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我國隋唐五代時期有哪些歷史名饌?

m稚初


隋唐時期,有很多記載飲食的專著出現了,古籍中就有記載:“段文昌丞相尤精饌事,第中庖所榜曰‘煉珍堂’,在途號‘行珍館’……文自編《食經》五十卷,時稱《鄒平公食憲章》”。段文昌是唐朝的宰相,他在自己品嚐美食的時候還不忘著書記載下來,讓後世得以窺探幾分盛唐時期的飲食狀況。在繁榮昌盛的隋唐時期,飲食種類之多,烹飪技術之高,山珍海味,精雕細琢,造型美觀,營養豐富。下面筆者介紹幾種隋唐時期的美食。

槐葉冷淘是唐代的一種涼拌麵。杜甫在《槐葉冷淘》詩中說:“青青高槐葉,採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



過廳羊也是當時的美食,在《雲仙雜記》中記載:“熊翻每會客,至酒半、階前旋殺羊,令眾客自割,隨所好者,彩綿系之,記號畢,(月正)之,各自認取,以剛竹刀切食。一時盛行,號過廳羊。”



還有鳳凰胎,是唐代燒尾宴的一道名菜。鳳凰胎是雞腹中未生的雞蛋與魚白相拌快炒,現今西安仿唐菜中就有這道菜。燒尾宴的名菜還有:御黃王母飯、水晶龍鳳糕、逡巡蟹、五生盤等。Q


小豬覓食記


隋朝結束了自東漢以來,中國長期戰亂的局面,統一了中國,緊隨其後的唐朝更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在這一階段,除了經濟的繁榮發展之外飲食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烹飪水平高,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加上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當時的長安可謂是“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記載:“物無堪時,唯在火候,善均五味”,充分說明唐朝時已經十分重視調味,唐朝的美食也沒有辜負它的調味。當時一道縷金龍鳳蟹就已經做的十分美味《太平廣記》中火記載:“吳郡又獻蜜蟹三千頭,作如糖蟹法。蜜擁劍四甕。擁劍似蟹而小,二螯偏大。”在陶谷的《清異錄》中也有描寫:“煬帝幸江都,吳中貢糟蟹、糖蟹,每進御,則上旋潔拭殼面,以金縷龍鳳花貼其上。”

海鮸幹鱠也是隋唐時期的名菜,在李昉的《太平廣記》中記載了詳細的烹飪方法:“當五六月盛熱之日,於海取得鮸魚。大者長四五尺,鱗細而紫色,無細骨不腥者。捕得之,即於海船之上作鱠。去其皮骨,取其精肉縷切。隨成隨曬,三四日,須極幹,以新白瓷瓶,未經水者盛之。密封泥,勿令風入,經五六十日,不異新者。取啖之時,並出幹鱠,以布裹,大甕盛水漬之,三刻久出,帶布瀝卻水,則皦然。散置盤上,如新鱠無別。細切香柔葉鋪上,筋撥令調勻進之。海魚體性不腥,然鱕鮸魚肉軟而白色,經幹又和以青葉,皙然極可噉。”

後來的五代時期, 由比丘尼梵正根據王維的《輞川圖》創制的的大型組裝花拼輞川小樣,由醃肉、燉肉、肉絲、肉脯、肉茸、醬瓜、蔬菜等原料拼出, 開創了中國象形花色菜的先例。

Cola


亞洲食學論壇


在隋唐五代時期的珍饈名菜中,最有名的、最奢華的,個人首推下面這款渾羊歿忽。

渾羊歿忽

《太平廣記》:取鵝,燖去毛,及去五臟,釀以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剝,去腸胃。置鵝於羊中,縫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卻羊。取鵝渾食之。

這道菜一般平常人家吃不起,只有豪門貴族和皇室才享受得起。如果主人家對你極為重視,進行宴會時就會用上這道菜。當你上門赴宴的時候,主人家會命令下人在宴席的中間擺上一個架子,然後端這道“渾羊歿忽”現場烤制。這道菜是整隻羊現烤,整隻羊剝去毛,掏空羊肚子,羊肚子當中再塞上一到三隻的仔鵝,這仔鵝同樣事先進行了處理,鵝肚子塞滿了糯米和鹿肉等,然後縫合好羊肚子,就可以放到火上烤了,當羊肉烤熟的時候,裡面的鵝肉也剛好能食用。

之所以說平常人家消費不起是因為現場烤制的羊肉其實是不吃的,主人家和客人只吃滲透了羊肉味道的那幾只小鵝仔,至於那隻羊一般會賞賜給下人食用。而且整道菜的烤制相當考驗廚師的水平,所以一個擅長做“渾羊歿忽”的廚師在成為名廚之前不知浪費了多少隻羊,這在連吃肉都是十分奢侈的古代社會來講,確實是一道只有貴族才享受得起的名菜。


小方煮史


隋唐五代是我國曆史上重要時期,隋朝結束魏晉南北朝紛亂局面,為唐的繁榮打下基礎;長安處於當時世界經濟、文化的中心位置,該時期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還是當時全球範圍內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研究此階段經濟作物的分佈特徵有利於更好的瞭解該時期農業及經濟發展狀況,目前對隋唐五代時期經濟作物的綜合研究學界涉及較少,因此,在現有研究成果基礎上,本文主要通過麻織品生產、棉織品、蔬菜生產、糖料作物和油料作物的地理分佈研究,理清該時期經濟作物整體發展概況,分析其發展特點。本文分為四章論述:第一部分以麻織品的生產為主題,通過對《唐六典》開元貢、《元和郡縣圖志》開元貢、《通典》天寶貢、《新唐書》長慶貢、《元和郡縣圖志》元和貢為基礎,結合其他史料,分析唐前、後期及其各區域內部的變化。麻織品生產基本遍佈全國,訾布生產主要分佈於長江以北的汾河流域、黃河下游、淮河沿岸,紵布生產主要分佈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唐後期麻織品生產重心轉到移淮河南岸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從布匹的總體質量看,江淮地區的布匹質量最好。第二部分以棉花種植及棉織品為主題,理清各類棉花的分佈情況,草棉主要種植於新疆地區,草棉在敦煌的種植範圍有限;木棉主要種植在雲南、廣西、廣東、海南島;樹棉分佈在海南島、廣東、廣西、四川、重慶南部、貴州地區、福建、雲南。唐後期上貢棉布州數比前期增多,嶺南地區的棉織業有了很大發展。第三部分以蔬菜為主題,梳理了全國性和區域性食用蔬菜,分析該時期蔬菜發展特徵,蔬菜栽培方法增多,技術提高,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第四部分以糖料作物和油料作物為主題,理清該時期主要的食用糖和油的種類、地理分佈,並論述了該階段的製糖和榨油技術。該時期印度製糖法的傳入,使我國的蔗糖技術有了很大提高,為蔗糖的大量食用提供了基礎,榨油技術也較之前得到發展。該時期內經濟作物的分佈範圍擴大,生產技術和加工技術都有所進步,經濟作物所佔的比重有所提高,商品化程度加深。 收起 出版源 《陝西師範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