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真正毀掉孩子的,不是手機,而是父母的這些行為

當今社會,手機、電腦、iPad無處不在,每個人都離不開電子產品。但現在,智能手機又增加了一個新功能:陪伴孩子

真正毀掉孩子的,不是手機,而是父母的這些行為

孩子大哭大鬧,給他手機就不哭了;

孩子坐不住,給他手機就乖乖坐好了;

孩子不好好吃飯,給他手機就乖乖吃了。

似乎帶孩子過程的所有問題,都能用一部手機解決。

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問題。

朋友家的孩子六歲多了,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也迷上了手機。但是當他的父母去管控的時候。孩子卻反問:“媽媽,為什麼你們能玩手機,我就不行?”

真正毀掉孩子的,不是手機,而是父母的這些行為

事實證明:沒有大環境的配合,作為一個沒有自制力的孩子來說,是很難獨善其身的,除非父母真正的做到了無時無刻的陪伴。

華麗的屏幕、歡樂的聲音、有趣的觸屏,一下子就能牢牢吸引孩子。越來越多的父母,選擇這種簡單直接的帶娃方式。

在對1000名幼兒父母的調查結果顯示,幼兒的智能手機使用率為80.4%。3歲就開始玩手機的達到32.5%,給孩子看智能手機的主要原因是“讓孩子老實一會兒”的最多,佔52.9 %。

真正毀掉孩子的,不是手機,而是父母的這些行為

80年代之前的人,沒有依靠、沒有幫助他們的社會資源、甚至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拼自己。如其說是自己的努力改變了命運,其實不全然,是國家改革開放高速發展的機遇成就了這一代,讓這代人的付出合理的實現了價值,在他們獲得財富的同時,逐漸丟失了祖輩的優良傳統和正確的人生態度,導致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被物質化、功利化,並傳導給了他們的孩子。

如今的00後被標記上“電子產品毀掉的一代”。原因是因為00後過早的接觸“智能手機”,出現了沉迷手遊,花錢遊戲,打賞主播,迷戀網紅,站隊網絡暴力,追星等問題。但是,毀掉孩子的,真的是那些電子產品嗎?其實不然,反而是父母經常說的三個字,“不忍心”。

真正毀掉孩子的,不是手機,而是父母的這些行為

因為不忍心所以放縱孩子,任由孩子去玩,對孩子一再妥協,等到孩子眼睛近視了,學習成績下降了的時候,家長反而會說:“都怪你一天老是看手機。”在責怪孩子的同時,有哪些父母會認為自己有責任?有些家長會說:“我們也管了,孩子不改我們也沒辦法。”

隨著智能手機的迅速普及,很多大人都會沉迷遊戲,不停刷小視頻,變成剁手族。老人們也要開始學會玩微信、逛淘寶、移動支付等,否則就跟不上時代。在大人們都不會如何正確掌握的初級階段,孩子們就更加容易“被毀”,這個“被毀”不是傷害,而是社會和科技發展必須付出的代價。

真正毀掉孩子的,不是手機,而是父母的這些行為

手機對孩子造成的危害有多大呢?根據有關研究表明:

妨礙大腦發育;

影響孩子性格;

阻礙身體發育;

導致睡眠障礙;

引發眼部疾病。

有些家長就說了,孩子現在只對手機感興趣,不給就哭,怎麼辦呢?社會大環境在變,自然我們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也要變。

真正毀掉孩子的,不是手機,而是父母的這些行為

真正毀掉孩子的,不是手機,而是父母的這些行為

父母以身作則,留出陪伴時間

有的家長髮愁孩子總是玩遊戲,這個問題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家長身上。你不讓孩子老玩手機老玩電腦,但是你老玩手機,老玩電腦。如果你當著孩子很少擺弄這些東西,孩子也會和你一樣。

想要孩子少玩電子產品,父母的榜樣作用尤為重要。因此,下班回家後,爸媽們請將手機等放一邊,好好地陪伴孩子游戲和玩耍,這是戒掉孩子電子癮的理想途徑。

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要想毀掉孩子,就給他一部手機,家長們不要因為孩子哭鬧給他手機,更不要自己圖清淨給孩子手機,對孩子來說,只有親情與陪伴才是他們這個年齡的最佳和諧劑、營養素和定心丸。

真正毀掉孩子的,不是手機,而是父母的這些行為

不要用玩手機當獎勵

這是很多家長會犯的錯誤,比如動不動拿電子產品當獎勵,以“可以讓你多玩一會兒手機”作為聽話的交換條件。經常這樣,孩子就容易把玩手機作為最大的訴求,而習慣一旦養成是很難改變的。

家長該嚴厲的時候還是要嚴厲,不能總是由著孩子,慣著他只會害了他。也不是說對所有電子產品非得敬而遠之不可,只是要嚴格規定玩多長時間以防孩子上癮,在這個習慣養成的關鍵期一定要把控好。與其玩手機,還不如多多運動,有利於身心健康成長。

真正毀掉孩子的,不是手機,而是父母的這些行為

轉移興趣和注意力

一旦孩子已經上癮了,那也不要太急,可以慢慢幫孩子戒掉。爸媽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跟孩子一起家庭閱讀,或者帶孩子外出去散步聊天、讓孩子多交朋友、培養孩子其他興趣等,都是不錯的注意力轉移法。

在互聯網時代,手機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既是工具也是玩具,隨處可見低頭族,看似增強了交流,卻造成了更大的冷漠,手機和網絡已成為現代家庭成員之間溝通和交流的最大障礙,造成夫妻之間近在咫尺卻無話可說,和孩子之間缺少溝通和交流,造成親子關係緊張。

真正毀掉孩子的,不是手機,而是父母的這些行為

嚴格控制電子產品使用時間

家長要意識到手機可以成為工具但不能成為玩具,要幫助兒童儘量減少接觸電子產品的頻率。另外,每次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也應儘量控制在1個小時之內,年齡越小,時間應該越短。

鄧淵潔在《家庭教育課》這樣寫到:我的孫女現在四歲,我們在家裡有一個規定:誰也不能當著孫女拿手機用。如果學齡前兒童見到家長整天捧著個手機,孩子就會模仿,也手機不離手。

真正毀掉孩子的,不是手機,而是父母的這些行為

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言傳不如身教,這個道理相信大家都懂,從改變自身做起,榜樣的力量會感染、感動孩子,如果家長都不能改變陋習,談何改變孩子,家長做到了再要求孩子做到,水到渠成。

(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