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諸葛亮算軍事家嗎?為啥六出祁山都是失敗?

深耕三農達人



芸芸慧生活


諸葛亮是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這一點,歷史早有定論。後世搞軍事的,無不以諸葛亮為標杆,包括明代的劉伯溫。

關於諸葛亮北伐沒有成功,有兩句詩做了總結:"管樂有才元不忝,關張無命復如何。"(杜甫)

由於關羽失荊州和劉備夷陵之敗,蜀漢精銳盡失,人才奇缺,已至有“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之說。

打仗主要靠人才、將才。沒有傑出的將才,怎麼能打勝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諸葛亮六出祁山,有二次是因糧草不濟而撤兵的,其中一次是李嚴搞的鬼。一次是因諸葛亮患病撤回。一次是後主劉禪中曹魏反間計將諸葛亮召回。第六次是因諸葛亮病死而撤軍。只有第一次是因用錯馬謖而導致撤軍的。

在這六次出兵中,每一次都取得了許多戰役勝利,逼死曹真,斬殺王雙,射死張郃,屢敗司馬懿。說諸葛亮六出祁山都失敗是有欠公允的。

至於說北伐最後沒有成功,是大的形勢決定的,非人力所能改變。

首先是實力相差太大。曹魏無論從疆域、人口,經濟、軍力,都是蜀漢的四五倍。在這樣的差距下,要成功是十分困難的。

其次,曹魏又佔有關中的有利地形。兵多將多糧多。易守而難攻。

再其次,魏軍統帥司馬懿,雖總的說略遜於諸葛亮,但老謀深算,亦堪為勁敵。

再其次,諸葛亮英年早逝。諸葛亮死時才五十四歲,正當壯年。他已經總結了前幾次出征的經驗,採取了屯田和木牛流馬等解決糧草的措施,如果他能再活上十年,北伐雖然困難重重,但還是有希望的。

正因為上述種種原因,所以才在北伐未成功的情況下,仍有無數有見識的後人對諸葛亮推崇備至,讚頌不絕。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導語:

因為最近一些專家的點評,所以很多人對諸葛亮的才能,是持有懷疑態度的。尤其是他的軍事才能,幾乎被專家評價的一無是處,理由很簡單,最後還是敗了嘛!當然了同時被貶低的還有司馬懿,專家認為,諸葛亮和司馬懿就是一對在軍事上的臭棋簍子,半斤對八兩。

那麼這樣的評價合理嗎?我認為如此評價諸葛亮是不合理的,如果以成敗論能力的話,那麼項羽的軍事能力看來也是不值一提的,偉大的軍事家韓信最後不也輸給了劉邦麼?難道他的軍事能力比不上劉邦?成功與失敗的背後,肯定是有很多特殊的原因在裡面。

為什麼司馬炎最後能奪取天下?難道說因為他的才能冠絕天下嗎?當然不是,他是得了爺爺、伯父和父親的照顧,這才坐享其成擁有天下。同樣的道理,為什麼諸葛亮會失敗?因為他是得了劉關張三兄弟的“幫助”才丟了一統天下的機會。

01諸葛亮接管蜀漢政權之前,已經是一副爛攤子了。

蜀漢建立僅僅兩年時間,就成了支離破碎的一個政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劉備打了一場討伐東吳的戰爭,完全背離了隆中對的計劃。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三國志》

結果夷陵之戰慘敗,蜀漢軍士死傷無數,有生力量銳減,南方叛亂不斷,蜀漢可控範圍嚴重縮小,賦稅銳減財政赤字,蜀漢帝國危在旦夕。

在這種情況下,神仙接管了這個政權,那也只能嘆息三聲了。關羽在荊州戰敗,導致荊州兵全部都歸了東吳,使得東吳士氣大增。江東水師和荊州水師合併,成為了天下無敵的東吳水師。

  1. 所以劉備當時以陸軍挑戰天下無敵的東吳水師,那等於就是以卵擊石。孫權可以在應付完劉備的同時再擊退曹丕,所以靠的就是關羽的荊州水師和自己的江東水師。
  2. 這個時候張飛又被人給割了腦袋,氣急敗壞的劉備,就算不討伐東吳,也會被活活氣死。所以討伐東吳是劉備自救的唯一出路。諸葛亮明知道不對,卻不敢阻攔。
  3. 後果我們都知道,慘敗收場以後,劉備一命嗚呼,劉關張都走了,這個爛攤子交給了諸葛亮。諸葛亮撞牆的心都有了,不過幸運的是,諸葛亮很有耐心,他可以從頭再來。

還有什麼時候比得上火燒新野時困難呢?於是諸葛亮開始收集蜀漢殘兵,注重民生髮展,平息南方叛亂,積累備戰資源。可是不管他如何努力,當時的蜀漢,只有益州這一塊有生力量,怎麼可能跟龐大的曹魏相抗衡呢?

古巴可以一直這麼在美國的東南角抵抗著美國的進攻,可是你讓古巴吞下整個美國,你覺得現實嗎?諸葛亮所面臨的就是這麼一個問題。

02諸葛亮屯兵整軍能力強,識人用人能力不及劉備。

諸葛亮最初給自己的定位,那就不是征戰沙場的大元帥。可是現實逼著他去充當這個職務,所以諸葛亮是被逼無奈之下,才會帶兵北伐。

  1. 我們會發現諸葛亮屯兵能力是很強大,這也是被逼出來的,如果糧草足夠,且運輸方便的話,誰願意浪費時間屯兵呢?
  2. 此外諸葛亮喜歡改良新式武器,比如諸葛連弩就是當時比較先進的射擊類武器。再比如說木木牛流馬,那是運輸糧草的工具。這些工具都有利於戰爭,當然也算是諸葛亮在軍事上的突出業績了。
  3. 要不是蜀漢兵源不足,人口稀少,諸葛亮為什麼會想到發明諸葛連弩呢?要不是蜀漢的山路崎嶇運糧艱難,諸葛亮為啥要發明木牛流馬呢?這都是被逼出來的。
  4. 他能夠調動蜀漢境內的戎狄兵馬協同作戰,這些少數民族的人馬,戰鬥實力非常強悍,所以諸葛亮能調動這些人,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可是諸葛亮在識人用人方面,卻有著明顯的不足。他錯用了馬謖守街亭,結果導致街亭丟失,北伐計劃全盤被打亂。

而魏延這樣的猛將,卻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再比如說歸降的姜維,雖然諸葛亮很看重他,可是諸葛亮生前,姜維也沒有做出什麼突出的功績,實在有雪藏的嫌疑。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三國志》

跟劉備比起來,諸葛亮的用人水平的確差太多了。劉備用關羽守荊州,這是當時蜀漢唯一適合守荊州的人選,保住荊州六年半時間,我覺得很不容易了。

用魏延守漢中,使得漢中從未受到任何威脅。此外諸葛亮、法正、龐統、李嚴等人,在劉備手裡都能夠運用自如,這用人的水平,當真可以跟曹操相媲美。

03北伐失敗的原因太多,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值得肯定。

蜀漢北伐曹魏,本身就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實力懸殊的問題。曹魏用一個關中的力量,就能夠跟蜀漢持平,更別說曹魏還有偌大的中原地區作為依靠。

既定,以亮為軍師將軍。備稱尊號,拜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鉅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三國志》

由此可見,諸葛亮北伐,的確是以卵擊石的一種戰爭。不是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不夠強,而是當時蜀漢有諸多方面的落後。

  1. 首先蜀漢的人才奇缺。劉備活著的時候人才濟濟,可是諸葛亮時期,能夠堪當大任的人才非常少,五虎上將一個不剩,唯一能擔重任的只有魏延。
  2. 其次蜀漢的兵馬太少。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所能帶上路的兵馬,絕對不超過十萬人,這已經是一個極限數字了。因為蜀中的老百姓養不過更多的戰士。
  3. 再者蜀漢的經濟實力落後。現代打架就是打的錢,其實在古代打仗也是拼的經濟實力。蜀漢的經濟實力,莫說跟人口眾多的中原相比,就連關中地區可能都比不上。

有這麼多障礙擺在面前,諸葛亮縱然是天縱奇才,又怎麼能力挽狂瀾呢?蜀漢的失敗不是個人的失敗,而是整個蜀漢帝國綜合實力的失敗。

總結:諸葛亮能進武廟十哲,這可不是後人拍馬屁。

為什麼諸葛亮可以進入武廟十哲呢?因為古人已經充分肯定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諸葛亮不僅戰術上有自己的韜略,在戰略上更是有突出貢獻。

隆中對是諸葛亮最偉大的戰略構思,拿魯肅、郭嘉之流跟諸葛亮比,我覺得還是太小瞧諸葛亮了。可是看看這些人一生都做了些什麼,高低立見。司馬懿在參觀了諸葛亮屯兵的戰場後,也不免感嘆一生,天下奇才。

所以說,不是現代專家一兩句話,就可以完全否定諸葛亮在軍事上的成就的。諸葛亮的威名流傳了1800多年,每個時代,無數聰明人,都非常尊敬,為什麼到了我們這個時期,有人要刻意打壓呢?兵事也就是人事,諸葛亮在人事方面,已經做到了極致。


江湖小曉生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六出祁山沒有成功,其實不能怨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他錯用馬謖,他也知道馬謖不行,馬謖給諸葛亮寫下了軍令狀,諸葛亮才同意讓馬謖守街亭,後來失敗了。後來由於沒有糧草,只好退兵。司馬懿又利用反間計使劉禪召回諸葛亮。甚至連老天爺都幫助司馬懿。司馬懿被困上方谷,諸葛亮要用火燒死司馬懿,偏偏這時候下了一場大雨,救了司馬懿一命。六出祁山沒有成功,我感覺就是天意。和諸葛亮關係不大。



劉豫州


中國曆代受祭祀的文廟武廟中,諸葛亮都排在文廟武廟前例。是中國古代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連三國時期的軍事大家曹操、司馬懿、陸遜等自嘆不如諸葛亮。。。諸葛亮的北伐宗旨是完成先帝遺志,復興漢室,還於舊都。北伐意圖為緩解蜀中各派矛盾,一致共同一心,為使命而戰。以奪取隴西為軍事基地,後圖關中,再進取中原。以當時北伐的能力,如不佔領隴西地區,是不能攻取長安的。隴西地區有雍涼二州,兵力強大,羌胡之民彪悍。若從陳倉直取長安,曹魏之軍從虎牢關爭戰潼關,從武關直取關中,雍涼二州之軍直下關中,諸葛亮北伐軍在長安就會被困死,所以諸葛亮不採納魏延出子午谷之謀是正確的。。。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有很大爭議,是軍事不成熟還是錯用馬謖。其實都不是,諸葛亮用兵如神,事前先知,小心謹慎。以趙雲鄧芝用疑兵在斜谷阻擋曹真主力,魏延攻取列柳城,派將駐守街亭,馬謖自告奮勇前往,還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本來也想提拔人才,馬謖也很有韜略,諸葛亮考慮再三,安排謹慎的王平為副將前往,按諸葛亮的要求當道下寨,多設弓弩障礙,堅守三五天待魏延高翔迂迴全殲魏軍。不想馬謖只會紙上談兵,又不按令行事,怎能抯擋曹魏第一名將張郃,至使街亭失守,馬謖軍法從事,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街亭失守,諸葛亮馬謖都有責任,明知張郃文武雙全,兵馬又多,只少派魏延鎮守街亭,但又提前派魏延攻城掠地,進展無功,又失街亭要地,是得不償失。有了第一次失誤,魏軍防守嚴密,蜀軍兵微將寡,以後四次北伐各有勝負,但北伐軍突破不了魏軍防線,因蜀軍後勤供給困難,蜀漢國力不如曹魏,六出祁山失敗。諸葛亮為北伐事業憚盡竭力,死而後已,但不能否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司馬懿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後備支持,都不敢與諸葛亮正面交鋒,可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高於司馬懿的,個人認為諸葛亮是古代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歡迎評論指正。





劉坤忠120


諸葛亮雖然六出祁山都以失敗而告終,但也妨礙不了諸葛亮仍然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大家這一莊嚴稱號。

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僧曰:‘巧婦安能作無麵湯餅乎?’”釋義為,即使是聰明能幹的婦女,沒米也做不出飯來。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條件,很難做成。這句話充滿了哲理。

諸葛亮之所以六出祁山都累累失敗,就是這個道理:即是缺少必要條件。而這個必要條件就是國家的強大實力。然而人們不竟要問,既然實力明明欠佳,為什麼諸葛亮還是要一意孤行?這實在是太難為了諸葛亮,明知曉卻只能違心而為之。今天作為幾千年後的現代人的我們,一定要尊重歷史的客觀事實,辯證看待,絕不可能意氣用事,以“成敗論英雄”。

先讓我們追溯歷史,回到那群雄逐鹿的三國時代。蜀漢剛剛建立只不過兩年時間,劉備就完全背離了隆中對的戰略對策,為報關羽的一箭之仇,打了一場討伐東吳的戰爭,以失敗告終,從而導致了建立蜀漢政權頻臨崩潰的危險,其好不容易初建基業也幾乎損失乾淨。正是如此“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殘局被落到了無可奈何的諸葛亮頭上。於是諸葛亮只能重整山河,發展生產,修生養息,平息南方叛亂,積累備戰資源。但是不論他如何努力,當時的蜀囯只不過只有益州這一塊有生力量,又如何能與其實力雄厚的曹魏相抗衡呢?

諸葛亮美中不足地是他不善適機有度的識人和用人,沒有做到人盡其才,而不分國事大小,總是親力親為,他的用人之道與劉備相比只能望其項背了。如:他不能調度好智勇雙全的魏延,阻礙並壓制了魏延重大能力的發揮;他不能讓自己精心收降的德才兼備的姜維充分給予獨立演練的機會,導致蜀漢後期姜維雖然力掌全局但實有點力不從心,難挽蜀漢敗局;特別是他錯用了只會紙上談兵、言過其實的馬謖,派其帶兵駐守街亭,結果街亭丟失,徹底打破了出祁山北伐的全盤計劃,從此再也無法挽救蜀國走向滅亡之命運。這不得不說這是諸葛亮一生戎馬生涯的最大敗筆。這預示著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慘痛終結。也正是他“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真實寫照,更是忠於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流芳千古的不朽象徵。





老劉


無論是在演義中還是歷史上,諸葛亮都不算軍事家,他的戰術才能不錯,在局部的戰役和小規模爭城奪地戰鬥中,表現較好,但軍事家並不是指戰術才能,而是指全局性的戰略佈局,諸葛亮在這方面不及司馬懿。演義說《隆中對》是諸葛亮貢獻的,但在我查閲歷史資料後的判斷,那其實是劉備和諸葛亮的共同作品。


諸葛亮數次北伐,之所以失敗,是敗在過於求穩,忽略了蜀漢是以不同量級的能量去試圖以弱勝強的基本格局,在這種格局下,還企圖穩扎穩打,那是註定失敗的。當時天下大亂,戰亂紛繁,全國人口銳減,迫切需要休養生息,蜀漢的地盤和基礎,自保尚且不足,主動挑戰最強大的魏國,居然還要“求穩”,拚力量、拚經濟、拚耐性,力強者勝是固有之義,他能成功,真是豈有此理了。有人說,諸葛亮北伐,是騷擾魏國,小刀鋸大樹,殊不知你去打人,首先就是消耗自己的國力,而對方則總是以逸待勞,實際上消耗的是自己的能量,正如第一次北伐,魏明帝說的,諸葛亮這是犯了兵法大忌“致人之術(即送上門),破之必矣”。我不知騷擾説法創自何人,歷來史籍文獻之中並無著名史家有此論斷,估計是近年網上新論。


軍事家不可能看不到這種基本格局的!


TonyDeng


“六出祁山”,指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軍事行動,出現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北伐,在岐山方向,僅有兩次用兵,最後一次,而且老本都搭上了,病役於五丈原。

諸葛亮,在日夜操勞下,病死於前線大營,不僅對伐魏不利,而且對蜀漢政治經濟,無疑是大廈將傾,雖有姜維接替前線指揮,但是總體上,人才匱乏,後繼無人。夷陵之戰後,無論國力,還是軍事實力,遠不及魏、吳,特別是現曹魏相比,差之甚遠。

東漢政權的腐敗,在人民心目中的正當性,早已完全喪失,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光復漢室”的口號,早已沒有多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蜀漢朝廷內部,臣官黃皓專權,後主昏暗,後防空虛,縱使姜維在前線拼命作戰,終難挽回危運,後主早以降魏作俘虜,進入安樂宮。  

 

用現在的觀點來看,攻佔隴右後,沒有建立起牢固的軍事根據地,往往糧盡而退,收地復失,隴右諸多有利因素,未能充分利用。屯兵戍邊措施不力,前線軍需供給不濟。與此同時,曹魏採取得力改革措施,經濟發展,國力相之強盛。

總結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教訓,國家要富強,人民要富裕,民族要興旺,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為人民謀利益,才能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努力培養或造就,一大批有強有力的人才隊伍,同時,興利除弊、反腐反貪、懲治腐敗,加強民族融合;抓住機遇,不失時機,發展生產力,把經濟搞上去,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否則,將終難如願。

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後,蜀國後主劉禪,加封姜維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隨後歷任司馬、鎮西大將軍,兼任涼州刺史、衛將軍、大將軍,朝廷授予符節。《三國志》記載,在隨後的二十多年裡,姜維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無一成功。

就在蜀漢滅亡當年,姜維與廖化合兵一處,死守劍閣天險。雖然擋住了鍾會的十萬大軍,就在鍾會幾乎絕望時,欲退兵時,素有膽略的魏軍將領鄧艾,率另一路大軍,偷渡陰平得手,直取成都,劉禪當即投降,蜀漢滅亡。蜀漢就沒有掌軍之人嗎?非也。那個出身名門的諸葛瞻,儘管對蜀漢忠心耿耿,但在軍事上異常冒進,而且不懂兵法。

鄧艾輕兵取綿竹,孤軍深入,兵馬不過萬人,糧草不濟,諸葛瞻手中,也有個三萬多人,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據險死守,堅壁清野,根本不應正面對敵。一個是沙場的名將,另一個是個從未經歷戰爭的新手,豈有不敗之理。

如果說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不是姜維而是諸葛瞻。


德雨50926495


我是文青,一個零零後歷史愛好者,原創不易,覺得不錯請點贊支持一下,文青在此謝過。

諸葛亮確實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這可以在很多方面都能顯現出來。

火燒博望坡

這是諸葛亮出山以來的第一站,在當時因為之前徐庶是劉備的軍師,在徐庶走後就關羽和張飛都比較不服這個新來的軍師,這一把火之後皆對他臣服。

當時曹操帶著夏侯惇和十萬曹軍南下,如果直面應對那麼劉備必輸無疑,諸葛亮就避其鋒芒,因為博望坡是曹軍的糧草聚集地,諸葛亮並沒有直接攻打,因為會讓曹軍把糧草轉移,最終在準備一年的情況下直接火燒了博望坡,對曹軍進行眾創。

火燒赤壁

此戰中讓周瑜顯露鋒芒,但是別忘了諸葛亮在這中間同樣重要,很多周瑜想到的,諸葛亮也早已想到,而周瑜是東吳的大都督,可以說是當時軍事才能第一人,能跟周瑜對峙而不輸的人,軍事才能不會太差。

接著來分析諸葛亮六出祁山皆是無功而返的原因,我認為有三點:

第一:擔子太重

在劉備死後,因為劉禪年幼所以諸葛亮在處理朝政和軍事上都是親自動手,不想魏國和吳國,就算是主公去世也有厲害的謀士進行出謀劃策。

這種種壓力在諸葛亮身上難免會讓其費盡心思,在蜀國雖然蔣琬、董允之流跟他並稱為蜀漢四相,但都是可以獨當一面不能統御全局的人。

第二:兵力太少

這一點是最能說得通的,在當時蜀國最強大的時候關羽被殺,荊州這個軍事要地被吳國奪走,劉備南下攻吳,但是夷陵的一場大火可以說是把蜀國這些年的根基給燒的差不多了。

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諸葛亮每次出兵,兩軍之間蜀軍傷亡超過兩萬就可以說是大傷亡了。

第三:地勢原因

在三國中,魏國所佔領的是大片的平原,來回支援和糧草押運都非常的方便,吳國雖然不是平原但是有著水域作為天然的屏障,並且吳國水戰極強。

反觀蜀國,在蜀國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本地人,大部分都是一路跟隨劉備最終在蜀地紮根,所以在戰鬥上難免會造成一點天然的劣勢,並且蜀地都是群山,糧草運輸和支援都是非常的慢,而戰場上瞬息萬變,一個失誤就可能導致戰敗。

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是有軍事才能的,但是當時的蜀國已經呈現衰敗之際,諸葛亮已經無力迴天。

以上是文青個人觀點,如果覺得不錯,點個關注;

如有不同觀點,請在下方評論,文青願意學習,再次謝過。


文青聊史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用在諸葛亮身上那再恰當不過!說諸葛亮是軍事家那真是被小說《三國演義》神話了,因某些歷史時代因素以及羅貫中個人認知的侷限性,以及為了小說情節的精彩生動所需。將許多與諸葛亮毫無瓜葛的功績被他記在了諸葛亮頭上。比如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關羽華容道放曹等,絕大多數是小說創作的情節。

諸葛亮本來地位就是個智囊幕僚的軍事身份,無奈先帝劉備雖頂著皇叔的光環,然而實在是根基太淺,天命之年才在荊州借了一塊自己真正的落腳之地。在羅老的有意力挺褒揚下,劉備集團的文臣武將都給足了特寫,給我等留下了以為劉備手下人才濟濟兵多將廣的錯覺!別聽著五虎上將.臥龍.鳳雛等人才都在蜀漢,其實劉備一直都處於人才極度匱乏之中。一個多半生都無根據地的弱小政權,各類人才比魏國.吳國還多,那才真正的太不正常和胡說八道!

諸葛亮是在劉備首席謀士徐庶被曹操挖走之後,萬般無奈之下,屈尊降貴冒險而三顧茅廬請出的謀臣。在沒選擇餘地.更沒對比條件下將國家發展方向的重任交給了諸葛亮!雖然我們讀到這些章節時為其精采情節所感染折服。但它背後的嚴峻殘酷背景有幾人能體會:一個高調宣傳自己經天緯地之材待價而沽;一個根基不穩急需良策定國安邦!說劉皇叔請他出山是重大政治冒險一詞,一點不為過。因誰也不知諸葛亮到底有多大本事,僅憑他早有準備的三分天下一說的忽悠。

如非要給諸葛亮個身份地話,我認為稱之為政治家較為合適。至於軍事家.戰略家.文學家.發明家等都是附會貼金之筆!

僅就政治家在某些方面都存在著嚴重缺陷:

1.事必躬親的作坊政治格局一個被捧成神的人,卻無力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實施監督機制。這也算是政治家作為?

2.沒有培養髮掘軍事政治接班人的能力和措施。

一個己成為獨立國家的情況下卻比流離階段的人才更為缺乏,他不應當承擔第一責任嗎?

3.沒有寬廣的採納八方意見的胸懷滿朝文武皆出自他門下,沒有反對的政客,沒有異己的將領。這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嗎?

4.不懂休養生息,不能使國富民強,讓國力強盛,侍機而動,這不是政治家的手筆!

蜀國因偏離核心戰亂期,本身就是天府之國,十分富有。在他數十年的經營之下,卻導致民不聊生,背井離鄉。

5.為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而不能為而非為之的作死北伐。這不是自證自己的自卑和無能嗎?不顧先帝半生打下的江山積蓄,不分析時機形勢,不能全局性地作戰略佈署。同一行軍路線,同一戰爭方案。竟能執行五次之多!連兵家以奇勝最兒科的基本能力都無力熟練使用。競也有臉稱軍事家???

魏強蜀弱是客觀事實。但他卻不顧自身實力,不分析天下局勢和時機,打著兌現他對先主匡扶漢室的承諾,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發起一次又一次的禍國殃民的做死無效戰爭。

六出祁山說好聽一些是以攻為守,興復漢室;說不好聽是無能作死,窮兵黷武,最後拖垮了蜀國,蜀漢之亡他應負重大責任。六出岐山的軍事敗筆史實可能也是羅老實在無法粉飾的情節。被他吹捧成神的人物終於露出了真實面目。將他定為政治家都有很大的瑕疵和勉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