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中小學生教育減負,背後藏著你忽視的小細節

中小學生教育減負,背後藏著你忽視的小細節

減負就是讓富人的孩子花錢買教育,讓窮人的孩子花時間去玩,然後等他們長大了,窮人的孩子繼續給富人的孩子打工?

1

從1955年7月新中國頒佈的第一個“教育減負令”《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開始算起的話,圍繞著“教育減負”,我們已經談論了整整63年。

在過去的大半個世紀裡,“減負”被國家教育部門喊了不下十次,各級教育部門出臺的“減負令”更是多達上百條;甚至在今年兩會開始前的兩個星期,教育部還頒佈了關於《十條禁令》來重申其對減輕學生負擔的一貫立場。

減負,減負,減輕的是什麼負擔?減輕的又是誰的負擔?

所謂減負,其實就是減輕中小學生過於沉重的課外負擔。

再言簡意賅一點,就是早放學,少學習。

但現實是怎樣的呢?幾十年來的減負歷程讓中國教育開始深陷於“減負困局”之中,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越減負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就越沉重,家裡有中小學生的家庭更是在“減負焦慮”中彷徨。

2

“三點半焦慮”

就個人而言,解局君是不贊成單純的“減負”的。

因為往深層次思考,我們就會發現,一味的單純減負其本質就是將本該老師和學校承擔的負擔,轉接到了孩子和家長的身上。

按照教育部的思路來看:早點放學,並同時減輕中小學生的課外作業負擔,打造“快樂教育”的教育模式。

想法是好的,但是這樣做帶來的後果是什麼呢?

全社會中小學生家長的“三點半焦慮”。

中小學生教育減負,背後藏著你忽視的小細節

中小學生放學越來越早,有的的中小學校大多選擇了在3點半前後放學,而這個時間點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他們還在辦公室裡埋頭苦幹,接送孩子和工作上班成為一個難以調和的矛盾點。

三點半之前,孩子在學校,出了問題責任方式學校;三點半之後,孩子離開學校,那麼這個看護孩子的責任在無形中轉移到了家長的身上,放學後誰管孩子的燙手山芋——誰接?成為了一個問題。

從這裡來看,減負,其實在無形中減少了老師和學校的負擔,增加的卻是家庭和孩子的負擔。

增加了家庭的負擔不假,但解局君為什麼會說無形中也增加了孩子的負擔了呢?

2

減負的“囚徒”本質

在談論這一點時,解局君想和大家分享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的故事講的是,兩個嫌疑犯作案後被警察抓住,分別關在不同的屋子裡接受審訊。警察知道兩人有罪,但缺乏足夠的證據。警察告訴每個人:

結果一: 如果兩人都抵賴,各判刑一年;

結果二: 如果兩人都坦白,各判八年;

結果三: 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抵賴,坦白的放了,抵賴的判十年。

於是,每個囚徒都面臨兩種選擇:坦白或抵賴。

然而,不管同夥選擇什麼,每個囚徒的最優選擇是坦白:如果同夥抵賴、自己坦白的話放出去,抵賴的話判一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夥坦白、自己坦白的話判八年,比起抵賴的判十年,坦白還是比抵賴的好。結果,兩個嫌疑犯都選擇坦白,各判刑八年。如果兩人都抵賴,各判一年,顯然這個結果好。

兩名囚徒由於隔絕監禁,並不知道對方選擇;而即使他們能交談,還是未必能夠盡信對方不會反口。就個人的理性選擇而言,檢舉背叛對方所得刑期,總比沉默要來得低。試設想困境中兩名理性囚徒會如何作出選擇:

若對方沉默時,背叛會讓我獲釋,所以會選擇背叛。

若對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對方才能得到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會選擇背叛。

二人面對的情況一樣,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會得出相同的結論--選擇背叛。

將這個實驗移接到中小學生減負這件事上:

那麼就會出現四種情況:

一 所有中小學生一起減負,大家集體減負得益

(出現囚徒困境的第一種結果,各判一年)

二 別人減負你主動增加負擔,你率先取得競爭優勢

(出現囚徒困境的第三種情況,你是被放出去的那個)

三 別人增加負擔你減少負擔,你就會被淘汰

(出現囚徒困境的第三種情況,你是被判十年的那個)

四 別人悄悄增加負擔,你也悄悄增加負擔,大家打個平手

(出現囚徒困境的第二種情況,各判八年)

從人性的角度上來看,沒有家長會想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為大家都深諳如今這個時代“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真理。

所以,儘管教育部三令五申提倡給孩子減負,但家長卻會主動給自己的孩子增加負擔;所以,家長們對補習班、興趣課、特長學習等等的熱衷也就不足為奇;所以,刷爆朋友圈的《月薪三萬,卻依舊撐不起一個孩子的暑假》現象也就理所當然。

因為一旦不這麼做,那麼很有可能就是在讓富人的孩子花錢買教育,讓自己的孩子花時間去玩,然後等他們長大了,自己的孩子繼續給富人的孩子打工。在階級固化日益嚴重的今天,沒有家長願意這種情況出現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說到底,單純減負的背後其實是換了種形式在給孩子增加負擔。

3

苦了家長和孩子,肥了補習機構

教育部大力提倡減負之後,真正受益的是誰呢?就是那些號稱扼殺了無數小孩童年的課外補習機構。

其中,最為明顯的標誌就是在這幾年不斷擴大的K12教育市場和用戶人群。所謂K12教育,就是指從幼兒園到十二年紀的基礎教育。這也是教育部提倡大力減負下所覆蓋的學生群體。

據《2017年中國K12教育行業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數據顯示,在2015年,中國K12在校學生數約為1.64億,中小學生參加課外培訓的概率為33.4%,單個學生的年均培訓費用約為5020元,整個K12課外培訓市場規模約為2750億元。

數據預測在2020年,整個K12教育的在校學生數會增長至1.69億,中小學生參加課外培訓的概率會提升至42%,單個學生的年均培訓費用會增長至8126元,到時,整個K12課外培訓市場規模會達到5767億元。

也就是說,未來五年,參加課外培訓中小學生還會持續增長5000萬,有將近2/5中小學生

會參加課外培訓進行補習,每個中小學生的人均培訓金額與五年前相比會增加3000元,而整個中小學生課外培訓市場的市場規模也會隨之翻倍增長

這個數據的背後是什麼?

多數家庭的錢袋子變癟,眾多K12教育企業的錢袋子慢慢變鼓。

拿教育企業中的龍頭企業新東方和好未來來說,根據其2017年財報數據顯示,新東方市值148.63億美元,好未來更是以148.82億美元的微弱優勢佔據教育第一股的交椅;新東方的俞敏洪憑藉其在教育領域的資深地位和馬雲、馬化騰等大佬談笑風生;好未來創始人張邦鑫更是以400億人民幣的身家笑傲2017年胡潤教育企業家榜,成為大中華區“40歲以下白手起家首富”......

一群又一群家長將自己辛苦拼搏的血汗錢投入到這些“吸金獸”的嘴裡,教育支出佔家庭總支出的比例更是穩步上升。

簡單的教育減負背後,其實隱藏著家長們叫苦不迭的無奈與心酸。

解局君不是不贊成給中小學生減負,只是反對簡單的“減負”;真正的減負不是減輕孩子們的作業負擔就夠了的,減負的本質是讓孩子們更好的成長,所以這就要求我們把孩子們的課業負擔轉換為更好的素質教育,讓孩子們在多樣化的教育環境下學習的更多,成長的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