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投融資雙方的意識偏差|FA日記⑧


投融資雙方的意識偏差|FA日記⑧


作為投融資的第三方服務機構,我們的身份特殊之處在於,總有機會聽到投融資雙方對某個項目、或對機構是否投資這件事不同的反饋和描述。作為我們的直接客戶——創業公司,他們信任地告知我們他們的經營情況、業務數據、困難和挑戰,我們也努力為他們去尋找合適的買方;然而很多時候,在遇到投資機構對項目的評判時,我們看到,投、融資雙方的理解可能大相徑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投融資中的“羅生門”。我想說,即使雙方各執一詞,其實很多事情並沒有是與非、對與錯,只是不同的立場和角度罷了。


以下就是一些創始人“吐槽”在投融資中發生的故事,同時,我也找了一些有過類似經歷的投資人對此站在不同立場進行點評。也許這些故事,可以給您帶來一點參考。


故事一:“2015年,某知名創投四五月份開始接觸,一直說你們就是我們最想投的方向和企業,然後DD(盡職調查),每次都可正面了,很想投很想投,期間有幾家說想投,甚至做個簡單的DD立刻就上投決,我們都回復,等著吧,XX準備投了,你們跟投吧。到9月份這個機構拿出一個非常苛刻,幾乎不可能接受的條款,最後不投了,我們也沒法找本來想投的幾家說,XX不投了,我們再繼續談吧,後來聽說他們也沒啥錢,拖了幾乎半年時間,當時現金流已經快斷了,2015年上半年資本市場好,下半年股市大跌,轉入寒冬,真是欲哭無淚啊。”



【投資人說】一個項目的投研週期從一個月到數個月不等,每個機構想要投出頭部項目,肯定要把行業企業看一遍,才有比較和認知。看到項目“一見鍾情”,想投是真的,但後面不能投也有不能投的客觀因素,比如盡調後發現了一些風險,不得不提高條款要求。對於創業企業,既要做好拿到錢的準備,也得做好拿不到錢,自己供血的準備。


故事二:“2012年移動互聯網興起,我們做的產品獲得了大量用戶關注,某浪投資部門VP與我們商討了許久,決定報送到老闆那裡,老闆認為投資額高,召集研發團隊,問這個產品我們需要多少人多長時間幹出來,研發的結果當然比投資少,於是,市場上沒多久就出現了一款同類產品,沒多久這個產品就黃了。


【投資人說】這樣的故事似乎聽到過不少,好像還發生在某米、某團等等。戰投作為企業的一個特殊職能部門,一方面要幫助企業尋找優質的投資(收購)標的,另一方面關乎企業未來的發展戰略,評估得失利弊,企業決定自行進入某個是極有可能的。對創業企業來說,和大廠佔投溝通,第一要有防範意識,可以先問問大廠對這個領域的思考和計劃,以有心理準備;第二也要做好兩手準備,畢竟,即使大廠不約談,他們想做,也不是創業企業攔得住的。

故事三:“經過和某投資機構幾個月的磋商,我們終於興高采烈地拿到了幾千萬融資額的投資協議,但上面寫著要分為兩支基金注資、其中第二支最遲半年後投,且簽了排他協議。我們雖然有顧慮,但想著是大機構還是接受了。後來才知道第二支基金還沒有募齊,半年過後,募資也沒有close,該機構給我們打了第一筆款後,後半筆投資額也不了了之了。我們只好在半年後啟動下一輪融資,實際上只是為了補足上一輪的額度,況且和新機構還要花很高的解釋成本。


【投資人說】看一組數據吧:2019上半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新募基金1190支,同比下降47.2%;共募集5729.56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9.4%,機構普遍出手謹慎,投資金額為2610.91億元,同比下降58.5%。

故事四:“當時我們從美國回國創業,某大機構看中我們的技術和團隊,直接控股了我們,並表示會持續提供企業發展的資金,我們這個領域的研發是個長時間週期的投入過程,但一旦落地後會有很大市場空間。我們也以為抱上了大腿,後面少花一些精力進行後續融資,哪想到該大機構出事,不能持續注資,而我們又失去了控股權,其中苦辣,只有我們自己知道。”


【投資人說】被控股型創業案例不多。深入跟進過一個頂級機構控股一個技術團隊並創立的公司。公司為機構看好產業鏈的上游,也有下游佈局。機構給團隊做了期權安排,股權層面雙方分歧不多,算是一個較為成功的案例。對比和產業集團合作,還是本著打工和技術轉化的心態為好。

以上故事,讓我們想起前幾天晨興資本創始合夥人劉芹在湖畔大學的分享中提到的“分餅”概念。他說,創業者每一次融資的估值就是“分餅”的開始——所有投資者今天給的議價就包含了利益如何分配,創業者有的時候會責怪股東不講道理,但這種問題可能不是在吵架那一天才發生的,而是在你融資的第一天就已經埋下了。

當創業者引進投資的時候,除了拿錢,還要非常清楚雙方是否有共同的價值觀,這點非常重要。對方是不是對公司未來的潛力和公司當下的風險有足夠的成熟度?以及你自己是不是真的花了足夠時間評估每一個投資者的個性、對利益的訴求以及對長期未知的堅守。

劉芹認為,融資不是簡單的估值和股份稀釋,每一個股東尤其是專業機構投資人,真正在尋找的其實是公司業務風險和回報之間的定性及定量的分析。

而站在投資人的角度,在每一個投與不投背後,還有風險的考量和制衡。而在投資行業,“勝與不勝在於彼,敗與不敗在於己”。“在熊市的時候,風控體系是維繫基金生存的生命線。”(作者為凝視諮詢創始人王丹,若需與她溝通請聯繫塗鴉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