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全球大部分文字都被字母化,为何中国可以成功的保住独创的汉字?

姚振博


我们中国的汉字,落笔成画,留下五千年的历史,让世界都认识,我们中国的汉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跪举火把虔诚像道光,四方田地落谷成仓,古人象形声意辨恶良……

这是一首叫《生僻字》的歌曲歌词,彰显了汉字独一无二的历史和艺术。

汉字独一无二的特征

人类历史上,曾经或现在存在很多种不同的文字,但都可以归纳为两大流派,一是表音文字,二是表意文字,当今世界绝大多数文字都是表音文字,汉字却是表意文字。

表音文字使用字母表记录语言,形成文字,无论多么复杂的语言都由特定数量的字母组合而成,无非是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不同而已,比如使用最广泛的英语,都由26个发音不同的字母组成,每个字母不能表达完整意思,必须组合成词语。

表意文字使用图形符号记录语言,形成文字,每个符号都可表达一个完整意思,但却不能或不能单纯用于记录语音,比如中国汉字中的任何一个字均可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但同音不同意的字很多,无法通过发音来辨别不同。

表意文字是人类文字萌芽时期的产物,很多文明古国都曾使用表意文字,但后来各国表意文字逐渐都被表音文字同化,只有中国仍在大规模大面积使用表意文字——汉字。

为什么表意文字被表音文字同化?

表音文字只用少量的字母便可以胜任记录复杂语言文字的任务,易于学习,方便使用,具有客观可操作性,可以与数字形成对应关系,方便计量和排序,实用性很强。

表意文字结构复杂,表意模糊,主观性强,客观性差,不容易量化和排序,因此在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渐被表音文字同化,中国古代以数学为核心的理学工学发展落后于西方,而以语言为核心的文学却十分辉煌,很大程度跟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区别有关。

计算机语言使用表音文字(英语),不使用表意文字(汉语),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惟独中国保留了表意文字?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能独善其身,完美保留了表意文字,主要有以下原因:

1,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地理位置特殊,西面是青藏高原、戈壁沙漠,北面是蒙古高原、荒漠隔壁,东面是茫茫大海,南面也是大洋高原,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汉语与其他文化相对隔离,与其他语言文字相对独立,交流融合比较少,不易被同化。

2,中国相对先进的人文优势

中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相对其他国家始终比较先进,即便发生对外文化交流,由于中国的文明优势,更多是被其他文明仰慕、学习和效仿,中国很少主动学习和模仿其他文明,尽管中国历史上屡次遭受外族征服,比如五胡乱华、蒙古、满清等,但中华文明以自己强大的融合能力,成功消纳了其他文明,当然也包括文字在内。

3,中国相对统一的历史环境

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并建立一系列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确保中国这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保持统一,即便有短期分裂,最终也重归统一。历史雄辩地证明,一个国家只有维持统一,其文明和文字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

综上所述,汉字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是值得骄傲的历史遗存,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义务珍惜和爱护。正如《生僻字》这首歌所唱:“现在全世界各地,到处有中国字,黄皮肤的人骄傲的把头抬起,我们中国的汉字,一平一仄谱写成诗。”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不是不改汉字,而是实在不好改汉字,改不了汉字。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间,人们也意识到需要改革,而改革的第一件事就要教育大众,但因为传统的汉字是象形字,比较难读难认,于是就进来了废除汉字运动,其中著名的就是由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等领导发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在建国后,毛泽东也指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实行拼音化之前,先简化汉字,以便于目前的应用。同时积极进行拼音化的各项准备工作”

于是1964年5月,中国文改会发表了《简化字总表》,收字2274个, 并向全国推广。

这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简体字了。但因为汉字的同音字很多,如果只用拼音的话,就很容易产生歧义,所以现在拼音只是作为汉字的辅助工具。

其实我们的邻国-韩国,日本也发生过类似的运动,日本虽然替换很多汉字,但目前还在使用部分汉字,相信大家观看日漫,日剧的时候会发现汉字的踪影。韩国就厉害一点,直接放弃了汉字,使用了现在的韩语,但由于韩文是表音文字,表音文字词语不在语境内是无法区分开的,所以大家看韩国综艺的时候就会发现嘉宾或MC,常用这点来搞笑。

以前对汉字没什么感觉,但自从学习了一段书法之后,就突然爱上了它。汉字真的是一种奇迹,不管对于文学价值,还是艺术来说,它都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它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也是我们文化的图腾。


异谈


1995年,马云第一次在西雅图教师朋友家接触到电脑和互联网,他输入了beer,有美国的,有日本的,有德国的,但是没有中国的东西。

马云好奇敲了个China beer(中国啤酒),没有,马云又敲了一个China,还是没有,显示no data。(没有数据)

当时的马云,第一次接触电脑,还害怕触摸电脑的键盘,担心这个东西太贵,如果弄坏了,赔不起。

马云的经历,也恰恰说明了直到1995年,中国人对于家用电脑,有多么陌生。

我们再看美国。

苹果二代个人电脑

1977年,美国苹果公司生产了APPLE II(苹果二代) ,这是世界上第一台面向家庭普通用户使用的电脑,4KB内存的电脑,售价1298美元,美国中产家庭都能负担得起。

更重要的是,这款苹果二代电脑,和1975年世界首款家庭电脑MITS Altair 8800,还有1976年的苹果一代不同,APPLE II(苹果二代)的操作没有技术门槛,即使你不是工程师或技术控,也可以轻松操作。

于是APPLE II(苹果二代)迅速风靡美国,开启了世界个人电脑的时代。

美国家庭个人电脑拥有比例,从1989年的15%,上升到了2000年的51%,美国的高科技股在90年代也空前繁荣,在全球范围内,美国率先进入了伟大的“信息时代”。

也就在APPLE II诞生的同一年10月,一个名叫王永民的南阳人,离开了他十年动乱中,呆了八年的大三线(四川永川某研究所),带着岁月蹉跎,一事无成的感伤,回到了家乡河南南阳。

离开时四川时,这位时年三十岁,毕业于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大龄男青年填了一首词:

“无才西蜀图相仕,有志南阳学躬耕。”

他去了当时效益很好的南阳防爆电机厂报到,但是人家不要他,拒绝的理由是:我们的电机都有线,我们不需要无线电。

后来辗转,他去了南阳县地区科委,当技术员。

1978年,他在科委第一次见到了一台日本人生产的汉字照排植字机。

日本生产的汉字照排植字机MC-6

这个照排植字机,就是用字盘来代替铸造铅字,直接机械化排版印刷,省去了铸造铅字和铅字排版的复杂工序。

当时,中国的出版业还相当原始,以报纸为例,还停留在铸字和铅字排版的时代。报纸一天只能出四个版面,多了就排不出来:

早晨,铸字工人开始将铅、锡等材料溶解铸字,(四版)通常每天需要的字数在4万左右;

白天,记者写稿后,编辑对稿件的字号进行标记,发往排字车间;晚上,拣字工人再根据编好的稿子从上午准备好的铸字中拣出码好,交由出版员排版;

编辑、校对人员看完小样后,还得将错字挑出来,再找出正确的字填上,然后再印刷。

如果遇到临时改版,前面所做的一切,都要重来。

如此的工序,和一千年前的毕昇差别不大,如果说有什么进步,大概是把毕昇的胶泥活字或木活字,换成了铅字,如此而已。

这个日本机器,解决的正是当时汉字在信息时代,如何输入(打字)和如何输出(排版)的问题。

80年代初,有不少人把中国计算机业和印刷业的落后,归罪于了汉字。

以日文为例,由于假名匹配罗马字文,打字输入很方便。以“日本”为例,打出nihonn,方便搞定。但是汉字如果用罗马字拼音,重码率太高。

一时间,国内外“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声称如果中国不放弃使用方块儿汉字,将无法进入信息时代。

这种呼声当时很难驳倒,因为汉字在计算机时代早期,确实无法解决快速输入和快速输出的问题。

正是这两个问题,让汉字在80年代遭遇了又一次严重危机。

当时南阳川光厂为这台日本机器研制了一个汉字输入键盘,检字非常麻烦。

王永民提了一个问题,与当时的川光厂总工发生了意见分歧:

“谁能记住24个幻灯片每个胶片上究竟放的是哪273个字,你的姓又在24个幻灯片中的哪个胶片上?”

这个提问激怒了总工:“王永民给我当徒弟,还得再学三年!”

于是王永民立下军令状,开始自己着手研制汉字输入法,时间是1978年。

提到汉字的输入法,林语堂先生是必须要提及的人。

他早在30年代,就开始构思中文打字机的设计,1946年正式开始研制,1947年,林语堂研制的“明快打字机”正式发布。

林语堂的打字机使用了他创制的“上下形检字法”,开创了中文输入法的先河。

其原理和后来王永民的五笔字根,思路相似,即将汉字拆解成若干字根,通过键盘输入字根的组合,来实现汉字的输入。

在打字机一统天下的机械时代,只要解决了汉字输入法的难题,机械设计并不难,即将不同的字根刻在机械滚筒上,通过不同滚筒的组合,最终打出一个汉字。

“这架打字机高9英寸、宽14英寸、深18英寸,备字7000个。每字只打三键。字模是铸在六根有六面的滚轴上。

以六十四键取代了庞大的字盘,每个字只按三键,每分钟可打50个字,不需要经过复杂训练,任何人在获得指导后都可以进行操作。在汉字世界里,林语堂发明的这台打字机是一项革命性的创举。”(引自知乎东东枪)

这个就是明快打字机布满字根的滚筒,相当于字盘。

不过麻烦的是,上下形检字法,说到底是一套检字系统,重码率不低,需要打字员通过打字机上的一个放大镜,人工检索选字。

操作放法如图:

A:分别打出汉字的第一个部首和最后一个部首所在键位;

B:通过打字机上安置的放大镜框选择滚筒上的汉字;

C:输入与该汉字匹配的阿拉伯数字键位,打字机输出成功。

排满部首的键盘,有点五笔打字的感觉。从上下形检字法原理和64键位来看,我们明显可以看到30年代,汉字改革运动中“假名系”的影子。

可惜林语堂的打字机因为造价高和国内战乱,最终没有投入市场。他的输入法后来被台湾神通电脑公司买走,改名“简易输入法”,获得了应用。

但是王永民,面临的挑战显然不是输入法有无的问题,而是要发明一种新的输入法,解决现存汉字输入法重码率高、键位多的难题。

林语堂先生的64键位和每分钟50字的速度,显然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

而重码率太高,是当时所有中文输入法面临的最大挑战。

试看《国家标准GB18030大字符集》的27533个汉字中,读Li音的字有246个。

如果靠拼音输入法去选,你会不会直接放弃?(王永民当年反对的照排机输入法,就是从上百个字库里选字。)

王永民从编纂词典的郑易里先生那里借鉴了新的汉字编码方案。

郑易里,郑码发明人,《英华大字典》编纂者

通过五年的艰苦研究,提炼出了独创的字根编码,1983年8月,最终把汉字从188键的编码,压缩到了最后五笔字型第一版的25键编码方案。

25键的方案意味着,汉字输入法能够直接使用世界上通行的Qwerty键盘,而不必要研制特制的中文键盘。

1984年,在联合国的演示中,五笔字型打字法创下了一分钟打120多字的记录。(后来最高官方记录是293字/分钟)

五笔字型(王码)的原理简单来讲,是将汉字的字形凝练成有限的字根,将字根排布到键盘的指定键位,通过简单的键位组合来打出汉字。

在五笔字型还没有获得推广的1984年,《参考消息》曾有这样的记载:

“法新社洛杉矶8月5日电,新华社派了22名记者,4名摄影记者和4名技术人员在奥运会采访和工作。在全世界报道奥运会的7000名记者中,只有中国人用手写他们的报道。”

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中国人还没有一台装有中文快速输入法的电脑,打字速度还不如手写快。

所以当时五笔的发明,一举解决了中国汉字快速输入法的难题,新华社将五笔字型誉为中国文化史上 “意义不亚于活字印刷术” 的重大发明,王永民也被称为“当代毕昇”。

从90年代到2000年初,很长的一段时期,对于许多开始接触计算机的人来说,学电脑的第一步,就是学五笔。


阅微书法日讲


首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诸如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以及中国的甲骨文等都属于象形文字。脱胎于绘画符号的古代文字,大多是表意也就是象形的。



而西方人之所以大多为拼音文字,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西方无论是拉丁字母、希腊字母还是西里尔字母追根溯源大都由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而来。而无论是楔形文字还是象形字,在最初和我们的甲骨文一样是表意的。因为表意,随着文字的发展,难免变得复杂臃肿。而由于当时文字多写在泥板、毛皮之上,过于复杂的文字便难以适应文化的需求,因此便开始的文字的简化。而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文字大多被简化的很明显,因此到后来上述文字的表意功能大大降低。

2.而后来随着古巴比伦、不埃及的灭亡,懂得其文字含义的人也是越来越少。在之后的腓尼基人、波斯人接触到这批文字之后,便不再理会其表意功能,而是将之作为可以拼读自己语言的字母加以继承,因此便形成了字母文字。

3.随着罗马帝国对欧洲、非洲北部以及中东的统一,字母文字获得进一步发展。而今天的英法俄等国,其文字也就继承了字母文字。同时随着近代欧洲的强大,字母文字逐渐完善,同时也被广泛传播。

4.字母文字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很容易帮助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或民族根据其语言较快的创造其文字,同时由于难度低也更容易被传播。如韩文、越南文、壮文等。

此外,中国人至今能够保留汉字,其原因是:



1.虽然中国也有着汉字简化的历程,但简化时间相对较晚,此时随着中国毛笔、纸张等书写工具的发展和普及,通过简化文字便于书写已经不再重要。同时,中国人自古便很在意汉字背后所表达的含义,并引以为豪,因此即使简化也难改其象形文字的本质。加上汉字书法的发展,汉字的艺术化也进一步阻止了汉字往表音文字发展。

2.得益于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秦始皇对文字的统一使得中华文化有了整体性,汉字也不再在多个地区往多个方向去演化,开始有了统一的标准。这使得帝国境内无论那里的人操着什么样的语言,都可以通过汉字交流。汉字的表意功能不但没有成为累赘,反而成为优点。

3.大家所熟知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未断代。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有汉族人构成绝对主体的国家,并且在大多时候都是国力强盛。因此,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与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化的魅力足以上外国人为之着迷,中国人为之自豪。而源远流长的文话也保证了汉字的正常发展和不被异化。即使是在蒙元和满清时代,统治者大力提倡八斯八文和满文,也丝毫未能撼动汉字的强大动力。



4.最后一点,我总结为现代为汉字的拉丁字母注音工作。这使得汉字更加易于学习和传播,同时也使得计算机没有成为汉字的坟墓,使得汉字能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依旧保持强大的活力。加之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势回归,我相信汉字有着更为广阔的未来。


迷茫的大学生


中国可以成功的保住独创的汉字,或许和中国独特的发音有关。



只有在和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时候,而且在外来文化显示了强大的创造力时,本土文字才有可能被取代。所以,在民国新文化运动时,很多文化名流提出要废止汉字。

汉字拉丁化是指将汉语改用拉丁字母书写。汉字本身是语素文字,拉丁化将把汉字废除,改造为拉丁字母书写的全音素文字。支持者希望以此在短期内大幅增加中国人民的识字率,亦有利于中西方交流。但是,中国后来进行的扫盲运动表明,并不需要拉丁化就可以扫除文盲,使得“汉字不利于扫盲”的观点失去理据。中国后来的发展也表明,汉字并不是国家崛起的阻碍。

拼音的出现,或许给取消汉字成为可能,但也正因为如此,使得这一设想暴露出完全的不可行性。

注音符号

191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第一套法定的37个民族字母形式的注音字母方案,特点是采用符号表示声调,这虽然不是一种直接的拉丁化方案,但用符号表示声调的方法却延续到汉语拼音方案。

注音符号,不知道多少人还有印象。在以前的新华字典上,和拼音标注在一起,但是,那个时候,由于已经不普及了,很多人完全不会使用。注意符号虽然能表示读音,但完全没有可能取代汉字。

汉语拼音

  •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的第二套法定的拉丁化汉语拼音方案,使用了26个拉丁字母,用符号表示声调,但是这种符号不易在西式打字机上实现。

拼音全部由字母组成,使得汉字被取代似乎具有了可能性。但是,相信每个人都经历过学拼音的过程,记忆很快,给汉字标注拼音也非常快,但根据拼音去写出汉字,并不那么容易。可以试着挑战下面的拼音。这还是有音标的情况。

 tuō yī fu jiě dòng xī liú mián huā tàn tīng

 yáo tóu huàng nǎo huāng shān yě lǐng duǒ cáng

 wèi lái zhuī lái dǎ qù fàn diàn xú xú shàng shēng

如果与西方文字接轨,那么音标也不会存在,看到的句子将成为:

tuo yi fu jie dong xi liu mian hua tan ting。阅读将成为每一个人的噩梦,每一篇文章意味着测试,还不能保证全对。

所以,最有可能取代汉字的拼音都这么困难,对于中文来说,最好的形式只能是汉字。既然如此,所以,虽然全球大部分文字都被字母化,但中国可以成功的保住独创的汉字。


而且,汉字有那么难吗?实在不行,可以从小在中国学嘛。


Celave


因为汉字的音和义是分开的。

曾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位学者认为中国文化普及度不高的原因是汉语没有拉丁化,音和义分开加大了学习汉字的负担,所以决定将汉字拉丁化,并且每天用拉丁汉字写日记,用于倡导和践行他的理念。谁曾想久而久之,等他回过头来看自己写的日记的时候,连他自己也看不懂自己写的是什么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字相较于其他文字来说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本身就是较为复杂的文字形式之一,相较于如今普遍流行于西方的拉丁字母,二者的难度不在同一的水平线上,而且在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字的读音是没有拉丁字母来拼写的,这也导致了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地区发音可能也不尽相同,指导国家推出了拼音和声调,统一了汉字的读音,这才使得我们学习汉字的难度大大降低。

所以来说,在如今经济、信息、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汉字不但可以得以保留,更会以全新的风韵继续发展,并且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也是民族振兴,促进文化自信,伟大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是萌之帆,热爱文化的小青年。


萌之帆


虽然我们保住了,但其实也耗费了很大的代价,或者叫成本。

晚清以来,列强一巴掌把国人扇得自卑到不行,从此怀疑老祖宗留下来的一切东西。甚至有人提出了“汉字不死,中国必亡”这种言论——当然那个时候很多人都好做这种惊人之语,比如甚至把国家力量的强弱和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是否发达的问题联系到一起,他们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这种结论或者主张现在想起来都是非常可笑的。

不止我们,周围那些原来全盘接受中国文化的国家,都先后思考过汉字存废的问题(日本一半汉字一半假名的现状,也是他们精英反复权衡的结果),而朝鲜半岛、越南这些地方已经放弃了汉字。

民国时期,当时官方已经考虑过推动汉字简化,因为政治和出版状况后来不得不中止。1949年后,官方在“全球都在用字母”和国民识字率极端低下的状况下,毅然做出了推动汉字简化的决定,先后推广了4批简化字,就是《简化字总表》的内容。后来被称为“二简字”的这套方案被叫停,可以算作第5批吧。当时的官方,其实就是把简化汉字作为过渡到表音化的中间阶段,所以有些简化细节被后来的学者批评。好在经过了曲折,目前这套方案已经非常稳定,并广泛地为国内国际所接受。

能保住自己独有的汉字书写体系,在于:

一、汉字符合汉语的特征。是一种音节文字,一个字代表语言里的一个音节。汉语是以单音节语素为主的,所以汉字正适应于记录汉语。每一个字都有一定的音义。在字形的结构上以一半表意、一半表音的形声字为最多,占汉字的80%以上。

二、汉字本身有一定的严谨的结构规律,自有其完整的系统性。在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汉字对团结汉族人民、发展全民族的经济文化、巩固国家的统一、对外传播文化等都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今天还在延续。

三、汉字具有超方言的能力。尽管汉语方言比较分歧,可是用汉字写下的书面语言,南北各地的人都能看得懂。这对团结汉族人民、巩固国家政权至关重要。

四、汉字具有历史传承性。虽然古今语音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商周的古文和由秦汉传下来的古书现在仍然能读得懂,这不是其他民族的文字所能相比的。

以上这几点,也是经过了艰难考验,才被人们认识到。


八砖学士


首先“字母化”不是文字发展的必然归宿!字母文字都是表音文字,而我们中国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强大、精准、明确、细微、深奥…的功能是字母文字无法作到的。汉字比字母文字高挡得不知多少个数量级!虽然,我们中国也硏发有注音字母和汉语拼音,但这充其量只是学习汉字的工具而已,如果想用汉语拼音来替代汉字,无疑是一种极其荒谬的文化“大倒退”。不亚于人类社会从“计算机时代”后退到“青铜时代”。这是绝不可以容忍的!

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的世界,只有我们中国的汉字,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文字》。我们的汉字不仅博大精深,还细致入微。汉字一字一意,定性精准、严格,如果恰当使用,会使语言变得高度精确。尽管有些字音完全相同,但文字不同,则含意迥异。这是任何字母文字没办法做到的。比如人名:梓涵、子函、子寒、紫含、紫晗…。听起来都一样,但意义都不相同。区别一目了然。而在字母文字中,就根本无法分清。只有孩子的父母知道自己孩子名字的含意。这肯定会在社会生活中带来极大的麻烦。

总之,相对于我们的汉字。任何字母文字都是粗糙、落后的东西。字母文字仅相当于录音机,只能录下声音而已。而我们的汉字,则相当于配有说明,和优美音乐的彩色风光影片。传递的信息量是字母文字无法比拟的!



橡木桶61955766


实际上差点没保住。

汉语虽然有一些缺点,但总体来说(尤其是在这个词汇大爆炸的年代)远远优于印欧语系。

但汉语太过难学了,不利于扫除文盲,再加上又有文白之分,会说话会写字也不能算有文化。所以汉语非常适合文化垄断,继而方便封建统治。所以就连鲁迅都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虽然此话如今看来滑稽至极,但当时的知识分子对繁琐的方块字是十分无奈和绝望的。

而为了打倒文化垄断,我们做出了很多牺牲:

1.提倡白话文。其实白话文自古就有,被称为古文白话(《红楼梦》就是用古文白话写的),但自古以来只要是书写汉字,必须使用文言文,如果写白话文是为文人所不耻的。新文化运动时提倡白话文,可以说是对汉语的极大的简化。可坏处也很明显,现在有几人能看懂古籍呢?(顺便说一句,古文白话和现在的白话文区别还是很大的,现在的白话文吸收了很多日本汉字词汇)

2.简化汉字。简体字自古以来也是有的,但很少用于正式的书写。大陆现在统一使用简体字大大简化了汉字。而缺点则是,很多字的本意难以从字形看出了。

3.创造汉语罗马拼音。汉语拼音古代是没有的,古代是使用一些简单汉字来表示声母和韵母的,后来民国把这些字简化到几个笔画,就成了最早的汉语拼音(这种拼音台湾还在使用)。后来又用罗马字母取代此拼音,就成了现在大陆通用的汉语罗马拼音。这不仅方便了汉语的学习,也使汉语能用键盘输入到计算机里。但缺点也是有的,拼音输入法的使用也使大量国人提笔忘字。

4.改变书写习惯:将从上到下从右到左,改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这种书写方式更为国际化,但不乏是一种文化的丢失。而且熊猫就是这么被叫错的。

5.改变标点符号,古代是没有句号和逗号的,所以才会出现"句读(dòu)之不解"的情况,所以只好借用日本和西方标点创造了中文现在的标点符号。虽然方便了阅读,但想想那么多人都以为这些标点自古就有,难道你不会觉得可悲吗?


funcsee


汉字的出现、发展、演变至少经历了四千年,要理解汉字得以成为全世界至今仍在大规模使用的唯一一种表意文字,不能只看最近100年对汉字的废立之辩,而应该从汉字的属性和它的诞生开始说起。


汉字是当今世界唯一流传至今,还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即表意文字。世界上正在使用的除汉字外的其他所有文字,都是表音文字。包括我们认为很像汉字的日本文字,也是表音文字,它与英语、法语、俄语的表音属性并没有什么不同。

象形文字就是对要表达对象的具体事物进行模仿刻画的文字,表达意思,而不表达读音,所以也叫表意文字。

象形文字

英语语言初学者学习了26个英文字母的读音,掌握基本发音后,就能把所能见到的大多数的英文单词读出来;但是如果没有汉语拼音,初学汉语的人是没办法把看到的大部分汉字读出来的。这就是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学习过程上的不同。

表意文字学习难度大,但是单个文字所包含的信息非常多;表音文字易于学习,但是单个字和词所表达的能力很有限。

现代汉语常用字是3000个,这是基础扎实的普通高中生能掌握的汉字量;而英文最常用单词有12000个,这是美国高考SAT所要求的词汇量。我国大学英语四级满分的水平,注意是满分,相当于英语国家初中毕业生的水平,而英语四级的词汇要求是4000个。

因为表意文字难学,汉字的使用者造出了一部分形声字,这部分字音意同表,扩大了汉字的适用范围,降低了学习难度,这样内涵丰富、表达能力强悍的文字受到了东亚大陆上所有民族的欢迎。

汉字起源于甲骨文,历经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多个阶段的发展,主要形态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只为书写方便细节上发生着缓慢的演变。

汉字的缓慢演变

在中国文明最强盛的时候,周边国家和文明争相学习汉语,上层社会以掌握汉语和汉字为荣。明朝帮助高丽抗击日本侵略的时候,来自广东的明朝将军与高丽将军语言不通,但是能通过汉字进行交流,这在当时是让两人会心一笑的奇妙事情。

文化传承所需要的基础条件是,有一种文字可以把这个地域共同生活的人的认知经验记录下来,这是文化的奠基工程。中国各地方言千变万化,南部丘陵地区,相邻两县人互相听不懂对方方言,但是文字在书写上始终保持着统一,使几千年来中国疆域内对同一国家和同一民族的认同感极高,东西南北的人认同同一种文化,延续同一种文明。


中国文明不是最早的文明,也并没有最先建立起国家,也并不是现在疆域最大的国家,但是中国文明是当今世界唯一延续不断的古文明。中华文化的传承性、中国疆域的稳定中扩大、中国主体民族的稳定,是这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存在,是中国文明得以延续不断的保障。

也是中国文字得以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一、中国疆域的稳定

疆域的稳定与政权的稳定相辅相成。在东亚大陆上,中国一直以来是最大最强盛的国家,也是东亚大陆的中心。虽然历经分分合合,但是民心所向,统一的国家始终是统治者到普通人民最期待的国家存在方式。在中国几千年的疆域发展中,稳定中扩大始终是一个主流。疆域的稳定保障了主体民族的持续生存与发展,也保障了分分合合中一个个稳定政权的建立,保障了文明不被中断。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炎黄子孙,一直不断拓展着自己的疆域,把文明推进了脚力所能达到的土地上。脚力所达不到的周边地方,中国文明也深深的影响到了它们。

中国的疆域“仅仅”这么大,并不是中国人不想扩大文明覆盖范围了,而是已知的适合文明发展的地方都已经被开发完了。东部边境是漫长的海岸线,西南边境是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西北边境是阿尔泰山,北部边境是荒凉的蒙古高原,南部边境是南亚密林,中国人已经把国土推进到了古代条件限制下的最远处。

不需要画出国境线,根据地形图也能想象出一个雄鸡的模样。

文明已经播洒到了已知的全天下

历史上有那么多盛极一时的帝国,最后都逃不过分崩离析的命运,但是几千年来中国的疆域始终稳定中扩大。当今世界比中国疆域大的国家有俄罗斯和加拿大,和疆域面积与中国相近的美国,他们国家疆域基本形成的时候也不过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近代俄罗斯的国家形成开始于蒙古帝国崩溃后的16—17世纪,加拿大和美国建国也不过是最近两百多年的事情。

罗马帝国和现代意大利

马其顿帝国和现代马其顿共和国、现代希腊

奥斯曼土耳其和现代土耳其共和国


二、中国主体民族的稳定

因为中国疆域的稳定,中华民族有同一个稳定的“天下”安居乐业,抵御外族侵略,建立先进农耕文明;因为中国文化的传承性,中华民族不断的影响和融合周边民族,持续扩大中国文明影响范围;因为承载中国文明的中国文字经久不衰,中华民族内部认同感和凝聚力极强,文明延续不断。

汉族的前身华夏族,最早在夏商时期,最迟在春秋时期,即最晚公元前2700年,就已经成为中国的主干民族,秦汉以后汉族作为中国的主干民族一直持续到今天。即使在其他民族成为统治者时,这种状况也没有改变。

在其他三大文明古国今日的土地上,现代主要民族早已经不是古文明时期的主要民族。古埃及民族构成是北非本土土著和西亚塞姆人移民,现代埃及主体民族是阿拉伯人;在古巴比伦王国建立之前,两河流域就已经出现了苏美人、亚述人建立的强大文明,古巴比伦主要民族是苏美人、亚述人和古巴比人,而现代伊拉克的主要民族是阿拉伯人和库尔德人;古代印度文明是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建立的,而现代印度的主体民族是印度本地土著人,及雅利安人和印度土著人的混血后裔。

从左到右依次为古阿拉伯人、非洲黑人,古欧洲人、古埃及人

在当今世界上,早已找不到古埃及人、亚述人、苏美人建立的国家,印度本土民族也在种姓制度下喘不过气来。而中华民族,依然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保持着民族的稳定和独立性,使用着自己的文字。


三、中国文化的传承

文明,本质来上讲是有很多的聚集人口,从部落形式脱离出来,建立城市,形成社会组织,产生文字。自然灾害、战争都能使文明发生前夕的部落消亡或者被兼并,已经产生文明的国家,也可能因为战争失败,被征服者中断了文明,最终文明消亡。

中国文化是几千年来东亚最先进的文化,受到东亚所有民族的敬仰和向往。先夏时期的文化对中国文明的影响集中于流传下来的神话和传说;殷商文化的特点是卜辞、祭祀,核心点是对神权的敬畏,王权和神权的交互;周朝文化的主线是周礼,周朝设计了一套复杂的礼乐制度,开始为中国文化奠基,中国文化从神本文化开始转变为人本文化,呈现出含情脉脉的特点,与殷商文化大有不同。

周礼固定了华夏民族当时所认为最崇高的文化模式,上层社会、有身份的人,就应该按照这样的礼法、礼仪、礼义去统治、生活。

到了春秋时期,先圣孔子开创了中国几千年来深植于中华民族血脉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也是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统治国家要遵循“王道”,实施“仁政”;为人处世要做“君子”,讲究“仁义”;读书人的最高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文化是人本文化,与西方长期倡导的神本文化和宗教文化相比,具有先进性,更加的易于非本族群接受。此后的2400多年,儒家文化不断发展,也受到过摧残,但无论我们喜欢不喜欢,儒家文化越来越深的烙印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影响直到现在。

儒家文化和中原政权的统治方式,在2400年的大多数时间里,都是东亚所有民族学习的对象。中华民族不断融合和影响其他民族,即使在主体民族汉族失去政权的两个朝代,夺取政权的少数民族也习汉话、循汉俗,逐渐的融入了中华民族。

因为有儒家文化的灌输,无论统治阶级如何变更,中国文化始终延绵不断。而古埃及,被征服以后迅速基督教化和阿拉伯化;古印度文明直到1924年才被世界所发现,文化早就断裂;古巴比伦文化只存在于两河流域发掘出来的古文物中。


国家疆域稳定,给主体民族生存空间的保障,也保障了文明的延续,承载文明的汉字,也得以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