最后还是败了嘛!当然了同时被贬低的还有司马懿,专家认为,诸葛亮和司马懿就是一对在军事上的臭棋篓子,半斤对八两。

那么这样的评价合理吗?我认为如此评价诸葛亮是不合理的,如果以成败论能力的话,那么项羽的军事能力看来也是不值一提的,伟大的军事家韩信最后不也输给了刘邦么?难道他的军事能力比不上刘邦?成功与失败的背后,肯定是有很多特殊的原因在里面。

为什么司马炎最后能夺取天下?难道说因为他的才能冠绝天下吗?当然不是,他是得了爷爷、伯父和父亲的照顾,这才坐享其成拥有天下。同样的道理,为什么诸葛亮会失败?因为他是得了刘关张三兄弟的“帮助”才丢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01诸葛亮接管蜀汉政权之前,已经是一副烂摊子了。

蜀汉建立仅仅两年时间,就成了支离破碎的一个政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刘备打了一场讨伐东吴的战争,完全背离了隆中对的计划。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

结果夷陵之战惨败,蜀汉军士死伤无数,有生力量锐减,南方叛乱不断,蜀汉可控范围严重缩小,赋税锐减财政赤字,蜀汉帝国危在旦夕。

在这种情况下,神仙接管了这个政权,那也只能叹息三声了。关羽在荆州战败,导致荆州兵全部都归了东吴,使得东吴士气大增。江东水师和荆州水师合并,成为了天下无敌的东吴水师。

  1. 所以刘备当时以陆军挑战天下无敌的东吴水师,那等于就是以卵击石。孙权可以在应付完刘备的同时再击退曹丕,所以靠的就是关羽的荆州水师和自己的江东水师。
  2. 这个时候张飞又被人给割了脑袋,气急败坏的刘备,就算不讨伐东吴,也会被活活气死。所以讨伐东吴是刘备自救的唯一出路。诸葛亮明知道不对,却不敢阻拦。
  3. 后果我们都知道,惨败收场以后,刘备一命呜呼,刘关张都走了,这个烂摊子交给了诸葛亮。诸葛亮撞墙的心都有了,不过幸运的是,诸葛亮很有耐心,他可以从头再来。

还有什么时候比得上火烧新野时困难呢?于是诸葛亮开始收集蜀汉残兵,注重民生发展,平息南方叛乱,积累备战资源。可是不管他如何努力,当时的蜀汉,只有益州这一块有生力量,怎么可能跟庞大的曹魏相抗衡呢?

古巴可以一直这么在美国的东南角抵抗着美国的进攻,可是你让古巴吞下整个美国,你觉得现实吗?诸葛亮所面临的就是这么一个问题。

02诸葛亮屯兵整军能力强,识人用人能力不及刘备。

诸葛亮最初给自己的定位,那就不是征战沙场的大元帅。可是现实逼着他去充当这个职务,所以诸葛亮是被逼无奈之下,才会带兵北伐。

  1. 我们会发现诸葛亮屯兵能力是很强大,这也是被逼出来的,如果粮草足够,且运输方便的话,谁愿意浪费时间屯兵呢?
  2. 此外诸葛亮喜欢改良新式武器,比如诸葛连弩就是当时比较先进的射击类武器。再比如说木木牛流马,那是运输粮草的工具。这些工具都有利于战争,当然也算是诸葛亮在军事上的突出业绩了。
  3. 要不是蜀汉兵源不足,人口稀少,诸葛亮为什么会想到发明诸葛连弩呢?要不是蜀汉的山路崎岖运粮艰难,诸葛亮为啥要发明木牛流马呢?这都是被逼出来的。
  4. 他能够调动蜀汉境内的戎狄兵马协同作战,这些少数民族的人马,战斗实力非常强悍,所以诸葛亮能调动这些人,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可是诸葛亮在识人用人方面,却有着明显的不足。他错用了马谡守街亭,结果导致街亭丢失,北伐计划全盘被打乱。

而魏延这样的猛将,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再比如说归降的姜维,虽然诸葛亮很看重他,可是诸葛亮生前,姜维也没有做出什么突出的功绩,实在有雪藏的嫌疑。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三国志》

跟刘备比起来,诸葛亮的用人水平的确差太多了。刘备用关羽守荆州,这是当时蜀汉唯一适合守荆州的人选,保住荆州六年半时间,我觉得很不容易了。

用魏延守汉中,使得汉中从未受到任何威胁。此外诸葛亮、法正、庞统、李严等人,在刘备手里都能够运用自如,这用人的水平,当真可以跟曹操相媲美。

03北伐失败的原因太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值得肯定。

蜀汉北伐曹魏,本身就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实力悬殊的问题。曹魏用一个关中的力量,就能够跟蜀汉持平,更别说曹魏还有偌大的中原地区作为依靠。

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三国志》

由此可见,诸葛亮北伐,的确是以卵击石的一种战争。不是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够强,而是当时蜀汉有诸多方面的落后。

  1. 首先蜀汉的人才奇缺。刘备活着的时候人才济济,可是诸葛亮时期,能够堪当大任的人才非常少,五虎上将一个不剩,唯一能担重任的只有魏延。
  2. 其次蜀汉的兵马太少。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所能带上路的兵马,绝对不超过十万人,这已经是一个极限数字了。因为蜀中的老百姓养不过更多的战士。
  3. 再者蜀汉的经济实力落后。现代打架就是打的钱,其实在古代打仗也是拼的经济实力。蜀汉的经济实力,莫说跟人口众多的中原相比,就连关中地区可能都比不上。

有这么多障碍摆在面前,诸葛亮纵然是天纵奇才,又怎么能力挽狂澜呢?蜀汉的失败不是个人的失败,而是整个蜀汉帝国综合实力的失败。

总结:诸葛亮能进武庙十哲,这可不是后人拍马屁。

为什么诸葛亮可以进入武庙十哲呢?因为古人已经充分肯定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诸葛亮不仅战术上有自己的韬略,在战略上更是有突出贡献。

隆中对是诸葛亮最伟大的战略构思,拿鲁肃、郭嘉之流跟诸葛亮比,我觉得还是太小瞧诸葛亮了。可是看看这些人一生都做了些什么,高低立见。司马懿在参观了诸葛亮屯兵的战场后,也不免感叹一生,天下奇才。

所以说,不是现代专家一两句话,就可以完全否定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成就的。诸葛亮的威名流传了1800多年,每个时代,无数聪明人,都非常尊敬,为什么到了我们这个时期,有人要刻意打压呢?兵事也就是人事,诸葛亮在人事方面,已经做到了极致。


江湖小晓生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六出祁山没有成功,其实不能怨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他错用马谡,他也知道马谡不行,马谡给诸葛亮写下了军令状,诸葛亮才同意让马谡守街亭,后来失败了。后来由于没有粮草,只好退兵。司马懿又利用反间计使刘禅召回诸葛亮。甚至连老天爷都帮助司马懿。司马懿被困上方谷,诸葛亮要用火烧死司马懿,偏偏这时候下了一场大雨,救了司马懿一命。六出祁山没有成功,我感觉就是天意。和诸葛亮关系不大。



刘豫州


中国历代受祭祀的文庙武庙中,诸葛亮都排在文庙武庙前例。是中国古代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连三国时期的军事大家曹操、司马懿、陆逊等自叹不如诸葛亮。。。诸葛亮的北伐宗旨是完成先帝遗志,复兴汉室,还于旧都。北伐意图为缓解蜀中各派矛盾,一致共同一心,为使命而战。以夺取陇西为军事基地,后图关中,再进取中原。以当时北伐的能力,如不占领陇西地区,是不能攻取长安的。陇西地区有雍凉二州,兵力强大,羌胡之民彪悍。若从陈仓直取长安,曹魏之军从虎牢关争战潼关,从武关直取关中,雍凉二州之军直下关中,诸葛亮北伐军在长安就会被困死,所以诸葛亮不采纳魏延出子午谷之谋是正确的。。。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有很大争议,是军事不成熟还是错用马谡。其实都不是,诸葛亮用兵如神,事前先知,小心谨慎。以赵云邓芝用疑兵在斜谷阻挡曹真主力,魏延攻取列柳城,派将驻守街亭,马谡自告奋勇前往,还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本来也想提拔人才,马谡也很有韬略,诸葛亮考虑再三,安排谨慎的王平为副将前往,按诸葛亮的要求当道下寨,多设弓弩障碍,坚守三五天待魏延高翔迂回全歼魏军。不想马谡只会纸上谈兵,又不按令行事,怎能抯挡曹魏第一名将张郃,至使街亭失守,马谡军法从事,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街亭失守,诸葛亮马谡都有责任,明知张郃文武双全,兵马又多,只少派魏延镇守街亭,但又提前派魏延攻城掠地,进展无功,又失街亭要地,是得不偿失。有了第一次失误,魏军防守严密,蜀军兵微将寡,以后四次北伐各有胜负,但北伐军突破不了魏军防线,因蜀军后勤供给困难,蜀汉国力不如曹魏,六出祁山失败。诸葛亮为北伐事业惮尽竭力,死而后已,但不能否决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司马懿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后备支持,都不敢与诸葛亮正面交锋,可见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高于司马懿的,个人认为诸葛亮是古代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欢迎评论指正。





刘坤忠120


诸葛亮虽然六出祁山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也妨碍不了诸葛亮仍然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大家这一庄严称号。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僧曰:‘巧妇安能作无面汤饼乎?’”释义为,即使是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条件,很难做成。这句话充满了哲理。

诸葛亮之所以六出祁山都累累失败,就是这个道理:即是缺少必要条件。而这个必要条件就是国家的强大实力。然而人们不竟要问,既然实力明明欠佳,为什么诸葛亮还是要一意孤行?这实在是太难为了诸葛亮,明知晓却只能违心而为之。今天作为几千年后的现代人的我们,一定要尊重历史的客观事实,辩证看待,绝不可能意气用事,以“成败论英雄”。

先让我们追溯历史,回到那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蜀汉刚刚建立只不过两年时间,刘备就完全背离了隆中对的战略对策,为报关羽的一箭之仇,打了一场讨伐东吴的战争,以失败告終,从而导致了建立蜀汉政权频临崩溃的危险,其好不容易初建基业也几乎损失干净。正是如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残局被落到了无可奈何的诸葛亮头上。于是诸葛亮只能重整山河,发展生产,修生养息,平息南方叛乱,积累备战资源。但是不论他如何努力,当时的蜀囯只不过只有益州这一块有生力量,又如何能与其实力雄厚的曹魏相抗衡呢?

诸葛亮美中不足地是他不善适机有度的识人和用人,沒有做到人尽其才,而不分国事大小,总是亲力亲为,他的用人之道与刘备相比只能望其项背了。如:他不能调度好智勇双全的魏延,阻碍并压制了魏延重大能力的发挥;他不能让自己精心收降的德才兼备的姜维充分给予独立演练的机会,导致蜀汉后期姜维虽然力掌全局但实有点力不从心,难挽蜀汉败局;特别是他错用了只会纸上谈兵、言过其实的马谡,派其带兵驻守街亭,结果街亭丢失,彻底打破了出祁山北伐的全盘计划,从此再也无法挽救蜀国走向灭亡之命运。这不得不说这是诸葛亮一生戎马生涯的最大败笔。这预示着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惨痛终结。也正是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真实写照,更是忠于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流芳千古的不朽象征。





老刘


無論是在演義中還是歷史上,諸葛亮都不算軍事家,他的戰術才能不錯,在局部的戰役和小規模爭城奪地戰鬥中,表現較好,但軍事家並不是指戰術才能,而是指全局性的戰略佈局,諸葛亮在這方面不及司馬懿。演義說《隆中對》是諸葛亮貢獻的,但在我查閲歷史資料後的判斷,那其實是劉備和諸葛亮的共同作品。


諸葛亮數次北伐,之所以失敗,是敗在過於求穩,忽略了蜀漢是以不同量級的能量去試圖以弱勝強的基本格局,在這種格局下,還企圖穩扎穩打,那是注定失敗的。當時天下大亂,戰亂紛繁,全國人口銳減,迫切需要休養生息,蜀漢的地盤和基礎,自保尚且不足,主動挑戰最強大的魏國,居然還要“求穩”,拚力量、拚經濟、拚耐性,力強者勝是固有之義,他能成功,真是豈有此理了。有人說,諸葛亮北伐,是騷擾魏國,小刀鋸大樹,殊不知你去打人,首先就是消耗自己的國力,而對方則總是以逸待勞,實際上消耗的是自己的能量,正如第一次北伐,魏明帝說的,諸葛亮這是犯了兵法大忌“致人之術(即送上門),破之必矣”。我不知騷擾説法創自何人,歷來史籍文獻之中並無著名史家有此論斷,估計是近年網上新論。


軍事家不可能看不到這種基本格局的!


TonyDeng


“六出祁山”,指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出现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北伐,在岐山方向,仅有两次用兵,最后一次,而且老本都搭上了,病役于五丈原。

诸葛亮,在日夜操劳下,病死于前线大营,不仅对伐魏不利,而且对蜀汉政治经济,无疑是大厦将倾,虽有姜维接替前线指挥,但是总体上,人才匮乏,后继无人。夷陵之战后,无论国力,还是军事实力,远不及魏、吴,特别是现曹魏相比,差之甚远。

东汉政权的腐败,在人民心目中的正当性,早已完全丧失,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光复汉室”的口号,早已没有多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蜀汉朝廷内部,臣官黄皓专权,后主昏暗,后防空虚,纵使姜维在前线拼命作战,终难挽回危运,后主早以降魏作俘虏,进入安乐宫。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攻占陇右后,没有建立起牢固的军事根据地,往往粮尽而退,收地复失,陇右诸多有利因素,未能充分利用。屯兵戍边措施不力,前线军需供给不济。与此同时,曹魏采取得力改革措施,经济发展,国力相之强盛。

总结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教训,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富裕,民族要兴旺,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为人民谋利益,才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努力培养或造就,一大批有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同时,兴利除弊、反腐反贪、惩治腐败,加强民族融合;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否则,将终难如愿。

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后,蜀国后主刘禅,加封姜维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随后历任司马、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卫将军、大将军,朝廷授予符节。《三国志》记载,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无一成功。

就在蜀汉灭亡当年,姜维与廖化合兵一处,死守剑阁天险。虽然挡住了钟会的十万大军,就在钟会几乎绝望时,欲退兵时,素有胆略的魏军将领邓艾,率另一路大军,偷渡阴平得手,直取成都,刘禅当即投降,蜀汉灭亡。蜀汉就没有掌军之人吗?非也。那个出身名门的诸葛瞻,尽管对蜀汉忠心耿耿,但在军事上异常冒进,而且不懂兵法。

邓艾轻兵取绵竹,孤军深入,兵马不过万人,粮草不济,诸葛瞻手中,也有个三万多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据险死守,坚壁清野,根本不应正面对敌。一个是沙场的名将,另一个是个从未经历战争的新手,岂有不败之理。

如果说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姜维而是诸葛瞻。


德雨50926495


我是文青,一个零零后历史爱好者,原创不易,觉得不错请点赞支持一下,文青在此谢过。

诸葛亮确实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这可以在很多方面都能显现出来。

火烧博望坡

这是诸葛亮出山以来的第一站,在当时因为之前徐庶是刘备的军师,在徐庶走后就关羽和张飞都比较不服这个新来的军师,这一把火之后皆对他臣服。

当时曹操带着夏侯惇和十万曹军南下,如果直面应对那么刘备必输无疑,诸葛亮就避其锋芒,因为博望坡是曹军的粮草聚集地,诸葛亮并没有直接攻打,因为会让曹军把粮草转移,最终在准备一年的情况下直接火烧了博望坡,对曹军进行众创。

火烧赤壁

此战中让周瑜显露锋芒,但是别忘了诸葛亮在这中间同样重要,很多周瑜想到的,诸葛亮也早已想到,而周瑜是东吴的大都督,可以说是当时军事才能第一人,能跟周瑜对峙而不输的人,军事才能不会太差。

接着来分析诸葛亮六出祁山皆是无功而返的原因,我认为有三点:

第一:担子太重

在刘备死后,因为刘禅年幼所以诸葛亮在处理朝政和军事上都是亲自动手,不想魏国和吴国,就算是主公去世也有厉害的谋士进行出谋划策。

这种种压力在诸葛亮身上难免会让其费尽心思,在蜀国虽然蒋琬、董允之流跟他并称为蜀汉四相,但都是可以独当一面不能统御全局的人。

第二:兵力太少

这一点是最能说得通的,在当时蜀国最强大的时候关羽被杀,荆州这个军事要地被吴国夺走,刘备南下攻吴,但是夷陵的一场大火可以说是把蜀国这些年的根基给烧的差不多了。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诸葛亮每次出兵,两军之间蜀军伤亡超过两万就可以说是大伤亡了。

第三:地势原因

在三国中,魏国所占领的是大片的平原,来回支援和粮草押运都非常的方便,吴国虽然不是平原但是有着水域作为天然的屏障,并且吴国水战极强。

反观蜀国,在蜀国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本地人,大部分都是一路跟随刘备最终在蜀地扎根,所以在战斗上难免会造成一点天然的劣势,并且蜀地都是群山,粮草运输和支援都是非常的慢,而战场上瞬息万变,一个失误就可能导致战败。

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有军事才能的,但是当时的蜀国已经呈现衰败之际,诸葛亮已经无力回天。

以上是文青个人观点,如果觉得不错,点个关注;

如有不同观点,请在下方评论,文青愿意学习,再次谢过。


文青聊史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用在诸葛亮身上那再恰当不过!说诸葛亮是军事家那真是被小说《三国演义》神话了,因某些历史时代因素以及罗贯中个人认知的局限性,以及为了小说情节的精彩生动所需。将许多与诸葛亮毫无瓜葛的功绩被他记在了诸葛亮头上。比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关羽华容道放曹等,绝大多数是小说创作的情节。

诸葛亮本来地位就是个智囊幕僚的军事身份,无奈先帝刘备虽顶着皇叔的光环,然而实在是根基太浅,天命之年才在荆州借了一块自己真正的落脚之地。在罗老的有意力挺褒扬下,刘备集团的文臣武将都给足了特写,给我等留下了以为刘备手下人才济济兵多将广的错觉!别听着五虎上将.卧龙.凤雏等人才都在蜀汉,其实刘备一直都处于人才极度匮乏之中。一个多半生都无根据地的弱小政权,各类人才比魏国.吴国还多,那才真正的太不正常和胡说八道!

诸葛亮是在刘备首席谋士徐庶被曹操挖走之后,万般无奈之下,屈尊降贵冒险而三顾茅庐请出的谋臣。在没选择余地.更没对比条件下将国家发展方向的重任交给了诸葛亮!虽然我们读到这些章节时为其精采情节所感染折服。但它背后的严峻残酷背景有几人能体会:一个高调宣传自己经天纬地之材待价而沽;一个根基不稳急需良策定国安邦!说刘皇叔请他出山是重大政治冒险一词,一点不为过。因谁也不知诸葛亮到底有多大本事,仅凭他早有准备的三分天下一说的忽悠。

如非要给诸葛亮个身份地话,我认为称之为政治家较为合适。至于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发明家等都是附会贴金之笔!

仅就政治家在某些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缺陷:

1.事必躬亲的作坊政治格局一个被捧成神的人,却无力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实施监督机制。这也算是政治家作为?

2.没有培养发掘军事政治接班人的能力和措施。

一个己成为独立国家的情况下却比流离阶段的人才更为缺乏,他不应当承担第一责任吗?

3.没有宽广的采纳八方意见的胸怀满朝文武皆出自他门下,没有反对的政客,没有异己的将领。这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吗?

4.不懂休养生息,不能使国富民强,让国力强盛,侍机而动,这不是政治家的手笔!

蜀国因偏离核心战乱期,本身就是天府之国,十分富有。在他数十年的经营之下,却导致民不聊生,背井离乡。

5.为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而不能为而非为之的作死北伐。这不是自证自己的自卑和无能吗?不顾先帝半生打下的江山积蓄,不分析时机形势,不能全局性地作战略布署。同一行军路线,同一战争方案。竟能执行五次之多!连兵家以奇胜最儿科的基本能力都无力熟练使用。竞也有脸称军事家???

魏强蜀弱是客观事实。但他却不顾自身实力,不分析天下局势和时机,打着兑现他对先主匡扶汉室的承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发起一次又一次的祸国殃民的做死无效战争。

六出祁山说好听一些是以攻为守,兴复汉室;说不好听是无能作死,穷兵黩武,最后拖垮了蜀国,蜀汉之亡他应负重大责任。六出岐山的军事败笔史实可能也是罗老实在无法粉饰的情节。被他吹捧成神的人物终于露出了真实面目。将他定为政治家都有很大的瑕疵和勉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