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尉繚幫助秦國之後去了哪裡?為什麼史書上沒有記錄他的死因呢?

之前看到過,王立群先生在《秦始皇》一文裡提到了軍事家尉繚,並且,稱讚他:戰略思想很先進,加快了秦統一六國的步伐,同時,誘使曾經的軍事強國——趙國自毀長城。這裡,"尉"是官職國尉,是統領秦國軍事的最高領導人,"繚"是他的名字。

尉繚幫助秦國之後去了哪裡?為什麼史書上沒有記錄他的死因呢?

尉繚是戰國時期的魏國人,屬於兵家,擁有不凡的軍事才能。尉繚曾經在魏國沒有被重用,後來到了秦國,被秦王嬴政看重,做了秦國的國尉,輔佐秦王統一六國。尉繚流傳下來的《尉繚子》這部兵書被後世的兵家所尊崇。

尉繚幫助秦國之後去了哪裡?為什麼史書上沒有記錄他的死因呢?

尉繚在戰國時期有兩人,其中一人為魏惠王時期的隱士,另外一人是秦王政時期的國尉繚。因同在戰國,容易混淆。尉繚在史書所提及的一般指魏繚。後來改名為尉繚。

尉繚幫助秦國之後去了哪裡?為什麼史書上沒有記錄他的死因呢?

《四庫全書總目》著錄《尉繚子》時又稱"尉繚子",為鬼谷子弟子。他為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主張'併兼廣大,以一其制度'。公元前237年,尉繚來到了秦國,向秦王提出了自己的計策。他先對秦國與各諸侯國的局勢進行了分析,指出:相對於強盛的秦國,其他國家就是秦國下面郡縣的君主。然後,尉繚道明瞭秦王的擔憂,如果其他諸侯國採用"合縱"策略,秦國就會像智伯、閔王、夫差那樣覆亡。

尉繚幫助秦國之後去了哪裡?為什麼史書上沒有記錄他的死因呢?

相傳尉繚懂得面相占卜,在被秦王嬴政賞識之初曾經認定嬴政的面相剛烈,有求於人時可以虛心誠懇,一但被冒犯時卻會變得極之殘暴,對敵人也毫不手軟。尉繚認為這樣的嬴政欠缺照顧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多次嘗試逃離嬴政為他安排的住處。

尉繚出現在咸陽,嬴政那可是喜出望外,立即招尉繚來見,但沒想到卻碰到了釘子,因為尉繚可不是嬴政想見就見的,並且尉繚還對秦王提出了不行跪拜之禮才能見的要求(《戰國策》記載:臣之義不參拜,王能使臣無拜,即可矣,不,即不見也)。

尉繚幫助秦國之後去了哪裡?為什麼史書上沒有記錄他的死因呢?

尉繚是個比較明智的人,當他可以從秦王嬴政的面相上看出了他的為人,秦王頻繁地獻殷勤,穿衣吃飯都與自己等同,這顯然已經超越了古代禮制規定的群臣之道,不得不讓尉繚有受寵若驚的感覺。一個求才的君王再怎麼禮賢下士,也都在禮的範圍內,要不然就是心懷不軌,顯得虛偽。尉繚看出秦王這麼謙卑只是想利用自己,只要有什麼得罪他的地方,必定會被殺害。

所以,很有可能在秦國一統天下之後,尉繚選擇了隱退,這也就是為什麼史書上沒有記載尉繚的死因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