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戰爭論》:低級別軍官常按方法和原則,真正的統帥常憑主觀判斷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克勞塞維茨的經典著作,歷史上排名第二的兵書:《戰爭論》。

《戰爭論》:低級別軍官常按方法和原則,真正的統帥常憑主觀判斷

01

上面介紹了這本書的第一部分內容:戰爭的性質,接下來,我們開始介紹第二部分的內容:戰爭的理論。

什麼是戰爭的理論?

作者克勞塞維茨說,戰爭的理論就是研究什麼樣的手段來實現戰爭的目的。要了解戰爭的理論,就要了解戰鬥和戰爭的區別,戰鬥和戰爭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活動,戰鬥就是一場場具體的鬥爭,而戰爭是戰鬥的集合,是為了實現最終目的的一系列過程的總稱。我們著名的三大戰役:“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是具有戰略意義的戰鬥,其目的就是為了獲得最終解放戰爭的勝利,這就是戰鬥和戰爭的區別。

《戰爭論》:低級別軍官常按方法和原則,真正的統帥常憑主觀判斷

與戰鬥和戰爭對應的就是戰術研究和戰略研究,戰術是指在具體戰鬥中使用軍隊的學問,而戰略是指為了戰爭目的運用戰鬥的學問。所以,作者說的戰爭的理論,就包括:戰術研究和戰略研究兩個方面。戰術研究的是戰鬥的方式,如何與敵人交戰,而戰略研究的是對戰鬥的運用,可以簡單理解為各場戰鬥應該如何部署和安排,最終目的是實現整個戰爭的勝利。簡單來說,戰略是戰術的聚合體,每個戰術的使用是為了一個目標的實現,而戰略對戰術的整體運用是為了實現整體戰爭的目的服務。

在一開始,人類在研究戰爭理論是,比較注重物質方面的研究,比如軍隊的數量、軍隊的補給、軍事基地的建設等等的研究,這些理論都是在謀求獲得某種肯定的數值和戰爭的確定性,然而作者認為戰爭就是充滿未知的,並不能通過計算來取得勝利。戰爭不僅包括物質方面的對比,還有精神方面的力量對比,以及軍事將領才能的對比。而且作者在書中尤其看重軍事天才對於戰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作者強調,戰爭中是實踐的意義要遠大於理論,實踐才是真理唯一的源泉,不要太過於依賴理論研究。

02

戰爭理論分為戰略理論和戰術理論,顯然戰術的理論要更容易把握,而戰略就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所以很難把握。一些比較普遍的戰術原則比如: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騎兵進攻敵人隊形完整的步兵;在敵人進入有效射程之前,不能發射武器;戰鬥中要儘量保存兵力,以備最後使用等等,這些都屬於戰術原則。雖然這些規定並不是所有場合都絕對適用,但是指揮官必須把這些戰術銘記於心,以便在適當的時候發揮作用,而不致貽誤戰機。

《戰爭論》:低級別軍官常按方法和原則,真正的統帥常憑主觀判斷

作者說,在戰爭中有很多具體的方法和原則,但統帥不能陷入方法主義,如果像機器製造產品那樣,總是按照同一種方法,固定不變地來制定作戰計劃是萬萬不行的,也是要堅決反對的。戰爭不像長滿莊稼的田野,而像長滿大樹的土地。收割莊稼時,不必考慮每棵植物的長勢如何,而收割的好壞取決於鐮刀的鋒利與否;而用斧頭砍伐大樹時,每棵大樹的形狀與長勢都是必須考慮的。

腓特烈大帝的將軍們習慣採用斜形戰鬥隊形;而法國革命時代的將軍們喜歡採用綿長戰線的包圍戰法;拿破崙的將領們則喜歡集中兵力進行血戰。由此可見,高級指揮官也會仿效別人的方法,但他們不會單純仿效。一個偉大的統帥不管把事情處理得多麼完美,其辦事的方法中或多或少會有一些主觀的東西,假如他有自己特定的作風,那麼這種作風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他的個性,但是那些仿效他的將領們,在個性上是不會完全和他一模一樣的。這裡作者想說的是,戰術雖然有一定的原則和方法,但是偉大的統帥常常會在原則和方法之上加上自己的主觀判斷和決策。

03

同時,作者也提到,越是低級別的軍官,他們越是依賴於方法和原則,因此變得容易預測;而越是高級別的軍官,他們越依賴於個人的主觀判斷,而且加上運氣的成分,所以往往就很難預測。

對於戰爭理論,作者說越是理論上的真理,越是要在實踐中進行批判,這樣才能讓真理越來越接近於現實。關於批判的精神,我們很容易想到哲學家波普爾的“證偽”理論,波普爾也認為,科學知識和非科學知識點邊界正是可證偽性,只有可被證偽的知識才能算得上真正的知識。這個思想與作者克勞塞維茨對戰爭理論態度也是一樣的。

關於批判精神,作者指出對一件事情進行批判包括三個方面:包括對結論的質疑、對原因和推理過程的批判。對於結論,我們常常將某一結論視為已知原因的必然產物或者唯一產物,我們忽視了其他可能的原因。比如在戰爭中,我們很難完全瞭解事件的真相,而行動的動機,就更難說了。另外,對於推理過程的批判,因為戰爭的結果也極少情況是由一種因素造成的,大部分結果都是很多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也就是說,原因和結果之間並不存在一一對應關係,或者某種必然關係,只是因果關係的一種。因此,只單純地認真追隨事件的一系列根源遠遠不夠,關鍵還要考慮每個原因引起的不同作用。

《戰爭論》:低級別軍官常按方法和原則,真正的統帥常憑主觀判斷

在批判中,最為重要的是找到與客觀事實完全相等的、不會產生疑義的真理,不能憑主觀想象作出論斷,因為沒有事實根據,隨意作出的論斷不被人信服,同樣道理,別人也可以隨意提出某種觀點來反駁你的論斷,如此一來爭論就會無休止地進行下去,而且得不出任何結論,甚至連任何教訓都得不到。

批判的任務是探討手段產生了怎樣的結果,是探討採取的手段與目的是否相適應,當原因與結果,目的與手段都很直接時,這一任務就很容易完成,反之就很難。假如一支軍隊遭到奇襲,因此無法有條不紊地充分發揮它的作戰力,那麼奇襲的效果,即奇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假如理論上已經確定,在會戰中使用包圍攻擊的戰術能獲得較大的勝利,但獲勝的把握較小,那麼問題的關鍵在於指揮官採用這一方法的目的是否為了取得較大的勝利。如果是,他所選則的手段就是正確的;如果他採用這一手段,目的是為了獲得較有把握的勝利,而他又沒有從具體情況出發,仍然像以往見到的那樣,只是依據包圍攻擊的一般性質作出選擇,那麼,他必定會犯下錯誤,因為他誤解了手段的性質,手段是為目的服務的。

這裡我們重點探討了作者提出的批判精神,它有兩個重要作用,一方面,我們經過不斷批判,讓我們更接近真理;另外,通過不斷批判,我們也會總結出更多更有價值的經驗,而不是簡單接受結果。還是那句話,結果是很多原因導致的,同一的條件,結果往往是不同的,要進行戰爭理論的研究,過程研究更重要,而這個過程中,批判無疑是最好用的手段和工具。比如在戰鬥隊形中,騎兵不能與步兵同一戰線,而應在步兵的後面,這是戰術上的一個常識規定,然而對違背這一規定的任何配置不加分析地加以指責,認為他們是錯誤的,這樣做就非常愚蠢。因為,原因比結論更重要。

04

另外,對於戰爭理論的研究,作者還提到了一個我們經常的誤區,就是濫用史實。在證明一個理論的時候,我們經常會引用史實,但是有一些人不去弄清楚一個事實,而只滿足於膚淺地舉出三、四個事例,造成一個似乎很有說服力的假象。要知道,對於那些反覆出現的事情,即使舉出一堆實例也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別人也可以輕易地列舉一堆相反的實例來反駁。如果有人舉出一堆多路進攻遭到慘敗的戰例,那麼我們也可以舉出一堆多路進攻獲得勝利的戰例。可見,這樣做沒有任何意義,得不出任何結論。甚至很多事情,我們從一個史實中,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

《戰爭論》:低級別軍官常按方法和原則,真正的統帥常憑主觀判斷

比如1797年,拿破崙跨越諾里施阿爾卑斯山,既可以看作是英勇果斷的表現,也可以看作是草率魯莽的行為;1812年,拿破崙在戰略上的失敗,既可以說是勇猛有餘的結果,也可以說是欠缺勇猛的結果。這些不同意見的出現,其實不難理解,因為這些不同意見是人們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而產生的。但是這些對立意見並不都是正確的,有些意見必然是錯誤的。

另外,史實還有另外一個缺點:假如有些讀者對某個歷史事件並不十分了解,或者完全沒有印象,那麼就無法從中領會作者的真正意圖。在這種情況下,讀者只能有兩種選擇,要麼盲目地讚歎,要麼根本不服。

所以,作證說,為了用史實證明自己的觀點,將歷史事件再現於讀者面前是非常不容易的,這樣一來作者就會被材料所約束,就像被時間與篇幅所限一樣。但是我們認為,要想證明一個新的論點,或者闡明一種值得懷疑的觀點,詳盡地敘述一個事件比概括地提出十個事件更為有益。淺顯地引用史實,其主要弊端並不是作者誤以為這種方法能夠證明某些論點,而是因為作者從未認真地瞭解過這些史實,他們不知道如此膚淺而輕率地對待史實,只會產生無數的錯誤觀點和杜撰的理論。正是本著這種精神,作者克勞塞維茨在這本書中引用了幾百個真實的戰爭案例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分析和說明,而並不是只是淺顯地引用。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小播讀書”或者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