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日本在二戰時為什麼敢進攻美國珍珠港?

懵夢萌蒙盟


兩個字:狂妄。

日本軍部問時任海軍大臣山本五十六,日美開戰,日本能支持多久,山本愣了半晌,說:半年。對方一拍手,“半年,夠了”

日本根本就沒指望能打到美國本土,日本只希望在亞洲肅清美國勢力,半年內將亞洲資源整合完畢,然後對美國談判議和。

按照如此戰略,日本如果不能珍珠港重創美太平洋艦隊,那後果堪憂。

但日本就是這麼一個愛賭國運的民族。曾經懟比它強大的多的北洋艦隊,懟比它強大的多的沙俄,它都贏了。當年依仗神風,保佑了日本本土從來沒有被肆虐過,當然黑船除外。那時那刻正逢日本烏雲長久之時,打一個美國,應該問題不大吧。

日本電影虎虎虎中,珍珠港戰役結束,日本全國包括戰艦上所有人歡喜雷動,只有山本站在航母上,看著太平洋的那邊,臉色凝重如冰。他很清楚,美國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和美國開戰意味著什麼,但是作為軍人,他沒有選擇,唯有一死報國。他也是這麼做的。


用戶3304391195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日本進攻美國珍珠港的時間是:12月7日。

作戰地點是:美國夏威夷群島瓦湖島珍珠港。

日本參戰兵力:6艘航母,艦載機400架,2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8艘潛艇。

日軍指揮官: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上將。時年57歲。前敵總指揮,南雲中一中將,時年54歲。

美國指揮官 :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上將。時年61歲。

戰爭結果是:日軍損失飛機29架,潛艇6艘,美軍被擊毀擊傷8艘戰列艦,10艘軍艦。飛機232架被炸燬。4500多名士兵喪生。


這就是珍珠港戰役的全部,但我們要問,日本為何要襲擊美國?誰都知道這是個作死的節奏,這是耗子給貓當三陪的情況?為什麼?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就是美國的經濟制裁使得日本的石油缺乏。而當時的中國也是貧油國,由於無法取得這種戰略物資,就無法繼續進行戰爭。東南亞有著豐富的石油和橡膠。但這些地方是美國的殖民地和實力範圍。對他們的侵犯就是對美國的侵犯,於其如此還不如直接進攻美國本土。趁美國太平洋艦隊癱瘓的時機,攻佔東南亞,用以奪取東南亞戰略資源。

應該說,日本的戰術目的達到了,但在戰略上徹底地失敗了。因為他們把美國這個龐然大物拉進了戰場。就此戰爭的天平徹底扭轉。


12月7日,美國對日本宣戰

12月8日,英國對日本宣戰

12月9日,中國對日本宣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進入新的階段。


清水空流


第二次戰爭期間,日本對我國發動了侵略戰爭,但同時也對美國發動了偷襲。1941年時,日本海軍指揮官山本五十六知道美國的科技、軍力、國力都不是日本所能相比的。但由於日本內閣同意進攻美國,所以山本五十六,最終還是選擇了服從,日本決定偷襲珍珠港。


日本偷襲珍珠港,這一決定,主要還是東南亞地區的殖民地問題,殖民地利益分配不均,導致了日本做出這一錯誤的決定。單單隻說偷襲珍珠港這個行動,日本肯定是成功的,但這次行動也激怒了美國,使美國直接參戰,最終改寫了二戰史。


日本為什麼回去進攻美國,自取滅亡呢?我想應該是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日本的戰略方面需要這樣做,日軍想要進攻東南亞、佔領整個南太平洋,從這裡獲取豐富的礦產資源,就一定會動到美國在東南亞的利益,而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對日軍來說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威脅,日本方面擔心美國干預日軍在東南亞、南太平洋地區的行動,所以決定先發制人,偷襲珍珠港,消滅美軍在太平洋上的海上力量,為自己的行動掃清障礙。


二是,日本對當時的形勢的估計過於樂觀。當時,日本在進攻中國,印度的時候,可以說是勢如破竹,戰場上佔有絕對的優勢。日軍自認為能夠在很快的時間內全面佔領中國和東南亞地區,日軍當時揚言三個月消滅中國,與此同時,德國也已經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地區以及蘇聯的大部分地區,而北非戰場上德國和意大利的聯軍也具有絕對的優勢。日本方面認為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德國消滅蘇聯、英國統一歐洲,只是時間上的問題。那麼德意志三個軸心國,統一世界的唯一對手就只剩下美國了。對當時形勢的樂觀判斷和對自身實力的過高估計,促使日本對美國發動了戰爭。



但歷史告訴我們,日本估計的形勢太過於樂觀了,僅僅在一年以後,日本對於中國,東南亞的進攻就停滯不前,陷入泥潭。而德國隊蘇聯和英國的進攻也已經出現了轉折。但此時日本已無法回頭,只能沿著戰爭這條路繼續向黑暗前進。


事實證明了日本對自己所處形勢估計過於樂觀。美國作為當時經濟總量第一的大國,軍備水平並不高,所以很多國家並不清楚他真正的實力。而日本卻捅醒了,這隻沉睡的獅子。


置地有生


對呀,好端端的日本為什麼要去惹美國呢?因為日本侵華已經干擾美國在華的利益,所以美國對日本與於1937年開始不同規模的經濟制裁。日本經濟卻需要大量進口,而日本的最大貿易商就是美國。在1932年到1939年,美國供應日本進口所需的90%的廢鋼鐵,90%的石油以及石油產品,90%的銅和45%的鉛,以及擴大軍事工業所需70%的機床。


在剛開始美國對日本禁運鋼鐵礦石等日本還能接受。但是1940年7月美國宣佈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沒有石油,日本的對外戰爭就很難維持,所以美國這一決定觸及了日本的底線。

在1939年日本一直都是堅持“北上”政策,對“南下”政策不感興趣,因為南亞是英美等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的地盤,日本人不敢動那個心思。日本在中國沒有找到石油,北上有被蘇聯打敗,而此時美國我宣佈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沒有了石油,日本的戰爭機器就運轉不了。為了將戰爭機器運轉下去就得尋找新的石油產地。這時的目光就只有南亞了。


南亞擁有著豐富的油氣資源,但這次英美等老牌強國的地盤。而此時日本已經做好了跟他們翻臉的準備。要想爭奪這些石油產地,就必須打敗美國太平洋艦隊,而太平洋艦隊的老窩就在珍珠港,所以日本才會偷襲珍珠港,緊接著日本又消滅了英國遠東艦隊,將南亞殖民地納入自己的囊中。而南亞豐富的油氣資源為日本的戰爭機器運轉又提供了新的一輪新機。
日本大鳳號航母就是用了東南亞的沒有加工完成的原油,而原油的氣體揮發非常嚴重,最後造成了一枚魚雷擊中大鳳後燃料氣體的揮發並造成的殉爆。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這不是敢,這叫狗急跳牆、兔子蹬鷹,也就是被逼無奈。

當時整個日本統治層,都知道打不過美國,包括天皇、山本五十六,尤其是山本五十六,做過日本駐美武官,對美國的工業和軍事實力非常清楚。

當時美國對日本航油和廢鐵禁運,沒有油,飛機、航母、坦克都得趴窩,沒有鋼鐵連子彈都生產不了,這比對中興的禁售還嚴重。

日本嘗試和美國談判,但沒有進展,於是當時的首相被迫辭職,東條英機開始做首相。日本知道正面打不過美國太平洋艦隊,於是採用偷襲,希望爭取時間,佔領東南亞,解決資源問題。

至於佔領東南亞後怎麼樣,我覺得日本沒有想清楚,結果最後被美國暴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