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全球大部分文字都被字母化,為何中國可以成功的保住獨創的漢字?

姚振博


我們中國的漢字,落筆成畫,留下五千年的歷史,讓世界都認識,我們中國的漢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跪舉火把虔誠像道光,四方田地落谷成倉,古人象形聲意辨惡良……

這是一首叫《生僻字》的歌曲歌詞,彰顯了漢字獨一無二的歷史和藝術。

漢字獨一無二的特徵

人類歷史上,曾經或現在存在很多種不同的文字,但都可以歸納為兩大流派,一是表音文字,二是表意文字,當今世界絕大多數文字都是表音文字,漢字卻是表意文字。

表音文字使用字母表記錄語言,形成文字,無論多麼複雜的語言都由特定數量的字母組合而成,無非是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不同而已,比如使用最廣泛的英語,都由26個發音不同的字母組成,每個字母不能表達完整意思,必須組合成詞語。

表意文字使用圖形符號記錄語言,形成文字,每個符號都可表達一個完整意思,但卻不能或不能單純用於記錄語音,比如中國漢字中的任何一個字均可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但同音不同意的字很多,無法通過發音來辨別不同。

表意文字是人類文字萌芽時期的產物,很多文明古國都曾使用表意文字,但後來各國表意文字逐漸都被表音文字同化,只有中國仍在大規模大面積使用表意文字——漢字。

為什麼表意文字被表音文字同化?

表音文字只用少量的字母便可以勝任記錄複雜語言文字的任務,易於學習,方便使用,具有客觀可操作性,可以與數字形成對應關係,方便計量和排序,實用性很強。

表意文字結構複雜,表意模糊,主觀性強,客觀性差,不容易量化和排序,因此在人類文明演進中,逐漸被表音文字同化,中國古代以數學為核心的理學工學發展落後於西方,而以語言為核心的文學卻十分輝煌,很大程度跟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區別有關。

計算機語言使用表音文字(英語),不使用表意文字(漢語),就是這個道理。

為什麼惟獨中國保留了表意文字?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能獨善其身,完美保留了表意文字,主要有以下原因:

1,中國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地理位置特殊,西面是青藏高原、戈壁沙漠,北面是蒙古高原、荒漠隔壁,東面是茫茫大海,南面也是大洋高原,這種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使得漢語與其他文化相對隔離,與其他語言文字相對獨立,交流融合比較少,不易被同化。

2,中國相對先進的人文優勢

中國具有悠久的文明歷史,相對其他國家始終比較先進,即便發生對外文化交流,由於中國的文明優勢,更多是被其他文明仰慕、學習和效仿,中國很少主動學習和模仿其他文明,儘管中國歷史上屢次遭受外族征服,比如五胡亂華、蒙古、滿清等,但中華文明以自己強大的融合能力,成功消納了其他文明,當然也包括文字在內。

3,中國相對統一的歷史環境

秦朝統一六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並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並建立一系列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制度,確保中國這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能夠保持統一,即便有短期分裂,最終也重歸統一。歷史雄辯地證明,一個國家只有維持統一,其文明和文字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延續性。

綜上所述,漢字是中華文明的代表,是值得驕傲的歷史遺存,每一箇中國人都有義務珍惜和愛護。正如《生僻字》這首歌所唱:“現在全世界各地,到處有中國字,黃皮膚的人驕傲的把頭抬起,我們中國的漢字,一平一仄譜寫成詩。”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不是不改漢字,而是實在不好改漢字,改不了漢字。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間,人們也意識到需要改革,而改革的第一件事就要教育大眾,但因為傳統的漢字是象形字,比較難讀難認,於是就進來了廢除漢字運動,其中著名的就是由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等領導發起的拉丁化新文字運動。

在建國後,毛澤東也指出:“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實行拼音化之前,先簡化漢字,以便於目前的應用。同時積極進行拼音化的各項準備工作”

於是1964年5月,中國文改會發表了《簡化字總表》,收字2274個, 並向全國推廣。

這也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簡體字了。但因為漢字的同音字很多,如果只用拼音的話,就很容易產生歧義,所以現在拼音只是作為漢字的輔助工具。

其實我們的鄰國-韓國,日本也發生過類似的運動,日本雖然替換很多漢字,但目前還在使用部分漢字,相信大家觀看日漫,日劇的時候會發現漢字的蹤影。韓國就厲害一點,直接放棄了漢字,使用了現在的韓語,但由於韓文是表音文字,表音文字詞語不在語境內是無法區分開的,所以大家看韓國綜藝的時候就會發現嘉賓或MC,常用這點來搞笑。

以前對漢字沒什麼感覺,但自從學習了一段書法之後,就突然愛上了它。漢字真的是一種奇蹟,不管對於文學價值,還是藝術來說,它都充滿了神奇的魅力。它是我們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結晶,也是我們文化的圖騰。


異談


1995年,馬雲第一次在西雅圖教師朋友家接觸到電腦和互聯網,他輸入了beer,有美國的,有日本的,有德國的,但是沒有中國的東西。

馬雲好奇敲了個China beer(中國啤酒),沒有,馬雲又敲了一個China,還是沒有,顯示no data。(沒有數據)

當時的馬雲,第一次接觸電腦,還害怕觸摸電腦的鍵盤,擔心這個東西太貴,如果弄壞了,賠不起。

馬雲的經歷,也恰恰說明了直到1995年,中國人對於家用電腦,有多麼陌生。

我們再看美國。

蘋果二代個人電腦

1977年,美國蘋果公司生產了APPLE II(蘋果二代) ,這是世界上第一臺面向家庭普通用戶使用的電腦,4KB內存的電腦,售價1298美元,美國中產家庭都能負擔得起。

更重要的是,這款蘋果二代電腦,和1975年世界首款家庭電腦MITS Altair 8800,還有1976年的蘋果一代不同,APPLE II(蘋果二代)的操作沒有技術門檻,即使你不是工程師或技術控,也可以輕鬆操作。

於是APPLE II(蘋果二代)迅速風靡美國,開啟了世界個人電腦的時代。

美國家庭個人電腦擁有比例,從1989年的15%,上升到了2000年的51%,美國的高科技股在90年代也空前繁榮,在全球範圍內,美國率先進入了偉大的“信息時代”。

也就在APPLE II誕生的同一年10月,一個名叫王永民的南陽人,離開了他十年動亂中,呆了八年的大三線(四川永川某研究所),帶著歲月蹉跎,一事無成的感傷,回到了家鄉河南南陽。

離開時四川時,這位時年三十歲,畢業於中科大無線電專業的大齡男青年填了一首詞:

“無才西蜀圖相仕,有志南陽學躬耕。”

他去了當時效益很好的南陽防爆電機廠報到,但是人家不要他,拒絕的理由是:我們的電機都有線,我們不需要無線電。

後來輾轉,他去了南陽縣地區科委,當技術員。

1978年,他在科委第一次見到了一臺日本人生產的漢字照排植字機。

日本生產的漢字照排植字機MC-6

這個照排植字機,就是用字盤來代替鑄造鉛字,直接機械化排版印刷,省去了鑄造鉛字和鉛字排版的複雜工序。

當時,中國的出版業還相當原始,以報紙為例,還停留在鑄字和鉛字排版的時代。報紙一天只能出四個版面,多了就排不出來:

早晨,鑄字工人開始將鉛、錫等材料溶解鑄字,(四版)通常每天需要的字數在4萬左右;

白天,記者寫稿後,編輯對稿件的字號進行標記,發往排字車間;晚上,揀字工人再根據編好的稿子從上午準備好的鑄字中揀出碼好,交由出版員排版;

編輯、校對人員看完小樣後,還得將錯字挑出來,再找出正確的字填上,然後再印刷。

如果遇到臨時改版,前面所做的一切,都要重來。

如此的工序,和一千年前的畢昇差別不大,如果說有什麼進步,大概是把畢昇的膠泥活字或木活字,換成了鉛字,如此而已。

這個日本機器,解決的正是當時漢字在信息時代,如何輸入(打字)和如何輸出(排版)的問題。

80年代初,有不少人把中國計算機業和印刷業的落後,歸罪於了漢字。

以日文為例,由於假名匹配羅馬字文,打字輸入很方便。以“日本”為例,打出nihonn,方便搞定。但是漢字如果用羅馬字拼音,重碼率太高。

一時間,國內外“廢除漢字”、“走拼音化道路”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聲稱如果中國不放棄使用方塊兒漢字,將無法進入信息時代。

這種呼聲當時很難駁倒,因為漢字在計算機時代早期,確實無法解決快速輸入和快速輸出的問題。

正是這兩個問題,讓漢字在80年代遭遇了又一次嚴重危機。

當時南陽川光廠為這臺日本機器研製了一個漢字輸入鍵盤,檢字非常麻煩。

王永民提了一個問題,與當時的川光廠總工發生了意見分歧:

“誰能記住24個幻燈片每個膠片上究竟放的是哪273個字,你的姓又在24個幻燈片中的哪個膠片上?”

這個提問激怒了總工:“王永民給我當徒弟,還得再學三年!”

於是王永民立下軍令狀,開始自己著手研製漢字輸入法,時間是1978年。

提到漢字的輸入法,林語堂先生是必須要提及的人。

他早在30年代,就開始構思中文打字機的設計,1946年正式開始研製,1947年,林語堂研製的“明快打字機”正式發佈。

林語堂的打字機使用了他創制的“上下形檢字法”,開創了中文輸入法的先河。

其原理和後來王永民的五筆字根,思路相似,即將漢字拆解成若干字根,通過鍵盤輸入字根的組合,來實現漢字的輸入。

在打字機一統天下的機械時代,只要解決了漢字輸入法的難題,機械設計並不難,即將不同的字根刻在機械滾筒上,通過不同滾筒的組合,最終打出一個漢字。

“這架打字機高9英寸、寬14英寸、深18英寸,備字7000個。每字只打三鍵。字模是鑄在六根有六面的滾軸上。

以六十四鍵取代了龐大的字盤,每個字只按三鍵,每分鐘可打50個字,不需要經過複雜訓練,任何人在獲得指導後都可以進行操作。在漢字世界裡,林語堂發明的這臺打字機是一項革命性的創舉。”(引自知乎東東槍)

這個就是明快打字機佈滿字根的滾筒,相當於字盤。

不過麻煩的是,上下形檢字法,說到底是一套檢字系統,重碼率不低,需要打字員通過打字機上的一個放大鏡,人工檢索選字。

操作放法如圖:

A:分別打出漢字的第一個部首和最後一個部首所在鍵位;

B:通過打字機上安置的放大鏡框選擇滾筒上的漢字;

C:輸入與該漢字匹配的阿拉伯數字鍵位,打字機輸出成功。

排滿部首的鍵盤,有點五筆打字的感覺。從上下形檢字法原理和64鍵位來看,我們明顯可以看到30年代,漢字改革運動中“假名系”的影子。

可惜林語堂的打字機因為造價高和國內戰亂,最終沒有投入市場。他的輸入法後來被臺灣神通電腦公司買走,改名“簡易輸入法”,獲得了應用。

但是王永民,面臨的挑戰顯然不是輸入法有無的問題,而是要發明一種新的輸入法,解決現存漢字輸入法重碼率高、鍵位多的難題。

林語堂先生的64鍵位和每分鐘50字的速度,顯然無法滿足信息時代的要求。

而重碼率太高,是當時所有中文輸入法面臨的最大挑戰。

試看《國家標準GB18030大字符集》的27533個漢字中,讀Li音的字有246個。

如果靠拼音輸入法去選,你會不會直接放棄?(王永民當年反對的照排機輸入法,就是從上百個字庫裡選字。)

王永民從編纂詞典的鄭易里先生那裡借鑑了新的漢字編碼方案。

鄭易里,鄭碼發明人,《英華大字典》編纂者

通過五年的艱苦研究,提煉出了獨創的字根編碼,1983年8月,最終把漢字從188鍵的編碼,壓縮到了最後五筆字型第一版的25鍵編碼方案。

25鍵的方案意味著,漢字輸入法能夠直接使用世界上通行的Qwerty鍵盤,而不必要研製特製的中文鍵盤。

1984年,在聯合國的演示中,五筆字型打字法創下了一分鐘打120多字的記錄。(後來最高官方記錄是293字/分鐘)

五筆字型(王碼)的原理簡單來講,是將漢字的字形凝練成有限的字根,將字根排布到鍵盤的指定鍵位,通過簡單的鍵位組合來打出漢字。

在五筆字型還沒有獲得推廣的1984年,《參考消息》曾有這樣的記載:

“法新社洛杉磯8月5日電,新華社派了22名記者,4名攝影記者和4名技術人員在奧運會採訪和工作。在全世界報道奧運會的7000名記者中,只有中國人用手寫他們的報道。”

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中國人還沒有一臺裝有中文快速輸入法的電腦,打字速度還不如手寫快。

所以當時五筆的發明,一舉解決了中國漢字快速輸入法的難題,新華社將五筆字型譽為中國文化史上 “意義不亞於活字印刷術” 的重大發明,王永民也被稱為“當代畢昇”。

從90年代到2000年初,很長的一段時期,對於許多開始接觸計算機的人來說,學電腦的第一步,就是學五筆。


閱微書法日講


首先,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諸如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聖書字以及中國的甲骨文等都屬於象形文字。脫胎於繪畫符號的古代文字,大多是表意也就是象形的。



而西方人之所以大多為拼音文字,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西方無論是拉丁字母、希臘字母還是西裡爾字母追根溯源大都由古代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與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而來。而無論是楔形文字還是象形字,在最初和我們的甲骨文一樣是表意的。因為表意,隨著文字的發展,難免變得複雜臃腫。而由於當時文字多寫在泥板、毛皮之上,過於複雜的文字便難以適應文化的需求,因此便開始的文字的簡化。而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文字大多被簡化的很明顯,因此到後來上述文字的表意功能大大降低。

2.而後來隨著古巴比倫、不埃及的滅亡,懂得其文字含義的人也是越來越少。在之後的腓尼基人、波斯人接觸到這批文字之後,便不再理會其表意功能,而是將之作為可以拼讀自己語言的字母加以繼承,因此便形成了字母文字。

3.隨著羅馬帝國對歐洲、非洲北部以及中東的統一,字母文字獲得進一步發展。而今天的英法俄等國,其文字也就繼承了字母文字。同時隨著近代歐洲的強大,字母文字逐漸完善,同時也被廣泛傳播。

4.字母文字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很容易幫助文化較為落後的國家或民族根據其語言較快的創造其文字,同時由於難度低也更容易被傳播。如韓文、越南文、壯文等。

此外,中國人至今能夠保留漢字,其原因是:



1.雖然中國也有著漢字簡化的歷程,但簡化時間相對較晚,此時隨著中國毛筆、紙張等書寫工具的發展和普及,通過簡化文字便於書寫已經不再重要。同時,中國人自古便很在意漢字背後所表達的含義,並引以為豪,因此即使簡化也難改其象形文字的本質。加上漢字書法的發展,漢字的藝術化也進一步阻止了漢字往表音文字發展。

2.得益於秦始皇的書同文、車同軌。秦始皇對文字的統一使得中華文化有了整體性,漢字也不再在多個地區往多個方向去演化,開始有了統一的標準。這使得帝國境內無論那裡的人操著什麼樣的語言,都可以通過漢字交流。漢字的表意功能不但沒有成為累贅,反而成為優點。

3.大家所熟知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從未斷代。中國從古至今都是一個有漢族人構成絕對主體的國家,並且在大多時候都是國力強盛。因此,以漢字為載體的中華文化獲得了空前的發展與強大的生命力。中華文化的魅力足以上外國人為之著迷,中國人為之自豪。而源遠流長的文話也保證了漢字的正常發展和不被異化。即使是在蒙元和滿清時代,統治者大力提倡八斯八文和滿文,也絲毫未能撼動漢字的強大動力。



4.最後一點,我總結為現代為漢字的拉丁字母注音工作。這使得漢字更加易於學習和傳播,同時也使得計算機沒有成為漢字的墳墓,使得漢字能在互聯網發展的今天依舊保持強大的活力。加之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勢迴歸,我相信漢字有著更為廣闊的未來。


迷茫的大學生


中國可以成功的保住獨創的漢字,或許和中國獨特的發音有關。



只有在和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時候,而且在外來文化顯示了強大的創造力時,本土文字才有可能被取代。所以,在民國新文化運動時,很多文化名流提出要廢止漢字。

漢字拉丁化是指將漢語改用拉丁字母書寫。漢字本身是語素文字,拉丁化將把漢字廢除,改造為拉丁字母書寫的全音素文字。支持者希望以此在短期內大幅增加中國人民的識字率,亦有利於中西方交流。但是,中國後來進行的掃盲運動表明,並不需要拉丁化就可以掃除文盲,使得“漢字不利於掃盲”的觀點失去理據。中國後來的發展也表明,漢字並不是國家崛起的阻礙。

拼音的出現,或許給取消漢字成為可能,但也正因為如此,使得這一設想暴露出完全的不可行性。

注音符號

1918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佈第一套法定的37個民族字母形式的注音字母方案,特點是採用符號表示聲調,這雖然不是一種直接的拉丁化方案,但用符號表示聲調的方法卻延續到漢語拼音方案。

注音符號,不知道多少人還有印象。在以前的新華字典上,和拼音標註在一起,但是,那個時候,由於已經不普及了,很多人完全不會使用。注意符號雖然能表示讀音,但完全沒有可能取代漢字。

漢語拼音

  • 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佈的第二套法定的拉丁化漢語拼音方案,使用了26個拉丁字母,用符號表示聲調,但是這種符號不易在西式打字機上實現。

拼音全部由字母組成,使得漢字被取代似乎具有了可能性。但是,相信每個人都經歷過學拼音的過程,記憶很快,給漢字標註拼音也非常快,但根據拼音去寫出漢字,並不那麼容易。可以試著挑戰下面的拼音。這還是有音標的情況。

 tuō yī fu jiě dòng xī liú mián huā tàn tīng

 yáo tóu huàng nǎo huāng shān yě lǐng duǒ cáng

 wèi lái zhuī lái dǎ qù fàn diàn xú xú shàng shēng

如果與西方文字接軌,那麼音標也不會存在,看到的句子將成為:

tuo yi fu jie dong xi liu mian hua tan ting。閱讀將成為每一個人的噩夢,每一篇文章意味著測試,還不能保證全對。

所以,最有可能取代漢字的拼音都這麼困難,對於中文來說,最好的形式只能是漢字。既然如此,所以,雖然全球大部分文字都被字母化,但中國可以成功的保住獨創的漢字。


而且,漢字有那麼難嗎?實在不行,可以從小在中國學嘛。


Celave


因為漢字的音和義是分開的。

曾有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

一位學者認為中國文化普及度不高的原因是漢語沒有拉丁化,音和義分開加大了學習漢字的負擔,所以決定將漢字拉丁化,並且每天用拉丁漢字寫日記,用於倡導和踐行他的理念。誰曾想久而久之,等他回過頭來看自己寫的日記的時候,連他自己也看不懂自己寫的是什麼了。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漢字相較於其他文字來說還是有著很大的不同的。漢字起源於象形文字,本身就是較為複雜的文字形式之一,相較於如今普遍流行於西方的拉丁字母,二者的難度不在同一的水平線上,而且在新中國建立之前,中國字的讀音是沒有拉丁字母來拼寫的,這也導致了同一個字,在不同的地區發音可能也不盡相同,指導國家推出了拼音和聲調,統一了漢字的讀音,這才使得我們學習漢字的難度大大降低。

所以來說,在如今經濟、信息、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漢字不但可以得以保留,更會以全新的風韻繼續發展,並且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這也是民族振興,促進文化自信,偉大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是萌之帆,熱愛文化的小青年。


萌之帆


雖然我們保住了,但其實也耗費了很大的代價,或者叫成本。

晚清以來,列強一巴掌把國人扇得自卑到不行,從此懷疑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切東西。甚至有人提出了“漢字不死,中國必亡”這種言論——當然那個時候很多人都好做這種驚人之語,比如甚至把國家力量的強弱和小說這種文學樣式是否發達的問題聯繫到一起,他們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這種結論或者主張現在想起來都是非常可笑的。

不止我們,周圍那些原來全盤接受中國文化的國家,都先後思考過漢字存廢的問題(日本一半漢字一半假名的現狀,也是他們精英反覆權衡的結果),而朝鮮半島、越南這些地方已經放棄了漢字。

民國時期,當時官方已經考慮過推動漢字簡化,因為政治和出版狀況後來不得不中止。1949年後,官方在“全球都在用字母”和國民識字率極端低下的狀況下,毅然做出了推動漢字簡化的決定,先後推廣了4批簡化字,就是《簡化字總表》的內容。後來被稱為“二簡字”的這套方案被叫停,可以算作第5批吧。當時的官方,其實就是把簡化漢字作為過渡到表音化的中間階段,所以有些簡化細節被後來的學者批評。好在經過了曲折,目前這套方案已經非常穩定,並廣泛地為國內國際所接受。

能保住自己獨有的漢字書寫體系,在於:

一、漢字符合漢語的特徵。是一種音節文字,一個字代表語言裡的一個音節。漢語是以單音節語素為主的,所以漢字正適應於記錄漢語。每一個字都有一定的音義。在字形的結構上以一半表意、一半表音的形聲字為最多,佔漢字的80%以上。

二、漢字本身有一定的嚴謹的結構規律,自有其完整的系統性。在中國幾千年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漢字對團結漢族人民、發展全民族的經濟文化、鞏固國家的統一、對外傳播文化等都起了極其重大的作用,這種作用今天還在延續。

三、漢字具有超方言的能力。儘管漢語方言比較分歧,可是用漢字寫下的書面語言,南北各地的人都能看得懂。這對團結漢族人民、鞏固國家政權至關重要。

四、漢字具有歷史傳承性。雖然古今語音有很大的變化,但是商周的古文和由秦漢傳下來的古書現在仍然能讀得懂,這不是其他民族的文字所能相比的。

以上這幾點,也是經過了艱難考驗,才被人們認識到。


八磚學士


首先“字母化”不是文字發展的必然歸宿!字母文字都是表音文字,而我們中國漢字是表意文字。漢字強大、精準、明確、細微、深奧…的功能是字母文字無法作到的。漢字比字母文字高擋得不知多少個數量級!雖然,我們中國也硏發有注音字母和漢語拼音,但這充其量只是學習漢字的工具而已,如果想用漢語拼音來替代漢字,無疑是一種極其荒謬的文化“大倒退”。不亞於人類社會從“計算機時代”後退到“青銅時代”。這是絕不可以容忍的!

毫不誇張地說:今天的世界,只有我們中國的漢字,可以當之無愧地稱為《文字》。我們的漢字不僅博大精深,還細緻入微。漢字一字一意,定性精準、嚴格,如果恰當使用,會使語言變得高度精確。儘管有些字音完全相同,但文字不同,則含意迥異。這是任何字母文字沒辦法做到的。比如人名:梓涵、子函、子寒、紫含、紫晗…。聽起來都一樣,但意義都不相同。區別一目瞭然。而在字母文字中,就根本無法分清。只有孩子的父母知道自己孩子名字的含意。這肯定會在社會生活中帶來極大的麻煩。

總之,相對於我們的漢字。任何字母文字都是粗糙、落後的東西。字母文字僅相當於錄音機,只能錄下聲音而已。而我們的漢字,則相當於配有說明,和優美音樂的彩色風光影片。傳遞的信息量是字母文字無法比擬的!



橡木桶61955766


實際上差點沒保住。

漢語雖然有一些缺點,但總體來說(尤其是在這個詞彙大爆炸的年代)遠遠優於印歐語系。

但漢語太過難學了,不利於掃除文盲,再加上又有文白之分,會說話會寫字也不能算有文化。所以漢語非常適合文化壟斷,繼而方便封建統治。所以就連魯迅都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雖然此話如今看來滑稽至極,但當時的知識分子對繁瑣的方塊字是十分無奈和絕望的。

而為了打倒文化壟斷,我們做出了很多犧牲:

1.提倡白話文。其實白話文自古就有,被稱為古文白話(《紅樓夢》就是用古文白話寫的),但自古以來只要是書寫漢字,必須使用文言文,如果寫白話文是為文人所不恥的。新文化運動時提倡白話文,可以說是對漢語的極大的簡化。可壞處也很明顯,現在有幾人能看懂古籍呢?(順便說一句,古文白話和現在的白話文區別還是很大的,現在的白話文吸收了很多日本漢字詞彙)

2.簡化漢字。簡體字自古以來也是有的,但很少用於正式的書寫。大陸現在統一使用簡體字大大簡化了漢字。而缺點則是,很多字的本意難以從字形看出了。

3.創造漢語羅馬拼音。漢語拼音古代是沒有的,古代是使用一些簡單漢字來表示聲母和韻母的,後來民國把這些字簡化到幾個筆畫,就成了最早的漢語拼音(這種拼音臺灣還在使用)。後來又用羅馬字母取代此拼音,就成了現在大陸通用的漢語羅馬拼音。這不僅方便了漢語的學習,也使漢語能用鍵盤輸入到計算機裡。但缺點也是有的,拼音輸入法的使用也使大量國人提筆忘字。

4.改變書寫習慣:將從上到下從右到左,改為從左到右從上到下。這種書寫方式更為國際化,但不乏是一種文化的丟失。而且熊貓就是這麼被叫錯的。

5.改變標點符號,古代是沒有句號和逗號的,所以才會出現"句讀(dòu)之不解"的情況,所以只好借用日本和西方標點創造了中文現在的標點符號。雖然方便了閱讀,但想想那麼多人都以為這些標點自古就有,難道你不會覺得可悲嗎?


funcsee


漢字的出現、發展、演變至少經歷了四千年,要理解漢字得以成為全世界至今仍在大規模使用的唯一一種表意文字,不能只看最近100年對漢字的廢立之辯,而應該從漢字的屬性和它的誕生開始說起。


漢字是當今世界唯一流傳至今,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即表意文字。世界上正在使用的除漢字外的其他所有文字,都是表音文字。包括我們認為很像漢字的日本文字,也是表音文字,它與英語、法語、俄語的表音屬性並沒有什麼不同。

象形文字就是對要表達對象的具體事物進行模仿刻畫的文字,表達意思,而不表達讀音,所以也叫表意文字。

象形文字

英語語言初學者學習了26個英文字母的讀音,掌握基本發音後,就能把所能見到的大多數的英文單詞讀出來;但是如果沒有漢語拼音,初學漢語的人是沒辦法把看到的大部分漢字讀出來的。這就是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學習過程上的不同。

表意文字學習難度大,但是單個文字所包含的信息非常多;表音文字易於學習,但是單個字和詞所表達的能力很有限。

現代漢語常用字是3000個,這是基礎紮實的普通高中生能掌握的漢字量;而英文最常用單詞有12000個,這是美國高考SAT所要求的詞彙量。我國大學英語四級滿分的水平,注意是滿分,相當於英語國家初中畢業生的水平,而英語四級的詞彙要求是4000個。

因為表意文字難學,漢字的使用者造出了一部分形聲字,這部分字音意同表,擴大了漢字的適用範圍,降低了學習難度,這樣內涵豐富、表達能力強悍的文字受到了東亞大陸上所有民族的歡迎。

漢字起源於甲骨文,歷經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多個階段的發展,主要形態並沒有多大的改變,只為書寫方便細節上發生著緩慢的演變。

漢字的緩慢演變

在中國文明最強盛的時候,周邊國家和文明爭相學習漢語,上層社會以掌握漢語和漢字為榮。明朝幫助高麗抗擊日本侵略的時候,來自廣東的明朝將軍與高麗將軍語言不通,但是能通過漢字進行交流,這在當時是讓兩人會心一笑的奇妙事情。

文化傳承所需要的基礎條件是,有一種文字可以把這個地域共同生活的人的認知經驗記錄下來,這是文化的奠基工程。中國各地方言千變萬化,南部丘陵地區,相鄰兩縣人互相聽不懂對方方言,但是文字在書寫上始終保持著統一,使幾千年來中國疆域內對同一國家和同一民族的認同感極高,東西南北的人認同同一種文化,延續同一種文明。


中國文明不是最早的文明,也並沒有最先建立起國家,也並不是現在疆域最大的國家,但是中國文明是當今世界唯一延續不斷的古文明。中華文化的傳承性、中國疆域的穩定中擴大、中國主體民族的穩定,是這世界上最獨一無二的存在,是中國文明得以延續不斷的保障。

也是中國文字得以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一、中國疆域的穩定

疆域的穩定與政權的穩定相輔相成。在東亞大陸上,中國一直以來是最大最強盛的國家,也是東亞大陸的中心。雖然歷經分分合合,但是民心所向,統一的國家始終是統治者到普通人民最期待的國家存在方式。在中國幾千年的疆域發展中,穩定中擴大始終是一個主流。疆域的穩定保障了主體民族的持續生存與發展,也保障了分分合合中一個個穩定政權的建立,保障了文明不被中斷。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炎黃子孫,一直不斷拓展著自己的疆域,把文明推進了腳力所能達到的土地上。腳力所達不到的周邊地方,中國文明也深深的影響到了它們。

中國的疆域“僅僅”這麼大,並不是中國人不想擴大文明覆蓋範圍了,而是已知的適合文明發展的地方都已經被開發完了。東部邊境是漫長的海岸線,西南邊境是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西北邊境是阿爾泰山,北部邊境是荒涼的蒙古高原,南部邊境是南亞密林,中國人已經把國土推進到了古代條件限制下的最遠處。

不需要畫出國境線,根據地形圖也能想象出一個雄雞的模樣。

文明已經播灑到了已知的全天下

歷史上有那麼多盛極一時的帝國,最後都逃不過分崩離析的命運,但是幾千年來中國的疆域始終穩定中擴大。當今世界比中國疆域大的國家有俄羅斯和加拿大,和疆域面積與中國相近的美國,他們國家疆域基本形成的時候也不過是最近幾百年的事情。近代俄羅斯的國家形成開始於蒙古帝國崩潰後的16—17世紀,加拿大和美國建國也不過是最近兩百多年的事情。

羅馬帝國和現代意大利

馬其頓帝國和現代馬其頓共和國、現代希臘

奧斯曼土耳其和現代土耳其共和國


二、中國主體民族的穩定

因為中國疆域的穩定,中華民族有同一個穩定的“天下”安居樂業,抵禦外族侵略,建立先進農耕文明;因為中國文化的傳承性,中華民族不斷的影響和融合周邊民族,持續擴大中國文明影響範圍;因為承載中國文明的中國文字經久不衰,中華民族內部認同感和凝聚力極強,文明延續不斷。

漢族的前身華夏族,最早在夏商時期,最遲在春秋時期,即最晚公元前2700年,就已經成為中國的主幹民族,秦漢以後漢族作為中國的主幹民族一直持續到今天。即使在其他民族成為統治者時,這種狀況也沒有改變。

在其他三大文明古國今日的土地上,現代主要民族早已經不是古文明時期的主要民族。古埃及民族構成是北非本土土著和西亞塞姆人移民,現代埃及主體民族是阿拉伯人;在古巴比倫王國建立之前,兩河流域就已經出現了蘇美人、亞述人建立的強大文明,古巴比倫主要民族是蘇美人、亞述人和古巴比人,而現代伊拉克的主要民族是阿拉伯人和庫爾德人;古代印度文明是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建立的,而現代印度的主體民族是印度本地土著人,及雅利安人和印度土著人的混血後裔。

從左到右依次為古阿拉伯人、非洲黑人,古歐洲人、古埃及人

在當今世界上,早已找不到古埃及人、亞述人、蘇美人建立的國家,印度本土民族也在種姓制度下喘不過氣來。而中華民族,依然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保持著民族的穩定和獨立性,使用著自己的文字。


三、中國文化的傳承

文明,本質來上講是有很多的聚集人口,從部落形式脫離出來,建立城市,形成社會組織,產生文字。自然災害、戰爭都能使文明發生前夕的部落消亡或者被兼併,已經產生文明的國家,也可能因為戰爭失敗,被征服者中斷了文明,最終文明消亡。

中國文化是幾千年來東亞最先進的文化,受到東亞所有民族的敬仰和嚮往。先夏時期的文化對中國文明的影響集中於流傳下來的神話和傳說;殷商文化的特點是卜辭、祭祀,核心點是對神權的敬畏,王權和神權的交互;周朝文化的主線是周禮,周朝設計了一套複雜的禮樂制度,開始為中國文化奠基,中國文化從神本文化開始轉變為人本文化,呈現出含情脈脈的特點,與殷商文化大有不同。

周禮固定了華夏民族當時所認為最崇高的文化模式,上層社會、有身份的人,就應該按照這樣的禮法、禮儀、禮義去統治、生活。

到了春秋時期,先聖孔子開創了中國幾千年來深植於中華民族血脈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也是為人處世的最高標準。統治國家要遵循“王道”,實施“仁政”;為人處世要做“君子”,講究“仁義”;讀書人的最高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文化是人本文化,與西方長期倡導的神本文化和宗教文化相比,具有先進性,更加的易於非本族群接受。此後的2400多年,儒家文化不斷髮展,也受到過摧殘,但無論我們喜歡不喜歡,儒家文化越來越深的烙印在中國人的骨子裡,影響直到現在。

儒家文化和中原政權的統治方式,在2400年的大多數時間裡,都是東亞所有民族學習的對象。中華民族不斷融合和影響其他民族,即使在主體民族漢族失去政權的兩個朝代,奪取政權的少數民族也習漢話、循漢俗,逐漸的融入了中華民族。

因為有儒家文化的灌輸,無論統治階級如何變更,中國文化始終延綿不斷。而古埃及,被征服以後迅速基督教化和阿拉伯化;古印度文明直到1924年才被世界所發現,文化早就斷裂;古巴比倫文化只存在於兩河流域發掘出來的古文物中。


國家疆域穩定,給主體民族生存空間的保障,也保障了文明的延續,承載文明的漢字,也得以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