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為什麼石油勘探中常常發現金屬礦藏

來源十萬個為什麼

在勘探礦藏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在尋找油氣礦藏時,意外地發現了金屬礦藏;或是在找金屬礦藏時,意外地發現了油氣田。例如在對中國的鄂爾多斯、二連浩特、吐哈、松遼等地的油氣礦藏進行勘探時,卻意外地發現這些油田的上方往往賦存鈾礦,呈現出“上鈾、下油”的現象。顯然,這不是一種偶然的巧合,表明石油和金屬礦藏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繫。

鈾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能源礦藏,它在地質形成上,與來自地球內部的岩漿活動密切相關。而石油和天然氣,通常被認為源於遠古時期的生物遺骸,與地球淺部的地質作用有關。為什麼這兩種在成因上截然不同的礦藏會伴生呢?

對於這種現象,石油的“有機成因”理論難以解釋,而主張石油的形成與生物無關的“無機成因”理論卻顯得“理直氣壯”。研究者認為,組成石油的有機化合物是在地球形成之前在宇宙中合成的,並和其他星雲物質一起參與地球的物質組成。以後,隨著地球的演化,它們才慢慢分離出來,並逐漸聚集成為油田。近代的宇宙探測發現,宇宙中存在多達百種以上的有機物質,其中有一些更聚集成直徑達若干光年的巨大有機分子云。另外,在太陽系的木星和土星的大氣中也都發現有甲烷等碳氫化合物。這些似乎又證明,碳氫化合物的合成完全不需要依賴生物的轉化。另外,雖然地球上絕大多數油田都產在沉積岩裡,但近代隨著油田勘探深度的增加,人們卻發現幾乎所有的大油田都與岩漿作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有的深部有隱伏的岩漿活動體,有的則有隱藏的已固化的岩漿侵入體。油氣礦產與金屬礦藏“伴生”的關係,也表明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繫,可能是地球內部活動的共同結果。(張慶麟)(來源:《十萬個為什麼》少年兒童出版社第六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