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正史是如何记录北宋灭亡时的杨家将的?

用户68996591


正史中没有记载北宋灭亡时的杨家将,因为杨家将早已销声匿迹。

我们如今熟知的杨家将是民间演义出来的,演义不是历史,而是文学艺术创作,以《杨家将演义》为代表的系列演义作品,对正史上的杨家将进行了极为夸张的渲染,使得杨家将成为一个最为人知的将门世家,甚至超过岳家军、戚家军的名头。

正史上的杨家将只有三代,每一代只有一个代表人物。

1,初代杨家将是杨业,活跃在宋太宗时期,主要功绩是在山西雁门关一带抗辽,被契丹人称为“杨无敌”,他在演义中的事迹倒是和正史差不太多,只是他并未“撞死李陵碑”,而是被契丹包围后,力竭不支被俘,但被俘后誓不投降,绝食三日而死。

2,二代杨家将是杨延昭,杨业的长子,活跃在宋真宗时期,主要功绩是在河北一带抗辽,备契丹人称为“杨六郎”,意思是杨延昭像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一样英勇,是自己的克星。

3,三代杨家将是杨文广,杨延昭的儿子,活跃在宋仁宗时期,主要功绩是在西北抗击西夏,以及参加南征,他的事迹跟正史差别最大,没有演义中的几十个大小老婆。演义中把杨文广写成杨延昭的孙子、杨宗保的儿子,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岔辈了。

正史中的杨业和演义中一样,有7个儿子。

但除了次子杨延玉战死,长子杨延昭成名以外,其他5个儿子都籍籍无名,他们靠着杨业荫补入仕,担任的都是很低级的武职,但没有带兵打仗的经历,因此寸功未立,历史上没有留下他们的事迹。

正史上,杨家将在三代以后便籍籍无名,北宋末年早已销声匿迹,无人知晓,因此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尽管杨家将演义是文学虚构,但杨家将群体精忠报国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正史对杨家将的记载不多,杨家将的故事多为文人与民间人士的戏说。杨令公原为北汉将领,北汉被宋朝灭掉后,杨令公因才能卓越,被大宋重用。杨家将历经几代,奋力抗辽保宋,忠勇可嘉,为大宋臣民所景仰,所以杨家将成为了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故事演义。

事实上当年辽国无意灭宋,只是想凌驾于宋朝之上,敲诈宋朝一些财物而已。而宋朝却想收回曾经的中原故土幽云十六州,由此就产生宋辽在战略目标上的冲突,引发了长期的宋辽大战,使得杨家将浴血疆场。但是最终宋朝还是失败了,只能按辽国的意图,缔结了“澶渊之盟”,每年奉送辽国丰厚的财物。由此可见一国之兴衰,主要在于决策层,一旦决策失误,边关将士再忠勇,也是于事无补的。从这个层面上讲,杨家将的血,大多都白流了。

当北宋亡国时,杨家将的家道已没落,杨家将的后人已经消失在历史的视野之中。即使杨家子孙,依旧武艺高强,依旧精通兵法,但是不在其位,就不谋其政。对于北宋的灭亡,也是有心无力。

说到底,北宋灭亡的原因,一是亡于国家战略的判断失误。二是官员选拔制度过于重贤重德,而过于忽视个人能力。

金国灭北宋,也不是完全不可避免的,之所以北宋最终被金国灭掉,是北宋对自身与金国的能力,作出了错误评估,从而导致北宋作出了错误的战略判断,造成了无可挽回的结果。即使当时杨家将的子孙还在,还能手握重兵,也无法挽救北宋。国之存亡,在于政而不在于将。


鬼影147951010


北宋杨家将,史载确有其抗辽之事,但人及事与传说(演义)有所出入。一,北宋初年,宋太宗主要一是收复被小国割据城地,二是抗辽的侵扰,所以重视有能力的臣,将。而在北汉长年守边与辽军作战的名将刘继业,被辽称"角战三十载"的名将,此人原名杨崇贵,因被北汉名臣刘崇赏识重用,收为义孙,改名刘继业。宋太宗慕名将他们召顺后。赐刘继业为左领军大将军,并改回原姓,叫杨业。因其辽人都惧与作战,因被扬业屡败,所以杨以功晋升为云卅观察史。二,后耒,在讨辽(并无双龙会,金沙滩记载)的一次大战中,杨业因上表作战计划被否定,导致战败被俘,不屈而绝食三日死亡。有记载他的儿子,老大延玉同父战死,其余除杨延昭外,宋史记共七子中五子分别为延后浦,训,瑰,贵,彬。其中杨延昭最受重用,他与他三子杨文广,与父杨业一样三代守边,使辽人生愄,故有保宋忠良杨家将之说。因此从太宗,真宗到英宗对杨家三代都是看重的。三,其它演义传的穆挂英,扬宗保,无其人。佘太君,有记只是杨业妻,并无百岁掛帅之实。至于延昭叫六郎,原记为业的六子,现有考证为老大,因辽人信北斗七星第六颗最利害,故称能战的延昭为六郎。再有反派潘人美,原形为潘美,同杨业同为大宋良将,而害杨业的,确有叫王侁的,势利小人,但也因官小,暗中使坏,还达不到害如赐死岳飞那样程度。以上是有记载的宋史关于杨家将的实情。


黄亲国旗


杨家将是宋代名将,但正史中记载并不多。杨家将忠心保国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并深得民众爱戴。故事多来源于文人的演义或民间口口相传的传说,难免人为地添枝加叶地刻意渲染。

据《宋史》和《辽史》记载,杨家将以杨业、杨延昭和杨文广三人为主要人物,其他人均无重大建树故只是一般介绍而已。这三人在宋朝为将时间是公元979年至1014年。而北宋灭亡是1127年,此时,杨业之孙杨文广也于1014年病逝。

杨业原为北汉军事将领。979年,宋太宗征伐北汉时,想方设法得到这位名将。后来,杨业鉴于形势劝北汉皇帝刘继降宋,结束割据,归于一统。宋太宗非常高兴,任命杨业为右领军怀大将军,继而为郑州剌史。在宋期间,主要任务是抗击辽国,屡建战功,辽国深为惧惮。

986年,在宋太宗收复燕云十六州期间,杨业为副主将。在掩护群众撤退过程中,兵马都监王侁督杨业断后迎敌,杨业奋力冲杀,因失于主将潘美、王侁的接应,兵败被俘,拒不投降绝食而死。

杨延昭,杨业之子,生于958年,卒于1014年。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时,杨延昭二十九岁。父死后,延昭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先后在景州、保州等地抵御辽侵扰,威震边庭,宋真宗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

杨延昭本为杨业长子,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因此把杨延昭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所以称他为杨六郎。1014年病故。

杨延昭之子杨文广,生于999年,1014年病故。他是杨延昭第三子。先后在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为将戍边,主要抵御西夏国的侵扰。

1074年,宋辽边境再起争端。时任定州路副都总管的杨文广向朝廷提出夺取幽燕地区的策略,朝廷还没有来得及审批和回复,杨文广便于当年的十一月病逝,享年75岁。他死后,朝廷追赠为同州观察使。

北宋灭亡时,杨家的主将均已不在人世,不可能再履行保卫宋朝的职责了。



梅园布衣


历史空白!亡国之臣,还能咋的?


黄金谷901


杨家将是小说演绎成分大,正史少有提及。


拜石明贞


杨家将在北宋时期仅仅辉煌了三代,到杨文广之后,便默默无闻了。北宋灭亡时,杨家已无力回天了。


老顽童374236889


实际上有关扬家将的描述正史不多。主要是文人墨客的演义而已。


顺其自然65491946


北宋灭亡时期,已经没有杨家将了


无欲金刚


实际上有关杨家将的描述正史不多。其主要是文人墨客的演义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