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朱元璋:我和太子谁做得对?此人妙语回答,装疯活到百岁

伴君如伴虎。在皇帝面前,特别是在像朱元璋这样杀伐决断、暴躁严苛的皇帝面前说话,必须万分留神,稍有不慎即招来杀身之祸。

说话是有技巧的。有些问题很敏感,可以选择沉默。有的人尽管巧舌如簧、妙语连珠,说话天衣无缝、滴水不漏,但仍免不了遭受皇帝的迫害。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袁凯,就因在朱元璋面前说了一句巧话,栽了跟头。

袁凯,字景文,别号海叟,生卒年不详,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举人出身,元朝时充任一名小小的府僚。明洪武三年(1370年),袁凯被举荐为监察御史。袁凯博学多才,才华横溢,诗写的非常好,一首“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仍未归”的《白燕诗》,奠定了其明初诗人之冠的文坛地位。

监察御史,正七品,职位不高,但权责很大,既负责督察百官,也负责监督狱讼。洪武三年(1370年)十月,鉴于“武臣恃功骄恣,得罪者渐众”,袁凯恳请朱元璋“于都督府延通经学古之士,令诸武臣赴都堂听讲”(《明史·袁凯传》),通过请名师说书,让武将们学习和掌握君臣之礼,保全性命。

袁凯这么做,既是出于对武将们的保护,也是对朱元璋的一种献媚。早在明朝开国之初,袁凯就曾作诗“大君开国配天皇”“君王观阙倚天开”“圣帝明王德业尊”,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歌功颂德,其恭维的手法的确不一般。

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月,朱元璋发布命令,要求“三审”死囚犯,“凡录囚之际,必预先稽阅前牍,详审再三”(《明太祖实录》),以防冤假错案,上天有好生之德。朱元璋说到做到,再次录囚时就没有独断专行,而是征求太子的意见,“帝虑囚毕,命凯送皇太子覆讯”(《明史·袁凯传》)。

作为监察御史,袁凯有狱讼方面的职责,故朱元璋让其跑腿办差。而恰恰就是这次跑腿,让朱元璋对袁凯的印象一落千丈,袁凯险些丢了性命。《明史·袁凯传》载,“帝虑囚毕,命凯送皇太子覆讯,多所矜减。凯还报,帝问:朕与太子孰是?凯顿首言:陛下法之正,东宫心之慈。帝以凯老猾持两端,恶之”。

见太子朱标大幅度删减死囚名单,朱元璋心里不太高兴。朕与太子孰是?我和太子谁做得对?朱元璋这话问得太苛刻,太犀利。说朱元璋的不是,死罪;说朱标的不是,也是死罪。仗着自己能说会道,袁凯来了个亮不得罪,陛下这么做是执法严格,太子这么做是宅心仁厚。此话一出口,朱元璋顿时恼了。

“老猾持两端”,就是老奸巨猾,老油条,老狐狸的意思。没想到袁凯竟是这种人,朱元璋大怒,“下之狱,凯下狱三日不食”。袁凯说什么也弄不明白,他不过是两边说好话,竟激怒了朱元璋,哪里还有心情吃饭?朱元璋也觉得对袁凯做得有点过,于是“遣人劝之食,已而宥之”(《金台纪闻》)。

朱元璋说袁凯“老猾持两端”,也非信口开河,其实袁凯也确实够老的。袁凯早年曾与名士杨维桢有过交往,杨维桢在《改过斋记》中称,“至正九年(1349年)春,……景文来,……今者岁已强矣”,四十为强,说明袁凯此时已经四十岁。由此可推得,洪武十五年(1382年)时袁凯应在七十余岁。

出狱后,袁凯继续担任监察御史,但朱元璋一见到他就烦,每次上朝都当众说袁凯“是持两端者”,是个两面派。袁凯意识到,迟早会死在朱元璋手里,于是决定装病,离开朝廷,离开政治漩涡。一日,袁凯“趋朝过金水桥,诡得风疾,仆不起,太祖命以木钻钻之,忍死不为动,遂放归”(《金台纪闻》)。

为了保命,袁凯也是拼了,锥刺股,不露声色。回乡后,袁凯认为朱元璋肯定不会就这么放过他,于是装起了疯病,“铁索锁项,自毁形骸”。果然,朱元璋派人来了,名义上给袁凯找条活路,实际上是去打探袁凯举止行踪。不过,袁凯早有准备,“使家人以炒面搅砂糖,从竹简而出,状类猪犬下,……景文匍匐往取食之”(《金台纪闻》)。连猪粪狗屎都吃,朱元璋这下才放心。

关于袁凯的结局,《明史·袁凯传》只交代了七个字,“告归,久之以寿终”。事实上,袁凯熬过了洪武朝,熬过了建文朝,一直活到永乐年间。据史学界考证,永乐初(1403年),袁凯以儒学征,官江西宁王府教授;六年(1408年)以年迈遣归,次年(1409年)卒。算起来,袁凯享年在百岁上下。(刘秉光)

朱元璋:我和太子谁做得对?此人妙语回答,装疯活到百岁

朱元璋:我和太子谁做得对?此人妙语回答,装疯活到百岁

朱元璋:我和太子谁做得对?此人妙语回答,装疯活到百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