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河隴吐蕃政權——吐蕃和西夏對涼州的爭奪

《吐蕃的割據時代》——涼州六穀部政權的滅亡!

割據涼州150餘年的溫末政權,在北宋鹹平四年(1001年)進行過一次重要的權利轉移。

一度掌控涼州的“土豪”折逋氏,將權杖交給了更為強勢的潘羅支

但即便潘羅支背後,有吐蕃六穀部的支持,北方不斷崛起的党項部落(西夏前身),依舊是個難以忍受的威脅。

鹹平五年(1002年)三月,党項首領李繼遷貢獻宋朝重鎮靈州(甘肅靈武),更讓潘羅支如芒在背。

可宋朝對潘羅支屢次要求的聯兵攻伐建議,一直支吾應對,擔心他趁機做大,稱為第二個李繼遷。

就在北宋首鼠兩端之時,李繼遷舉全族之力,雷霆壓頂一般的南下,奔涼州而來。

河隴吐蕃政權——吐蕃和西夏對涼州的爭奪

涼州和靈州的位置關係

一、潘羅支的詭詐

1003年(宋真宗,鹹平六年)十一月,党項首領李繼遷舉全族之力,兵發涼州(武威)城。

党項對河西重鎮涼州覬覦已久,自從潘羅支多次拒絕党項的拉攏,堅定奉行聯宋政策後,李繼遷就憋足了勁兒,準備鯨吞涼州。

党項大軍以雷霆壓頂之勢前來,潘羅支閉著眼睛也能猜出進軍路線。

因為,涼州北面靠近騰格裡沙漠,並不適合大軍行動,從靈州到涼州能先擇的道路就那麼幾條。

兩軍在幾百裡的平原上,阻擊與反阻擊,圍殲與反圍殲的戰鬥連續展開。

殺奔涼州的李繼遷,根本沒用什麼計謀,佔據絕對優勢的党項軍,只要平推過去,勝負立現。

在連續突破了幾道防線後,党項軍隊漸漸將六穀部聯軍,擠壓在涼州城內。

潘羅支就是有通天之計,也無法填平絕對實力上的差距。面對李繼遷堂堂正正的陽謀,他也只能憑藉涼州高大的城牆進行防禦。

河隴吐蕃政權——吐蕃和西夏對涼州的爭奪

戰爭形態中,最為殘酷的城垣攻防戰開啟了。

党項部隊發起了海浪般的攻勢,本來就人數劣勢的涼州軍隊,只能在狂攻下苦苦支撐。

潘羅支不得不親自上城激勵士氣,但倒在他身邊的軍卒卻越來越多。党項軍隊的戰鬥力和使用攻城器械的熟練程度,遠超他的預期。

他並不知道,党項早就得到了遼國的支援。在遼與北宋交戰的過程中,遼國學到了不少攻城器械的使用訣竅。

而這些技巧,又被党項人學去,用在了涼州攻城戰中。

圍攻月餘後,李繼遷趁涼州軍疲憊不堪之機,派敢死隊偷襲攀上城頭。旋即從內部打開城門,早有準備的党項部隊,像潮水一般湧入涼州城。

巷戰中,北宋在派到涼州知事的也死於亂軍。潘羅支見到涼州城破,只得向李繼遷表示願意投降。

得到這個消息,李繼遷非常高興。

他早就想利用潘羅支的影響力,來招降六穀部和周邊的吐蕃部落。

所以,他對於前來投降的潘羅支非常客氣。

兩人在城外党項的大帳中相談甚歡,潘羅支上繳了宋朝授予的牌印、官告等物,李繼遷則以兄弟相稱。

河隴吐蕃政權——吐蕃和西夏對涼州的爭奪

党項首領李繼遷

要說還是漢族人心眼多,在一邊冷眼旁觀的謀士張浦看出了端倪。

他提醒道:“潘羅支梟雄也,必不能甘居人下,不如藉此機會除之”。但李繼遷已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大喇喇的說道:“六穀部已是窮途末路,還能翻出什麼浪花?先生勿憂。”

党項軍隊停止進攻後,潘羅支藉口安撫百姓,招降周邊部落,回到了城中。

他馬上派心腹出城聯絡,周邊的吐蕃部落餘眾,很快集合了幾萬人的部隊。

但潘羅支心裡清楚,這點軍隊還不夠李繼遷塞牙縫的呢,要想徹底擊敗党項,他還得繼續裝孫子。

為此,他在城中大肆逮捕,北宋留下的官兵。同時,又讓周邊吐蕃軍隊,打著投降的旗號向涼州集結。

李繼遷被潘羅支忽悠得雲山霧繞,吐蕃軍隊聚攏時,並沒有引起足夠的警惕。

當潘羅支準備的差不多了,便親自邀請李繼遷入城赴宴。李繼遷不聽張浦的勸告,笑逐顏開的帶著衛隊前往。

結果剛進城不久,城內伏兵四起將他困住。城外吐蕃軍隊也同時發動,趁夜突襲了党項的大營,党項軍隊毫無防備,被吐蕃騎兵衝得四散奔逃。

李繼遷此時方知潘羅支是詐降,但為時已晚。所幸,手下親兵拼死突圍,護著他衝出涼州城,向靈州方向撤退。

潘羅支做戲,當然要做足全套。他早就在去靈州的路上,留下伏兵款待李繼遷。

党項潰兵到達時,涼州蕃軍萬箭齊發,地上瞬間就長滿了“韭菜”。

箭雨之中,党項士兵紛紛倒斃。一隻流矢正中李繼遷要害,一代梟雄在離靈州不遠,一個叫“三十里井”的地方,含恨而死。

河隴吐蕃政權——吐蕃和西夏對涼州的爭奪

二、死亡陰影

李繼遷的敗亡,震動了整個西北地區

《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道:鹹平六年(宋真宗,公元1003年)十一月:“西面部署言,李繼遷劫西,攻陷西涼府,遂出其居人,知涼州殿直丁惟清沒焉。”

《長編》中還詳細記載了他敗亡的經過,“李繼遷之陷西涼也,都首領潘羅支偽降,繼遷受之不疑,未幾,潘羅支集六穀蕃部及咱隆族合擊之,繼遷大敗,中流矢,創甚,奔還至靈州界三十里死。”

涼州之戰的勝利,讓潘羅支個人的威望達到了頂點。

但他卻冷靜的看到,一次勝利並不能摧垮党項的優勢,甚至殺死李繼遷,也同樣沒有改變党項強,西涼吐蕃弱局面。

他在次年(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二月,派遣外甥廝陷憲前往宋朝報捷。

六月,潘羅支再派遣其兄邦通支、教練使楊超入貢宋朝,請求賞賜修築城池的器材和工匠,補賜被党項劫掠的牌印、官告、衣服和器械,並再次表達了率領吐蕃、回鶻精兵幫助宋軍收復靈州,討伐党項的願望。

宋朝君臣看到六穀部和党項已經結下了血海深仇,再加上吐蕃部落確有實力,覺得可以成為西北地區的臂助,終於同意了聯兵討伐党項的動議,並下令徑源路部署陳興率所部,前往天都山策應聯盟的軍事行動。

眼見奔走呼號數年的,聯合討伐党項就要成真了,潘羅支真是由衷的高興。

河隴吐蕃政權——吐蕃和西夏對涼州的爭奪

壁畫裡的宋朝武士

但他不知道,死亡的雲影已籠罩在了頭上。

李繼遷死後,其子李德明繼位。他感覺,党項同時面對北宋和河西諸部尚力不能逮。

於是,他先緩和了與北宋的關係,以拆散宋朝與涼州吐蕃、甘州回鵲的軍事同盟。

但對於殺父仇人潘羅支,卻必須血債血償。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五月,李德明再度出兵攻打涼州,被潘羅支聯合蘭州、皂谷、宗哥、覓諾諸族擊敗。

眼見來硬的不行,李德明也開始使用陰謀詭計。他通過生活在靈州的吐蕃族民,聯絡上了涼州的者龍族部分部落。

在党項的威逼利誘下,者龍族屬下的

迷般囑、日通吉羅丹二族答應作為內應。

六月,党項軍隊大舉侵襲者龍族的屬地,潘羅支得到消息後,只帶了百餘名侍衛前來了解情況。

結果在歡迎宴會上,兩族突然發作,刀斧手四起,當場將潘羅支剁為肉泥。

對於潘羅支的死,《宋會要·西涼府》有這樣的記載:“去歲(景德元年)六月中,李繼遷(此處應為李德明之誤)攻者龍族,羅支率隨身百騎赴之,儀並兵,攻討繼遷。而族帳養迷般囑與日道吉羅丹者,先自繼遷所亡歸者龍族,因率其屬殺羅支於其帳。者龍凡十三族,而六族附養迷般囑及日通吉羅丹。”

有學者考證認為,涼州者龍族部落可能是潘羅支的親族,也是支持他上位的重要力量,所以潘羅支才會毫不懷疑的隻身犯險。

最親近人的利刃才是最致命的,一代梟雄潘羅支,就是死在對親族的信任之下。

古代帝王“稱孤道寡”,真稱謂一語道破實質。當邁上了權利的巔峰,陪伴你的就只有“孤”和“寡”了。你將不能信任任何人,誰知道他會不會遽然亮出利齒,要了你的性命?!

潘羅支的死,使六穀部——溫末政權遭受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打擊。

雖然,六穀部旋即推舉其弟廝鐸督,為涼州政權新一任領袖。

但沒有了潘羅支的影響力,聯合政權內部開始暗流湧動。

河隴吐蕃政權——吐蕃和西夏對涼州的爭奪

三、廝鐸督的堅持

廝鐸督繼位涼州首領後,首先率領皂谷、蘭州、宗哥、覓諾等部族眾將謀殺潘羅支的迷般囑、日通吉羅丹二族,以及者龍族中投附党項的其它四族驅逐。

《宋會要•西涼府》載:“西涼府既聞羅支被害。遂率龕谷、蘭州宗哥、覓諾諸族來攻者龍六族,六族悉投竄山谷。”

六月,党項族趁潘羅支新亡,政局不穩之際,乘亂攻入涼州。在這次党項的軍事行動中,涼州溫末折逋氏也倒向了党項人。

《續資治通鑑長編》載:“近知趙德明(即李德明,宋曾賜其祖姓趙)依前攻卻六穀,兼聞曾破卻西涼府,所有節度使並副使折通游龍缽及在府戶民,並錄部下。……折通游龍缽等諳熟西南面入遠蕃道路,六穀田牧之遠近,川澤之險易,盡知之矣。”

《宋史·張齊賢傳》中也提及此事,著名邊臣張齊賢景德二年上奏中,言及“景德元年六月潘羅支死,李德明攻涼州,折逋游龍缽附西夏。”

河隴吐蕃政權——吐蕃和西夏對涼州的爭奪

折逋游龍缽之所以投靠党項,很有可能是因為權力鬥爭。

畢竟,潘羅支死後,身為六穀部—溫末聯盟中的第二號人物,他並沒有如願成為繼任領袖,不僅

“六穀諸豪議立其(潘羅支)弟廝鐸督為首領”,宋朝也加以承認“悉授以羅支故官”,這讓折逋游龍缽再也無法忍受了。

他趁党項攻取涼州,率領部屬投歸了李德明。這也意味著,涼州六穀部—溫末政權,執政基礎的破裂。

不過,廝鐸督能上臺執政,自然有自己的支持者。

當年十月,他便整合周邊各部,擊敗了党項軍,復奪涼州城。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十二月,宋朝與遼朝簽訂了停戰合約,即“澶淵之盟”。

宋朝開始幻想能在西、北兩線同時停戰,党項首領李德明也對宋朝稱臣納貢。

宋朝再次開始,在西北政局上首鼠兩端。

《長編》記載,宋“錄德明誓表,令渭州遣人至西涼府,曉喻諸蕃,轉告瓜沙首領。”“以趙德明歸款,諭河西諸蕃各守疆界。”

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十月,宋朝加封李德明為定難軍節度使、西平王,並贈送了大量的銀、錢、絹、茶等物。

實際上認可了,党項對於靈州及平夏地區的割據。

不僅如此,宋朝還一再下令要求涼州吐蕃、甘州回鶻堅守和議,不得出兵攻擾党項。

河隴吐蕃政權——吐蕃和西夏對涼州的爭奪

隨後幾年,河西基本保持了平靜。

這種平靜的狀態,讓各國的貿易迅速增長。宋朝和河西諸部間的貢馬互市一年數次,宋朝得到了急需的戰馬,西涼諸部則得到了宋朝的金銀、布匹、彩帛、茶葉、香料和手工業品。

但也就是在這幾年中,涼州周邊的宗哥、者龍、章迷龕谷等十幾個大部落,都與宋朝建立了朝貢關係。

這其實意味著,涼州六穀部政權的控制能力在下降。

就在廝鐸督聯盟內部矛盾加深,屬下部族紛紛脫離,聯盟執政基礎愈加脆弱之時,涼州又遭了天災。

自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起,涼州連年發生瘟疫。雖然宋朝在廝鐸督請求下,一次便撥給白龍腦、犀牛角、安息香、白紫石英等各種名貴藥材七十六種之多,及時地抑制了瘟疫的蔓延。但病疫使得涼州人口驟減,經濟也遭受了極大的破壞。

河隴吐蕃政權——吐蕃和西夏對涼州的爭奪

四、部落的離散

宋朝嚴令涼州吐蕃、甘州回鶻不得挑釁生事,但党項人卻根本不在意宋朝的所謂協議。

李德明表面上,答應宋朝提出的“毋得攻劫西路進貢蕃部,縱有競爭,並取朝廷和斷”

議和條件,可在具體行動上,不但沒有放棄,反而更加積極地推行其父既定的,用兵河西方略“畢世經營,精神全注於此”。

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党項趁著河西瘟疫橫行,實力受損的機會,欲“謀劫西涼,襲回鶻”。

宋朝不知如何得知了党項的圖謀,“上以六穀,甘州久推忠順,思撫寧之,乃遣使諭廝鐸督令結回鶻為備。”

得到了情報的廝鐸督,事先在涼州城外集兵虛張聲勢,李德明不知是計,調大軍與六穀部聯軍對峙。

廝鐸督卻暗地裡與回鶻聯兵,偷襲了党項的後勤基地。

李德明聞報後連忙退軍,在回軍路上遭到了河西聯軍的伏擊死傷慘重。此戰正是因為六穀部與甘州回鶻團結一致,才使党項軍遭到沉重打擊。

此戰之後,涼州六穀部與甘州回鶻聯合抗擊党項漸成為慣例。

河隴吐蕃政權——吐蕃和西夏對涼州的爭奪

公元1010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党項軍隊捲土重來,連續攻破了甘、涼二州,宋人抄本《太平寶訓政事紀事》記載“(祥符)三年,(德明)陷涼、甘二州”。

但党項勢力依舊不能在河西站穩腳跟,十月,吐蕃與回鶻聯軍便收復失地復奪甘、涼二州。

其後,大中祥符三年十月至大中祥符八年七月間,西涼府九次向宋朝進貢,這表明涼州仍在吐蕃六穀部的控制之下。

雖然在廝鐸督的領導下,涼州六穀部屢次擊退黨項的進攻。

但連年戰亂,涼州的生產、生活遭受了重創,大量百姓因為戰亂被掠或者逃散,涼州城迅速破敗了下來。

原來在六穀部屬下的吐蕃部落紛紛自立,自己和宋朝建立朝貢關係,脫離六穀部的管理。

其中,以宗哥部落最為典型。

宗哥部落在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還是西涼府屬下的一個部落,多次在潘羅支的指揮下與黨項交戰。

潘羅支被害後,宗哥部還響應廝鐸督的號召,參與對者龍六部的討伐。但次年,便開始單獨向宋朝朝貢。這也可以看出,廝鐸督的政治影響力遠遠不如其兄。

脫離六穀部後的宗哥族不斷髮展,不少小的部族併入尋求保護。

大約在北宋大中祥符年間(公元1008——1016年),

宗哥族已經成為宗喀地區勢力最大的吐蕃部落。

宗哥族的首領厭倦了和党項人年年不斷的戰爭,帶領族人向南發展,並在宗哥城(今青海平安縣)邀邈川城(今青海樂都)附近站穩了腳跟。

隨後,宗哥族在宗喀地區,形成了自己的聯盟。

這個宗哥聯盟,大概就是蒙元時期,史書中"宗喀措科居省"(意為宗喀十三族)的雛形。

河隴吐蕃政權——吐蕃和西夏對涼州的爭奪

五、六穀部的輓歌

失去了大量外圍部落的支持,六穀部政權只能在党項人的攻擊下苦苦支撐,再無餘力反擊。

從史書上也可看出,潘羅支時代的六穀部聯盟屢屢上書宋朝,要求主動驅逐党項。

而到了廝鐸督時期,卻只能和甘州回鶻聯合勉力抵擋党項的攻勢,可見涼州吐蕃實力已經大幅跌落。

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党項再次進攻河西,首先佔領了肅州(酒泉)。涼州在堅持了一年多之後,也在党項軍隊的圍攻下陷落。

《西夏紀》記載:“德明使蘇守信守涼州,有兵七千餘,馬五千匹。諸蕃畏其強,不敢動。回鶻貢路,悉為阻絕”。

涼州政權自鹹通三年(公元862年)

“溫末始入貢”開始,經歷了溫末六穀部兩個時期,歷時長達153年,終於在党項的人的刀鋒下落幕。

早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朝邊臣張齊賢便已預見到涼州六穀蕃部聯盟滅亡的命運。

他認為党項對於河西志在必得,涼州地處河西東端必將首當其衝。

廝鐸督能力、威望決不可與潘羅支相提並論,涼州六穀蕃部聯盟危在旦夕,並建議朝廷早作打算。

在上書中,他直接了當的指出:“向使潘羅支尚在,則德明未足虞,今潘羅支己亡,廝鐸督恐非其敵!”

六穀部政權覆滅後,廝鐸督率殘部南逃,投奔了宗哥聯盟的唃廝囉。

自此,“佛子”唃廝囉的政權,成了吐蕃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也成了河隴地區吐蕃人新的希望。

河隴吐蕃政權——吐蕃和西夏對涼州的爭奪

廝鐸督率部南逃,但涼州的爭奪遠沒有落幕。

公元1016年(大中祥符九年),甘州回鶻集中兵力進攻佔涼州,殺死黨項軍隊的首領蘇守信

,奪取了涼州城的控制權,並在涼州統治了十幾年。

直到,公元1032年(宋仁宗,明道元年),在西夏未來的皇帝李元昊的圍攻下,涼州才再次陷落。

至此,涼州(武威)落入了西夏政權的手中,在和吐蕃後裔再沒有任何關係。

從時間的序列上來看,吐蕃在河西走廊的勢力範圍是在不斷退潮之中,從西部的沙州、甘州相繼被歸義軍、甘州回鶻佔據開始,到東部最後一個據點涼州陷落。

吐蕃後裔的政權開始向甘南遷徙,漸漸在青唐(西寧)、宗哥城(今青海平安縣)和邀邈川城(今青海樂都)附近聚集。

在這裡形成了,另一個吐蕃後裔政權——青唐唃廝囉政權。


參考書目:

《西涼府潘羅支政權始末考》_巖崎力;

《論五代宋初的涼州六穀蕃部聯盟》_白麗娜;

《論涼州六穀部的興起及其與北宋的關係》_趙學東;

《甘州回鶻_涼州吐蕃諸部與黨項的戰爭及其影響》_劉全波 ;

《關於公元八六一年_一_一五年涼州地方政權的歷史考察》_湯開建;

《潘羅支與河西吐蕃》_杜建錄;

《861—907年,涼州控制權的轉移》_李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