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瞄準“重點人才” 現實與長遠發展相兼顧

瞄準“重點人才” 現實與長遠發展相兼顧

編前語

人才是第一資源,“搶”人才就是搶未來。

今年以來,各地“搶才大戰”風起雲湧,牡丹江著眼於人才政策的頂層設計和優勢再造,也拿出最大的誠意來求賢納才--市委市政府日前出臺《關於進一步引進和培育急需緊缺人才激勵創新創業的若干意見》,據瞭解,《若干意見》組合運用了資金補貼、評優獎勵、融資支持、服務保障等多類別政策,是牡丹江市歷年來人才政策創新與突破最大的一次。

《若干意見》不僅整合牡丹江以往有關人才政策,也是博採外地人才好政策的精優選、大集成。兼顧了從海外人才到國內人才、院士到普通高校畢業生等各個層次人才,惠及到企業、事業單位、高校等。尤其對人才的個人獎勵、配套資助等支持力度,都比以往有大幅度提升。同時,聚焦重點發展領域、重大產業項目和重要工作任務,同步編制了《牡丹江市2018年度急需緊缺人才需求目錄》,與人才政策相配套,實施靶向引才。

哪些政策最有“牡丹江優勢”?哪些乾貨特別值得人才們關注?“引進”兩院“院士,每人每月給予1萬元補貼,一次性給予安家費100萬元” “凡符合全市急需緊缺人才需求目錄,每人每月分別給予2000元、1500元和1000元補貼,一次性分別給予安家費10萬元、5萬元和4萬元”“對主導產業領域內支柱企業引進的急需緊缺人才,5年合同期滿後,可申請納入週轉編制管理,此舉也打通了企事業人才通道。”……今起,《牡丹江晨報》記者通過對相關部門的採訪,對《意見》進行逐條詳細的解讀。

改革開放40週年“再出發”,新起點上的牡丹江,最需要哪些人才給力高質量發展呢?城市的發展離不開高層次人才的引領和支撐,《意見》對吸引高層次人才有什麼舉措?所以,《意見》第一部分就瞄準了“重點人才”,政策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堅持直接或柔性引進國家級頂尖人才、省級領軍人才等高層次人才大放“英雄帖”。

“加快引進重點人才”,據介紹,這第一部分主要是針對直接和柔性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制定的政策。本著直接引進與柔性引進、高端人才與實用人才、資金補貼與身份待遇、當前現實與長遠發展相兼顧原則,參考借鑑省內外等地的政策經驗,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經與有關職能部門溝通,研究制定相關條款。標準基本定位在省內中上游水平。

第一條引進“兩院”院士,與用人單位簽訂3年及以上勞動或聘用合同,連續3年、每人每月給予1萬元補貼,在牡丹江市購房的,一次性給予安家費100萬元;柔性引進的,在牡丹江市工作期間,累計每人每月給予10萬元補貼。引進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教授或相當層次的人才,與用人單位簽訂3年及以上勞動或聘用合同,連續3年、每人每月給予5000元補貼,在牡丹江市購房的,一次性給予安家費50萬元;柔性引進的,在牡丹江市工作期間,累計每人每月給予5萬元補貼。

“此項政策主要是直接或柔性引進國家級領軍人才,這部分人才主要以柔性引進為主,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同志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從高層次人才評價標準劃分看,“兩院”院士為國內相關領域頂尖人才,屬最高層次;“千人計劃”和“萬人計劃”都是中組部的人才計劃,前者為引進海外人才,後者為在國內專家人才中選拔;“長江學者”是教育部的人才獎勵計劃,既可以引進,也可以本校聘任。這三項均屬“國家級人才計劃”。各地出臺的人才政策大多都明確這部分人才引進標準,我市現階段雖然很難引進這類人才,但從長遠發展考慮,把此項列入人才政策。 晨報融媒體記者 徐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