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部分農村尋根修祠堂、族譜,你覺得有必要嗎?

微塵微視界


修祠堂、族譜是最近幾年才開始盛行的,從歷史老看,一般都是與社會的富庶程度有關,修家譜是從宋朝才開始的,到了明朝最盛行,尤其是文教越發達的地方,修譜建祠也越多。中國屬於農耕社會,處處講究家族脈絡和傳承,而且外延後不會亂了綱常,所以也得到了統治階級的認可。

其實農村修祠堂、族譜還是很有必要的,從世界範圍來看,家族是最穩定的經濟形式,世界銀行的報告顯示,家族企業所創造的GDP佔全球總量的80%。世界五百強有三成是家族企業,同時,任何一個非家族企業內部都是家族合作式的形式存在的。其次,家族也利於地區的穩定,在宗族氛圍濃厚的地區,黑社會這樣的社團組織幾乎不存在。還有就是,修祠堂、族譜也具是尋根留本,清源備查,承前啟後,血肉聯繫,共同發展的目的。

修祠堂、族譜也有其社會價值,能夠以另外一種方式來聯絡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說點比較現實的,賣草鞋的劉備也是通過族譜找出了皇室背景,才能拉大旗作虎皮。家譜也是一種社會關係的追蹤,窮人能找回一點自信,富人能找到自己致富的依據,祖宗蔭庇是後代福氣,修族譜就是為了明確誰在護佑你,尋找一種寄託。

但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合適的度,超過了這個度就不合適了。修祠堂、族譜也是一樣,很多地方出現幾種怪現象,一是利用修祠堂、族譜大肆收取費用,而且不給錢就不建譜,這完全違背了老祖宗當初修祠建譜的初心;二是有形無實,很多地方祠堂有了,族譜有了,可是沒有任何規矩和約束,以前怎樣,現在還是怎樣,那麼修祠堂、族譜就完全沒有意義。三是過分利用家族和宗祠的力量,現在是法制社會,任何事都不能違背法律做事情,不要以為法不責眾。

圖說農村、留住鄉愁,請關注“鄉畔”頭條號或下載“鄉畔App”


鄉親鄉畔


開門見山,我覺得是有必要的,但沒必要的是為此事過度鋪張浪費。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修祠堂、族譜,是一種認祖歸宗、不忘本的表現,同時一個家族合修一個祠堂和族譜,也能凝聚家族人情關係,增加認同感。中國近代社會經歷了幾次大的歷史變遷,那時候的通訊和交通不詳現在這麼方便,很多人由於種種原因分開之後很難再取得聯繫,機緣巧合之下又找到自己的宗族,大家一起修個祠堂、訂個族譜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農村地區。

我爺爺也是早些年逃荒的時候和家人走散了,在外地安了家,40多年都過去了,可一直沒有老家的消息,走散的時候還小,對老家的也沒太多記憶,只記得家門口有個大石磨,上面有“劉氏”二字,後來無意中和過路的生意人談起這個事,那人竟是從爺爺老家過來的,爺爺這才帶我們一個家子人回了來家認祖歸宗,重新修訂了族譜,當時爺爺看到老家門口還在的石磨,竟哭得像個小孩似的,那時我才知道什麼家譜的重要意義。

但有的地方,處於攀比的目的,把祠堂修得像宮殿一樣,鋪張浪費,這個我覺得就真麼必要了,有這些錢還不如去給老家多修一條路有意義的多。

今日新農人——大黑牛


今日新農人


祠堂、族譜,在很多人看來,這屬於封建迷信,甚至在一段時間裡,要破除這些封建迷信。但是,在老農看來,尋根修祠堂、做族譜,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看過電視劇《白鹿原》的朋友應該能夠發現,白鹿原之所以能夠在戰亂年代還能夠保持社會秩序的穩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家族觀念的強化。在電視劇中,家族裡發生大事小情,家族成員都會到祖堂裡開會,共同商量做出最後決定。

近些年來,在各個農村地區,很多農民都在修祠堂、做族譜。就拿老農所在的村莊中來說,前幾年,村中的幾大家族都相繼做了族譜。老農也很有幸能夠參加這個活動。當然,老農我當然不是信奉封建迷信,而是老農認為這種活動在家族中的實際影響特別好,比如團結族人,族人之間溝通聯繫,共同商量發展事情都有促進作用。這些,在城市裡是沒有的,很多城裡人甚至都羨慕農民們。

稱他們農閒時可以互相之間串門聊天,各家有需要幫忙的時候,鄰里之間都會來幫忙。就比如拿某個家庭結婚辦喜事來說,要擱到城裡人,他們需要花錢請各類人來幫忙,打掃衛生、做菜等等,都需要花錢。但是農民們就不會這樣,往往沒到你去請別人來幫忙,鄰居們就會主動上門來幫著你忙活了。

而這些,老農認為都是這種家族精神在維繫著大家之間的感情。所以,老農我認為,修祠堂,做族譜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農家人話農家事


部分農村尋根修祠堂、族譜,你覺得有必要嗎?我覺得農村人還能想到尋根修祠堂、族譜,是追根尋祖,不忘本的一種表現,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農村,之所以有人情味,就在這些方方面面。同族同宗,過年祭祖,清明節、中元節、寒食節上墳拜土,五服之內的同族(有些家族超過五服也一起動),家中有什麼紅白喜事,全體到場,有族裡的管事人負責調度,真是從容有度,家族內每個人都平等對待,讓每個族人有面兒,重要場合不丟醜。

阿兮也是農村出來的,雖然離開老家農村有三十年,可村裡有什麼紅白喜事,還是放下一切往老家趕。農村有句老話兒:幫人就是幫己。農村罵人最狠的一句話就是:“等他老家沒了,自己揹出去!”屋芭開門的人家,死了真會沒人抬。

農村的祠堂,現在還有的沒幾個了。至於族譜,因那段特殊年代的原因,破四舊被當做迷信付之一炬的很多。

阿兮曾為幫清朝時闖關東去東北的後裔找尋老家,才發現有好多村莊,族譜只顯示幾代,還是有心人默寫出來的。被毀損的族譜,再也無人能說清,同族人各支的關係了。宗族宗親,是血脈相連的一種凝結,這也是鄉村團結傳承的重要因素。

當然,也有冒著被批鬥的危險,捨命藏出族譜的。那年去招遠北欒家河村(中國傳統村落之一),見到他們全村欒姓的大族譜,有三、四百年曆史。據說當年紅衛兵讓燒燬,村會計搞了個假的李代桃僵,冒生命危險把老族譜藏了出來。

因怕被發現,老族譜(不是書本的,是過年掛的族譜,很寬,很大的一幅)藏在陰暗處,也稍有破損。這些都成為歷史文化的物證。

八年前,阿兮為另一個外鄉人找到老家,續上族譜,認祖歸宗,靠的也是人家村裡傳了多少代的一部老族譜。

膠東這邊,近年來有很多人去山西大槐樹下認親,靠的也是族譜的記載。知道自己的來處,才算活得明白。無敬畏,對一切都不在乎的人,越活越迷茫,不知來處,只剩歸途。當悟到的時候再後悔,一切都晚了。


阿兮隨筆


對於農村近幾年興起的尋根、修族譜、建祠堂,我個人覺得是一種氏族文化傳承的延續,也是凝聚一個家族親情、團結、和睦的有效方式的體現。



南方農村的氏族文化保護和延續比較完善,北方農村相對較差。特別是西北地區因戰亂頻繁、人口波動大等因素,而導致氏族傳承完整性的缺失問題比較嚴重。

我甘肅老家的一個村子,有幾千口人,八九個姓氏。小時候記得他們都說自家是從山西大槐樹底下過來的,祖先在那邊。這幾年再回老家,看見這幾大姓都修了族譜,個別姓還建立了祠堂。由於對鄉土文化的喜好,拜讀了幾家族譜,才知好多家族並非都是山西那邊來的,有唐宋時期的原住民,有因祖上來此做官而定居的江西人,江蘇人,也有逃難而來的河南人,陝西人。其中也有經明代初中轉而來的家族,典型的就是慶陽市一個叫六年張村和二年張村的家族,就是分別從明代洪武二年和六年遷徙至此。



氏族家譜的保護完善和延續,也反映了國泰民安,老百姓穩定安逸的生活的狀態。試想,掙扎在飢餓貧困的年代,誰有心思,誰有財力,去做這些事呢?


氏族家譜的修續,個人覺得是個值得提倡的好事情,它不僅是詳盡記錄子孫後代的名錄,也記錄著一個氏族的誕生延續興衰起伏,讓子孫後代從中瞭解學習。至於祠堂,作為氏族文化符號的象徵,確實應該因家族量力而行,不提倡也不反對。不足之處,敬請探討。


慶陽酒說99


近年來,很多地方都開始重新興建祠堂,南北方都有。從歷史沿革問題和現存祠堂數量來看,祠堂在南方的興盛程度是優於北方的,有名有較長曆史年代的祠堂也是南方居多,早已不僅是家族榮耀的象徵,中國傳統宗族文化的代表,有些已經成為地方特色的旅遊文化,是有實際收入的知名景區。

祠堂文化在近幾十年中起起落落,近年來補建祠堂之風開始逐步升溫,相繼有地方村落組織者,號召族人捐款重修祠堂,修補完善族譜,建設祠堂文化公共設施。

祠堂是家族象徵,是具有凝聚族人力量的實體建築,一個家族中有血緣關係的人,被聯繫在一本族譜或者一個共同地方里。無論你們之間是否認識,見過幾次面,這是個較為穩定的社會共同體。族人在祠堂團聚,祭拜祖先,共圖發展,互相幫襯,形成家族教育意識。

重視重振家族祠堂,還有個問題就是這些年來的農村土地利用的問題。一個實體祠堂佔地面積100到1000平米不等。多為舊老屋基地,或是原退耕還林的土地,在政府管理也存在模稜兩可的區域劃界。有待調查歸類整理,在某些一定程度上也是有利益存在的。

多方原因歸結這是,近些年又開始盛行修建祠堂的原因。當然主要還是擁有傳統文化根基存在,才能得到大眾認可最終促成。


北京民俗


農村,之所以有人情味,就在這些方方面面。同族同宗,過年祭祖,清明節、中元節、寒食節上墳拜土,五服之內的同族(有些家族超過五服也一起動),家中有什麼紅白喜事,全體到場,有族裡的管事人負責調度,真是從容有度,修祠堂、族譜是最近幾年才開始盛行的,從歷史老看,一般都是與社會的富庶程度有關,修家譜是從宋朝才開始的,到了明朝最盛行,尤其是文教越發達的地方,修譜建祠也越多。

家譜是記載同宗共祖的輩系人物,一代又一代分支分叉,輩分明確,一目瞭然。修家譜是為了尋根留本,知曉本姓氏的由來,瞭解宗族發展的歷史,強化骨肉親情,承前啟後,上可知祖先,下可傳兒孫,凝聚家族的向心力,感召力!修譜它最多的意義在於促進家族團結,社會和諧,能使你知道家族的發源歷史,認清同宗同族血親,用現代醫學來說,可以避免近親結婚,對子孫後代負責,至於修建祠堂只能說是一種文化傳承了
其實中國人是一個尋根的民族,中國有祭祖的習慣,而當一個人發達了,我們都會說光宗耀祖,可以看出祖先在人們心中的位置。中華民族講究血緣,打斷骨頭還連著筋,幾千年雖說有矛盾,有分裂,但都是炎黃子孫這個事實永遠不會改變,終究走向團結,這就是血緣的力量!

小滔在農村


我覺得農村人還能想到尋根修祠堂、族譜,是追根尋祖,不忘本的一種表現,是很好的一件事情。我們老家去年就開始修自己的鄒姓宗祠,由於年代久遠,那時候修的老祠堂被各種歷史因素出賣、租住了,所以現在我們鄒姓人為了重新修祠堂,到處捐款!

農村,之所以有人情味,就在這些方方面面。農村有句老話兒:幫人就是幫己。因為這是祖宗的根所在,大家可以知道是從這個農村的祠堂花出來的,現在國家對傳統文化慢慢重視了,以前還有的沒幾個了。所以這兩年農村興起了建祠堂。

至於族譜,因那段特殊年代的原因,破四舊被當做迷信付之一炬的很多,但我們這裡依然還有族譜!

族譜是家族史,而家族史也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很多族譜記載了史料上未能記載的歷史事件,族譜是對中國歷史的補充和佐證。史料都是當權者,統治者收錄的,存在歷過侷限性和真實性,而族譜能真實反映和恢復歷過本來面貌!族譜還有理順和鑑別輩份和譜系,防止近親聯姻,告訴我們,我從哪裡來,根在何處!如今,許多博物館收藏了名門望族的宗譜。祠堂是家族的“根”,供奉祖宗牌位和族譜的地方


農村學哥


農村尋根修祠堂,寫族譜,這是近十幾年來發生的事情了,北斗七星劉氏家族,十多年前也曾由幾位學識淵博的老前輩發動起來,也修過劉氏祠堂與族譜,我還記得當時收取了,每個人口20元的普查修訂費,北斗七星當時家中人口共6個,出資了120元,當然,如果你不參與修訂族譜,他們也不免為其難,不強迫你出資是吧,只是族譜上也沒有你的份兒了。

大家別看一本小小的族譜,其實它錯宗複雜,尋根問底,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調查研究,查閱歷史資料,一一去排查。

北斗七星還記得我劉氏家族發源於江西,也知道近幾代人的關係,我還經常口中念念族譜,以免忘記了,近十代族譜排例從上至下,也就是"徹,起,中,幫,仲,松,娟,尚,國,龍",北斗七星自己屬"仲"字派,也就是說,仲字派上面的派份比我大,而仲字下面的派份比我小,平常遇到派份比我大的該叫佬佬的叫佬佬,該叫爺爺的就叫爺爺了,至於小輩們就叫他們名字了。

修譜,修建祠堂在現在法治中國社會來說,意義不是非常的大,因為大家一言一言都受法律約束,不會受到你家族戒律的傳統禁錮了。

北斗七星認為,修譜它最多的意義在於促進家族團結,社會和諧,能使你知道家族的發源歷史,認清同宗同族血親,用現代醫學來說,可以避免近親結婚,對子孫後代負責,至於修建祠堂只能說是一種文化傳承了,在現代社會,宗族祠堂起不到什麼作用了,只有法院大堂才有權開庭審判他人的權力了。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北斗七星回答,不勝感激!]


北斗七星92070701


農村尋根修祠堂,族譜,你覺得有必要嗎?我認為非常必要。



本來我們就是一個祖先崇拜的國家,歷史悠久,靠的就是族譜祠堂,如果沒有這些東西,我相信我們的歷史不會有這麼悠久,在社會中,有時候人與人鬧矛盾,一問姓什麼,哪裡的,一聽很早以前是一個地方的,兩個人肯定不會再吵鬧啦,這就是宗族的力量。



我們這有一個真實的例子,幾百年前我們李性從黃河邊遷移到另一個地方,雖然現在兩個地方不再聯繫,但是我們這修族譜還要去人家那個地方複印,因為我們是一個家族。還有一個有點搞笑的事情,有一天我們這的一個人去黃河邊偷人家的梨,黃河邊有很多種梨的,不巧的是,他被人家逮住啦,這就尷尬啦,種梨的問他是哪的,姓什麼,他說姓李,家是附近的不遠的村莊,種梨的一聽,說你把梨放下吧,走吧,如果是別人肯定饒不了他,但是你走吧,咱都是一族。因為種梨的也知道,我們是一族的。還有一個原因,宗族觀念可以使我們更加團結,因為我們都知道一家的人關係不自覺的都親近。再說如果有家裡人逝世啦,誰抬人,誰送人,這個時候就凸顯出宗族的優勢啦。



我們喜歡辦紅白喜事的時候熱鬧,如果你你沒有本家,肯定不會很熱鬧,相反,如果有很多本家,他家裡辦事肯定很熱鬧。



因此宗族觀念是好的,這是我們的歷史傳統,這個傳統不能丟。

感謝評論,您的點贊是我繼續的最大動力,感謝!圖片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