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西安是13朝古都,為什麼西安的皇宮沒有保存下來?

熱愛教育2010


在之前的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講過中國古建築遺留較少的幾個原因,其中包括:

第一、中國古代文明的發源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這片地區的自然環境導致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形制以土木結構為主,柱、梁、椽、門窗等建築構件基本上都是木建築。而木建築的致命弱點就是易燃、易蛀。

第二、中國幾千年歷史中有一大半的時間都是出於戰爭時期,其中內部戰爭又佔一多半。改朝換代或者有規模較大的內部起義大部分都將導致優秀建築的破壞。除了喜歡該破壞之外,很多人還喜歡搞建設,新的建設就意味著破壞舊的建築,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作為13朝古都的長安城之所以沒有留下古代宮殿,其最重要的原因可能不是它們的年代太久遠,而是因為古代中國人對長安的破壞太嚴重,以至於除了宋太祖趙匡胤曾經打算遷都長安,卻因為一系列的壓力而未能實施,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長安城早已經被徹底破壞,重建的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漢朝的長安城在西漢末年的起義中已經被嚴重損壞,而唐朝則又經歷了“天子九逃,國都六失”,長安每次被攻陷都遭到洗劫,而唐朝末年朱溫強迫唐昭宗遷都之時更是把長安徹底焚燬破壞,此後長安再也沒有被定為首都,自然也就沒有皇宮保存下來。


國史通論


如果評選西安為中國古代第一都城,估計沒有什麼人有異議。但是令人遺憾的是,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遺留下來的皇宮卻連一塊斷壁殘垣都沒有。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西安的皇宮究竟到哪裡去了呢?

(長安宮電腦圖)

事實上,唐朝從盛唐開始,長安皇宮就已經遭受過不少破壞。安祿山打進長安城的時候,就縱容士兵對長安城,包括對皇宮進行燒殺搶劫。後來,唐德宗時期,又爆發了朱泚之亂,唐德宗匆匆忙忙逃到漢中避亂,亂軍又對長安及皇宮進行了新一輪搶劫破壞。雖然後來經過了一些修繕,但是已經不能恢復原來的規模。

但是這還沒完,長安的皇宮,又在唐朝末年的時候,遭受了毀滅性的破壞。

其一,黃巢燒了長安皇宮。

黃巢於廣明元年(880年)底殺進長安。

黃巢打進長安的時候,氣勢恢宏,坐在金色肩輿裡,“甲騎如流,輜重塞塗,千里絡繹不絕。”同時,為了安慰長安市民,黃巢還發出安民告示,安民告示上寫道:“黃王非如唐家不惜而輩,各安毋恐。”而且黃巢進城後,還把唐朝三品以上的官員全部免職,四品以上的官員則全部恢復職務。由此表明黃巢作為一個從底層奮鬥起來的領導者的世界觀。

不過,黃巢在長安並沒有呆很長時間,很快,各地的節度使紛紛往長安打來。當然了。這些節度使打進長安來,並不完全是為了救唐朝,更多的還是為了自身的勢力壯大。

不只是節度使們往長安打,長安城中的富豪及居民也積極地給節度使們引路。這讓黃巢的心裡產生了極不舒服的感覺,於是,在李克用率領沙陀軍打進長安來之前,黃巢對長安居民進行了普遍的殺戮。在離開長安之前,他還放火燒了部分皇宮。

黃巢的這種認識和做法,也是那些農民起義者普遍的認識和做法。明末李自成打進北京城,最後從北京城撤退的時候,他也和黃巢一樣,對皇宮進行了焚燬。

(黃巢劇照)

其二,朱溫把皇宮給拆了。

當時朱溫為了控制唐昭宗,不想讓唐昭宗留在長安,於是把他遷移到洛陽去了。去了以後,對唐昭宗果然進行了很好的控制,假令唐昭宗的命令,殺掉了丞相崔胤、京兆尹鄭元規等不少朝中大臣。

同時,為了徹底摧毀長安朝廷的勢力,朱溫還命令長安的老百姓遷到洛陽去,又拆了皇宮,把木料丟進水裡,順江漂到洛陽,再從水裡撈起來,重新建皇宮。

這件事發生在元祐元年(904年)。可以說,這是唐朝末年對長安皇宮的最大的一次破壞。這一次破壞究竟有多大,是把皇宮全部拆了,還是隻拆了一部分,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從朱溫不通過人力搬運,而是通過把木料丟進水裡水運這一點來看,其工程量應該是很大的。很可能,朱溫已經把皇宮全部給拆了。

(朱溫劇照)

其三,後世沒有在長安建都的。

如果後世有在長安建都的朝代,那麼,就算長安的皇宮遭到了破壞,還可以重新修起來。但是,唐朝以後,就再也沒有在長安建都的朝代了。

後世最接近一次在長安建都的,是明朝初年。當時朱元璋準備把皇宮往北遷移。畢竟在南京建都,對於進行全國性控制,以及抵禦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非常不利。於是,朱元璋便想把都城遷到長安。並且修建了西安的城牆。這個城牆一直延續到今天。同時,他還專門派了太子朱標去西安(那時候長安已經叫西安了)考察,朱標的考察結果是認為可以遷都到西安去。不過,需要費很大的功夫來重新修建皇宮。由於開支太大,一向提倡節約的朱元璋和朱標都決定謹慎行事。

不過,朱標從西安回來後,不久就病逝了。這讓朱元璋受到了很大的打擊,感覺遷都西安,並不是一個好兆頭。正因為如此,朱元璋取消了遷都西安的想法。沒能遷都西安,最終,西安的皇宮沒有機會得到重建。

這樣,從唐朝到現在經歷了一千多年,又不斷有人在上面修房建屋,因此,古長安的皇宮,就一點遺蹟都沒能留下來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西安是中國古代歷史的根,如果要了解古代中國深厚文化,第一站就來西安。西安歷經三千年,屹立不倒,千年古都地位始終未被其他城市所撼動。西安地位很特殊,它相對比河南諸帝都有這絕對優勢,駐足在西部要衝地帶,直接可以控制西域絲綢之路要道。 中國古代有三千年歷史,前兩千年,主要以陸路為主,絲綢之路貫穿歐亞大陸,終點長安,漢唐以來,國力一舉達到鼎盛,超過當時任何國家,西方羅馬帝國走向衰落,阿拉伯帝國和突厥先後崛起,逐漸壟斷了貿易往來,吐蕃後來的出現致使通往西方貿易中斷。到唐末,長安失去了帝都的地位,節度使朱溫將長安城瞬間搬遷一空,運到河南洛陽,他在河南建立起了後梁,直到大宋,海上貿易興起,以後的王朝將國都漸漸搬到離大海比較近的地方,北京取代了開封,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改道直通南北。



而西安呢?早已在一千年前所謂907年,都被遺棄,唐朝遺留的宮殿早已化成廢墟,就別說,一百年沒人住和修繕也照樣化為烏有。如果歷史提前唐朝離我們很近就像清朝一樣,也許它會存到現在,規模嗎,肯定要比北京故宮龐大好幾倍。那時,唐朝長安有三大宮城群,北面有比北京故宮大三倍的宮城,南面有和故宮相當的興慶宮,宮城北面玄武門一過,有聞名於世的大明宮,比故宮大兩倍,可見其規模,還不加長安周圍的行宮,那更不用說。



西安歷經十三朝古都之稱,它從西周以來歷經秦,西漢,新,東漢董卓朝,南北朝時,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斷斷續續延續了近千年,工程設施建設更是層次不窮。在前期大統一王朝,秦朝,始皇帝大興土木,把關中周圍建成了環繞咸陽的宮殿群,最著名當屬阿房宮,其如果建成,規模更大,巍峨壯觀,都連唐代詩人杜牧都為其所折服,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如果阿房宮現在存在的話,那將是世界九大奇蹟,可時間久遠,根本就不可能存於世。

之後王朝為什麼都建都於長安,這就是原因,關中地方王氣重,便於守天下,還有最主要在於秦始皇營建的咸陽宮太多,招惹了劉邦不得不移都於長安。他於是在咸陽東南建新都城,長安。而這個長安不是今天西安,它是西安西北原上,西漢長安更是嘚瑟,將咸陽宮圈起來建都,於是出現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等等,長安簡直可以說宮殿群把人能砸死,皇帝的住所霸佔了整個長安城,這樣的規模一直持續到北周後期終結。直到隋朝,宇文凱在東南劃定新都開始,漢長安被遺棄,只剩下廢墟。

唐朝建築業更發達,中國建築出現承前啟後的變化,皇帝住所也漸漸萎縮,人民住地漸漸擴大,商業貿易頻繁,生活也提高了。唐長安貫穿南北,南到曲江,以朱雀街為主軸,城市佈局星如棋盤,規模龐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古都。隨著唐朝滅亡,長安城也走向末途,韓健將長安一下縮小的只有皇城位置那麼大,直接截取宮城邊緣上,周圍內拆卸一空,大明宮,興慶宮不復存在,宮城被居民區淹沒。長安一名也隨之改來改去,到明朝才穩定下來,明洪武年間,西安城以高築牆廣積糧為口號出現了,現在我們所見古城牆就是明朝建造的。


龍文說史


歷史上的古都皇宮不僅西安的沒有保存下來,還有洛陽(十三朝)、開封(北宋)、南京(六朝)等古都的皇宮也基本沒有保存下來。

西安古稱長安,在西安建都的朝代有多少個歷來都存在爭議。現在公認的十三朝有西周、秦、西漢、新朝、東漢獻帝、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朝和唐朝,共一千一百多年的建都史。

在長安的朝代裡比較著名的皇宮有秦阿房宮、漢未央宮、隋大興宮和唐大明宮。這些宮殿氣勢恢宏,彰顯了那個時代華夏的威嚴。然而這些皇家宮殿都去哪兒了呢?

秦阿房宮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篇《阿房宮賦》將秦阿房宮的華麗描寫的淋漓精緻。然而秦二世時,趙高弄權殘害忠臣良相,人民怨聲載道。陳勝吳廣起義、六國復辟,秦國一夜之間瓦解。

“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阿房宮就這樣消失在熊熊的大火裡。

漢未央宮

漢未央宮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之一,總面積是紫禁城的六倍。自漢高祖劉邦時建成,到唐朝末年,歷經滄桑又被多次修繕,存世1041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唐朝末年,戰亂頻仍,政治中心東移,未央宮淪為廢墟。

隋大興宮

太極宮建於隋文帝時期,隋朝時稱大興宮,唐時改為太極宮。唐末毀於戰火。

唐大明宮

大明宮初建於唐太宗時期,是唐太宗為父親李淵建的新宮殿。後在武則天時期擴大建築,成為唐帝國的政治中心。大明宮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面積相當於3個凡爾賽宮、4個紫禁城、12個克里姆林宮,被譽為千宮之宮、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

安史之亂長安淪陷,大明宮被大面積損毀。之後雖有部分修繕,但到唐末毀於戰火。

之後行政中心東移,長安被毀的皇宮便永遠的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


ps小妙招


西安是13朝古都,最為輝煌時期也就是周秦漢唐。這一時期都有宮殿,比如秦咸陽宮、阿房宮,漢未央宮、長樂宮、建章宮,唐太極宮、大明宮等,其規模都要大於現在的紫禁城。很可惜的是,這些皇宮都沒有保留下來,只能通過遺址來想象當時的富麗堂皇。

這些皇宮沒有保存下來,無非是以下幾種原因:

1、朝代更迭的戰亂。因為自古關中為帝王之地,朝代更替就一定要滅了王氣才可以建立新朝。項羽滅秦,就火燒咸陽宮、毀了阿房宮;唐朝安史之亂、黃巢起義等都是對長安城的毀壞。朱溫後來更是一把火燒了長安城,皇宮也就不復存在。自唐以後,政治經濟中心南移東遷,長安更是一蹶不振。

2、少數民族的入侵。加之陝西以西、北方向都靠近少數民族,容易被攻破。像西周鎬京被犬戎攻破,西晉時期更是被五胡輪流佔領。這些少數民族都是蠻荒民族,燒殺搶掠更是家常便飯,也是對先進文化的毀滅。

3、自然災害的威脅。關中一帶地質複雜多樣,像南邊是秦巴山區、而北邊又屬黃土地質,加上渭河,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頻發,導致這些古建築很難完整的保存下來。

4、建築設計的落後。明清時期的皇宮能完整保存,一個是時間短,另外到明清時期,建築等領域學科完善,工藝技術提高,所以皇宮的抗震抗災防火等各方面水平提高。而漢唐時期距今超過千年以上,就算沒有戰爭,也很難保存下來。大明宮的遺址顯示,當時的宮殿基礎多為夯土,宮殿估計也多以土木結構為主,所以沒有像明清一樣保存下來也屬正常。


長安那片月


在西安建都的朝代有很多種說法,詳情如下:

13朝說:西周、秦、西漢、新、東漢、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在這裡建都達1200餘年之久。

16朝說: 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西漢末年由劉玄建立的更始政權、由樊崇劉盆子建立的赤眉政權和黃巢建立的大齊。

17朝說 :分兩種情形:(1) 在14朝第1種情形的基礎上加上武周,大齊和李自成建立的大順;(2) 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更始政權、赤眉政權、大齊和的大順。

13朝是目前官方和史學界公認的建朝數。所以接下來我們以13朝為引。

唐是在西安建都的最後一個朝代,那麼為什麼唐朝的皇宮沒有保存下來呢?

唐朝以長安(今西安)為都城,洛陽為陪都,唐長安城是按照中國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城市由外郭城、皇城和宮城、禁苑、坊市組成,面積近百平方公里(包括唐代新建大明宮、西內苑、東內苑),是世界歷史上面積最大的都城。城內百業興旺、宮殿參差毗鄰,最多時人口超過100萬,顯示出古代中國民居建築規劃設計的高超水平。為什麼說是它是世界歷史上面積最大的都城呢?因為真的太大了,面積達84平方千米,是漢長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時期的拜占庭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達城大6.2倍,古羅馬城也只是她的五分之一,此後幾千年間,她一直是人類建造的最大都城,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城",它包囊了今天西安的三分之一的主城區,詳情見下圖:


唐長安城於唐朝末年被後梁太祖朱溫下令拆毀,其遺址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的城區、東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帶。1996年,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沒有被保存下來主要一下幾個原因:

1、年代久遠,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到今天已經1112年了,今天世界上年代久且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只有故宮了,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群,為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它始建於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距今也是613年了 ,之所以保存這麼完整主要是歷代不停地修繕與維護。中國古代建築一般都是以磚瓦木頭為主要結構,這些都是有使用年限的,過了時間不修繕是不行的,1112年世間還沒有什麼木頭能這麼久而不腐朽。

2、戰火紛飛,公元904年,唐代天佑元年,農曆甲子年,也是唐末國難最為深重的一年。這年控制沛州的朱溫(黃巢起義軍的叛徒),挾天子以令諸侯,劫昭帝遷都洛陽。朱溫命居民“按籍遷居”,拆房放木“自渭浮河而下”,百姓流離漂泊,號哭載道,月餘不絕。自此長安土崩瓦解,頓成廢墟。一代風流結束了,只留給後人一片廢墟,引人無限遐想。今天西安只有一些唐城牆遺址,與一些代代相傳的地名,但是從這中間,我們依然還能窺探到一千多年前大唐的輝煌與榮光。

3、不再適合建都、此後除了一些短暫的王朝再次建都,以後再也沒有任何一個正統的王朝在此建都。主要原因是:首先地下水汙染,13朝建都於此,對地下水的過度使用,城市大量排放汙水造成地下水質不適合飲用,城市居民飲水困難。其次,糧食運輸困難,城市人口較多,糧食消耗大。潼關天險,陸路運輸困難。相比較南邊與中原擁有京杭大運河糧道通暢,所以中國建都選址開始南遷。最後,威脅方向北移,唐後中原最大的威脅來自於北方遊牧民族的燕地。中原擁有比長安更大的縱深優勢,與人口土地優勢。


今天西安是明代修建的城牆,但是它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明城牆位於西安市中心區,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千米。城牆內人們習慣稱為古城區,面積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鐘鼓樓就位於古城區中心。(我的頭像就是鐘樓,可以放大看看喲)

明城牆來歷:

早在明朝建立前,當朱元璋攻克徽州後,一個名叫朱升的隱士便告訴他應該"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採納了這些建議。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率軍從山西渡河入陝,元守將遁逃,徐達佔領奉元城(西安城)。不久,明朝廷改奉元路為西安府,這就是西安得名的開始。

全國統一後,朱元璋命令各府縣普遍築城。洪武七年(1374年),西安城牆開始正式築城,至洪武十一年(1378年)完工。朱元璋以為"天下山川唯秦中號為險固",非常重視西安的地位,御史鬍子祺曾上書請求遷都西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朱元璋派皇太子朱標巡視西安 ,並封次子朱樉為秦王,就藩西安。可惜朱標回到南京不久就去世了,於是朱元璋打消了遷都西安的念頭。但是西安城牆的修建與用料規格都是按照都城的規格來修建的,所以今天才能完好的保存下來。

上圖呢就是唐城牆與今天西安城牆的對比圖,黑線為今天的西安明城牆,明城牆有多大呢?繞著一圈為將近14公里,人每步長度大約75釐米,按照每分鐘頻率100次計算,0.75*100*60=4500米,所以大多數人的時速為:4.5公里每小時。

14km 步行大概需要3個半小時吧!所以你就能看出唐城牆的宏大規模了。

今天的西安依舊美輪美奐,不失大唐風範,歡迎各位前來遊玩。


長安城不良人


身在西安已經十多年了,也沒有完全看過留下來的古代遺蹟。皇宮沒有保存下來,我以為有以下幾個原因,如有其它見解,歡迎交流。

首先是時間久遠,十三朝古都,唐朝之後再無在西安建都,唐朝離現在已經是一千多年,在這一千多年裡,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及社會變化朝代更替,不是都城自然就不會受到過多的重視,但也會作為一個大的城市安置,免不了修建毀壞。

其次是建築材料大多為木質材料,漢朝的未央宮,唐朝的大明宮,皇宮結構宏大繁複,材料多為木頭,一個是木頭具有強大的可塑性,再者木頭從審美上來說,比石頭更具生命力,符合中國的生命美學。木材所建的缺點就是易於損壞,莫說一千多年,就是幾百年自然的風吹雨打也會腐朽枯爛。


最後是戰爭頻繁,一番搶燒過後又一番,大明宮未央宮都是何其精美宏大的宮殿,無論佔地面積還是宮殿結構模樣皆是上品中的上品,可惜再美也經不住一波接一波的燒燬損壞,尤其多為農民起義,進到長安後,看到如此金碧輝煌,必然不會放過,會洗劫一空。

總之,要保存的很完整真不是容易的事情,這也大概是時間歷史的本質,如果每個朝代的東西都能保存下來,那這個歷史或時空真是不可思議,完美不一定是完整,殘破更給人無盡的想象。


書房記


因為被王八蛋老闆朱溫給強拆了。

其實一個城市的興起,往往受歷史強人的影響,試想一下,如果不是朱棣在北京起兵,為了穩固江山,把京城從南京搬到北京,北京會成為中國數一數二的城市嗎?

要不是蔣公為了留在自己的江浙滬,執意定在南京,說不定現在最牛的城市是武漢呢。(當時有提議,定都武漢)

而長安, 這個千年古都的沒落要拜朱溫所賜。

朱溫是安徽人,唐末時追隨黃巢起兵,後面投靠唐政府,被招了安,任命為汴州節度使。

這就開封繁華時代的開始。以這之前,不過是普通的一州府,而朱溫在這裡起家,東征西戰,最後成為了唐末最牛的軍閥,具備了稱帝的實力。

後面,朱溫就把長安全城給拆了,包括皇宮。朱溫為什麼這樣幹呢?

首先,他的大本營在汴州,他要把皇帝遷到洛陽,這樣他的水路可以直達,他控制皇帝更方便。

第二,當時關中地區還有很多勢力,曾經發生關中軍閥劫持皇帝的事,比如鳳翔的李茂貞就劫持過皇帝。

所以,朱溫不可能再讓皇帝呆在長安,這離他的汴州太遠,太不好控制。

朱溫把皇帝遷到洛陽,為了讓大家放心搬遷,他把長安城給拆了,木頭扔到河裡,順流而下,去建新都。

長安大明宮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宮,大概是現在故宮的四倍大吧。

長安皇宮在歷史上曾經數次被毀,但又數次被重建。這是最後一次,也再沒有恢復過來。

為什麼呢?

因為朱溫當皇帝后,也沒有到洛陽去,而就在他的開封府,後面宋朝就以開封為國都。使得開封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

而到了宋之後的明朝,朱元璋還一度想遷回長安或者洛陽,只是還沒來得及實施就去世了,而等朱棣造反奪位,他自然會願意呆在自己的北京。所以中國的政治中心就此遠離長安洛陽這雙子城,北上到了北京。

有關五代十國的歷史,這是一段不為人知,卻很精彩的故事,感興趣的親可以關注腦洞歷史觀在今日頭條的專欄《五代十國的梟雄》,一百萬字,全景展示一個精彩不輸三國的大時代。


腦洞歷史觀


這個問題,題主確實問的好,也確實道出了令人惋惜的事實。不管是叫現在的西安,還是叫以前的長安,作為13朝古都,曾經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都沒能將當時朝代的皇宮保存下來。

雖然現在西安仍有大明宮遺址公園,大唐不夜城等後期或保護或新建的古建築,但那種歷史的厚重只有走過歷史,從歷史留存下來的古建築才能體現,就像現在西安依然存在穿越百年曆史的明長城。

阿房宮、未央宮、大明宮等等,歷史上西安的皇宮一個比一個氣派、豪華,但凡能有一個遺留下來,那絕對能成為世界有名的景點。

至於不能完整保留下來的原因,很多很多,最主要的就有麼幾個:

第一:西安古皇宮木質材料古建築難留存

這是個古代建築的通病,不止是西安的古皇宮,就是武漢的黃鶴樓也因為木質材料很難防火而被燒燬幾次,現在的黃鶴樓也是後來新建的。

第二:戰火紛紛,認為燒燬、損壞較壞

西安既然作為了13朝古都,那麼就必定是兵家必爭之地之地,無論是秦末漢初,還是漢末、明末,每次的朝代更替,都伴隨著戰爭。而在古代,皇宮是作為一個政權存在的象徵性的重要代表物,對於前朝的皇宮有的朝代是加以利用擴建,而有的朝代是實行了遷都政策,而一個廢都裡的皇宮是不受人關注,了不起拆一些木頭等材料用於修建新的皇宮。


第三:政治中心轉移,西安作為古都距離現在年代久遠

確實,古代自唐朝之後,就沒有一個全國性的政權將都城定於西安,作為曾經的13朝都城,西安似乎被後來的統治者們所拋棄了。之後宋定於洛陽、元明清定於北京,與西安遠隔千里。沒有了政治地位,自然西安的古皇宮也都不受重視,哪怕沒有在戰爭中燒燬損壞,後期的統治者們並不會去花錢去修繕它,因為那是前朝的政權象徵,不去拆就不錯了,更不用說修繕。


總結:

所以,總的來說政治中心遷移、木質皇宮難以保存、戰火的損壞等,多方面原因,導致了13朝古都西安,沒有完整的皇宮留存下來,算是一個文物界的一大遺憾。


醉觀滄海


西安不是沒有皇宮,而是皇宮沒有保留下來,為什麼呢?因為時間太久遠了。但是,遺址是有的,考古工作者甚至在遺址處發掘了不少文物,宮殿也有復原,比如大明宮遺址的丹鳳門。不知道,題主所說的沒有發現皇宮是什麼意思,大明宮,興慶宮,未央宮,建章宮,長樂宮,算不算皇宮,如果不算的話,此題無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