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道德經》其實是給統治者的進言,我們切莫讀者錯位

我知道我的欄目得罪了很多“主流國學”的作者和愛好者,其實本欄目我無意於是非判斷,所有看法和結論都只從因果邏輯出發,也無意與各位大師爭個高下,只是在因果邏輯通順的前提下提供另外一種解釋可能,也就是換個角度看問題。

我說這麼多,想必各位已經猜到了,我又要有什麼傷害感情的言論發出。對的,今天我要開始講老子與《道德經》。


《道德經》其實是給統治者的進言,我們切莫讀者錯位

《道德經》是寫給誰看的?

大家都知道老子的一個觀念叫做:無為。就是少做比多做好,不做比少做好,做的越少越好。如果把這個概念引申到我們現實生活中,明顯存在很嚴重的邏輯問題,不做事哪有錢花?一個家庭裡面如果什麼都不做,那麼必然又髒又臭,亂成一團,比豬窩還恐怖。那麼老子是要讓我們跟豬學習嗎?

就以《道德經》深刻的文字來說,肯定不會是這樣的。由此推論老子對話的對象並不是普通百姓,也就是《道德經》不是寫給普通百姓看的。那麼什麼地方需要少做事情呢?如果你懂一點西方普魯東和克魯泡特金的理論,你就會回答:需要少做事情的地方應該是國家政府。是的,只是西方人比我們走得更遠一些,他們甚至提出了無政府主義。

所以《道德經》其實是對統治者的進言,如果這麼理解的話,《道德經》裡面很多玄之又玄的東西就豁然開朗,很好理解了。


《道德經》其實是給統治者的進言,我們切莫讀者錯位

“道可道,非常道”

關於這兩句話,我們見過很多五花八門的解釋,其中以禪宗的理解最為著名,說的是:”道這種東西可以叫做道,也可以不叫做道;”這就是《勝天才王般若經》中說的:“一切諸法皆不可說,其不可說亦不可說。”一切都不可說,一說就錯。

這種理解持續千年,也有不少明白人發現了其中的矛盾與悖論;如果一說就錯,那麼我們對於《道德經》的理解本身就是錯的,甚至整本書也是錯的,因為書裡一開篇就說“一說就錯”,那麼又何必再說呢?而且一說就是五千言。

如果把這句話,放到政治環境下,那麼久非常好解釋了。一個國家有為的為政之道,不是長久的道;那麼什麼才是長久之道呢?老子也給出了答案。


《道德經》其實是給統治者的進言,我們切莫讀者錯位

老子的為政之道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意思就是一個人的學習是在做加法,今天學幾個字,明天學幾個字,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但是一個國家的統治之道,應該是減法,每天都在減少一點。我們現在很多研究《道德經》的“大師”喜歡把這兩句話理解為:“為學”與“為道”是互相矛盾的,一個人學習的知識越多,那麼離大道就越遠,因為我們的智識都被那些外部的環境所幹擾,所以我們要得到就要放空自己。

對於這種理解,我只想說:“那麼,是不是剛出生的小孩就是得大道的?或者你證悟一個大道來看看。”我們也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報著這種理論的人非常多,但是真正得道的沒有見過。我們見到的都是五花八門解釋一通,把人繞到雲裡霧裡,然後讓你交錢的。


《道德經》其實是給統治者的進言,我們切莫讀者錯位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情?是因為讀者的錯位,我們首先要明確一點《道德經》不是為普通百姓所寫的,如果要從《道德經》中找到修道、修心、修性的理論,那麼一定要注意看名家的註解,可以去讀南師的講解,不要被“江湖大師”忽悠了。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緊接著的就是“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從這一句,你發現秘密了沒有?關鍵就是“取天下”才是老子說這句話的目的,不是修身養性。

文景之治

在中國《道德經》的影響力很大,但是真正按照其治國思想治理國家的時期非常少,也僅有一例,這一例就創造了大名鼎鼎的“文景之治”,異常驚豔。之後老子《道德經》就分為了四支,一支成為了文化人的精神家園,一支變成了普羅大眾的心靈雞湯,另外一支則是煉丹修仙的奇士能人,最後一支就比較噁心了,說難聽一點他們將《道德經》變成了斂財的工具,具體是什麼就不多說了。


《道德經》其實是給統治者的進言,我們切莫讀者錯位

說回“文景之治”,老子的這套主張,實在太容易操作,如果只是口述的話,根本無需長篇大論,只用二十分鐘就能講解完畢,因為他教人的不是怎麼做事情,而是為什麼不要去做。其實中國老百姓真的是非常善良、勤勞、智慧的,就算你什麼都不管,什麼也不教,什麼也不做,老百姓也知道要過好日子,也會自己努力,發憤圖強,改善生存環境。

“文景之治”就是這樣的,它為後來漢武帝討伐匈奴、修仙煉丹提供了非常豐富的物質基礎,但是漢武帝“獨尊儒術”反而“做”的太過,西漢馬上由盛轉衰,雖然有漢宣帝中興,但是國力大損,再也無法恢復“文景之治”下的光輝歲月。


《道德經》其實是給統治者的進言,我們切莫讀者錯位


既然老子的學說這麼管用,為什麼後世就不照搬呢?

人們對成功都是有路徑依賴的,但是“文景之治”後,這麼簡單的治國之道反而再也沒有走入歷史舞臺,這跟“獨尊儒術”和統治者本身都有莫大關係,在古代任何一個統治者都需要通過實操來證明自身的統治合法性,就算皇帝是順利繼位的,也是一樣。

因為在儒家倫理下,已經為皇帝量身定製了一套行為規範,要證明一個人有責任心應該怎麼辦?你想到的肯定是廢寢忘食、殫精竭慮、鞠躬盡瘁這些詞語,就連我們普通人都有這樣的思想,更何況統治者呢?

比如朱元璋和雍正,都是兩個超級勞動模範,非常勤政,從早到晚地批閱奏章,睡覺的時間都沒有。在老子的學說裡,這種行為叫做費力不討好,如果借用孟子的寓言,這叫做“揠苗助長”。

“為道日損”裡面,皇帝越是勤政,就越是南轅北轍,國家就越管理不好。“為道日損”不是讓你放空自我,什麼都不做,今天做得比明天少,你的精神境界就可以提高,錯了!老子的《道德經》是給統治者的禁言,我們千萬不能讀者錯位,胡亂理解。


《道德經》其實是給統治者的進言,我們切莫讀者錯位

今日提問

“為道日損”必須要有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什麼?這是留給各位讀者的思考題,在以後的“老子”系列裡面,我會逐一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