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多尔衮与豪格—鹿死谁手

崇德八年,据《清世祖实录》记载:太宗崩逝,储位未定,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测神器。当时的满清并不遵循立长原则,也正是皇太极的骤然崩逝,让众多皇子兄弟都有夺位之意,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随即打响。而在这场争斗中呼声最高得莫过于这两位:一位是子承父业的肃亲王豪格,另一位则是兄终弟及的睿亲王多尔衮。两位亲王的比拼,两股势力的碰撞,是骡子是马,还得牵出来遛遛。

多尔衮与豪格—鹿死谁手

两黄两白之争

豪格的优势:

一:作为皇太极的长子,人才出众,有勇有谋,年少便跟随父辈们东征西讨,屡立战功。

二:身兼正蓝旗旗主,又得到了皇太极生前直接掌握的两黄旗将领们拥戴。还有郑亲王济尔哈朗掌握的镶蓝旗也偏向于他。

三:争斗初期,得到了礼亲王代善以及他下面的两红旗部分将领拥戴。而代善作为皇太极二哥,爱新觉罗族长,威望甚高。他也代表了大部分满蒙亲贵大臣的意见,得到他的支持,皇位几乎十拿九稳。

多尔衮的优势:

一:皇太极的十四弟,豪格的叔父,16岁便随军出战,久经沙场。担当军中要职,参加了几乎满清对外的所有重大战役,论战略远光,处事作风,军中威望更是无人能及。

二:掌管吏部,朝中大小官员都需经他之手提拔任用,满、汉官员大部分为他所用。

三:三兄弟齐心协力,手下两白旗誓死效忠。

四:一颗坚忍、睿智的心。努尔哈赤曾有遗训立多尔衮为储,代善辅之,然皇位终究与其无缘,母亲也因此殉葬而死,从小培养了他一颗隐忍的心,获封睿亲王当属实至名归。二次争位,势在必得。

多尔衮与豪格—鹿死谁手

双方实力难分伯仲,豪格之优势在与背后人望十足,而多尔衮的优势在于那颗隐忍待发,睿智进取的雄心。但实力的天平早已发生倾斜。原因有三:

一:军事力量的对比。两黄旗在努尔哈赤死时,本来是多尔衮兄弟统领,后来皇太极即位,黄白易主,也就有了多尔衮兄弟统领的两白旗,凭借着赫赫战功,两黄旗旧部暗中还是有拥戴多尔衮兄弟的。而郑亲王济尔哈朗则是憨厚机敏之人,两头其实都不想得罪。更主要的是多尔衮军中的威望让诸多八旗将领深感佩服。尤其是两红旗一些将领—代善的儿子岳托和孙子阿达礼。所以军事力量上多尔衮并未落下风,还有稍赢之处。

二:亲贵大臣立场的改变。不得不说在这场争斗中最直接的影响者还是礼亲王代善。原本支持豪格的代善,为了顾全大局而不得不亲手杀死支持多尔衮的孙子阿达礼。这让满朝亲贵一面称颂代善的大义灭亲之举,一面也痛恨豪格为夺皇位铲除异己的卑劣行径。失去了代善这个大靠山,豪格如断一臂,人望根本无法与隐忍求进的多尔衮相比。

三:后宫的立场。皇太极虽然崩逝,但后宫大妃和而我们熟知的庄妃(孝庄太后)还是在的,他们姑侄两人把持着整个清宫。不管是野史还是正史,都涉及了很多她们与多尔衮的种种恩怨,于是乎,一场后宫与权臣的密谋也由此诞生,当然后宫也站在了多尔衮这边。

多尔衮与豪格—鹿死谁手

这一对比下来,豪格几乎毫无胜算。眼看双方势同水火,剑拔弩张,大清也将毁于一旦,代善及大臣们为了基业的稳固,避免内耗而亡,决定两个都不立,而选择了庄妃的儿子皇九子福临,即后来的顺治帝.

从表面上看,多尔衮又一次与皇位失之交臂,但他当上了摄政王,掌握了统治实权,显然是属于胜利的一方。这是他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回报,是他隐忍蓄势多年的回报。原本胜算很大的豪格,却成了最大的输家。优柔寡断是豪格的最大缺点,正如郑亲王济尔哈朗评价的豪格:在争夺皇权的大战中缺乏豪气与勇气,缺乏统筹全局、控制局势的韬略,更没有做好君临天下的准备,他没有抓住历史提供的这次永不复返的伟大机遇。

多尔衮与豪格—鹿死谁手

PS:想象一下,如果双发拉开阵势,真刀真枪干一场,豪格必败无疑,多尔衮也只可能是险胜。但是带给满清的却是毁灭性的打击,可以断定它将再无实力敲开山海关之门,问鼎中原。更有甚之可能自毁与辽东大地。中国的历史也将穿过这个为世人所诟病的年代—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